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歌文化繁榮,湧現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2536位有名有姓的詩人,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冠絕古今。清代蘅塘退士等,在數以萬計的唐詩中選取了三百餘首經典作品,編入《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中,共收錄詩人77位,詩歌311首,相比唐代2536位詩人,五萬餘首唐詩,可以說反覆甄選,選取了唐詩的精華。那麼,在這三百餘首唐詩中,唯一一首七言樂府詩是哪一個呢?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沈佺期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此詩又名《獨不見》(七言樂府古題),詩人以委婉纏綿的筆調,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處處、落葉蕭蕭的秋夜,身居華屋之中,心馳萬裡之外,輾轉反側,久不能寐的孤獨愁苦情狀。
此詩對後來唐代律詩,尤其是邊塞詩影響很大,歷來評價甚高。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說它「高振唐音,遠包古韻,此是神到之作,當取冠一朝矣。」
全詩從多側麵塑造出一位空閣獨居的少婦形象。詩一上來就運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寫「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以玳瑁裝飾的畫梁上雙棲海燕的親暱自得來反襯深居鬱金堂的那位盧家少婦生活的孤單和內心的寂寞。
中間四句用兩兩對稱形式刻畫這對少年夫婦生離死別的哀愁。用明暗兩條線索:明寫長安的妻子,暗寫遼陽的丈夫。
最後兩句更從正面對表現全詩主題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盧家小婦在深秋月夜,思念久別遠戍的丈夫。愁腸百結,情景是夠悽慘的了。誰知這時夜空的明月卻格外皎潔,將銀灰色的月光默默地灑在她的羅衣上,顯得格外的柔和、靜悄! 多美好的少婦形象!又是多不幸的身世!
這首詩表現技巧也很出色,開始運用比興手法,以玳瑁梁上雙棲的海燕反襯這對少年夫妻長年離別的不幸。中間兩聯對偶工致,不但句對,而且詞組也對,「白狼河」與「丹鳳城」均為地名,「白」和「丹」均為顏色、「狼」和「鳳」均為動物,構成律詩中的工對。結束一聯運用設問句式,「誰謂」、「更教」,一氣貫穿到底,造成含蓄蘊藉、深文隱蔚,餘味曲包的意境,讀來情味深長。
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評價此詩:骨高,氣高,色澤情韻俱高,視中唐「鶯啼燕語報新年」詩,味薄語纖,床分上下。
千百年來,這首閨怨詩已成流傳千古的佳作。對於這首詩,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