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而歌舞中的踏歌也包含在內。它是中國傳統舞蹈,為集體性歌舞,參與者圍成圓圈,上身「勾肩搭背」,下腳有舞步變化。源於二千多年前的漢朝,風靡盛行於唐朝,並且,大唐的詩人還把它寫進詩歌裡。下面就給大家介紹,2首以這種舞蹈入詩的唐詩,它們皆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歌。
李白乘舟將欲去,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這首詩的作者是詩仙李白,在他遊歷涇縣,將要離開之前寫給汪倫的留別詩。詩歌開篇的「李白乘舟將欲行」以自己的姓名入詩,說明他將要離開。而出發之際,突然聽到岸上的「踏歌」聲。進而感嘆他與汪倫之間的情意,比那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要深得多。
我覺得,自古送別詩出千古名句。你看,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佳句,它們均出自送別詩。此外,本文李白這首詩的最後一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也是出自送別詩,它同樣也是千古名句。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二首·其一》
這首詩的作者為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而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也是出自他之手。此詩作於他為夔州刺史期間。描寫了懷春少女在春日聽到江上情郎的踏歌聲時,所產生的內心活動。
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寫少女見到的景色,青青的楊柳及又寬又平的江水。用的是起興手法,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常用的三種表現之一。詩歌《詩經·桃夭》就是採用了這種手法,它的開篇詩句為「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營造了一種浪漫唯美氣氛。
而在春光大好的環境中,少女突然聽到「郎」的踏歌聲,內心深處不由自主糾結,他是不是也喜歡我呢?所以有了最後一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產生,表面寫天氣的多變,實則巧用一語雙關手法,詩句中的「晴」字諧音「情」,表達出少女內心迷惑,不知道情郎是否也喜歡她。
然而,這種手法不知見於這首詩,還有其他古詩也採用過這種手法。比如,《越人歌》裡的「山有木枝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其中的「枝」諧音「知」,及南北朝的《西洲曲》裡的「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其中的「蓮」諧音「憐」,而「憐」又有愛之義。而這兩首古詩,都運用了雙關隱語,寫出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領略完本文所賞析的兩首古詩,它們均以「踏歌」入詩,那麼,你最喜歡那一句詩呢?是李白的,還是劉禹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