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駿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青年代表著未來,增強文化自信,首先要從青年做起。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文化產品蜂擁而入。堅持中國文化傳統,提高民族身份意識,應成為青年工作的重大主題。
「活著」的歷史是文化,「死去」的文化是歷史。傳統文化教育要從仍然「活」在青年人身邊的事項入手,來增加傳統文化的親和力。在人類歷史上,像中華民族這樣為了跟上時代,在極短時間內,自覺跳出因襲的傳統,虛心學習外來先進文化,成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民族並不多。傳統文化式微是中國現代化的成本。但從弘揚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其影響所及主要是中華民族的顯性文化,也就是能在民族成員意識層面顯現的文化,但許多隱性文化,比如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或行為方式,仍然活躍在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中華民族成員在世界各地仍然保留著鮮明的文化特性。
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覺為基礎。要在青年人中培育文化自信,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切身體驗傳統文化並沒有「死去」,同自己的生活並不遙遠,由此對傳統文化產生崇敬感和親近感,這應該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首要切入點。
文化能「活著」,是因為文化本來就是人類最有效的工具,無論作為價值引導還是目的實現。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學習了一些西方的先進理論和經驗。但中國的進步絕非單純學習先進外來文化那麼簡單,中國一路走來,不但有著自己的探索,更受優秀傳統文化所賜,只是因為起作用的更多的是隱性文化,而不是顯性文化的緣故。所以,一時間還沒有得到合理歸因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認真總結中國的成功經驗,找到其中文化因子及其發揮作用的機理,不但可以進一步認清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還可以讓青年人在見證當代中國高速發展的現實情境中體驗傳統文化、認知傳統文化、認同傳統文化。
這麼多年來,對中國當代為什麼成功的解讀,往往立足於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多,而著眼於文化的少。現在需要及時補上這一課,它將對青年人樹立文化自信,起到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原標題:增強文化自信要從青年做起)
本文來源:大江網-江西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