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非羅鍋,不是宰相,鬥不過和珅,存在感很低

2020-12-11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隨著《宰相劉羅鍋》,《乾隆王朝》等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的熱播,歷史人物劉羅鍋——劉墉漸漸被大家所熟知。然而大家心中的劉羅鍋往往被電視劇所影響,和真正的歷史形象相差甚遠。那麼,歷史上的劉羅鍋到底是怎樣的呢?

如果,你看完影視劇,再去了解歷史,你很可能會大失所望了。

1,不存在的宰相

宰相,在封建社會是官中之最,俗語中所說的"萬人之上,一人之下"所指的便是宰相這個官職了。自從東周設立宰相之職後,便世代傳承,一直延續到了明朝初年。後來因為明初宰相胡惟庸權傾朝野,導致朱元璋對其不滿。一時間,龍顏大怒,直接斬殺了胡惟庸,又廢除了宰相之職。從此,中國延續千年的宰相職位便不復存在,後期也沒有再出現過了。

明朝後期,清軍入關。清軍在入關之前便沒有宰相之說,在入關之後又延續明朝制度,一直到清朝滅亡,溥儀退位,都一直沒有再設宰相的職位了。所以,劉羅鍋官至宰相,本來就是無稽之談了。

清朝不設宰相,但是成立了內閣大學士,其權利相當於宰相。但是這並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一整個機構。在乾隆年間,清政府增設了體仁閣,從而內閣製得以完善。其分別由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共三殿以及體仁閣,文淵閣,東閣共三閣組成三殿三閣式。每殿每閣又各設一名大學士,為最高行政官。

二:劉羅鍋的官職其實只是榮譽稱號

由此可見,在乾隆時期,宰相之職早就不存在了,但是其名卻被均分到了六個人身上,此六人便是三殿三閣的最高行政官。

但是,實際上,早在雍正年間,內閣就從最早的代宰相職逐漸變成了一個只有名而無實權的職位了。這是因為雍正年間,雍正帝設立了軍機處,總攬軍國大計。也就是說早在這個時候,雍正帝就將宰相之權移交給了軍機處這個部門,而又未曾任命給內閣其他的權力,故而,內閣逐漸的就成了有名無實的部門了,內閣大學士之職也就成了只有名而無實權的一個空架子了。

而等到劉墉出仕為官的時候,內閣已經完全沒有權力了。劉墉所擔任的正一品體仁閣大學士可能也就相當於一個榮譽稱號了,而若是論實權,和歷史上的宰相之權根本就是天地之差,雲泥之別了。

擔任大學士的劉墉既無宰相之名,又無宰相之權,所以說宰相劉羅鍋則完全是因為劇情需要而創作出的一個文學形象了,和正真的史實還是區別很大的。

2,劉羅鍋真的是"羅鍋"麼?

在眾多影視劇中,包括在相聲、小說、說書等藝術作品中,大多數對劉墉的描述中,都會重點介紹劉墉是駝背,而其外號劉羅鍋也就是因此而得名的。那麼,歷史上的劉羅鍋真的是羅鍋麼?還是說劉羅鍋只存在於影視作品中,而歷史上只有劉墉呢?

其實在古代的科舉中,有一項就是"看臉"項目,也就是由皇帝親自面試考生。而在當時,以貌取人是很嚴重的,比如說和臥龍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在最開始就是因為形象醜陋,未受重用。更有鍾馗因為相貌醜陋而不得入官施展才華,直接撞死大殿的傳說。

所以在這項"看臉"的殿試中,如果劉羅鍋真的是羅鍋,那麼肯定會因為其相貌鄙陋,有辱國體而不予錄用的。

而在民間傳說中,劉羅鍋之所以是羅鍋,大致是因為這兩件事。

其一,是因為劉墉在一次上樓的時候被皇帝看到,而古代的樓梯是坡度很大的木質樓梯,故而劉墉手腳並用。這在旁觀者——皇帝的角度看來卻是很滑稽的,所以皇帝當時就出一謎題打趣道:後輩更比前輩高,讓劉墉猜,劉墉當時也是馬上答道:"羅鍋"。皇帝金口玉言,從此之後劉羅鍋的外號便流傳了出來。

而劉羅鍋被稱羅鍋的另外一處流傳較廣的證據則是嘉慶皇帝經常在朝堂之上稱劉墉為"劉駝子"。但是如果細細分析就知道這並不能作為有力證據。

因為嘉慶年間,生於康熙五十九年的劉墉已經是古稀之年了,而這般年紀的人,就算是駝背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所以並不能證明劉羅鍋是羅鍋。

所以說,影視劇《宰相劉羅鍋》中的劉羅鍋形象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只是為了劇情需要而誕生的文學作品的角色而已,大家在看影視作品的時候還是得仔細甄別歷史形象和影視形象啊。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到底是什麼樣的,不是宰相,更不是羅鍋
    說起劉墉,可以說很多人知道這個人。因為主要是受《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的影響,在這裡劉墉是乾隆時期的宰相,一直在和和珅鬥智鬥勇。不過劉墉身體有缺陷,就是駝背,背上有個羅鍋。所以才被稱為宰相劉羅鍋。不過這只是影視作品上的描寫,和事實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那麼,真實的劉墉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是不是真的是宰相,身體是不是羅鍋呢?
  • 《宰相劉羅鍋》:真實的劉墉,既不是羅鍋,也不是宰相
    一部《宰相劉羅鍋》把劉墉從書本上,推到了屏幕上,也讓人們多了個了解他的途徑。然而事實上,宰相劉羅鍋,既不是宰相,也沒有羅鍋。1958年,考古學家打開了劉墉的墓穴,他們驚奇發現,劉墉的小腿竟然有75公分,整個身體的長度達到了1.9米,並且從他的骨骼來看,劉墉並非是個駝背之人。
  • 歷史真相:美男和珅不姓和,巨人劉墉不羅鍋,紀曉嵐大和珅26歲
    一部《宰相劉羅鍋》,捧紅了劉墉,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捧紅了紀昀,隨之而紅的還有故事的另外兩大主角——皇帝乾隆以及貪官和珅。電視劇通過成功的角色塑造,讓乾隆、劉墉、紀昀(字曉嵐)、和珅四人成為清朝最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和歷史知識也同樣深入人心。但是,歷史劇不等同於歷史,二者存在巨大差異。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那些不同於影視劇的歷史真相。
  • 清朝大學士劉墉,真的是羅鍋嗎?揭秘真實劉墉
    原創|古月林夕,圖片|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宰相劉羅鍋》相信大家都看過,在裡面劉羅鍋劉墉與和珅鬥智鬥勇,深得我們大家的喜愛,而在歷史上也確實有劉墉這個人。劉墉是清代的畫家、政治家。乾隆年間中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做官期間為官清廉,而且劉墉擅長書法,流傳後世的書法作品也有很多。與與鐵保、翁方綱、成親王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我們一般都會叫劉墉劉羅鍋,那麼歷史史上真實的劉墉是羅鍋嗎?他做過宰相嗎?歷史上,劉墉當過吏部尚書,做過內閣大學士,官居一品。但是從來沒有做過宰相,因為從明朝朱元璋開始,就已經取消了「宰相」這一職位。
  • 看過《宰相劉羅鍋》的人,都被騙了!劉墉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宰相劉羅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部古裝電視劇,劇中的劉羅鍋由著名演員李保田扮演。他演義的劉羅鍋幽默詼諧、清正廉潔,不畏權勢,體恤百姓,尤其是他機制逗趣的與和珅相爭相鬥的畫面,給觀眾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 宰相劉墉不是羅鍋,身高一米九(組圖)
    「文正公」劉統勳、「文清公」劉墉、「文恭公」劉鐶 之(劉墉侄子),祖孫三代出了三公二宰相,這無疑是東武劉氏最輝煌的歷史,使劉氏真正成為書香門第。但劉氏後人的功績並不僅於此,據清代嘉慶十九年劉氏重修家譜時統計:從劉福五世孫劉通科舉考中開始,全家先後科考得中198人,其中進士11位,舉人35位。
  • 歷史上的劉墉:不是宰相,與和珅也沒什麼交集
    《諸城縣誌》:「(劉墉)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提起劉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宰相劉羅鍋 大家可能有很深的印象,畢竟很多人都看過《宰相劉羅鍋》這個影視作品。
  • 遺骨為證,原來劉墉身高一米九多,不是羅鍋
    在《宰相劉羅鍋》中,劉墉是一個除了有一對智慧狡黠的雙眼外,便是個身材不高,後背大包的羅鍋形象。然而歷史真實果真如此嗎?先看看劉墉的這張畫像,個子非常高,眼大且不是羅鍋。1958年,在對劉墉墓的考古過程中,通過觀察劉墉的屍骨,驚奇地發現,劉墉小腿骨的長度竟然有75釐米之多,真實身高在1米90左右,而且從骨骼來看也不駝背,顱骨和眼眶較大。這是不是和上面的畫像很吻合。因為劉墉個子太高,加上常年躬身讀書寫字,看上去似乎有點駝背。
  • 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身高一米九,半生顛沛蹉跎,給和珅當副手
    文學作品中關於劉羅鍋智鬥和珅的故事不少,比如劉寶瑞先生著名的單口相聲《官場鬥》、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就塑造了一個精明機智,清廉正直還帶著腹黑焉壞的大臣形象,說到劉羅鍋,我們實在是太熟悉了。小說野史裡關於劉羅鍋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民間傳說改編而來,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劉羅鍋是個怎麼樣的人呢?他是否也挺著個駝背,經常戲耍乾隆、和珅呢?咱們一個一個來回答。
  • 歷史上的劉墉真的是個彎腰駝背的羅鍋嗎?
    《宰相劉羅鍋》裡,劉墉一直被人叫做劉羅鍋,因為是個駝子,頂個羅鍋,乾隆帝和和珅沒事就拿他開刷。雖然其貌不揚,但劉羅鍋是個剛正廉明、足智多謀的清官,很有智慧,經常讓和中堂出醜,大快人心,就連醜陋的「羅鍋」也顯得十分可愛。現實的劉墉真的是羅鍋嗎?
  • 歷史中真實的劉墉:31歲考上進士,沒當過宰相,跟和珅壓根沒交集
    引言我國影視有段時期,特別喜歡把歷史人物搬上銀幕,或為正史或為戲說。有的還算是正常的藝術誇張,有的除了名字一樣,就沒什麼相似之處了。正如清趙翼《題百體壽字》詩中言:「就中亦有杜撰筆,世無可證聊相期。」劉墉其人,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人物。說起劉墉,我們首先得說一下他的父親劉統勳。劉統勳是山東諸城人,為政四十餘年,官至宰相,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劉統勳於上朝途中猝死後,乾隆皇帝大為感慨難過。而劉墉就是劉統勳的長子,相信不少讀者對他的另一個綽號「劉羅鍋」更有印象。
  • 紀連海說「陽謀」:和珅成敗倏忽 劉墉功德圓滿
    雖然不擇手段有時候比循規蹈矩、順其自然成事更快,比如和珅。雖然成得快,但敗得也快,四十九歲就被處死了。劉墉卻是一個很好的範例,享年86歲,無疾而終,功德圓滿。無論是歷史事件中,還是現在的職場上,陰謀與陽謀都是熱議的話題。就清代歷史而言,劉墉與和珅也許是對這個話題最有說服力的明證。紀連海坦言:「當然不是能成事就行,而是要看怎麼去成事。」
  • 劉墉為何被稱為「劉羅鍋」,又如何與和珅鬥智鬥勇?真相大跌眼鏡
    被世人稱為「宰相劉羅鍋」的劉墉,曾在電視劇當中,與死對頭和珅鬥智鬥勇,看得大家哄堂大笑。很多人都為他的大智若愚,拍手叫好。那麼「宰相劉羅鍋」這一說法又是如何來的呢?劉墉做官在他為官的時候,十分清廉,深受老百姓的愛戴,而劉墉並不是「羅鍋」
  • 同樣是鬥和珅,我認為《宰相劉羅鍋》比《鐵齒銅牙紀曉嵐》更深刻
    小時候有兩部經典的清官鬥和珅的電視劇,一部是很早的《宰相劉羅鍋》,另一部是後來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兩部劇基本都是杜撰的情節,一部是劉墉鬥和珅,一部是紀曉嵐鬥和珅,而事實上,劉墉和紀曉嵐都主要是文人,雖然沒有與和珅上一條船,但並沒有與和珅公開爭鬥,特別是紀曉嵐,只是個修四庫全書的書生罷了,據說還風流成性。真正與和珅鬥過的是王傑,《日落紫禁城》裡面更接近史實一點。不過雖然說都是杜撰的電視劇,但是看起來都很妙趣橫生。
  • 羅鍋不能為官,劉墉為啥可以,人們為何這樣稱呼他!
    對於普通人來說,對於歷史的認識往往會停留在電視劇上面,但是為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電視劇和真實的歷史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宰相劉羅鍋》掀起了一股清廷熱,劉墉在人們的印象裡可能就是羅鍋的形象,事實上,真實的劉墉和劇中的劉墉形象卻是大相逕庭。
  • 《宰相劉羅鍋》實際上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這是真的嗎?
    歷史上真正的劉羅鍋,既不是羅鍋,也不是宰相。在清朝,選拔官員比較看重外貌,雖然不要求個個是帥哥,但至少面貌要周正,不能是歪瓜裂棗,更不能有身體殘疾,像羅鍋這樣的,要首先排除在外的,連考秀才的資格都沒有,更別提做官了。
  • 別被影視劇劉墉智鬥和珅給欺騙了,其實他是諳熟為官之道的
    一:劉墉真的是影視劇中的羅鍋形象嗎咱們大家都看過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面的劉墉多耿直多正氣一身正氣,這是劉墉的法寶,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劉墉是不是這樣的呢?首先電視劇劉墉從外貌形象和歷史原型人物就不對,電視劇劉墉的形象是小矮個,羅鍋,然後後邊有一個挺大的羅鍋弓著,那麼歷史上劉墉的形象是不是真是這樣呢?
  • 一人親手鬥倒和珅,誰知其死後200年來,人們對他有個最大的誤解
    有人說劉墉個子很高,所以面聖時候為了不顯得自己太突出,就彎著腰,這麼一來就像是羅鍋了。別的大臣看到了,就笑著給他起了這個外號。史書上說,嘉慶皇帝繼位之後,就曾經給劉墉起外號叫做劉駝子。因為在嘉靖年間,劉墉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頭,當然有點駝背。所以也許是從那時候起,傳開了劉墉劉羅鍋的稱號。
  • 劉墉、紀曉嵐、和珅,歷史中三人的真實關係如何?
    隨著《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影視劇的熱播,乾隆、劉墉、紀昀(字曉嵐)、和珅成為最家喻戶曉的清朝歷史人物。影視劇中的四人,乾隆永遠是高高在上的皇上,和珅永遠是阿諛奉承的貪官,而劉墉和紀曉嵐人設相似,專門負責整蠱捉弄和珅,使其洋相百出、吃盡苦頭。
  • 清朝宰相劉墉,為何被戲稱為「劉羅鍋」原因原來是這個!
    本文由小小魚歷史原創,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看過劉羅鍋那部電視劇的人,對劉羅鍋應該很熟悉了。其中劉羅鍋的形象是令人捧腹的,他和和珅的故事也經常引得大家開懷大笑。其實,劉羅鍋並不是叫羅鍋,他原名叫劉墉。劉墉良好的家庭就決定了他和普通人家是不一樣的,他不需要通過層層艱苦的選拔。不過,劉墉的實力擺在那裡。說到科舉,這裡講個故事。當時劉墉參加殿試,本來他是第一名的,但乾隆但要一位出身於平民之家的應考者。劉墉是官二代,所以,劉墉與狀元擦肩而過。雖為榜眼,但劉墉的才學是被承認和認可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