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青年舞蹈風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2020-12-07 中國青年報

起舞吧,在中國這片文化沃野

——探尋青年舞蹈風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①為現當代舞青年演員黎星、李豔超的作品《花樣年華》。

②青年舞蹈演員華宵一表演古典舞《長相思》。

③青年舞蹈演員羅昱文表演古典舞《問月》。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聚焦·青年舞蹈風潮】

與每個時代相似,一場青年舞蹈潮流興起;

與以往時代不同,這一次潮流舞動秦漢風月,吟唱唐宋詩歌,致敬紅色經典——這是一場國風舞潮。

11月27日傍晚6點,北京西三環北路某物理研究所,90後研究員張晗離開辦公室,匯入晚高峰人群,奔往地鐵站。他要去五道口附近的一家舞蹈培訓機構。為了這堂舞蹈課,他購買了舞蹈服裝,婉拒了周末飯局。此前,他所關注的90後舞蹈演員華宵一和羅昱文在湖南衛視青年舞蹈競技秀《舞蹈風暴》中展示了作品《見自己》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張晗震撼不已,在觀看節目當晚就報名學舞。「學習舞蹈,算是和自己的約會,在忙碌之餘給自己的心靈充電。」他說,「這兩支舞的魅力不只是肢體表達,還有中國文化元素和舞者的生命感悟。」

11月28日凌晨4:30,北京東五環高碑店附近的一個舞蹈排練室內,90後現當代舞演員黎星正在通宵練習,反覆揣摩著三國歷史中關羽的精神世界。記者見到黎星時,他眼中布滿血絲。儘管胯部在受傷50多天後依然隱隱作痛,但他仍在每次翻轉跳躍中保持剛柔並濟的力道。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與聖賢對話,打開高雅藝術的藩籬,讓青年走進舞蹈藝術,乃至中國文化。

舞蹈熱潮在90後、00後青年群體中湧起,古典舞、民族舞和含有國風元素的舞蹈持續升溫,帶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烙印。「這是文化自信在現代生活土壤中持續生長而盛開的燦爛花朵。」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

《中國文藝評論》雜誌編輯部主任胡一峰評價道。

1.舉手投足,皆是對國人精神世界的擁抱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迪斯科、霹靂舞、國標舞曾風靡當時的青年群體。1989年就讀於雲南大學的70後工程師陳芸回憶,雖然她自小耳濡目染就會跳民族舞,但那時在同學面前因不夠時尚而羞於表現。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物質上和文化上很多領域都在追隨世界潮流,努力學習和模仿。」當代著名劇作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羅懷臻感慨,「但看看今天這些90後和00後的孩子們,他們身上所具有的自信和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生俱來的親和感,是任何時期都沒有的。」

華宵一走上《舞蹈風暴》第二季的舞臺時,用一段古典舞《長相思》把觀眾帶回大唐盛世。形神流轉之間,觀眾領略到的是古典風韻的綿延不絕。「舞者銜著的那朵牡丹,就是盛世繁華。」網友在視頻留言區感慨。讓華宵一欣慰的是,一些年輕粉絲能把《長相思》解讀為「長相思,美在長,在專注不移。」

「90後和00後出生於一個發展中的開放世界。開放格局中,人恰恰需要確認自己的身份、回望自己的來路、尋找自己的立場,因此年輕一輩的舞蹈語言,更自覺也更純粹地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這是一種世界眼光之下的文化自信的表達。」羅懷臻認為,更可貴的是,這樣的自覺行為不是一兩個精英、偶像營造的,而是普遍昂揚奮進的青年氣質造就了這個時代的獨特現象。

「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日益提升,新一代舞蹈傳承人更加從容和踴躍地為中華傳統文化鼓與呼。」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楊洪濤說,武術、書法、詩歌甚至民族服飾等文化元素在現代舞蹈藝術中融合,這是兼具守正和創新的藝術探索。

主攻現當代舞的黎星根據國人耳熟能詳的《西遊記》題材創作了舞蹈《齊天》,用嶄新的舞蹈形式詮釋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角色。「悟空是中國青少年心中的超人。」他說:「他不畏困難戰天鬥地,是每個少年理想中的自己。」

2.人以舞聚,審美認知在個性釋放中提升

舞劇藝術在青年中得到了市場。《孔子》《一把酸棗》《粉墨春秋》等優秀民族舞劇在國內外舞臺接連驚豔亮相。2019年12月,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國家大劇院演出5場,一票難求。該劇在全國巡迴演出場場爆滿,以高雅嶄新的藝術形式在青年中播撒民族正氣。

「這一代青年受過很好的教育,心理上更加自主開放,更希望找到有個性、有意味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思想。」胡一峰指出,舞蹈作為情感表達的有效手段,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可謂順理成章。

《舞蹈風暴》官方帳號發布的舞臺純享視頻中,羅昱文的古典舞作品《問月》播放量已超20萬,熱評如潮。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俯仰之間,羅昱文將詩人李白灑脫不羈、攬月對酒的形象刻畫得飄逸傳神。排練時,記者看到,羅昱文努力化技巧於無形,捕捉詩人豪邁浪漫的神韻。讀詩、讀史,月光下體會、燈光中苦練,單是一個酒杯從嘴上滑落的動作和表情,羅昱文練了一個晚上仍不滿意。「李白對時空浩渺和人生短暫的追問中是有惆悵的,但最終情緒是昂揚樂觀的……就是這句『相期邈雲漢』,對,這裡應該微笑。」年輕的舞者推敲揣摩著一千多年前詩人的心境,把自己的解讀融入藝術表達。

在B站上,中國舞頻道是熱門的頻道之一,精選視頻超過500個,播放量達7.4億。其中一段古典舞剪輯合集「我泱泱大國,會點輕功怎麼了」播放量超260萬。評論區中,網友不僅留下了「翩若驚鴻,宛若遊龍」的評價,還為《杜甫》等古典舞舞劇撰寫觀後感。

「年輕人不僅『以舞會友』,而且不斷提高審美水平。」楊洪濤指出,90後和00後舞者在舞蹈中傳達情感、講述哲思,在舞蹈語彙可以到達的範疇,在肢體技術可以控制的極限,把舞蹈編排的手法、風格和表現力努力做到極致。

3.陽春白雪,自然親切地融入生活方式

「過去專業舞種的門檻很高,我們只能仰望,而現在藝術殿堂的大門也向業餘愛好者開放。」張晗說,在他報名的舞蹈培訓機構,去年新增了古典舞課程。機構的經營者向記者透露:「年輕人熱情高,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專業老師很搶手。」

專業人士向著大眾走,愛好者往門道裡鑽。楊洪濤評價:「當前很多舞蹈類節目注重藝術性與嚴肅性,也兼顧普及性,對舞蹈的種類、流派和歷史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幫助觀眾從看熱鬧過渡到看門道。」

「高水平的舞蹈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體,單方面強調技術或藝術,容易讓舞蹈被局限於小眾『圈子』,或脫離其本身的審美價值。所以我們作解讀時,注重用通俗的介紹引導觀眾了解作品的醞釀過程、排演故事和思想內涵。」《舞蹈風暴》鑑證官張藝興致力於搭建「專業」與「大眾」之間的橋梁,帶觀眾一起觸摸和體味那些流淌在舞蹈細枝末節處的美。

同時,愛好者藉助網絡平臺,將舞蹈融入生活方式。「當代青年喜歡舞蹈不僅是滿足藝術需求,也是在明確文化身份、尋求文化認同,與所處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建立精神聯繫。」胡一峰認為,年輕人在短視頻平臺舞動,實際上是在建構或進入某種「趣緣」紐帶,可謂「舞之蹈之,求其友姿」。

「舞蹈,終究要零距離感受才能體會那份純粹與美好。」包括李豔超、黎星在內的很多專業舞者曾向記者表示,他們希望更多的人走進劇場,零距離感悟舞蹈藝術。今天,他們的願望正在青年舞蹈熱潮中逐步成為現實。

16年前,11歲的華宵一站在北京舞蹈學院西門,石碑上「舞蹈家的搖籃」幾個字刻進了少年的夢。成長路上,舞蹈藝術涵養著她的身心,她因此受益,也為它的傳播與弘揚不停追尋。她與許多年輕舞者有著共同的默契,要將生長在中國土壤裡的文化精魂更好地融合於時代舞蹈藝術。他們相信自己所生活和熱愛的中國,不只是「舞蹈家的搖籃」,更是「舞蹈的熱土」。

(本報記者彭景暉李丹陽李晉榮)

《光明日報》(2020年12月06日05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起舞吧,在中國這片文化沃野——探尋青年舞蹈風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③青年舞蹈演員羅昱文表演古典舞《問月》。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聚焦·青年舞蹈風潮】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李丹陽 李晉榮與每個時代相似,一場青年舞蹈潮流興起;與以往時代不同,這一次潮流舞動秦漢風月,吟唱唐宋詩歌,致敬紅色經典——這是一場國風舞潮。
  • 一場引發深思的青年舞蹈風潮襲來|青年說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與聖賢對話,打開高雅藝術的藩籬,讓青年走進舞蹈藝術,乃至中國文化。舞蹈熱潮在90後、00後青年群體中湧起,古典舞、民族舞和含有國風元素的舞蹈持續升溫,帶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烙印。「這是文化自信在現代生活土壤中持續生長而盛開的燦爛花朵。」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雜誌編輯部主任胡一峰評價道。
  • 漢服風潮持續升溫 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漢服風潮的背後,一個新興的文化消費市場正在快速成長。持續升溫的一股風潮3月26日晚,第三屆「中國華服日」線上晚會如約而至。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年輕人開始關注和選擇中國傳統服飾,並以之為美和新潮。這不僅源於漢服本身的古風古韻,背後更多的是國人文化自信的回歸,是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呂曉瑋是漢服品牌重回漢唐的創始人,也是「中國華服日」組委會成員之一。
  • 起舞吧,在中國這片文化沃野 《光明日報》專版點讚《舞蹈風暴》第二季
    專版以《舞蹈風暴》第二季節目內容和舞者故事為典型案例,從記者採訪、青年學者觀點、青年舞者的自我闡述、互動話題等多個維度發散,帶讀者走進青年人的舞蹈世界,探尋青年國風舞潮背後的文化自信。在專版專題中,記者採訪了青年舞者華宵一、羅昱文、黎星等,和大眾講述了他們為舞蹈藝術艱辛付出背後的故事。
  • 自信的青年和中國文化
    「喪」「佛系」「葛優癱」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年輕人熱衷的身份標籤,也許是因為社交媒體的過度放大和傳播,青年文化「仿佛進入了一個低迷和消沉的時代」似乎成了一個「定論」。但在我看來,青年文化的主流氣質,依然是充滿自信和正能量的,只是缺少一個很好的平臺或時機去釋放這樣的信息。
  • 提升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自信是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隨著外來負面文化的「入侵」,提升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是十分必要的。提升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需要從三方面著手:強化他們的文化認知;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價值內涵,打造優質的文化產品;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圍。
  • 探尋新時代嶺南舞蹈藝術發展之路
    面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廣東舞蹈人如何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用舞蹈講好廣東故事?2017年12月27日至28日,廣東省文化廳主辦了《舞動嶺南》——廣東優秀舞蹈精品晚會和廣東舞蹈工作座談會,引導新時期廣東舞蹈人創作出更多人民喜愛的優秀作品,推動文藝創作的大繁榮、大發展。2017年12月27日晚,《舞動嶺南》——廣東優秀舞蹈精品晚會在廣州舉辦。
  • 《舞蹈風暴》第二季絕了!光明日報都在給它打call,整整一個版面
    2020年12月6日,《光明日報》青年說專版專題點讚了《舞蹈風暴》第二季。專版以《舞蹈風暴》第二季節目內容和舞者故事為典型案例,從記者採訪、青年學者觀點、青年舞者的自我闡述、互動話題等多個維度發散,帶讀者走進青年人的舞蹈世界,探尋青年國風舞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 追根溯源了解文化由來,探尋文化底蘊,方可生出文化自信
    文化根植於環境,在古今變化中生出繁盛體系,至今仍舊存在於生活中,而文化自信無疑是對於文化的一種認可,也是由內及外的一種態度。不僅能夠提振信心,也能生出對於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在上下五千年的演進過程中,文化的形成呈現出漫長、悠遠又穩定的過程,想要達成文化自信,其實應該追根溯源,了解文化由來,探尋文化底蘊。
  • 培育青年文化自信從何處發力
    當代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使命,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創造中華民族新文化的主體。培育青年文化自信,不僅是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關鍵所在,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還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時代各主體需要著力培育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少年強,則國強。
  • 青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關鍵主體
    青年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關鍵主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特定歷史方位上,青年應當堅定文化自信。一  文化自信是歷史、時代和當下的多重實際因素綜合促成的,是傳統與當代、信念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新時代青年堅定文化自信是時代的需要,也是青年自身發展的需要。
  • 「大數據視野中的青年文化自信」高峰論壇舉行 探討科技、青年與...
    4月13日下午,由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主辦的「大數據視野中的青年文化自信」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佳音 攝中國青年網杭州4月14日電(記者 李佳音) 4月13日下午,在第四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期間,由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主辦,咪咕數媒傳播有限公司等承辦的「大數據視野中的青年文化自信」高峰論壇在杭州西溪賓館舉行。
  • 牢固樹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教師說】  作者: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將文化自信寫入黨章,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舉措。  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的歷史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高校青年學生如何樹立文化自信
    【摘要】高校青年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環。「網際網路+」時代下,培養高校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就是要提高高校青年學生政治意識、提升高校教師文化素養,充分發揮高校內部引導示範作用,並利用網絡資源形成精品課程培養高校青年學生文化自信。
  • 「青年大學習」:提升青年文化自信,從文化認知做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6月22日,由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推出的「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第九季第七期上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
  • 增強文化自信要從青年做起
    ,增強文化自信,首先要從青年做起。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文化產品蜂擁而入。堅持中國文化傳統,提高民族身份意識,應成為青年工作的重大主題。「活著」的歷史是文化,「死去」的文化是歷史。傳統文化教育要從仍然「活」在青年人身邊的事項入手,來增加傳統文化的親和力。在人類歷史上,像中華民族這樣為了跟上時代,在極短時間內,自覺跳出因襲的傳統,虛心學習外來先進文化,成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民族並不多。傳統文化式微是中國現代化的成本。
  • 堅定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意義與對策
    當代青年是走在新時代前列的生力軍,他們接受到的信息多種多樣,同時面臨著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蕩、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的衝突與碰撞愈演愈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受到各種衝擊。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既是彰顯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人民偉大的精神支柱。在這個全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是黨和國家對中國年輕一代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當代青年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的當務之急。
  • 廈大嘉庚精雕細琢團隊:探尋海絲文化遺產,助力泉州木雕發展
    為進一步擴大「泉州木雕」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助力泉州木雕的傳承與宣傳,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精雕細琢」團隊於7月26日-29日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張坂鎮及晉江市,圍繞泉州木雕的現狀、傳承、創新三大方面,開展為期四天的調研活動。
  • 文化節目《一路書香》何以成為文化自信教科書?
    ,在綜藝市場颳起一陣「文化風潮」。而後在政策、市場、以及電視人文化自覺的三重引導下,這股風潮力度只增不減,愈演愈烈。當下,各大衛視、媒體平臺等都在加大文化節目的內容儲備與布局,各類文化節目層出不窮,其中更是不乏讀書類節目。  此類節目往往有著極高的相似性,「要麼是全程在演播室內錄製,要麼是純紀實的戶外節目」,鳳凰網首先洞察了這一點,於是在2017年歲末出現了一檔獨具一格的戶外行讀文化節目《一路書香》。
  • 佾舞禮樂的承傳彰顯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
    「一禮知天下」公益課程,是由新時期佾舞禮樂文化挖掘傳承者米泥及其團隊策劃推出的傳統文化傳播公益活動。米泥,原名遊錦亮,長期從事於佾舞禮樂文化的挖掘傳承和保護工作,自2011年開始研究、探尋、保護和承傳中國佾舞禮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