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張皓 通訊員王東升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黃士峰
9年了,家住新洲區邾城街紅旗社區的白玉華,心裡一直有個疑問沒有解開——2010年,3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解放海南島》在央視一套晚間8點黃金時間段熱播,裡面出現了「十三勇士」白鳳才的名字,和父親同名同姓。
父親是解放海南島的「十三勇士」嗎?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父親也沒有正面回答白玉華的這個問題。而父親遺留下來的軍功章和立功證明書,卻將這個疑問越拉越長……
孝子心中的謎團
10月28日中午,新洲區邾城街中和裡89號,秋日的暖陽灑進商業局宿舍三樓白玉華的家中,明亮而溫暖。
57歲的白玉華,熟練地將中風癱瘓在床無法言語的老母親王淑蘭抱下床,安頓在椅子上,為她系上面兜,一勺一勺地餵食。
母親已經79歲了。餵飯前,白玉華先試了試勺裡的食物溫度,母親看了他一眼。他以為母親是嫌棄他用嘴碰了飯勺,兩人一陣對視,母親似乎明白過來他是在試溫,兩人隨即會心大笑。這笑聲,讓寂靜簡陋的老房,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午飯是兩小半碗冬瓜和紅薯,白玉華交替著餵食。母親耷拉著頭,無法配合張嘴。白玉華左手扶正母親的頭部,右手趁母親嘴角微微開合時,快速將食物塞入她口中,但每次都只能送入勺裡的一小部分食物。
突然,母親嘴巴一張,食物又掉出來了,白玉華趕緊清理粘在母親嘴角或掉在面兜上的食物。
更難的是,母親吞咽成問題,大約花了一個半小時,白玉華才餵完了這頓午飯。
「這餐還算順利,有時候一餵就是兩個多小時,牛奶或者飯菜冷了,中間還得再加熱,太燙了得涼一會兒……」白玉華說,自己每天早上6點鐘起床,背母親上廁所,為她洗臉,清理口腔衛生,花一個多小時餵早餐,接著外出買菜,回家準備午飯,只有在餵完午飯後,四五點鐘能夠休息一個小時,馬上又要做晚飯、餵食到8點左右,抱母親到衛生間洗澡,等到他自己洗完澡,洗完兩人的衣服,幾近轉鍾才能睡下。
在母親的大床附近,是白玉華每晚睡的單人小鐵床。夜裡,白玉華總會起來查看兩三次,「如果母親睜著眼,就說明她要上廁所。」
除了上午外出買菜,白玉華整天都沒有空出門。時間在他照料母親的一舉一動中悄然流逝,只有空閒下來,他才會想起父親白鳳才離開人世已經7年了。
2010年,30集電視連續劇《解放海南島》在央視黃金時段熱播,裡面出現了「十三勇士」白鳳才的名字。
「當年,許多街坊鄰居都說在電視裡看到了我父親是戰鬥英雄。」起初,白玉華還以為是父親上了新聞,他知道父親是轉業軍人,曾有各級領導幹部前來看望慰問過,但父親從未提及從軍戰鬥的經歷。
在父親離世前的一周,白玉華專門詢問了父親,可父親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哭著重複著一句話:「都犧牲了,都犧牲了。」
立功證書的遺憾
白玉華的家裡,有一個父親遺留下來的老舊儲物箱,裡面裝滿了各種立功證明書和榮譽獎章及證書。
舊箱雖小,裡面卻是一片紅色的世界,塵封著父親白鳳才一生的榮光。
翻開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百二十九師《立功證明書》,其中功臣簡歷記載,白鳳才為三八六團後期處班長,籍貫是吉林省舒蘭縣人,1947年8月入伍,1948年12月入黨。立功事跡:1949年12月立堅苦功一次;1950年3月海練立堅苦功一次,學習好,不怕一切困難去苦練硬練。
另一本1950年頻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立功證明書》,前面兩頁是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的肖像和題詞,第三頁為功臣像片:身著軍裝的白鳳才英姿颯爽。內頁記載:白鳳才是一二九師三八六團供給處通信班副;功跡摘要:四八年五月長春外圍練兵堅苦一小功;四八年十月遼西戰鬥立戰鬥勇敢一大功;四九年八月廣州進軍立堅苦一小功;四九年十月粵桂戰役行軍堅苦功二小功;五零年三月海上練兵一小功。
儲物箱裡,還有解放東北紀念章、華北解放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1956年國防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獎章證書》中,白鳳才榮獲「解放獎章」。
上述獎章和立功證書,此前白玉華雖然也知道,但因為父親從來沒和他講過從軍戰鬥經歷,他也沒怎麼去查看和深入了解。直到2010年10月,央視一套熱播《解放海南島》。
聽到看了電視劇的鄰居們都說父親是海南島戰役裡面的「十三勇士」,白玉華分析,立功證明書中記載的1950年3月海上練兵,應該與解放海南島有關。
1949年底,國民黨軍節節敗退至臺灣、海南島、舟山群島和閩浙沿海島嶼,企圖利用海峽天塹固守島嶼,阻止人民解放軍的進攻。
當年12月,10萬解放軍官兵進駐雷州半島,進行解放海南島的戰前準備工作,徵集、修補了2000多隻木帆船,部分改裝了機帆船,並於次年3月5日開始分批登陸海南島,經過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於5月1日終於解放了海南島。
父親的練兵地點和時間,剛好與解放海南島的歷史大事件吻合。遺憾的是,這些獎章和證書,沒有能直接證明父親參加過解放海南島戰役的內容。
社區幹部的心願
整天忙於照顧母親的白玉華,心中的謎團並不為外人所知,直到遇到了社區幹部王忠愛。
48歲的王忠愛,是邾城街紅旗社區黨支部書記,在這個社區已經工作7年了。
此前,王忠愛也知道白鳳才是位離休軍人,但並不了解他的從軍戰鬥經歷。
今年5月,紅旗社區舉辦道德大講堂。因為白玉華是社區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王忠愛於是多次前來白家座談,這才了解到白玉華心中的謎團。
「這位老人,一生只向組織提了一個要求。」王忠愛了解到,出生於1930年的白鳳才,18歲火線入黨。2012年離世前,他曾提出遺體能否蓋上黨旗。
白鳳才的遺物裡,有好幾本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證書,鮮豔的紅色證書,十分醒目。
2012年12月26日,白鳳才與世長辭。新洲區委組織部了解情況後,派專人送來一面黨旗,為老人蓋上。
在白玉華的記憶裡,父親說過他有「兩個生日」,另一個就是每年的八月一日。他按照父親的遺願,火化前為父親穿上一套嶄新的軍裝,戴上軍帽。在青龍山陵園,為父親挑選了第八排第一號墓葬。
作為新洲區商業百貨公司的一名職工,白玉華上世紀九十年代下崗,開始四處打零工的生活。
2004年,母親第一次中風,生活尚能自理。但父親身患冠心病、胃病、糖尿病多種疾病,身體健康每況愈下。2010年,白玉華辭職回家,專心照顧兩老的生活。2012年父親去世不久,母親第二次中風,從此癱瘓在床。
「他確實是個大孝子。」王忠愛對白玉華十年來專心侍奉父母的行為,感到由衷地敬佩。逢年過節,社區都會送上牛奶、米油等物資,給予白家一點幫助。
母親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退休金,白玉華每月繳納1500元左右的社保後,剩下的錢作為兩人的生活費,十分拮据。
作為社區幹部,王忠愛常常感到給予的幫扶十分有限,儘管白家從未提過任何要求,但她看到白家目前的困難,也挺為之心酸。在道德講堂上,雖然他們將白鳳才說成就是電視劇裡的那個白風才,但也希望能夠解開白玉華心中的這個謎團,並想辦法給予白家更多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