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多數依河而建的東南沿海城市一樣,每年颱風帶來的洪澇,歷來是餘姚最主要的天災。
最近的一次洪災出現在2013年。當年10月,在強颱風「菲特」影響下,餘姚出現持續強降雨,「相當於倒了68個西湖」,穿城而過的姚江,水位達到歷史最高值3.40米,城區泡在水裡長達一周,整個退水時間共用了6天18小時。
面對洪澇災害,城市如何應對?「菲特」過後,餘姚人痛定思痛,開始了一場長達6年、耗資數百億元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設。
直至今日,有些水利工程仍未完工,但餘姚人已逐漸收穫防洪信心。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的評估報告顯示:今年超強颱風「利奇馬」對餘姚的威脅程度與2015年的「燦鴻」颱風相當——姚江水位都達到3.13米高位,但給餘姚造成的損失,「利奇馬」只有「燦鴻」颱風的一半。
6年裡,餘姚做了什麼?這場防洪實驗,又能給其他沿海城市帶來哪些啟示和經驗?
「鍋底」脫困
——百億資金,投向六大工程
「遭遇大災以後,人們對水利工程更加重視。」餘姚市水利局總工程師吳劭輝說。2013年「菲特」颱風後,餘姚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座城市的防洪能力。當地請來省內外水利、防洪、城建專家,對全市防洪排澇體系進行全面調查和系統研究。
專家們發現,這是一座典型的「鍋底」城市:南部是山地丘陵,北部是濱海平原,中部是呈帶狀、低洼的姚江平原,整座城市「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姚江幹流穿城而過,同時又有數條南北支流匯入姚江。無論南邊還是北邊出現洪水,最終都匯入姚江。倘若姚江流域也有洪水,沿江的城區則更加危急。餘姚歷史上數次被洪水圍困,都與特殊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姚江行洪,主要靠東排——姚江自西向東,與奉化江匯成甬江,最後東流入海。但從2002年起,杭甬運河進行四級航道改造,姚江被截彎取直,江面更寬、水流更急。對小流域而言,這樣的改造可使行洪速度更快;但在更大區域裡,姚江上遊來水同樣水勢更猛、水量劇增。
但洶湧下洩的洪水,卻常在姚江大閘處受阻。建於1959年的姚江大閘共36孔,單孔寬度僅3.3米,規模偏小。同時,入海的甬江也處於特殊地理位置,颱風期間常會形成颱風、暴雨、潮水「三碰頭」,外海潮位長時間處於高位,使得海水倒灌內陸。
上遊來水急、中間地勢低、下遊排不出……針對這一困境,餘姚委託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對防洪排澇規划進行重新編制,提出「東洩、南蓄、北排(西分)、中疏、低圍」的總體布局。2013年以後,耗資百億元的北排、西分、姚江二通道及城區包圍等六大工程陸續啟動。
不久前,記者來到餘姚,但見始於樂安湖、長達數公裡的行洪隧洞已開始施工。不遠處的馬渚鎮姚江江面上,一座跨度45米的瑤街弄擋洪閘已在建設之中。這是全國單孔寬度最大的平板鋼閘門。
「這座閘,可能一年用不了一次,但真到抗洪時就能發揮關鍵作用。」吳劭輝說,下閘後,上遊大量來水將通過北排通道排入杭州灣,以緩解餘姚城區及下遊的防洪壓力。
這是餘姚人寄予厚望的「西分工程」,總投資19.32億元,是當地水利史上單體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工程建成投運後,將減少姚江上遊向東排水量,減輕姚江、餘姚城區乃至寧波的防洪壓力。「發生20年一遇洪水時,減少姚江上遊5天東排水量4364萬立方米;發生50年一遇洪水時,減少姚江上遊5天東排水量4536萬立方米。」當地人介紹道。
上遊攔下來的水,如何儘快外排入海?餘姚的辦法是擴大「北排」。
今年「利奇馬」颱風期間,位於陶家路江上的泗門泵站發揮了有效作用,以每秒100立方米的流量排水。曾飽受洪澇災害之苦的馬渚、泗門等鄉鎮此次平安度汛。
按水利部門統計,以往姚江排水,東排佔70%,北排佔30%。「菲特」以後,餘姚啟動陶家路江整治,新增三條北排通道,拓寬疏浚河道72公裡,強排泵站總流量達到790立方米每秒,北排水量的佔比將升至40%。
「打通一條流域行洪的『高速公路』。」吳劭輝說,通過「西分」「北排」以及一系列河道整治,餘姚迅速提升全流域行洪、分洪的能力,「等這些工程全部完工,『鍋底』的位置將不再成為制約。」
餘姚城區防洪擋板安裝。
內澇消減
——城市防洪,清償歷史欠帳
今年9月5日,強颱風「玲玲」逼近浙江沿海。餘姚市住建局市政公用中心又搬出一整套「防洪神器」——5000多塊金屬防洪擋板,隨時準備應急。
在8月的「利奇馬」颱風中,這些金屬擋板在姚江沿岸加築起一道高1米、長達3.9公裡的防護牆。此外,餘姚還在姚江城區段安裝了1.2公裡長的防洪玻璃擋板,同時澆築混凝土堤防、建設生態防洪堤……目的很簡單: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實現餘姚中心城區的防洪封閉。
熟悉姚江水情的人知道,姚江水位標高一般在1.3米至1.6米,1.9米為警戒水位,一旦達到3米就會開始倒灌,先是低洼地積水,隨後就是城區被淹。
排水能力與城市發展脫節,這是越來越多城市遭遇的現實困境。
「城市發展越來越快,雨水調蓄能力卻越來越差。」餘姚市水利局水害災害防禦科科長陳吉江發現,上世紀80年代以來,餘姚的水域面積每年減少400多畝,到2006年,全市水域面積佔比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0%縮減至5.27%。
尤其是城區,大量的地面硬化導致雨水初滲減少,幾乎所有雨水都匯入河道形成徑流,行洪排水的壓力加大。這直接導致「小雨量、高水位」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利奇馬」颱風中,餘姚的降水量為266.4毫米,不到10年一遇的標準,但姚江水位卻達到3.13米,接近20年一遇標準。
面臨這一困境的不只是餘姚。中國東南地區的中小型城市,幾乎都依河而建,或有河流貫穿其中,但城區防洪標準都偏低。據有關資料,在我國600多座有防洪任務的城市中,防洪標準低於國家標準的就有400多座,而中小型城市的防洪標準更低。
「菲特」過後,餘姚開始全面實施「城區包圍」,城區堤防加固工程、姚江幹流防洪整治工程紛紛啟動。如今,打開餘姚城區的防汛地圖可看到,縱橫交叉的河道,將餘姚主城區分割圍合成一個個圩區,「每個圩區,都按50年一遇的標準進行了堤防整治。」吳劭輝說,截至目前,餘姚已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封閉式」防洪,「所有防洪擋板安裝好後,可基本抵禦50年一遇的洪水位。」
城區包圍,可阻擋江水倒灌入城。但城區的積水如何有效排出?
2014年開始,城區低洼地改造全面啟動。「我們在主城區梳理排摸出16個低洼、易澇區域,逐一進行改造提升。」餘姚市住建局市政公用中心副主任沈重重說。此外,餘姚還投入3000多萬元,對全市265公裡的雨水管網進行清淤、檢測、修復,對25座排澇泵站進行改造提升。今年7月底,全市16個道路積水點及鐵路後樓家區塊改造全部完工。
位於候青江、東江交匯處的火車站以東區塊,以前年年被淹,最高時積水可達1米,改造提升後,安裝在此的強排泵站以每小時5600噸的排水量往外排水,終於不再被淹。
「現在,整個城區分布著33個強排泵站,一遇積水就往外排水。此外,我們還配備了9臺移動泵車,總排水量達到每小時1.8萬立方米。」沈重重說,防洪堤壩改造、低洼地改造、泵站提升……餘姚逐一補上城市防洪短板。
陶家路江泗門泵站工程。
全民應急
——構建體系,隨時臨戰狀態
颱風來襲之時,伴隨狂風暴雨、洪水圍困的,還有道路不通、通訊中斷、停電斷水等突發狀況。防災減災體系如何完善、社會資源如何充分調動,同樣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應急能力。
「經歷『菲特』,我們發現,不只是水利工程等硬體設施上有短板,在隱患排查、應急動員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餘姚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劉穎苗說,除了大力建設水利工程外,餘姚開始重點建立一套全民參與的災害應急機制。
今年8月,浙江海強船舶製造有限公司的3艘衝鋒舟被臨時徵用,與市應急部門的7艘衝鋒舟一起,緊急送往台州臨海,支援當地颱風救援工作。
「浙江海強」是餘姚當地一家生產衝鋒舟的企業,每月生產能力達350艘。如今,公司已與市應急管理部門籤署了應急物資「社會化代儲」協議:一旦出現洪澇災害,公司生產的衝鋒舟將優先作為全市抗災物資投入應急救援。
這種「社會化代儲」模式,正是餘姚近年來嘗試建立的。「我們對全市各類可用的應急資源進行排摸,並建立了資料庫。」劉穎苗說,目前,全市應急部門可調用的各類應急運輸車輛已達150輛,可在洪澇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投入到物資運輸、人員輸送中。
通訊中斷,是颱風災害中最常出現的突發狀況。「供電中斷或油料中斷,都會導致移動、聯通等運營商的基站無法運轉。」劉穎苗說,為避免這一狀況,餘姚要求三大運營商在汛期前備足油料,確保應急發電機正常運轉。
不僅如此,如今餘姚每個鄉鎮都配備衛星電話,在全市構建起一個應急通訊網絡。2017年,一支由60多名志願者組成的無線電愛好者協會在餘姚成立。在全市通訊中斷時,這支隊伍可在十幾分鐘內,搭建臨時無線電聯絡基站,信號覆蓋整個城區。
除了人員密集的城區,偏遠山區同樣是颱風中最容易出現災情的地方。2013年以後,餘姚投入500多萬元,在全市265個行政村,設立1000多個應急廣播。這些應急廣播,在電源中斷後,還可使用太陽能供電,確保山區信息暢通。今年「利奇馬」來襲時,餘姚8個山區鄉鎮、4個杭州灣沿岸鄉鎮,都使用了應急廣播,在災情提醒、人員轉移過程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發,各種自然災害接連出現。「構建一個全流域統籌、全社會參與的洪澇災害防控體系,才能更好地守護我們的美好家園。」劉穎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