來源/視覺中國
上古神話並非就止於上古時期。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創世神話也會發生新的演變。特別是隨著城市的出現,創世神話會以民俗等形態進入市民生活,成為城市精神的重要源頭之一。今天上午在華東師範大學開幕的第二屆中華創世神話上海論壇,聚焦於樹立文化自信,推進中國創世神話的傳承與傳播。
過去,許多人對中國神話有一種誤讀,認為國人的神話思維不夠豐富。對此,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仲富蘭在論壇上解釋說,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的創世神話,都表現得較為親和,比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精衛填海、倉頡造字、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這些創世神承擔著某種「始祖」的角色,雖然不苟言笑卻具有親和力。他們注重品行和節操,天生與人有著深厚感情,並幫助人類免受災難和毀滅。同時,這些創世神話不僅開疆拓土、創造世界,還常常會起到「器物發明家」的作用,如伏羲發明舟船、黃帝發明車輛、女媧發明笙簧等。上古神話人物補天、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體現出了一種尚德精神。從積極的視角來看,這是社會文明進程中文化重塑與選擇的結果,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古老、最強壯的生命之根。仲富蘭還以上海的母親河吳淞江為例,宋元之際,沿江民眾紛紛建立神祠,所祀神靈多為「炎漢功臣」,因為老百姓希冀通過為漢將立廟建祠堂的舉措,來壓住吳淞江上洶湧澎湃的「霸王潮」。上海先民從感恩「自然神」的饋贈到感念「人格神」的引領,城市精神中對於生命的珍愛、秩序的重構、知識的尊重和英雄的崇拜,構成了穩定的社會倫理秩序,形成了人們心理相通、和諧平衡的法則。
上海龍文化傳承單位負責人、松江區文化館館長陸春彪說,松江的農耕傳統是春祭五月十三,這時麥收後水稻播種了,要有充沛的雨水,便要求雨;然後是秋祭九月十三,此時稻已收割,便要感恩和回報。這樣的習俗多與古代神話有關。那麼,今後我們又該如何傳承神話?甚至我們還需要神話嗎?陸春彪說,古代神話的載體和存在空間,在當代發生了巨大變化,神話故事和神話人物本身是一種文化符號,但現在大量涉及神話的文創產品卻令人不敢恭維,神聖性被弱化,市場因素被突出。因此,對於神話文化的傳承也有立法的必要,不能任意讓神話事故、神話人物只是變成一個個用於銷售的玩具。
「事實上,神話的流傳從未中斷,在當代社會中依然擔負著重要的功能。」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利慧說,應當糾正神話學長期以來形成的「向後看」的取向,積極構建「朝向當下」的神話學。她說,神話常常與「古老」「原始」「蒙昧」「洪荒」等字眼掛起鉤來,成為一般人心目中已經逝去或者即將逝去的文化遺留物,與當代社會似乎格格不入,但根據她和學生們在河北、河南、四川、山西、陝西、甘肅等地的調查,發現在今天的社會中,神話依然是構成世界觀的重要基礎。它是人們進行社會交流、豐富社會生活的有效途徑,是教育後代和休閒娛樂的方式,是凝聚群體、建構身份認同的重要力量。「不妨採用田野作業的方法,對現代口承神話,即那些主要以口頭語言為傳承媒介、以口耳相傳為傳播方式、在現實生活中仍然鮮活地生存著,並擔負著各種實際功能的神話,進行描述和研究。」她說。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