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慧極必傷,情深不壽

2020-12-21 少讀紅樓

少年時讀紅樓,凡黛玉出場,便認真細讀,看她如何風習嫋嫋,盈水間展豆蔻年華,又看她如何一腔逝水深情,流年幻滅芳華;又如何「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中年時再讀紅樓,雖讀出萬豔同悲,但仍唯有黛玉最為令人心心念念,唏噓感嘆。一部紅樓,及等讀完黛玉之逝,忽覺人生一片蒼涼,世間情事萬般無奈,千般愁苦。

茫茫塵海,生命瑟瑟於天地岑寂,繾綣深情從來萬古難全,美到極致的生命必然就意味著一種註定的殘缺。抑或,所有美的存在必定會成全一個錯誤,若深情一旦被辜負,必定以死來句讀: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一、林黛玉之美

黛玉之美,只可意會。賈寶玉第一次見林黛玉,就直呼:「神仙似的妹妹」。「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一派超凡脫俗的美,「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就是黛玉之美的形象寫真。如此雪容玉貌,兼具梅花的高潔脫俗,和梨花的無瑕出塵不禁讓人為之動容。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黛玉之美,除了眾人眼中的樣子,就連鳥兒也為之驚心。在紅樓夢第二十六回,寫寶玉白天在瀟湘館被人叫去吃酒,林黛玉放心不下,晚上就過去看,結果因為寶釵來的比黛玉早,偏偏晴雯大小姐脾氣犯了,沒聽出來,不給黛玉開門,還數落了一頓。

黛玉心下悽惶,七想八想,越想越傷感,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這林黛玉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鳥棲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

黛玉之美,美在超塵脫俗的空靈氣質、其神韻、風採、靈秀以及書卷濡染的氣質,可令花落,可使鳥驚,這樣的美,又如何能夠成為肉體凡胎於塵世,被你我看見?

因此,才總是令那些飾演黛玉的女子,無法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因為,任是如何冰肌玉骨的女子,都無法契合讀者心中想像出來的黛玉那種只可意會的神韻之美。

二、林黛玉之慧

黛玉之慧,無與倫比。黛玉的聰慧想起來真是令人心疼。五歲跟著雨村讀書時,就知道避諱念書中和母親姓名相同的字,凡遇到書中「敏」字,就讀「密」字;寫字遇著「敏」字,又減一二筆。

直到賈雨村偶遇故友冷子興,冷子興跟賈雨村述說林如海和賈府的關係,賈府上下七七八八的事,賈雨村才恍然大悟為什么女學生黛玉不肯讀和寫「敏」字,可見黛玉的悟性靈性成熟之早。

及至母親生病,小小年紀就曉得為病榻上的母親侍湯奉藥;母親病故,她守喪盡哀;初進賈府,更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恥笑了她去」。

如此時時事事都要琢磨思量,連湘雲也說她:「我就不像你這麼的心窄」。黛玉的聰慧,使得她在接人待物上處處思慮「心較比幹多一竅」:又因為她的寄人籬下的處境,而比她人更多出一層憂慮,多愁善感。

就算是作詩,也一定力求盡善盡美,要更勝一籌,壓倒眾人,就連眾人不過為了雅興好玩也要如此爭強好勝,豈能不耗神傷精呢?

正因太過聰慧,黛玉凡事便比常人多出一份思慮和對未來的擔憂。思慮和擔憂過多又怎不傷神?

《黃帝內經》中講「思傷脾」。中醫講心主神志,過於思慮則連及心神,思慮過度則傷脾,思傷脾,思慮問題過多必定導致脾胃虛弱,沒有胃口,脾胃虛弱則心神失養,夜不安寐。

比如黛玉之聰慧,不單單是憂慮自己的將來,同時也憂慮到大觀園的現實。六十二回,探春將大觀園分包下去,並以寶玉跟鳳姐為先例開刀以示懲戒他人等等。黛玉聽後評論道:「要這樣才好。咱們家裡也太花費了。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閒了替你們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

七十三回,迎春的一件首飾攢珠累金鳳不知去向,探春深知是住兒媳婦和他婆婆欺負迎春懦弱,私自拿出去賭錢用了。探春使眼色讓侍書去找平兒來解決。平兒來時,寶琴拍手稱讚探春有「驅神招將的符術」,「黛玉笑道:『這倒不是道家玄術,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謂「守如處女,脫如狡兔」,出其不備之妙策也。』」

迎春表示自己不願意出頭,遇事替下人們兜著。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於階陛,尚談因果』,若使二姐姐是個男人,這一家上下若許人,又他如何裁製他們!」可見黛玉對大觀園之中的各種人事及未來的預測不無思慮。

且黛玉本自怯弱多病,先天不足,而她的聰慧又令她憑空更多思慮自己的處境以及對於自我情感命運的擔憂。「心病」不除,身體又如何康健呢?大概因為太聰慧的人,一定有更多的思慮,無法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無心無肺,憨吃悶睡,無憂無慮,隨遇而安。

而一個人,如果在智力或者情感上,總是思慮太多,耗費五臟的精血,久而久之,必然會對人的身體、精神產生損害,造成傷身、早夭的後果,此之所以慧極必傷。

三、林黛玉之情

所謂情深不壽。黛玉對寶玉之情深,深之如何呢? 紅樓夢第七十回寫道賈政出差去了,賈寶玉就和姐姐妹妹們光顧著玩去了。過了一段日子,有消息傳來,他爹辦完了皇帝的差事,準備回來了,他才想起自己沒有好好念書做功課,作業也沒有好好寫。

我們知道賈政是個非常挑剔,對賈寶玉寄予厚望,嚴厲管教兒子的父親,動不動訓斥兒子,甚至責罰打板子。這時候賈寶玉就急了。「誰知紫鵑走來,送了一卷東西與寶玉,拆開看時,卻是一色老油竹紙上臨的鐘王蠅頭小楷,字跡且與自己十分相似。」

鐘王就是鍾繇的《戎輅表》和王羲之的《曹娥碑》風格的楷書,「鐘王蠅頭小楷」是什麼樣的呢?楷書之一筆不苟,端正細緻,本就需要十分的認真,蠅頭小楷更是極為勞心勞力。

我們知道黛玉的身體本就不好,睡眠極差,但是為了幫寶玉,這個身體孱弱的女孩子俯首書案,幫他未雨綢繆地代寫了一整卷作業,這一整卷,都是像蒼蠅腦袋那麼小的精緻楷書,尤其要命地是要一筆一畫地,刻意模仿出賈寶玉的筆跡,以免穿幫。

這是怎樣地一種深情?深情到「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憂傷著你的憂傷」並且心思縝密到為你預想到你將來可能遇見的一切不測,並悄悄地不辭勞苦地為你排除於無波無瀾。

沒有人看見黛玉心裡山呼海嘯,大家只看見她的小氣和「薄面含嗔」,卻沒有看見她對於愛情的患得患失,因為她太在乎寶玉了,因此她是如此地害怕失去,求全之毀、不虞之隙……

但是,作為一個冰清玉潔的書香門第的女兒,她所受到的教養又不容許她象司琪那樣的大膽兒熱烈……她的愛,是如此的隱忍而濃烈,她的全部的愛恨除了唱與清風,訴與朗月,啜與殘紅,泣與黑夜,還能夠奈之如何?

情之所鍾,愁腸百結;愛之所系,憂心如焚。誰說的來日方長,而她卻連人走茶涼都未曾目睹。

在梨香院,她為寶玉整冠,細心之處不讓襲晴;在夜雨中,她為寶玉點燈,關切之情猶如賢妻;踏雪尋梅,她為寶玉奉上暖酒一杯,暖胃又暖心;嚴父將至,她為寶玉備上蠅頭小楷,盡心又盡力;寶玉挨打後,她哭得雙眼紅腫、氣噎喉堵;寶玉痰迷時,她嗽得抖腸搜肺、熾胃扇肝、面紅髮亂、目腫筋浮……

誠然,黛玉時常為了丁點小事對寶玉生氣、使小性兒。可是誰又能體會那生氣、小性兒背後的深情呢?譬如因為湘雲的到來而與寶玉拌嘴的那一次,待二人和好之後,黛玉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你只怨人行動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慪人難受。就拿今日天氣比,分明今兒冷的這樣,你怎麼倒反把個青肷披風脫了呢?」

看到沒有,原來黛玉在慪氣、落淚的時候,心裡糾結的竟然還是寶玉的冷暖!可惜,十個男兒九粗心,即便號稱在姊妹情中極好的寶玉,怕也未必能完全體會黛玉的這份心吧。

賈寶玉與林黛玉不管是聊天、談心還是鬥嘴、吵架,是互訴衷腸還是鬧彆扭,字裡行間無不隱含著對對方的深情。如果不是過於在意對方,想拌嘴也拌不起來的。但也正因為情深,所以擔憂;因為擔憂,所以氣惱;她為他夜不能寐,寢食難安,如此常常拌嘴,氣惱,慪氣,牽腸掛肚,多愁善感,又如何能夠身體康健呢?是以情深不壽。

若深情是一樁錯誤,女子的未來必定由自己的生命來句讀。黛玉之恨概因用情太深。「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閏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處訴」。

她所期望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無奈造化弄人,花落陌上殘香。她所先想要的時光靜好,與君語,細水流年,與君同,繁華落盡,與君老,但最後,昨夜星辰昨夜風,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紅樓。

那個為了愛情泣血而逝的女子,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活生生一語成讖:「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

而那個她心上念念的男子呢:「又想黛玉已死,寶釵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緣」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第九十八回)「「只見寶玉穿著衣服,歪在炕上,兩個眼睛呆呆地看寶釵梳頭。」(第一百零一回)。

花開兩生面,深情佛魔間。世間總是不斷有為情所困的女子。秋來春去,誰憐曲院風荷,韶華白首,不過浮生一厥。思纏綿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太深的感情,太投入的深情,必定有太多的痴嗔,必定太多無法對等的付出和失望,也必定有太多的自我折磨和痴纏和怨懟。

弦斷三千,墜花湮漣,因為深情,所以柔腸百結;因為深情,所以純真熱烈、所以超凡脫俗,然而,但凡太過超凡脫俗的深情,一旦與現實的雞零狗碎相遇,必定有著令人難以接受的無奈和巨大的失望。

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說「少年愛侶,情深愛極,每遭鬼神之忌,是以才子佳人多無美滿下場,反不如傖夫俗子常能白頭偕老。情不可極,剛剛易折,先賢這話,確是合乎萬物之情。」

讀紅樓,時有新的心得。想起來大學時代的一對戀人,那時候覺得他和她是如此情投意合,沉湎情思只為卿,但是最後的他和她,出乎意料,卻又意料之中地,黯然傷神地分道揚鑣,就連同學會上,也是彼此傳話說餘生亦不再見。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因此,芸芸眾生的你我,之所以能夠還好好地活著,在光陰裡彼此相守,互相陪伴,正因為我們沒有那麼深情,也沒有那麼聰慧,聽起來,真像一種黑色幽默,但是,誰又能夠說明,日長月久地相守和陪伴不是更深的深情,庸俗而簡單地活在當下不是另一種智慧呢?

作者:唐玉梅,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解讀:慧極必傷,情深不壽!
    解讀: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吧,其實意思與金庸《書劍恩仇錄》中,乾隆皇帝送給陳家洛一塊玉佩,所刻的慧極必傷,情深不壽是同樣的意思,現在小編就來為你們前四個字是,慧極必傷。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曹操帳下的一個幕僚,這位幕僚與曹操的兒子的關係特別好,於是得以與曹操多多接近的機會。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道清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道清了物極必反的道理 中國傳統講究中庸,事不過極。道理很淺顯,真正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太聰明的如王熙鳳,情深的林黛玉。 愛情進了死胡同,還不知迷途知返到頭來撞得頭破血流才知此路不通。
  • 道一句慧極必傷,嘆一句情深不壽
    冷冷的青石板長街結滿了昨夜的霜被時光遺忘了 不願消融慢慢地 擱淺在回憶裡屋簷下的風鈴聲漸漸遠去流浪到天邊看不清的遠方遠去了 漫長的思念遠去了 無言的守候我獨望天邊如鉤冷月鬢間的青絲染了白雪佛門深院裡誰低眉合十道一句慧極必傷嘆一聲情深不壽戲終人已散誰等到杯中茶涼了換來一句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這裡為你解讀
    我認為「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句話很有道理,是幾千年來實踐的總結,高度概括了事情的本質。這幾句話帶給人們很多啟示,如果能夠真正地理解這句話,對於我們本人的成長,對於提高我們人生的幸福指數是有作用的,為什麼要這樣說著,我給大家好好的分析一下。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你明白這句話的深意嗎?
    將武俠小說寫到極致是香港作家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清朝的乾隆皇帝送給兄弟陳家洛一塊玉佩,上面刻著一句話:慧極必傷,情深不壽。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那反過來看慧極必傷的慧似乎是聰明到極點,也是走下坡路的開始,那麼何不守拙,何不守愚呢。所謂謙虛能認清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不足低調行事反而少了過錯。想想那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生的高調反而沒什麼必要了……
  • 「佚名」說過最經典的一句話「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你懂嗎?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從小到大不知道讀過多少名言名句,大都忘了。唯有這一句,已經有好幾年了,一直都沒有忘掉。可見此話說的貼切,給人印象深刻,起碼對小編來說,印象深刻。可是,這麼經典的名言出自何人之口呢?查來查去沒找到出處。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中的道家思考
    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書劍恩仇錄》「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句話因為《書劍恩仇錄》被大家熟知,從字面意思來看,也不難理解:感情深了反倒不容易長久,太聰明的人更容易傷害到自己。「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也因為大師妙筆金句被廣為傳頌。其實,這話本身蘊含著極深的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大家早都發現了吧,金庸本身就是一位道家高手。在金庸小說中,從武學秘籍、功夫學派、人物的人生歷程等等各個方面和細解都能看出明顯的道家思想,即便是以佛入江湖的《天龍八部》,在佛家的外衣下,卻是更為精彩的道家思考。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是什麼意思?
    全文如下: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些字內含人生至理,難抑情懷。表面意思是說:第一句:慧極必傷。意思是說做人不要聰明過頭了,其實和有很多話和這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比如:「人至察則無徒。」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人生在世,難得糊塗
    金庸老先生曾寫道:「情深不壽,慧極必傷。」無論對誰太過熱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倘若沒有過度的歡喜,便不會有極度的悲傷。情之所鍾,正是我輩,至情至性,所以才會至傷至悲。擺渡人裡有句話:你得不到,是因為不屬於你,放不下,因為你不甘心,失去所愛雖然傷心,但失去不愛你的人又有什麼可惜。
  • 淺析「慧極必傷,情深不壽」——聰明過頭,用情太深,物極必反!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單從字面意思理解並不是很難,但我是一個喜歡和習慣剖析的人。先說一下字面意思,「慧極必傷」是說一個人極其智慧,聰慧或者聰明,這三個詞意思差不多,但程度由高到低會遞減一些,這裡暫且用聰明這個詞吧,一個人太聰明甚至有些聰明過了頭,是好事嗎?!如果按單一事件看或許是好事。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我終於知道個中深意,可惜你已遠走!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那年你牽著我的手,含笑問我這句話什麼意思?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過分顯露自己的聰明,而是保持大智若愚的狀態,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進取,什麼時候應該退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才能避免仿佛宿命一般的「慧極必傷」!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
    知名作家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寫道:「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年少不解句中意,讀懂方曉處世不簡單。為人處世中,事事過於精明,就會受到傷害。用情太深,感情不會持久,甚至影響健康。處處好強,早晚自取其辱。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後面還有兩句,道破人生真諦!
    各位喜歡國學的朋友,今天跟大家聊聊流傳很廣的金句,「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裡,乾隆送給自己兄弟、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一塊玉佩,開頭就刻著這八個字。都知道金老爺子國學功底深厚,筆下金句頻出。
  • 從老子的道理,談一下「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的深層含義
    這句話是出自於金庸先生的《書劍恩仇錄》的一句話,原本的句子是:情深不壽,強極必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而情深不壽則是一個人如果用情太深,受到的傷害也就越大,而情之一字傷的是人心這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壽命。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別太高估了和他人的關係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別太高估了和他人友情中,最深莫過於陪你笑,陪你哭。愛情中,最深莫過於陪你左右,伴你終老。可自古以來,太重感情的人,更容易被感情所傷。中國有句古話叫:「情深不壽,慧極必傷」。這話說得就是太重感情的人,容易受傷。不管是愛情,還是友情,感情裡一旦投入過多,最後只會讓自己受傷。那些說好一起努力的共同夢想,那些說好一起要去的地方,那些說好的不變的約定,最後都可能會隨著時間而瞬間消散。所以,經歷多了,更容易看透人情世故,體驗更多的世態炎涼。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越是聰明的人,心理問題越多俗話說:「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意思是太深情的人容易情緒積壓傷害身體,太聰明的人則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
  •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贈裴樞端公》; 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更是說一個人的肚量要是足夠大,就能容得下幾百條河流,百川入海,何其大也。我也想弱弱的問一句,我能吃不知道算不算,有容乃大。可惜確實肚子有點大了。《增廣賢文》;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父母見她意志堅定,只得稍微妥協,寫信給沈家:「欲為佳婿,必待乘龍」,要沈佺先取得功名,而後再談婚事。沈佺便赴京應試科舉。所謂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大約就是如此吧!雙方父母感動於二人的真摯情感,將二人合葬於松陽的一處楓林之地,也算達成了玉娘死而同穴的願望。
  • 金庸筆下的「慧極必傷,情深不壽」,你能從這句話中看出些什麼?
    這句話出自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故事情節是乾隆送給自己兄弟陳家洛佩玉上的刻寫的話,原話是:慧極必傷,情深不壽。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根據一些好事者的查證,這句話在中國古代典籍裡沒有出現過。但是,這句話卻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精髓的思想。
  •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這3種人「人好命苦」,希望你不是
    曾讀過一本佛學書籍,是一位大師寫的,它裡面提到了一句話:「情深不壽,慧極必傷。」我專門研究了一下這句話,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用情太深,那麼這個情不會長久;過於聰慧的人,勞心傷神。」初讀這句話,總覺得言之為過,但是隨著自己在社會上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就越覺得這句話實在是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