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城市地質調查,服務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12-04 騰訊網

202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規劃建議對我國「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性謀劃和戰略性部署,是重要的指導性文件。

一、規劃建議對城市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始終高度重視城市工作及其治理問題。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活動的中心,城市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環節,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城市工作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極為重要,城市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關係著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環,城市治理搞得好,社會才能穩定、經濟才能發展。

規劃建議強調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要求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要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要求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佔用。

規劃建議對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控和城市治理風險的有關要求,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視程度。應當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2019年城鎮化率已達60.6%,隨著人口、資源等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增大,治理問題就顯得越發緊迫。國際發達國家發展歷程表明,與高速城市化進程相伴生的交通擁堵、環境汙染、城市內澇、生態安全、空間不足等社會問題將會凸顯,產生的「城市病」也成為制約城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這些城市發展的問題,要求我們必須自覺站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二、城市發展建設需要地質工作提供強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更好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城市發展不能只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習近平總書記針對城市治理體系和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為地質工作者在新形勢下深入認識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切實做好地質調查實際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城市空間布局優化,需要開展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與評價。地表土地供應緊張是制約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開發地下空間是城市再開發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土地集約化和綜合利用水平的必然要求。需要綜合評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空間開發適宜性,確定城鎮發展定位和規模,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

二是城市安全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強城市地質調查。中國199個城市受滑坡崩塌泥石流威脅,102個地級以上城市發現地面沉降現象,42個城市受活動斷裂影響較大,41個城市受巖溶塌陷影響大。需要強化對活動斷裂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調查監測,加強對垃圾填埋場周邊土地和地下水的質量調查和監測,加強對工業用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管控,助力城市安全發展。

三是城市綠色、智慧發展,需要開展城市地質調查。一則是摸清能源礦產、水、土、林草溼地等自然資源家底,掌握開發利用狀況和動態變化趨勢,為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等提供準確可靠的基礎支撐。二則是獲取地上、地表、地下等全方位的自然資源地質信息,建設城市地質大數據共享平臺,支撐「城市大腦」建設,推進城市數位化、智能化、智慧化,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支撐城市規劃建設需要地質工作創新發展

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以及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需要城市地質工作創新思路、創新任務、創新範式、創新模式、創新平臺,以提供更精準的技術服務和數據支撐。

一是創新思路。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和要求,從地球系統是生命共同體的角度來謀劃城市發展,提出系統地質解決方案。努力做到「四個更加」:更加注重資源環境空間權屬綜合調查,更加注重數量、質量、生態的全面調查,更加注重地上地下三維立體化調查,更加注重資源、資產、資本一體化評價。

二是創新任務。既關注當前城市發展面臨的空間不足、環境汙染、交通擁堵、城市安全等突出問題,又著眼長遠,統籌謀劃新時期城市地質工作使命。既注重城市地質基礎工作,又注重推動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的產業化發展。重點聚焦支撐城市科學規劃管理運行、城市發展新空間、綠色發展、安全發展、智慧發展等任務。

三是創新範式。以需求、問題、目標為導向,開展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生態多要素調查,查明自然資源時空分布等稟賦條件,建立三維可視化地質模型,構建地質資源環境監測體系和地質信息大數據與決策支持平臺,以供給側改革思路提供支撐城市發展的地質產品,多層面服務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多主題示範理論、技術、政策、產品,多級次推進城市群、大城市到中小城鎮規劃建設。

四是創新模式。按照自然資源部「兩統一」職責,發揮好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約束和底數、底線和底盤作用。充分運用城市地質調查成果,做好「雙評價」將地質資源環境原型信息轉換成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的控制等級等實用信息,促進城市開發建設與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相協調,以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方式的轉變,加快促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城市國土空間治理新模式。

五是創新平臺。建設新時代城市地質數據驅動信息新平臺,推進基礎地質、地下空間資源信息與基礎地理、遙感、土地、地質礦產、地質環境等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夯實數據「底盤」,科學加工處理數據,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科學合理的地質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城市綠色發展。

四、「十四五」城市地質工作重點方向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的指示要求,「十四五」期間建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開展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調查,服務宜居城市。在調查三維立體地質結構、探明地下空間地質要素分布狀況的基礎上,構建高精度三維地下空間模型,評估地下空間資源家底,建立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體系,實現地下透明化、資源動態化、規劃協同化、監測系統化、開發科學化、程序標準化,為地下空間可持續安全利用及規劃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在示範的基礎上,編制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標準和城市地下資源協同開發調查評價規範,支撐服務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國土空間規劃、土地用途管制等管理工作。

二是開展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服務韌性城市。將影響城市安全的活動斷裂、地面塌陷、水土汙染、城市內澇、飲水安全等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形成高效快速的調查技術方法體系,構建服務於不同用戶的成果表達方式。建立基於城市地質安全的防治規劃與預警技術體系,研究威脅城市安全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風險評估模型,調查城市地質安全風險,實施特大城市地質安全風險區劃,服務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有效防範和化解重大地質安全風險隱患。在示範的基礎上,編制城市地質安全調查技術指南和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評估指南,指導全國大中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

三是開展城市地質大數據平臺建設,服務智慧城市。著力構建地上地下一體化的「透明城市」信息平臺,保障城市運行安全。針對大多城市地質條件不清楚,地下管線分布狀況不掌握,地下已有構築物不明確,採用的建設施工方法不科學等問題,著力構建地上、地下、地理、地質數據一體化的三維可視化和政府輔助決策系統平臺,攻關地下空間結構高精度建模技術、跨部門的多源數據整合利用技術,構建城市地質信息有效服務政府管理決策機制,推進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大數據平臺建設與國土空間規劃、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土地出讓、執法監管等環節的有機銜接。在示範的基礎上,編制城市地質大數據平臺建設技術指南,指導全國大中城市地質大數據平臺構建。

(作者單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

《中國礦業報》火熱徵訂中!

相關焦點

  • 著力推進城市治理能力 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國際化水平的若干意見》,其中把「加快形成現代城市治理體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並在著力推進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上提出了具體舉措和目標——  在優化政務法治環境方面,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設立政府大數據管理機構,建立涉外事務管理負面清單制度
  • 南寧市城管執法局: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推動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住建部自2016年11月起,集中開展全國城管執法隊伍「強基礎、轉作風、樹形象」專項行動。
  • ...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良治善治,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在會場、在駐地,來自浙江的代表委員圍繞如何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展開熱烈討論,建議進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高水平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讓「中國之治」的浙江風景更加動人。更科學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內容,不少代表委員將其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講話緊密聯繫了起來。
  • 澳門著力提升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治理現代化首先是治理的法治化 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兼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認為,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組成,特區治理的提升更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
  • 汪玉凱丨提高數字治理能力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關鍵
    如何在新的條件下,加大改革力度,整合資源,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依然面臨許多瓶頸問題,亟需加以解決。在當下的數字時代,提升城市的數字治理能力,無疑是城市治理走向現代化中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汪玉凱認為,提高數字治理能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 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黃波 楊安 趙菡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重心和難點均在基層。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平安中國建設的重中之重。
  • 推進國家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又進一步提出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 六大體系推進海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本網訊 1月8日,記者從在福建廈門召開的2018年全國海事工作會議上獲悉,邁進新時代,海事系統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通過構建從嚴管黨治黨、安全治理、公共服務、依法行政、支撐保障和國際合作六大體系,全面推進海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安全可靠、綠色高效、高度智能、開放融合、世界領先、人民滿意,有效支撐交通強國建設
  • 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方位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從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戰略目標和重大任務出發,重點在「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對教育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明確了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總體方向和任務重點,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意義
  • 加快推進幹部教育培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對新時代做好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 全力推進退役軍人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權威訪談)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要求,「統籌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完善雙擁工作和軍民共建機制,加強軍政軍民團結」。
  • 清華大學舉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工作聯席會議
    清華大學舉行「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工作聯席會議清華新聞網4月1日電 (記者 曲田 攝影 曹慶慶)3月30日下午,清華大學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工作組、專家組、課題組聯席會議在工字廳東廳舉行。
  • 在疫情防控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它事關黨的長期執政,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楊建毅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 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意義、內涵與行動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推進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城市工作主題,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題新論斷新範疇新戰略,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構成了體系完備、邏輯嚴密、具有實踐面向超大城市的治理理論體系。
  • 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讓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樣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教育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治理正朝著現代、法治、科學的方向前進。但不能迴避的問題是,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尚待加強,體制機制建設任重道遠,一些頑瘴痼疾仍阻礙著教育改革全面深化。
  • 以創新思路實現中國特色的城市治理現代化
    4  六點要求  「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  統籌:全媒體編輯中心王晨陽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裕嫵  專家訪談  陳杰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對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直給予高度關注,指出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 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 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變革,應對新挑戰,深圳要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型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 今年的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再次強調,「要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周期的城市健康管理理念,增強社會治理總體效能」。
  • 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治要求
    原標題: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治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針對我國文化改革和建設,就是要不斷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規,為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文化善治保駕護航。
  • 從兩個圖譜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化和升級版,是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定星盤、指南針、行動令和願景圖,是中國之治宏觀頂層設計的歷史豐碑。
  • 山東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模式研討會召開
    12月12日,由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社會科學院、大眾報業集團、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承辦的山東社科論壇——山東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模式研討會在濟南舉行。  論壇採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