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廢品站發現的國寶,銘文驚現「中國」二字最古老記載!

2020-12-09 TT沙龍

1965年的一天,陝西省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佟太放又一次來到市區玉泉廢品收購站,多年從事文博工作的經驗使他意識到,在這些毫不起眼的廢銅爛鐵裡,也許有意外收穫。

這一天,奇蹟果然不期而至。在堆得像小山一樣的廢品中,一件特殊的青銅器映入他的眼帘,奇特凝重的造型,富於變化的紋飾,讓佟太放感到這件器物非同尋常。興奮不已的他及時把這件青銅器從準備送入熔爐的這堆廢品中撿選出來,並迅速向博物館領導進行了匯報。後經有關專家鑑定為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並被命名為「西周饕餮紋尊」。

「西周饕餮紋尊」高39釐米,圓口方體,有四道大扉稜裝飾,口沿下裝飾著蕉葉紋,尊的頸部以蠶紋作為裝飾,腹部裝飾著高浮雕卷角饕餮紋,圈足飾有饕餮紋,雲雷紋襯底。

1975年,國家文物局調集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覽,「西周饕餮紋尊」被陝西文物部門選送到了國家文物局。當時我國著名的青銅器研究專家,時任上海市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負責籌備這項工作。

「西周饕餮紋尊」運到北京後,為了展覽有更好的效果,馬承源便著手進行除鏽工作。在清理銅鏽時,馬承源發現「西周饕餮紋尊」內膽底部十分平坦,根據經驗,他猜想可能尊底刻有銘文。但是鏽已經封死了,他就在邊上扣了幾下,偶然間發現有筆畫痕跡。馬承源非常驚喜,剔除這些千年古鏽後,下面暴露出來一大片古代的銘文。

經統計,一共有12行銘文。共122個字,銘文記載了周武王在洛陽建都的事,是周朝建國的「鎮國之寶」。經過進一步識讀,又一個令人激動異常且更為重大的發現接踵而至。原來,在這篇看似普通的銘文中出現了「宅茲中國」四個字。

銘文裡的「中國」

宋代以後的1000多年來,眾多學者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求證「中國」稱謂的起源。「西周饕餮紋尊」的發現,使「中國」二字最古老的記載有了確鑿無誤的證據。由於銘文記載做這件器物的人姓何,因此後來將「西周饕餮紋尊」改名為「何尊」。

2002年,國家文物局確定了第一批永久不準出國展覽的六十四件文物,這件「何尊」位列其中。

相關焦點

  • 從廢品站撿回的鎮國之寶「中國」二字,最早出自這件「何尊」
    銅尊的內壁底部有122個銘文,記錄了周王室的一位重臣,放言要「居住在天下的中央」的故事。銘文中,「中國」二字首次現身器物之上,這是我們每個華夏子孫引以為豪的祖國名稱,在泱泱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首次嶄露。就是這樣一尊稱之為「國寶重器」的文物,曾經竟淪落廢品站與破銅爛鐵為伍,飽嘗日月風霜的侵蝕,甚至幾乎回爐鑄銅。
  • 千年前的國寶被賣到廢品站,考古人員買下,發現底部刻有中國二字
    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三千年前的國寶,被人丟進廢品站,考古人員無意中買下,最後發現底部刻有中國二字。最先發現文物的時間是1963年,我國寶雞縣有一個姓陳的村民,因為家裡的屋子太小,花錢另外租了兩間房子。過了一段時間,小兩口在庭院裡散步,突然看到了一道亮光。結果兩人上前一看,發現了一個高約38釐米的青銅器。
  • 3千年前的國寶被丟廢品站,考古工作者買下,見底部有中國二字
    即使是一件看上去很普通的東西,也有可能是遺失多年的國寶。若是不注意的話,很有可能跟寶物擦肩而過。幾十年前,有一個3千年前的國寶,因為農民的不識貨被丟廢品站,考古工作者買下後,見底部居然有「中國」二字。這個國寶名叫何尊,首次出土於1963年的6月份,有一位陳姓村民,因為覺得自家屋子太小,就租用隔壁的兩家屋子。
  • 何尊:「宅茲中國,這裡有中國」中國二字最早的銘文記載
    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古老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經碳14鑑定距今約5000年。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記述的是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成周(今河南洛陽)之事。
  • 「中國」二字,最早出自這件國寶
    銘文中,「中國」二字首次現身器物之上,這是我們每個華夏子孫引以為豪的祖國名稱在泱泱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首次嶄露。就是這樣一尊稱之為「國寶重器」也絲毫不過分的文物,曾經竟淪落廢品站與破銅爛鐵為伍,飽嘗日月風霜的侵蝕,甚至幾乎回爐鑄銅。具體怎麼回事,還要從1963年說起。
  • 「中國」二字,最早出現在這件國寶
    銘文中,「中國」二字首次現身器物之上,這是我們每個華夏子孫引以為豪的祖國名稱在泱泱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首次嶄露。就是這樣一尊稱之為「國寶重器」也絲毫不過分的文物,曾經竟淪落廢品站與破銅爛鐵為伍,飽嘗日月風霜的侵蝕,甚至幾乎回爐鑄銅。
  • 「中國」二字,最早出自這件國寶!
    銘文中,「中國」二字首次現身器物之上,這是我們每個華夏子孫引以為豪的祖國名稱在泱泱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首次嶄露。就是這樣一尊稱之為「國寶重器」也絲毫不過分的文物,曾經竟淪落廢品站與破銅爛鐵為伍,飽嘗日月風霜的侵蝕,甚至幾乎回爐鑄銅。
  • 從廢品收購站裡搶救出來的國寶重器最早出現「中國」二字(張瑞)
    它是一件被人當作廢銅賣到廢品收購站的文物,它命不當絕被從廢品收購站裡搶救出來,它的身上出現的「中國」二字是迄今為止最早,它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出境展覽文物……吳增昆隨即讓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趕至廢品收購站後,也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高39釐米、口徑28.6釐米、重14.6公斤的銅器買回博物館。至此,它的命運真的得到了拯救,它終於離開了廢品回收站,離開了近在咫尺的熔爐,進入到了安全的博物館。它的萬幸,也是我們國之萬幸!
  • 最早記錄「中國」一詞的青銅器國寶「何尊」來川 曾被30元賣到廢品站
    「中國」這個名詞,最早記錄在哪裡?國寶「何尊」上有答案。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19日獲悉,「宅茲中國」西周青銅器精品展將於10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館20周年館慶當天開幕。此次展出中,中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國寶何尊將在四川與公眾見面。
  • 何尊,「中國」二字最早的出處,曾30元當廢品賣,如今價值幾十億
    何尊,「中國」二字最早的出處,曾30元當廢品賣,如今價值幾十億唯王初堙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沒有人知道這個東西是國寶,陳堆也沒在意這東西,放在家裡簡單擦拭了一番用來裝些雜物。2.賣到廢品站被博物館員工發現陳堆家裡生活很困難,後來家裡實在沒錢了,他想起了這個他撿到的破銅爛鐵,就把這個東西拿到廢品收購站賣了30塊錢補貼家用。
  • 廢品店裡發現的文物,意外發現底座的122個銘文,立即被國博收藏
    1963年的夏天,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的一位叫做陳堆的農民,發現自己後院土崖,被雨水衝刷而出現了險情。他趕緊前去修補,沒想到,他卻發現了一隻青銅器。在那個年代,文物意識普遍淡薄,陳堆只知道銅可以賣錢,便抽空去城裡的廢品店,將其賣了30元錢。
  • 博物館員工在廢品站溜達,30元買回一件破銅器,如今價值過億
    「饕餮紋銅尊」被送到北京後,就到了我國著名的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手中,馬承源一接手這件西周時期青銅酒器,就感覺這件看似普通的青銅器不一般,於是他仔細研究發現,這是終於在「饕餮紋銅尊」的底部發現了銘文「中國」兩字,這是在早期青銅器中,最早發現「中國」的銘文,於是「饕餮紋銅尊」的發現,引起國內外轟動,它的價值才真正展現出來,並且被馬承源稱之為「鎮國之寶
  • 這些國寶文物,曾被當做廢品
    因為它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記錄有「中國」一詞的實物證明,在何尊內部的銘文中刻有「宅茲中國」。 最後被博物館的專家在廢品站發現並回購,這才挽救了這件對中國意義非凡的國寶!多年的歷史,並且上面還有198字銘文,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實物,絕對的國寶。
  • 62年農民撿到廢品,鑑定為一級國寶,專家:中國二字首次出現
    撿到它的農民居然將其當作廢品,賣到了當地一家廢品收購站。人們根本不知道它的重要價值,所以這件西周貴族的祭器,便明珠暗投了長達兩年之久。直到1965年寶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玉泉廢品收購站發現了它。第二、一件價值連城的「廢品」廢品顧名思義就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何尊」為什麼被稱作「廢品」呢?這其實皆源於一場誤會。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生活在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的村民,陳堆夫婦因為租住於陳乖善房子中,所以在機緣巧合下發現了它。
  • 在廢品店找出的文物,被專家認出底部122個銘文,立即成為國寶
    所以,他在第二年進城時,將何尊賣到了廢品店,並得到了30元錢。這才那個時候可不是小數,陳堆心滿意足地回家了。然而,他不知道,這件文物很快被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佟太放發現了。那時候經常發生群眾將文物賣到廢品店的情況,當時全國許多博物館都有專人盯守國營廢品店。年輕的佟太放經驗並不豐富,但他看到何尊外形古樸,不敢大意,迅速向領導匯報。
  • 廢品站30元買回銅疙瘩,身世離奇,銅鏽下的文字震驚考古界
    廢品站尋寶1965年的一天,陝西省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佟太放來到市區的玉泉廢品收購站,多年文博工作經驗告訴他,在這些毫不起眼的廢銅爛鐵裡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佟太放在一堆瓶瓶罐罐中仔細查看著,突然一個特殊器物吸引住了他。這是一件高約40釐米的青銅器。
  • 廢品站裡發現的國寶,被人砸成碎片,令人心痛
    正所謂「有眼不識金鑲玉」,許多無價國寶曾被當做廢銅爛鐵,而今天我們要講述一件廢品收購站中發現的國寶級文物。1972年,北京市考古工作隊的呼玉衡、華以武師徒二人,來到一家廢品站的廢銅倉庫中尋找丟失、損壞的文物,突然一塊帶有特殊紋樣的銅片赫然出現在了他們眼前,當擦去上面的汙垢後,師徒二人都驚呆了,上面竟然有青銅銘文,憑藉豐富的經驗,二人斷定這些銘文一定是西周時期的文字。
  • 那些年被賣到廢品站的東西,誰能想到再看它得買票進博物館呢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那些被賣到廢品站裡的國寶,並且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西周班簋內底鐫刻共計198字銘文,記載了有關周成王時代伐東夷國之事,史無記載,此簋銘文內容可補史籍的不足。這段銘文使西周班簋除了成為傳世青銅器中難得的特例之外,還因其卓越的文獻證史功用而享譽一時。接下來是何尊和大禾人臉紋方鼎。
  • 陝西出土國寶,刻有「中國」二字,現已禁止出國展覽
    中國歷史悠久,對於了解年代較遠的文化,專家對其了解大多數是通過史料的記載,還有就是對於那些出土的文物,這兩者中,文物相對於史料來說更具有說服力,史料的記載或多或少摻雜著個人的主管建議,而文物雖然可以造假,但是專家們還是可以通過專業能辨別出來的,因此對於文物的重視是非常搞的。
  • 被用來烙過餅的國寶「兮甲盤」
    《兮甲盤》 盤高11.7釐米,直徑47釐米 共有銘文一百三十三字 真器下落不明,於是贗品時有出現。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傳聞日本書道博物館收藏有兮甲盤。然而,經多位專家鑑定,這是一件民國時期偽造的兮甲盤。八十年代,又傳香港中文大學也有一件兮甲盤,後經專家鑑定,發現這件所謂的兮甲盤,盤體確是周代的真品,但盤中的銘文卻是後人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