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族都會有家譜?

2020-12-15 天成軟體

說到家譜,就要提到它的歷史性。

家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這是有史可考的。但其實,早在黃帝時期,就有最早的雛形。

之前的家譜,彼時採取繩結記法,用來表示每戶的人丁數目。

後來,文字誕生,人們會把姓氏和名字刻在甲骨,龜背上,竹簡當中。家譜便承擔了記錄皇室(貴族)成員的責任。

注意,文字最早的誕生不是為平民服務的。包括龜背刻字用於佔卜,石刻用於記錄大事。竹簡成書成本極高等等,文字是統治階級才能使用的工具。

在這之前家譜只是初具形式,甚至都不稱之為家譜。

周代有史言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

而之後,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推動,讓文字從貴族推行到土族。家譜真正走入人們的視線。

向上發展,皇族的家譜開始用來譜系後宮浩繁的人口宗室,以作為宗法制嫡長子繼承的依據,向下,民間遺產繼承以其作為依託。比如,劉員外沒有香火,而家財萬貫,他就會去翻家譜,看看自己血緣最親的兄弟叔伯侄子是誰,把遺產留給他。

但雖說擴大了家諾的適用範圍,在這一時期使用者依然是皇室居多,士族次之。

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時的選官是世襲制的。張三死了,那看看他兒子是誰把,把家譜拿出來,我們來對一對,讓他世襲他父親的爵位,繼續當本朝的官吧。所以此時,家譜開始和仕途有所勾連。

一旦涉及到錢權,人們總是很熱衷的,古人也不例外。

一旦家譜多了政治色彩,那他的地位必將穩步攀升。

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吹牛也是人類不可剝奪的特權,況且,還不用上稅。

秦漢時期,人們開始炫耀祖宗,也用祖宗來攀親帶故,家譜便是最好的炫耀資本,而這股風氣到東漢末年最盛。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的職務。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去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言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通報了以後,上前坐下來。李膺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說: 「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局促不安。

孔融這波操作相當出色,也難怪後來為曹操所殺,咱們曹丞相生前最討慶別人比他會裝,人家張松來我面前裝也就算了,畢竟長得醜我勉強原諒一下,你說你孔融、楊修長那麼帥了還來我這裡秀我,我曹某人不要面子的嘛?

當然,孔融在這裡秀了一波孔子為先祖。

更不提劉皇叔張口就來的中山靖王之孫,皇室後裔。袁本初的四世三公。

潁川望族鍾氏,江東望族陸氏,曹氏宗親夏侯氏,潁川豪族荀氏,三國豪族諸葛氏,晉司馬氏等等皆為三國的大家族。

不難發現,三國魏蜀吳中的輔政重臣幾乎都是大家族出身,此時的家譜不僅有圈聚士族,為上流會輸送人才的效用(有錢有地位的人一定有好的教育,一直是當時的主流思想)。而且兼具炫耀的功能。

魏晉之初,社會潮流推動,加上當時的入仕之法從側重品德的察舉制演變成側重家世的九品中正制,家譜的與政治徹底聯結在一起,此時成為其歷史作用的巔峰時期。

而其輝煌亦隨著魏晉之風的清散而黯淡。

政治的熱度退卻,讓家譜更加親民,安安心心的記載每家每戶的點點滴滴,此時的家譜,平民是將家族名姓寫在一張紙上掛在牆上。而貴族富戶就會修訂一本冊子,記錄家庭關係,家族之中若出了名人賢士,亦會留下篇幅為其立傳。

掛式家譜

成冊家譜

直到隋唐時期,家譜又一次引爆熱度,著名的有韓愈,其推崇古文運動,亦看重家族門閥,昌黎郡韓氏是望族,所以韓愈常常以昌家韓氏自居,人稱韓昌黎,當然,他不是昌黎人,只不過爺爺曾住在那裡,就好比我祖籍杭州,我出門就跟人說我馬雲是我老鄉一個道理。

步入現代,梁啓超為家譜增加了活力,比如,可以通過家譜記載推算家族的平均壽命,也為人口遷徙提供參考憑證,包括民俗字、重大歷史事件資料、宗教史、教育史等等,都能從家譜中找到重要的參考資料。

所以,雖說家譜的實用價值遠不如前,但其作為文化的一部份,為後世做出的貢就是無法估量的。更何況中華民族本來就把飲水思源作為教條,不忘本總是好事。

四大文明古國獨留中國的歷史沒有斷層,一定不會是巧合。

相關焦點

  • 大家族的家譜都秘不示人,公開是有原因的
    家庭 「家」是大家口中最溫馨的港灣,之所以每次提到家都會感覺溫暖,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家對於每個人來說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歷史發展的載體,家譜裡面記錄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當中除了一代代祖先留下的家規祖訓外,好的家風也是從家譜的內容中提取出來的。在以前,家譜因為和一個家族的發展息息相關,所以很多大家族的家譜都是秘不示人,從不對外公開的。但是隨著時代的推進,現在很多人願意把家譜中的信息展示出來,不但是為了給社會提供更多的文獻資料,更大一部分也是想把祖先的光輝事跡公開,彰顯祖宗的功德。
  • 家譜的魅力:每次翻看先祖的事跡,都會有所感動
    老家譜很多時候,看見報導一些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總會讓人感動。如果這個人和自己有關係,是不是會更加激動呢?其實這種事情,在一些大的家族中,並不難發生。因為在一些大家族中,都有家譜的存在,在這個「本子」裡,總能夠讓很多後人,收穫到一些驚喜。在認真翻閱過家譜的人中,有人評價「每次翻看先祖的事跡,都會有所感動。」是的,家譜作為記錄一個家族發展的「百科全書」,那些在家族中有過重大貢獻的人,自然是不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
  • 家譜為什麼30年一修,這個時間點選得講究!
    修家譜有個不成文的規矩「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伴隨著這個規矩,也引發了許多的疑問。這個規矩誰訂的?為什麼會選擇30年為一個節點?其實仔細研究了一下,這個規矩是誰訂的不知道,不過訂下修譜這個時間節點還挺講究的。有那麼點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說說這件事。
  • 中國人為什麼要修著家譜?承前啟後三千年,教世人莫忘先祖
    以前,中國的家庭幾乎都有自己的家譜,尤其是那些傳承很久的大家族,不僅有族譜、還有家族祠堂供奉祖先。一個人的姓氏都是從自己的祖宗那裡傳承來的,所以擁有同一個姓氏的人說不定就有一定的親緣關係。家譜的產生來源於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人們把祖先的姓名記錄下來,除了對先祖的追思,也是一種家族傳承的儀式。自有家譜以來,已經過了三千多年了。在古代,修著家譜是人家的頭等大事,不修家譜的會被外人當做不忠不孝的反面代表。所以,修家譜在古代也被看做是孝道的其中一條。
  • 大家族:為家族打造的社交應用 在線修家譜
    《大家族》app是專為家族打造的社交應用,能隨時在線修建家譜,和同族他人在線交流,了解自己的先祖故事和歷史功能特色:【追溯與保留】修家譜,匯聚宗親,共探祖先根源。家族的歷史來源、變遷記錄、家庭成員都可以在這裡保存。
  • 史上最全《紅樓夢》的賈氏家譜丨你看到了大家族的幾個玄機?
    最近,有紅學專家找到家譜國際,他們想用家譜國際的修譜王軟體,把《紅樓夢》裡的四大家族的家譜給修了,這可是一個學習中國古典名著的好機會。加上與其他三家的聯姻,更有在都在外擔任大官要職的世交親友無數,官商融合,聲勢自然一時無兩。薛家乃&34;,上有皇室天恩扶助,下有四大家族聯姻相護,權財兩收,是金陵省聲勢赫奕的大族名宦之家。護官符上說:「豐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鐵。」
  • 名門修譜:族老堅持修家譜,100年之後,家譜誰來接續?
    因此在很多大家族裡,修家譜是一件家族大事,是後人緬懷祖宗最直接的方式。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而修家譜的起源和最初雛形,根據資料可追溯至商代。真正興盛於隋唐,開始傳世起於宋代。而且在家譜一開始只出現在古代帝王諸侯世家,記錄皇室官場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
  • 年初一供家譜,你家有家譜嗎?是個什麼存在
    年初一,許多大戶人家都要供奉家譜,民間所說的供家譜,其實還是供祖宗,大家族、人丁興旺,往往更有儀式感,小編今天就來說說家譜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家譜是這樣的嗎?家譜是這樣的嗎?或者說再老一些,家譜是這樣的嗎?最後一種,家譜是這樣的嗎?以上幾種,朋友們感覺哪個像是正規點的行貨,最後一種,對不?因為它寫的細,第一種只有一個排位、第二種只有一個名字、第三種有名字和集中介紹,第四種最厲害了,所有先人挨個介紹。
  • 我為什麼要收藏家譜
    我為什麼要收藏家譜張堅自古以來,家譜承載著倫理規範,塑造著人格精神,維繫著社會秩序。家譜和國史、方志一起,共同記載了我國的歷史。這些年,修訂家譜之風盛行,的確是傳承家風家訓的好事,藉此,我決定收藏家譜。這也許是我們這一代人能夠有幸遇到的一件大好事。一、為什麼當下掀起修訂家譜的高潮?
  • 中國人,為什麼必須有家譜
    中國人的家譜中國人重視飲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來,人們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跡記錄下來傳給子孫,以此證明家族的存在、延續家族的血脈,這就是家譜。家譜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它可以幫我們找回那些遺失的記憶。家譜,它給了每個中國人一個有所歸依的位置。無論你是長是幼,是貧是富,甚至到了現代也已不論男女,你的名字都會被銘記其上。
  • 家譜為什麼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說法?
    為什麼要說修家譜很重要?通過修續家譜、重視和珍藏家譜,可以重溫先祖門風,並給後代留下範本。續修家譜,其實就是延續修訂,因為隨著家族的繁衍生息,家族中會有新的子女,娶進媳婦,長者逝去,女兒嫁人,或是有大事發生,這些都要被記入家譜當中。所以家譜應該定期續修,那麼多少時間修訂一次最為合適呢?
  • 家譜凡例的撰寫方法
    雖然在譜書封面可以直接看到譜名,但在這裡可以介紹一下譜名擬定規則(如通譜、統譜和一般家譜譜名各有不同)家譜的命名方法 家譜命名通常是在家譜之前冠以姓氏、地名、郡望、堂號、幾修、原籍等 。命名方法:① 地名+姓氏+幾修  範例:《金鏗黃氏三修家譜》② 地名+姓氏+堂號  範例:《黃山黃氏敦睦堂支譜》③ 地名+姓氏     範例:《江蘇裴塔裴氏宗譜》④ 幾修+姓氏     範例:《六修黃氏家譜》
  • 族譜、家譜凡例的撰寫方法
    百家姓有百家譜,家譜多了,各家家譜之間的凡例也必然有所不同。可萬變不離其宗,今天小編便以實際凡例為大家講解一下撰寫凡例的主要內容:雖然在譜書封面可以直接看到譜名,但在這裡可以介紹一下譜名擬定規則(如通譜、統譜和一般家譜譜名各有不同)家譜的命名方法 家譜命名通常是在家譜之前冠以姓氏
  • 我國為什麼只有這兩大家族能千百年來長盛不衰?他們有什麼法寶?
    特別是在南方,很多人家裡都有家譜或族譜。可見,我國很多民眾向來就有對自己家族的淵源與歷史非常重視的濃厚文化意識。但那些真正的千年長盛家族,必然出過對人類生存與相處有深刻洞察力且能教化天下大眾的極有影響力的人,讓眾人實實在在受到教育,且長久地受益不盡,才能讓其家族千百年保持長盛不衰。
  • 中國人為什麼熱衷於建祠堂、續家譜?祠堂、家譜與家風有何關係?
    記得當時大家正熱火朝天地討論著中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坐中有位位高權重之人以非常肯定的語氣大發議論:「中國的貧富差距非常大,為什麼這麼說?不用看別的,只要你從北京出發,一路向北,進入燕山山脈,走上一百多公裡,看看大山裡人們的村落、房屋、生活,再回頭看看北京,你就什麼都明白了。」
  • 老一輩的家譜起名方式,為什麼現在的年輕父母不願用了?很現實
    朋友公公說給寶寶起名要按照家譜來,朋友老公說,家譜中間的字不太好聽,就不按家譜起了。但是朋友的公公不太樂意,說不按家譜起,以後進不了家譜的,朋友老公的脾氣也直接上來了,說不進就不進,這年頭誰還按照這個家譜取名字啊。朋友也和我說,是啊,這都什麼年代了,誰還按照家譜取名字,俗不俗啊。好吧,現在小寶寶取名字,按照家譜的確實很少見。
  • 中國人為什麼要有家譜?
    ,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複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複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有詳細記載。 家訓 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範。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 如何修續家譜?家譜應該寫進哪些內容
    家譜,也稱族譜、宗譜、世譜等,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的歷史圖籍,簡言之,家譜就是記錄一個家族歷史的書或冊子。家譜在明代以前所見極少,無以考察。明清期間修續家譜蔚成風氣,內容從簡單到複雜,包括譜序、譜例、恩綸錄(恩榮錄)、傳記、族規、家訓、典制、墓圖、墓誌、派語、捐款、領譜名目、世系圖、世系表等。現代一部完整的家譜已經簡化,一般包括如下部分:一、序言序言如同圖書的序言,一般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寫,也可請家族以外的名人賢達寫,主要是對家譜進行評價。
  • 古代家譜為什麼有錯(二)一一現代家譜也有錯
    我還以為發現了陶淵明王獻之從未發表的佳作,興奮了三天三夜,分享給一大學文科生看,他看一眼,搖頭說:小學生之偽作,巡按是明清時期的官制,翰林院、唐以後才有。也有些名人作序是舊譜傳下來,假託的。最明顯是朱熹,朱熹作譜序的家譜達幾十種,有真,有偽。
  • 「為什麼家譜有弟弟,卻沒有我」父親重修家譜,氣的女兒摔門而出
    好在她比較爭氣,這麼多年摸爬滾打也混出一些成績,偶爾回家父親看到女兒有出息,便趕緊奉承起來。後來父親告訴高陽,自己有意想重修家譜,需要準備些錢。高陽看父親老了也不想計較太多,便直接拿出5萬。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請聯繫刪除過年回家,父親主動拿出家譜讓女兒欣賞。高陽前後翻了幾遍,卻沒發現自己的名字。隨後便問父親:「爸,為什麼家譜有我弟名字,沒有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