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百餘馬地名你知幾個?神馬路泥馬巷萌你沒商量
龍虎網訊馬年將至,南京地名中的「馬」可是相當豐富。記者從南京市地名委員會了解到,在南京的地名中可以找全十二生肖,而從數量來看,排第二的就是馬,以馬為第一個字開頭的地名達到135個。如果算上其他中間含有「馬」字的地名,那就更不止了。
記者看到,在135個馬地名中,來歷多半都和馬有關。南京歷史上曾有多處馬場,這些馬地名也應運而生。
南京人更熟悉的「馬標」,是因為清代時此處為騎兵「標」建制營地。而鄭和本姓馬,他家所住的地方明代時就叫「馬府街」。
另外,南京的「馬地名」中很多都與歷史傳說和典故有關。
馬臺街
被網絡神曲帶紅
地點:馬臺街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南起湖南路,北至新模範馬路。
形成:2001年
在明朝時,當地的老百姓在鼓樓區西北部建過一個廟宇,廟內就有一個同樣叫做馬將軍的塑像。據說,這位馬將軍是明朝時替朱元璋打江山的將領,馬將軍一向愛民如子,他去世後,當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將軍,又因為在將軍廟對街,當年還有一條街叫做龍倉巷。當地老百姓就借用馬將軍廟的地名,取路名為將軍廟,用來鎮壓對面的蒼龍。
神馬路
這裡不是浮雲
地點:棲霞區馬群科技園內
形成:2006年
這是一個2006年的地名。後來因為網絡流行語「神馬都是浮雲」,讓這條「神馬路」也在網絡上走紅一時。
馬標
清末騎兵營
地點:黃浦路附近
形成:清末
清時,此處為騎兵「標」建制營地,名馬標。標,相當於今天「團」的建制。
馬步溝
古代馬年所建
地點:浦口區湯泉街道
形成:清代
相傳此處引滁河水入圩的水溝,為古代馬年所建,而且寬五尺,所以用「馬」字,而「步」當時一步等於五尺度量單位,所以叫馬步溝。
駐馬坡
諸葛武侯駐馬處
地點:清涼山下烏龍潭北側
形成:三國時期
傳三國東吳時,諸葛亮出使東吳,曾與孫權在此駐馬,登山石頭山(清涼山),觀察建業(南京)地理形勢,作出「鍾阜龍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著名評述,並建議孫權遷都到南京。後人曾在坡前立石,題為「諸葛武侯駐馬處」,後來稱為駐馬坡。
馬鞍山
為天策衛故址
地點:定淮門內,水佐崗以西
形成:宋代
因為山的形狀像馬鞍而得名,山上原來有大悲嶺,是金陵寺的所在地。山後為天策衛故址。根據宋代的記載,「盧龍山與馬鞍山相接,氣勢雄偉……」
止馬營
朝天宮外也要下馬
地點:朝天宮西
形成:明代
明代朝天宮的下馬碑在此街巷邊,上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等字,後來成街巷,據傳明代就以「止馬」二字得街巷名,而且曾經一度被訛傳為「芝麻營」。
馬府街
原為鄭和老家故宅
地點:太平南路東側
形成:明代
據清《同治上江兩縣誌》記載:「馬府街,《待徵錄》引用稱『鄭和本姓馬,家於此,故名。』」南京有一系列以「馬府」命名的地名,包括馬府院、馬府橋、馬府西街、馬府新村等。
馬路街
李鴻章的私家花園
地點:白下路北,南起五福巷,北至常府街
形成:清代
傳清代在江寧府衙西面一段道路,為馬車所行之路,故名馬路,街以路命名。馬路街1號原為清末李鴻章的私家花園住宅。
下馬坊
明孝陵入口百官下馬
地點:中山門大街東段北側
形成:明代
下馬坊是明孝陵建築群的開始,明初所建。文武百官到此必須下馬步行。這裡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孝陵的入口。入口處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石雕牌坊,上面刻著「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違者以大不敬論處。
泥馬巷
康王趙構騎泥馬渡江
地點:中山南路西南
形成:宋朝
清道光《金陵覽勝詩考》稱:「泥馬巷,宋高宗南渡避難,騎馬渡江,至此始知為泥馬。」趙構以為是神靈在幫助自己,於是在當上皇帝後,重修了崔富君廟,並命名此地為「泥馬巷」。
馬家橋
「罵架橋」罵朱元璋
地點:白鷺洲公園南側
形成:明代
原名「罵駕橋」,相傳明代有一個叫做田德顢的人,因為名字諧音為「填得滿」,被朱元璋抓來扔進了燕雀湖。田德顢的母親站在一座橋上大罵聖駕,這裡就得名為「罵駕橋」。
馬牧橋
市境內最古橋梁之一
地點:江寧區秣陵街道
形成:南朝
在雙龍大道與牛首山河交會處,南朝時,周邊是放馬的地方,其河古名為馬牧浦,橋以「馬牧」二字得名。這座橋是市境內最古橋梁之一。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