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香囊驅「五毒」,但這些細節要注意

2020-12-03 瀟湘名醫

長江網6月25日訊端午節到,不少市民仿照古人傳統做法,在家裡懸掛香囊,或是把香囊系在身上,以起到驅蚊蟲的效果。

香囊裡面有什麼材料?真能有驅蚊蟲的效果嗎?長江網記者就此請教了武漢市中醫醫院綜合藥學部主任藥師徐惠芳。

香囊「高齡」幾千歲了!

我國製作和佩戴香囊的歷史已有幾千年,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端午節戴香囊也是傳統習俗,主要是驅「五毒」的用意,用來防蟲防病。

到了端午節前後,天氣溼熱,「五毒盡出」,即蠍子、蜈蚣、蛇、壁虎、蟾蜍、蜘蛛等有毒的動物都活躍起來,蚊蟲滋生,各種疫毒流行。古人就用佩戴香囊的方法來驅瘟避疫,預防毒邪之害,同時表達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願望。所以,端午節前後「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這裡的香草袋,指的就是香囊。

香囊裡面有什麼?

傳統香囊裡裝的主要是芳香的中草藥,具有芳香化濁、醒腦開竅、避瘟除穢的功效。常見的成分包括硃砂、雄黃、香藥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人們衛生保健意識不斷增強,香囊的使用範圍不斷拓展,不同人可以選用不同藥物的香囊「內芯」,追求不同的功效。比如:選用蒼朮、藁本、丁香、白芷等有燥溼散寒作用的中藥,能預防感冒;選用石菖蒲、遠志、木香、藿香等有開竅醒神作用的中藥,能提神醒腦;選用決明子、桑葉、菊花、薄荷等有清肝安神作用的中藥,能安神助眠;選用藿香、佩蘭、艾葉、紫蘇葉等有芳香化溼作用的中藥,能驅蚊防蟲;選用藿香、陳皮、蒼朮、木香等有理氣健脾作用的中藥,能醒脾開胃,增強食慾。可以說現代香囊的應用,充分彰顯了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香囊真能驅蚊蟲嗎?

大家經常對「神秘的中醫藥」感到好奇:把植物葉子、動物便便、地下礦物等融合在一起,就能起到治療效果。所以,香囊裡的藥物,真能幫助驅除蚊蟲嗎?

事實上,做香囊常用的藥物,大多含有大量的揮發性芳香油,在現代醫學研究中也證明,這些揮髮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當佩戴香囊後,香囊會散發出香氣,在人體周圍形成較高濃度的、有中藥香味的小環境,這是蚊蟲不喜歡的味道,所以能達到一定的驅蚊效果。

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佩戴香囊有「闢疫氣,令人不染」之效。

曾有報導稱,有人做驅蚊香囊是否有用的實驗,統計結果表明:佩戴香囊後的前7天,驅蚊效果非常顯著。這也提示我們:只有在保持氣味濃度的前提下,香囊才能持續發揮驅蚊作用,因此如果香味淡了,就要及時更換香囊裡的藥物。

戴香囊,這些細節要注意!

佩戴香囊是端午節習俗之一,但其實佩戴香囊也屬於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根據個人的不同需求,四季都可使用,能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香囊戴哪裡?

使用香囊時要防水、防潮,保持乾燥。

香囊可放在上衣口袋,或系在腰間。不宜直接貼身,建議隔衣佩戴。

也可懸掛在家中、車裡,或放於枕邊、衣櫃、書櫃等處,簡單實用,方便安全。

四類人群遠離香囊

家有抵抗力低下的老年人和兒童等易感人群,可考慮常備香囊。

但香囊並非人人都能用。芳香藥材有誘發流產、過敏的風險,所以孕婦、新生兒、過敏體質(有藥物或食物、花粉過敏史)、哮喘病人不宜佩戴。

香包禁止吞食,避免入口,注意不能讓孩子抓舔香包。

要注意香囊「保鮮」

發現香囊的香味變淡,可通過揉搓香囊,幫助增加香味。

一般一袋香囊可用15天左右,香味消失就應更換藥物。

【來源:長江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端午節&驅「五毒」
    端午節&驅「五毒」端午由來。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由驅毒闢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了豐富多彩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賽龍舟、包粽子、插艾蒿、掛荷包、掛菖蒲、喝雄黃酒、除五毒等。中國端午節民俗今天,我們來談談端午節的驅「五毒」活動。
  • 端午節驅「五毒」-中新網
    端午節驅「五毒」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中的「五毒」是五種動物,它們分別是蛇、蠍、蜈蚣、壁虎、蟾蜍。其實,把這五種動物合稱為「五毒」,是古人的一種誤解,因為壁虎無毒,卻被認為是劇毒物。  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於是,老百姓用各種方法來預防家裡人生病。
  • 在農村,俗語「善正月,毒五月」,具體指什麼,如何驅「五毒」?
    文/豬友巴巴在農村,俗語「善正月,毒五月」,具體指什麼,如何驅「五毒」?如何驅「五毒」呢?接下來,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首先,驅五毒在筆者的家鄉,村民口中的「五毒」分別指的是,蛇、蠍、壁虎、蛤蟆、蜈蚣,而端午到,五毒驅,在筆者的家鄉,農民是這麼驅「五毒」的!
  • 端午節為何要佩香囊,掛艾草,驅五毒?這些民間開運風水習俗禁忌不能...
    相傳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所以飲雄黃酒,是端午節飲食的一個重要特色。(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一定要用各種方法驅除五毒之害」,這些信仰長期在民間流傳。雄黃酒塗抹小兒額頭,驅避毒蟲因為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為了讓不能飲酒的小孩子可以避開毒蟲,端午節形成了以雄黃酒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一般是在小兒額頭,用雄黃酒畫「王」字,既可借雄黃以驅毒,還可藉助百獸之王的威力以鎮邪。四、佩戴香囊,闢邪護身舊時端午節母親會給孩子縫製香囊,用以護佑弱小的生命。
  • 古錢幣上的「端午節」——「五毒」醒,驅「五毒」!
    有的地方做帶有五毒圖案的飾物,因為每年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明《宛署雜記》就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不管當時人們做什麼、帶什麼,目的都為了闢邪,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什麼是五毒呢?
  • 端午舊俗·插戴
    不過,端午還是傳統女兒節、中天節,傳統吃喝、插戴、遊戲超多的,它自來就是個熱熱鬧鬧吃喝玩樂的節日。難道您要把古人全都拉來鞭屍?反正我的地盤我做主,安康沒錯,但在這兒咱們儘管快快樂樂過端午!驅五毒兜肚俗語云: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 鹽官旅遊端午香囊DIY親子體驗活動開搶啦
    致敬民俗,尋找端午的傳統記憶,鹽官旅遊「香囊DIY製作暨端午傳統習俗親子體驗日活動」,做一個香囊,用一場民俗體驗,讓孩子傳承端午的記憶。點擊【閱讀原文】即可搶購活動名額,僅需50元/組(含1個大人1個小孩),僅限50組,搶完即止。
  • 戴香囊 品文化 護安康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端午節,戴香囊,防病毒,多了幾分平安寓意。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王琦介紹,中藥香囊利用芳香藥物「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的特點,通過口鼻吸入和皮膚、經絡穴位吸收,疏通臟腑經絡體系,對人體進行整體調節,從而發揮預防疾病的功效。
  • 戴香囊 品文化 護安康 香囊祛邪而不傷正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端午節,戴香囊,防病毒,多了幾分平安寓意。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王琦介紹,中藥香囊利用芳香藥物「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的特點,通過口鼻吸入和皮膚、經絡穴位吸收,疏通臟腑經絡體系,對人體進行整體調節,從而發揮預防疾病的功效。
  • 「過端午來西塘」濃情端午,贈您香囊!
    端午節,請記得把五彩繩系在手上,把艾葉菖蒲懸於門窗,把雄黃塗在額頭,最重要的是,把香囊配在腰間。香囊,亦稱「佩帷」、「香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是我國傳統文化配身飾物之一。端午靠近夏至,這段時間天地陽氣最盛,但陽極而陰起,柔遇剛也,各種蛇蟲活躍,所謂「五毒盡出」(五毒即蠍子、蜈蚣、蟾蜍、壁虎、蘄蛇)。
  • 習俗大不同 | 南方人佩香囊,北方人掛銅錢?端午你選擇哪樣
    每到這一天,掛香囊、划龍舟、吃粽子,都是保留節目。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我們今天就來說道說道。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所以,每逢端午,人們都有插艾蒲、掛香囊、喝雄黃酒、佩戴鍾馗祛五毒銅錢等 「闢邪、禳毒、驅鬼魅」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儀式,南北的差異越來越明顯。南方人有掛艾條、懸菖蒲的習俗,相當於春節放鞭炮。
  • 點雄黃 射五毒 繡香囊 "漢服男女"還原端午習俗[圖]
    圖片說明:誰說繡香囊是女孩子的絕活?   東方網實習生裘穎瓊5月29日報導:今天下午,二十多名身著傳統漢服的年輕人在復旦大學內進行「點雄黃」、「佩香囊」、「射五毒」等活動,將端午節民俗演繹得淋漓盡致。    「點雄黃」是什麼呢?此次活動的組織者「老白」告訴東方網記者,所謂「點雄黃」即是端午節一早,父母會用雄黃酒在孩子額上寫一個「王」字,以求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 端午民俗吃「五紅」驅「五毒」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劉莉 攝 端午節,人們要吃龍蝦、鴨蛋等5種紅顏色的菜來「驅毒」。  另外,根據《金陵歲時記》記載,老南京還有「炒五毒」的民俗。這「炒五毒」是把銀魚、韭菜、蝦米、茭菜、黑豆腐乾等一起炒成一盤「黑菜」。無論「五黃」還是「炒五毒」,都是出於驅毒等需要。農曆五月初五,是蛇、蠍子、蜈蚣等毒蟲出動的時節,而古代的消毒技術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吃了這些菜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如「五黃」中一定要有雄黃酒。
  • 古老的端午習俗以全新的面貌融入現代生活-香囊 五毒 皮影戲表演...
    市群藝館戶外圓形廣場上,孩子們跟著爺爺奶奶排隊體驗射五毒、沐蘭湯、點雄黃、拴五色絲等傳統習俗。青果公益組織項目負責人王鵬說:「五毒指的是青蛇、蜈蚣、蠍子、壁虎和蟾蜍;五色絲用來斬五毒,取祥瑞之意;點雄黃、喝雄黃酒可以解毒;沐蘭湯則是要我們保持衛生。」  在館內,各類手工藝項目也都和端午習俗有關。
  • 看看農村如何驅五毒
    現在的人生活壓力太大,為了生存只能拼命打拼,連習俗都顧不上額,運氣好的還能放個假,吃吃粽子、串串親戚;運氣不好的還得要加班。真的很懷念小的時候,可以將端午節過得那樣的「五彩繽紛」。包粽子、插艾蒿、掛香包、栓彩線等等,小夥伴之間還要互相比比,誰家的粽子好吃、誰帶的香包漂亮,誰栓的五彩線鮮豔,一旦誰勝出了,那高興勁兒就別提了。
  • 端午節吃五黃是什麼 五毒是哪五毒養生與內涵習俗介紹
    在江南人的傳統中,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黃酒代替雄黃酒)。另外,也有其他說法,鹹鴨蛋可以用黃豆替代。  1、【黃瓜】:五月正是黃瓜上市的季節,加之此時潮溼悶熱,而黃瓜性屬寒涼且富含汁水,端午時節吃點涼拌黃瓜生津解渴又消暑開胃。
  • 香包、肚兜、虎頭鞋,這些端午傳統女紅不僅僅是祈福與避邪!
    每逢農曆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除了紀念屈原準備粽子外,還有個習俗就是給小孩佩戴上香包、肚兜、虎頭鞋這些中國民間傳統女紅製品,用來求吉祈福、驅惡闢邪,保佑小孩健康成長。香包、肚兜、虎頭鞋這些中國民間傳統女紅製品除了祈福與避邪外,從中醫養生保健的角度上來說功效還是很好的。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另外吃五紅還能驅五毒,別忘記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另外吃五紅還能驅五毒,別忘記端午節,又稱龍舟節,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民間在端午節這一天有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什麼賽龍舟、掛艾草、驅五毒、飲雄黃酒、洗艾草湯等等。但是你知道嗎,端午節不僅要吃粽子,很多地方還有其他特殊節令的美食呢。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下,福建這邊除了吃粽子,端午節還有哪些特色傳統美食,另外老人常說端午節吃五紅還能防五毒,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就是要提醒人們注意防病。一起來看看這五紅到底是什麼。
  • 端午節是怎樣驅除五毒的?
    這一天,人們除了吃粽子、插艾草、掛菖蒲、戴荷包、系長命鎖和飲雄黃酒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除五毒。五毒指的是蛇、蠍子、蜈蚣、壁虎和蟾蜍。我國古人認為,這五種毒蟲是邪惡的化身,會給人類帶來瘟疫等災禍。端午節這一天,正值五毒出沒之際,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消滅它們,以保障一年的健康和平安。
  • 河南魯山:端午節包槲墜、煮大蒜、做香囊、插艾葉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張官營鎮前城村舉辦端午民俗展演(高蹺表演《驅五毒》、挑經擔、河南墜子等),該活動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屈原學會、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魯山縣委縣政府和縣委宣傳部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