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文化遺產可以通過保護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2020-12-21 央廣網

  央廣網阜陽9月21日消息(記者 張宣劍)9月20日晚,在阜陽生態樂園內,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開講《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

  秋聲在梧葉,潤氣逼書幃。突然造訪的秋雨並未打亂求知者的心,現場氛圍濃厚,座無虛席,觀眾和工作人員在雨中認真聆聽《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報告。

  「今天我們在這個美麗的文化旅遊園區,我們在草坪上,可以望到天空,這樣的相聚非常難得。」落座後,面對阜陽生態樂園的美麗夜景,單霽翔便發出感慨。

  公開課中,單霽翔表示,人類通過對文物的拯救行動,出現了一個重要的理念,即諸如埃及努比亞遺址等不是一個地區及國家所獨有的,是人類共同的遺產,在這個理念形成以後,就很快達成了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就誕生了著名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1985年,中國加入了《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中國有了第一批世界遺產。

  單霽翔進一步指出,「我們從事申報世界遺產,我們獲得了更多理念方面的進步,我們知道過去我們稱作文物保護,今天要開始走向文化遺產保護了,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別?通過工作實踐,我認為至少有六個方面的區別。」

  第一,出現了文化和自然共同生成的雙遺產泰山、廬山、五臺山、武夷山等等這些名山大川陸續進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改變了我們對於傳統的文物保護的格局和對於文物保護的印象,包括武當山、廬山、峨嵋山、武夷山也是雙遺產。

  第二,文化遺產保護告訴我們還應該保護動態的,活態的文化遺產。比如說人們居住的地方,比如說人們生產的地方,像傳統的村莊,這些江南水鄉,民族村寨,如今也列入了保護範疇。

  第三,過去文物保護保護一個橋,一個塔,後來擴大歷史村鎮,歷史城市,今天還有更宏闊的歷史,我們今天要保護那些人類遷徙、商品貿易、文化交流的那些文化廊道,那些線性文化遺產,文化線路,諸如大運河、絲綢之路等。

  第四,文物保護過去保護古代的,後來設限,一百年前的可以申報,1911年以前的可以申報,但是今天文化遺產並不設限,就是昨天誕生的航天員帶下來的東西,今天就應該進入保護之列。今天無論是大慶第一口油井口以後,還是大寨梯田和村莊,核武器研發的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都進入了保護之列。

  第五,過去文物保護保護宮殿建築、寺廟建築、歷史型建築、紀念型建築,今天還要保護那些傳統的民居,各地獨具特色的民居,寄託著人們的鄉愁,應該把它們能夠保護起來。包括江南造船廠、第一汽車製造廠和105棟宿舍群。

  第六,過去文物保護,保護的是物質要素,今天我們知道,還要保護那些非物質要素,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只是他們的載體不同,但是他們所呈現的文化氣象應該是統一的,所以今天無論是羌族的羌笛,傣族的潑水節,漢族的過年習俗都列入了保護,也包括我們最經常使用的這些老字號,今天也列入了保護之列。

  一座歷史城市,如何在保護中建設,如何在文旅發展中與時代同行。針對阜陽市的文旅創新發展的新起點,單霽翔用詳實的案例,進行把脈支招。

  「一個歷史性城市,要保護老城,建設新城,兩者相映成輝,在杭州實現了,這是文化的力量。」單霽翔認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已進入了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要保障歷史傳承性,一方面則需要保障公眾參與性。

  「安徽阜陽是充滿歷史積澱的,也是中華文明誕生的重要的地區,我們有大量的考古遺址。」單霽翔認為,古都遺址、傳統村落、建築、豐富的景觀這些文化遺產,都可以通過保護融入我們日常的生活之中。

相關焦點

  • 單霽翔:文化遺產可以通過保護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今天我們在這個美麗的文化旅遊園區,我們在草坪上,可以望到天空,這樣的相聚非常難得。」落座後,面對阜陽生態樂園的美麗夜景,單霽翔便發出感慨。單霽翔進一步指出,「我們從事申報世界遺產,我們獲得了更多理念方面的進步,我們知道過去我們稱作文物保護,今天要開始走向文化遺產保護了,他們究竟有什麼區別?通過工作實踐,我認為至少有六個方面的區別。」
  • 單霽翔談文化遺產保護
    單霽翔結合多年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驗,從國土勝境、城市新境、建築情境、藝文心境、創意畫境等五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實現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多維度縱深分析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多種可能性以及文化遺產資源的多種利用空間。
  • 單霽翔:「我們改變了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態度」
    對文化遺產的再認識「其實我們的歷史學者、考古學家在中華大地上早已滿天星鬥般的實證了我們五千年文明的存在,但是我們沒有把它傳播出去,我們還應該更多地講好中國故事單霽翔感嘆道。世界對中國文明的認識,正在經歷一個逐步清晰的過程;我們對文明重要載體——文化遺產的認識,也曾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單霽翔拿世界上第一個「雙遺產」——泰山舉例。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國於1885年加入公約。
  • 如何保護文化遺產?「寶藏館長」單霽翔在餘杭開講
    7月31日,餘杭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專題學習會暨「美麗洲大講堂」活動,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應邀作專題報告。單霽翔為大家帶來了一場以「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講座。開課前,杭州市委常委、餘杭區委書記張振豐代表區委區政府向單霽翔頒發聘書,聘請他成為良渚古城遺址保護研究高級顧問。
  • 專訪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
    「不是把文物放在庫房裡死看嚴守就是好的保護狀態,而是應該把它們經過保護修繕,讓每個文化遺產都神採奕奕、光彩照人,有尊嚴地展示出來,重新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讓人們感受到文化遺產魅力。」單霽翔感慨道。「故宮博物院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這些『世界之最』是最重要的嗎?其實不是。」
  • 單霽翔:讓文化遺產有尊嚴地活在當下
    3月16日晚,登上正定南城牆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依舊穿著他踏遍故宮時最鍾愛的「千層底」。參觀正定古城、在石舉辦系列主題講座,單霽翔的關注點時刻沒有離開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如何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融入大眾生活?如何更好地與世界文明互動,讓文物走出去,展現中國神韻,貢獻中國智慧?單霽翔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 單霽翔:關注當代的文化遺產,它們也需要保護
    所以,今天我們還要保護當代的歷史,保護我們今天的中國精神。6月7日21:30,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為您深度解讀《如何守護好我們的無價之寶?》單霽翔:今天,我們還要關注當代的文化遺產。
  • 「網紅院長」單霽翔良渚為你解密「文化遺產」與「人居」
    「過去保護的文物是靜態的,但新理念告訴我們還要保護動態的生產、生活;過去文物保護保護一個點,一個面,但今天文化遺產保護還要保護人們文化交流、商品貿易的文化線路;過去文物保護保護的是古代的,後來重視保護近代的;過去文物保護保護的是宮殿、寺廟、紀念性建築,今天要保護人們生活的房子、工作的工廠;過去文物遺產保護的是物質要素,今天文化遺產還要保護非物質要素。」
  • 讓文化遺產神採奕奕光彩照人 單霽翔再登「揚州講壇」
    單霽翔說:「把文物鎖在庫房中死看硬守,不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它們本來就來自社會的創作、人民的創造,應該重新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展示它們的魅力。有魅力的文化遺產才能得到人們呵護,經過人們呵護的文化遺產才是有尊嚴的,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講座中,大屏幕上展示了故宮環境改造及大殿修復的前後對比圖,觀眾發出陣陣驚嘆聲。而這個改變的背後是大量艱辛的工作。
  • 保護還是利用文化遺產 單霽翔:傳承才是目的
    中央文史研究館近日推出「中華文化大講堂」,單霽翔作為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大講堂首位專家,開講第一課「中華文脈與文化自信」。曾經的「故宮看門人」變身「中華傳統文化看門人」,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單霽翔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一定要讓公眾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中來。這不是政府的專利,而是億萬民眾共同的事業。每個民眾都知道我是主人,是保護文物的參與者。」
  • 單霽翔: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要走進民眾生活
    中新社杭州11月9日電 (童笑雨)「歷史性城市要保護老城、建設新城,兩者才能相映生輝。」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表示,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要走進社會,與民眾生活聯繫在一起。單霽翔進行了題為「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杭州貢獻的世界經驗」的主題演講。杭州目前擁有西湖、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三大世界文化遺產。在單霽翔看來,在文化遺產資源活化與保護上,杭州提供了經驗借鑑。杭州西湖位於杭州市中心,有著「三面雲山一面城」的自然景觀。
  • 單霽翔: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 要走進民眾生活
    單霽翔: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 要走進民眾生活 2020-11-09 20:18:57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表示,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要走進社會,與民眾生活聯繫在一起。  「論說西湖——2020西湖學研討會」9日在浙江杭州舉行。來自中國的文旅專家為「西湖的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單霽翔進行了題為「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杭州貢獻的世界經驗」的主題演講。  杭州目前擁有西湖、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三大世界文化遺產。
  • 龍華區文化名家單霽翔再次蒞臨龍華,指導城市文明建設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白冬 通訊員 羅文鳳9月18日,龍華區文化名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再次蒞臨龍華指導城市文明建設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龍華區委書記、區長王衛與單霽翔一行就龍華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了深入交流,隨後單霽翔一行赴深圳市老幹部中心長青書房開展講座,並對龍華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古村落進行了調研。
  • 單霽翔:災後文化遺產保護既是重建物質家園也是重建精神家園
    雖已過去多年,那些感人的往事始終縈繞單霽翔的腦海。讓他難忘的,不僅是災後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非凡經歷,更重要的是重建過程中展現的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人文精神。  5月3日,單霽翔接受記者專訪時深情地說,我們用事實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政府保護文化遺產的決心和力量,四川災後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的做法和經驗,被國際社會高度評價,開創了全世界災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模式。
  • 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專題講座
    2020年9月27日,由單霽翔主講的「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專題講座在常熟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此次講座既是市委中心組專題學習報告會,讓600歲的故宮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年輕姿態吸引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目光,他改變了博物館過往的經營模式,讓博物館真正走進、甚至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中華文化之美。
  • 單霽翔:我們的文化遺產應與我們有血肉聯繫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指出,我們必須要建立起文化遺產和當地民眾的血肉聯繫,讓民眾更多掌握文化遺產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當我們的文化遺產和當地民眾有這樣血肉聯繫的時候,我們的文化遺產才是安全的。
  • 如何向年輕人「安利」世界文化遺產 單霽翔這麼說
    現場,節目常駐嘉賓單霽翔、馬伯騫亮相。單霽翔。節目方供圖《萬裡走單騎》通過綜藝化的手段與趣味性的敘述方式,讓更多中國年輕人了解世界遺產,拉近年輕人與世界遺產之間的距離。因此,節目中,單霽翔將與「應援助手」黃覺、馬伯騫,以及12位特別嘉賓一起組成「世遺後援會」,前往10處世界遺產和2處正在申遺過程中的遺產地真實生活3天2夜,以「住在奇蹟裡」的形式真實地融入當地生活,體驗基層文保工作,探訪世遺的隱秘故事。除了親自去萬裡山河走一趟,如何讓大家感受到這些世界遺產的魅力也成為了節目思考的一個問題。
  • 專訪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
    「我們實現了『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承諾。」單霽翔自豪地說。故宮也時尚,故宮「正青春」。「不是把文物放在庫房裡死看嚴守就是好的保護狀態,而是應該把它們經過保護修繕,讓每個文化遺產都神採奕奕、光彩照人,有尊嚴地展示出來,重新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讓人們感受到文化遺產魅力。」單霽翔感慨道。
  • 怎樣讓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現代生活
    原標題:怎樣讓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現代生活 李萌 核心觀點 把文化遺產更好融入現代生活,既是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需要,更是造就現代公民、培育新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需。 這種文化遺產觀昭示我們,不要以靜止、孤立、僵化的態度對待文化遺產,不要人為割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再利用的關係,對文化遺產適度合理的利用是其在新的時代環境中獲得持續生命力、傳承內在價值的必然選擇。
  • 「寶藏館長」單霽翔福田開講: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中國文化到底有多少種打開方式?到大雁塔領略「雁塔詩會」的盛世輝煌,去鼓浪嶼感受閩南建築的南洋風情,或是去莫高窟探尋延續千年的藝術寶藏……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保護文化遺產、延續文化根脈,同時提高城市規劃與文化融合的水準?21日上午,福田區召開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特邀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暢談「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