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常建是誰嗎?
名字感覺很熟,是誰呢?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就是他寫的。
哦,是他呀。
詩紅人不紅,是中國文學史上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
作品太過經典,而詩人本身卻沒有太多抓眼的故事,所以許多詩人寂寂無名,而作品,卻流傳千古。《題破山寺後禪院》的作者常建就是其中之一。
常建是盛唐詩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考中進士,曾經擔任過盱眙縣尉。因為仕途不如意,常建放浪縱酒,鼓琴自娛。
仕途不如意的人,多愛寄情山水。常建也是如此。他經常入山遊玩,據說,有一次,他在山谷中採藥時,還遇見了一個全身綠毛的女子。
常建和唐代詩人王昌齡交好,他曾寫過一首《宿王昌齡隱居》,入選《唐詩三百首》,也是傳世的名作。
在唐代時,常建妥妥的「當紅詩人」,影響不遜於李白杜甫。
在歷代唐詩選本中,都有常建的詩入選,其中「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成為唐詩中的名句,廣為流傳,影響很大。
在唐朝文壇上,常建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李白。如唐丹陽進士殷王番的唐詩選本《河嶽英靈集》中就把常建置於卷首,位在李白、王維等人之前,並在詩序中大加稱讚。
常建善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就是一首清幽的佳作。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這首詩入選了中學課本,小七第一次讀時,只覺得每一句都很美,後來,小七讀到宋代學者洪駒父曾評價這首詩「全篇皆工」,也正是此意。
從詩題來看,這是一首題壁詩,是常建清晨遊覽了破山寺後,題在寺牆壁上的詩。
全詩抒寫了詩人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常建以凝練簡潔的語句描寫了一個幽深寂靜的世界。
這是一個清晨,詩人進入破山寺,此時,初升的太陽高高地照射著山上的樹木。
首句起得自然平實,卻點明了時間、地點和環境,簡單的字句所勾勒出的畫面卻清新、優美,引發讀者聯想。
竹林掩映的小路通向幽深之處,看到禪房掩映在花木之中,一片生機盎然。
這兩句歷來為人傳頌,「竹徑」,有的版本寫作「曲徑」,還衍生了「曲徑通幽」這個成語。
「竹徑通幽」是多麼幽暗呀,走到一段幽暗的小路,豁然開朗,只見花木扶疏,一片生機。
從「竹徑通幽」到「禪房花木」就像學佛道路的曲折,和學成之後的光明,讀來,餘味無窮。
山光煥採,連小鳥都被打動了,發出喜悅的啼聲,潭影清澈,讓人雜念全消,仿佛放空了心靈。
雀鳥本無情智,在常建筆下,卻也陶醉於山光之中,更顯得客觀環境之好。
處在古寺之中,一片寧靜幽深,感覺天地一片寂靜,只聽得到寺院鐘磬留下的嫋嫋餘音。
詩人通過「靜中有聲,愈顯其靜」的描繪,透出詩人內心雜念全消,心與俱寂的情心境。
在唐詩中,《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當之無愧的名篇。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十分喜歡頷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他一直想仿寫一聯類似的詩,可一直都無法寫得像常建這樣的出神,於是感慨,有些好的詩句,最妙的是渾然天成,不費力氣,一旦刻意去寫,反倒寫不好。
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更說明有許多經典的詩句,刻意去寫,是寫不出來的,更需要生活的體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