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知名品牌調解室——娟子工作室落戶清豐
高標準打造縣級綜治中心
□河南法制報記者李夢揚通訊員弓曉方李現士/文圖
基層行政化傾向突出、辦事效率不高、社情民意掌握不及時……怎麼辦?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創新推出全科網格化管理模式,這些基層社會治理問題迎刃而解。
近年來,清豐縣堅持以強基固本為導向,以縣、鄉(鎮)、村三級綜治中心為陣地,以「黨建+管理+治理+服務」全科網格化管理模式為抓手,以智能化「大數據」為支撐,以「五治融合」為內容,加強統籌協調,健全完善機制,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從2016年謀劃社會治理創新工作,2017年開始實施,2018年至2019年初具規模並開始運行,到如今取得初步成效,該縣已基本實現「工作一張網格覆蓋完,一份任務清單管到底」的縣域社會治理模式。
2019年,清豐縣被評為全省平安建設優秀縣,清豐縣委政法委先後榮獲「全省平安建設優秀單位」和「全省平安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做強做實綜治中心搭起社會治理平臺
「信訪量大、老戶多、維穩形勢嚴峻,曾經一直對清豐縣的發展造成極大困擾。」清豐縣委書記馮向軍說,為了根除頑疾,縣財政加大投入力度,將綜治中心實體化建設、實體化運行作為全縣民生實事統籌推進,高標準建成縣級綜治中心,16個鄉(鎮)綜治中心也高標準完成改造提升。
為整合資源,清豐縣委制訂印發了《清豐縣社會治理規範化建設工作方案》,建強組織架構,縣委政法委、縣法院、縣司法局等單位進駐綜治中心辦公,實現資源統籌整合和指揮扁平高效,形成治安聯防、矛盾聯調、服務聯動、平安聯創的工作格局。該縣按照「一中心三平臺」模式,在縣、鄉(鎮)、村三級綜治中心,全部完成「9+X」綜治信息平臺、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平臺、視聯網平臺建設,實現政法綜治、相關政府部門等各方數據集成應用,構建縣、鄉(鎮)、村三級貫通的線上線下聯動平臺,增強資源融合力。同時,該縣注重數據隱私保護,專門打造數據邊界「防火牆」,防止信息平臺中的數據外洩。
「訪訴調」無縫對接促進社會矛盾化解
清豐縣某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在縣城投資開發建設了6.4萬平方米的商鋪,逐步發展成一條融合生產、服務、消費的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但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導致商鋪經營停止,收入大幅下降,商戶無力支付租金。該公司遂倡議業主免收兩個月租金,引起部分業主不滿,進而引發涉及600餘名業主、900間商鋪、200餘萬元租金的系列糾紛案。事情發生後,縣委、縣政府迅速啟動「訪訴調」對接機制。該縣法院駐縣綜治中心法官發揮「一站式」多元解紛優勢,及時提供訴前聯調、法律指導、司法確認、案件速裁等保障服務,最大限度源頭預防化解糾紛,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維護業主合法權益。在駐縣綜治中心法官與人民調解員共同努力下,經過調解、訴訟等程序,全部當事人均服判息訴,最終實現了聯調聯動、訴源治理、簡案速裁的良好效果。
糾紛的圓滿化解得益於該縣建立的「訪訴調」無縫對接機制。該縣依託縣、鄉(鎮)兩級綜治中心,建立「訪訴調」對接中心,成立縣人民調解員協會,引進楓橋品牌「娟子調解室」,形成信訪接待、人民調解、法律諮詢、心理疏導等無縫對接和「一條龍」服務模式,實現從「信訪」到「信法」正嚮導流。司法部調研組把清豐縣的做法總結為「清豐模式」,清豐縣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還被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
織密織細全科網格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走街串巷找隱患,家長裡短話平安;每日記錄報問題,幹啥的?網格員!」湖北姑娘潘懷玉是高堡鄉辛集村的專職網格員,她每天都要騎著電動車,放著小廣播,在村裡挨家挨戶走上一遍。自2019年7月起,該縣採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配備全科網格員,招聘信息平臺管理員50名、專職網格員503名,創新實施網格實體化運行機制,對網格員實行定人、定崗、定責,合理匹配權資,使幹部力量下移、工作職能下沉,工作待遇下傾,促進管理效率上升、服務水平上提、工作熱情上漲。
該縣在鄉(鎮)設立一級網格,管區、片區設立二級網格,503個村(社區)設立三級網格,村民小組、小區樓院設立四級網格,做到網格劃分全覆蓋、無死角、無重疊。全縣共劃分一級網格24個、二級網格141個、三級網格786個、四級網格3125個。網格統一配齊網格長、網格指導員、副網格長、網格黨組織負責人等,建立專職網格員為主的專兼職網格員隊伍,由縣統籌管理,主要承擔信息採集、情況處置、政策宣傳等職責。縣、鄉(鎮)、村(社區)三級建立網格信息平臺,網格員配備手機移動終端,按照「三級平臺四級管理」模式,統一規範管理,列出責任清單兩大類168項,做到掛單列帳,職責明確,確保「一條線」管到底。
清豐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郝自獻介紹,該縣要求網格員走訪群眾確保農村農戶、城鎮居民入戶走訪率達到100%,把全面掌握社情民意作為走訪重點,特別要問清群眾有什麼建議、有什麼意見,了解掌握群眾的真實心理、黨群關係的真實情況、影響和諧的真正原因,真正做到對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了如指掌,心中有本「明白帳」。
截至12月3日,今年該縣的專職網格員通過「平安通」手機App上報信息總數512599件,其中事件類信息512461件、矛盾類信息138件,辦結率85.26%,群眾滿意率達到97%以上。
黨建引領「五治融合」打通服務「最後一米」
「基層社會治理的關鍵在於解決群眾實際問題。要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這就是服務基層群眾的『最後一米』。」清豐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嶽洪波說。
該縣堅持由網格支部書記牽頭,定期組織網格內的「一長三員」、黨員骨幹、先進分子、「兩代表一委員」、平安志願者、自治組織負責人等進行思想理論學習,確保基層黨組織成為聯繫服務群眾的行動者、宣傳教育群眾的實施者和凝聚群眾的實踐者。在黨建引領的基礎上,健全以村(居)委會為主導、人民群眾為主體的自治框架,明確基層自治權界,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並推動群防群治,組建起7萬餘人的「紅袖標」治安員和平安志願者隊伍。該縣建立精準普法和法律服務機制、多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底層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和高效違法犯罪矯正機制,發揮法治保障作用,並不斷完善「鄉鎮吹哨、部門報到」機制,按照「群眾有所需,基層有所呼,部門有所應」管理模式,對群眾反映的訴求和問題,按照難易程度分別由村、鄉(鎮)解決,鄉(鎮)解決不了的向縣直有關部門提出要求,縣直部門派員到現場解決問題。
「智治」方面,該縣深化「雪亮工程」建設,建成高清聯網探頭5200路,構建全縣「封閉成環、匯聚成網」的全時空、多層次、寬領域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近3年,該縣通過視頻破獲各類案件1000多起,充分發揮了「雪亮工程」在偵查破案、治安防控、社會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打造了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助推社會治理決策科學化、防控一體化、服務便捷化。
同時,該縣持續開展「孝老愛親」評比、「最美清豐人」評比等活動,深入挖掘歷史道德素材,引導全民見賢思齊,營造良好的道德風尚。
「黨建+管理+治理+服務」的全科網格化管理模式讓該縣逐漸形成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綜治中心牽頭協調,鄉鎮、單位具體實施,有關部門主動配合,網格工作人員做主力,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縣域社會治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