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京北三環東路靜安中心的當當網總部,迎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物理奪權」。
4月26日上午9點半,創始人李國慶率領著由董事、董秘、攝影和保安等多人進入當當網辦公區,帶走公司數十枚公章與財務印章,並公開表示已組成臨時股東會,罷免目前控制當當網的前妻俞渝。
作為回應,俞渝掌控下的噹噹管理層直接選擇了報警。
清官難斷家務事,在掌握全面信息前去討論李俞二人之間的是非輸的意義是極其有限的。
但當當網如今上演的一切荒唐事,最後不可不解釋為夫妻店模式的又一次失敗。
1·噹噹的宮鬥
1999年創辦那天起,噹噹很長時間就是一家夫妻店。
李國慶、俞渝一度作為噹噹的聯合總裁出現,董事長、總裁、財務長等高管崗位也被二人視公司發展需要所輪流坐莊。
兩人在戰略運營、投行財務上的優勢互補,的確讓當當網在早期電商市場的大浪淘沙中得到了快速發展。
在電商初期的大浪淘沙中,李俞組合很快成為一把利劍,一度帶領當當網所向披靡;但後來天貓、京東、亞馬遜等巨頭逐漸形成的寡頭競爭,也讓當當網略顯疲態。
2015年註冊制改革的胎動,催動了中概股回A熱潮。當當網恰逢其時啟動的一場私有化提案,最終讓其夫妻店模式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在可否引入海航作為戰投一事上,李國慶和俞渝出現了重大分歧,而如此分歧背後這恰恰與兩人背景和價值觀大相逕庭有關。
北大畢業不久後便下海的李國慶反對將噹噹股份賣給海航,理由是海航本身危機重重,而華爾街出身的俞渝和一眾高管則秉承資本思維,希望能變現就儘快變現。
諷刺的是,曾經為公司起到優勢互補作用的身份背景之差異,如今卻成為將雙方推向反目成仇境地的導火索。
雖然海航的這場收購沒有達成,但兩人不可調和的關係卻在俞渝聯合高管逼宮的李國慶後成為了當當網面臨的主要矛盾。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命的是,二人在價值觀分歧、家庭糾紛通過公共媒介平臺的方式進行了不斷放大。
從李國慶去年在鎂光燈下直播憤怒摔杯,到俞渝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長文手撕揭短,再到如今當當網五壯士的「閃電奪權」和一份告全體員工書。
你來我往之間,劇情衝突的白熱化,最終讓讓當當網淪為全網之瓜,並抒寫了中國網際網路史上夫妻店模式下的治理奇觀。
2·夫妻店詛咒
昔日夫妻如今劍拔弩張的代價是什麼呢?
是當當網「成瓜」後企業形象的受損;是其他股東尷尬的無奈站隊,是公司經營層面帶給市場的混亂。
有聲音認為,噹噹的悲劇根源,在於李俞二人性格上都非常強勢。李國慶搞不定俞渝,反之亦然。
對於這點,李國慶也曾公開承認,「我成不了馬雲和劉強東,因為我連自己的老婆都搞不定。」
但性格上的悲劇並不能解釋一切,至少在電商大戰時期,俞渝也曾做過大後方支持李國慶大殺四方,甚至還曾鼓勵的說到「沒有俞渝還有噹噹,沒有李國慶就沒有噹噹」。
事實上,噹噹宮鬥所暴露出的問題,恰恰是投資領域「夫妻店詛咒」這一鐵律的驗證。
在實踐中,「夫妻店詛咒」往往會給一家公司帶來多方面的治理困境:
一是在關鍵事項上的決策分歧,夫妻二人意見不一致公司員工為難;
二是將家庭關係帶入公司關係,引發經營管理的混亂;
三是親密關係下,某一方在公司內部的強勢作風會破壞管理層的平衡;
四是夫妻二人感情出現問題分道揚鑣後,將對公司產生無意義的內耗。
以筆者所接觸過的某家夫妻店經營的A股公司為例,男方擔任董事長負責日常經營戰略,而女方則分管行政、人力、財務等中後臺部門。
但據該公司的多位高管及股東反饋,女方在該公司制度、運營方面的種種進取舉措並不符合公司發展實際,甚至對公司資源帶來不必要消耗。
然而在現實中,無論是內部溝通、董事會還是向老闆報告,都沒有辦法化解這種尷尬,甚至造成了一些核心高管、骨幹的人才流失。
究其原因,該公司的核心困境與李國慶類似,作為公司董事長的男方搞不定自己的老婆,導致公司內部高管和董事會均無法對女方的「胡來」形成任何有效制衡。
如果說,噹噹宮鬥由李俞二人戰略分歧所演變成的一場針對控制權的利益爭奪,那麼上文的那家A股公司則是一種夫妻店模式導致內部失控的慢性自殺。
這種故事絕非孤例。
如果回看中國不少成功的企業巨頭,要麼不存在「夫妻店」問題,要麼創辦時雖是夫妻店,但最終仍有人退居二線。
從BAT巨頭間的沉浮差異,亦可察覺這一規律。
例如騰訊馬化騰之妻向來低調深居簡出,無論騰訊內部或是市場均鮮有耳聞,馬化騰也曾表示老婆是在騰訊創辦後使用QQ認識的,這側面印證了騰訊不存在夫妻店問題;
再如馬雲之妻張瑛,雖然同樣是阿里的創始人,但早在2004就在馬雲的勸說下離開了公司總經理崗位回家做起了全職太太,阿里也自此平步青雲。
相比之下,李彥宏之妻馬東敏卻在多年前擔任起百度的CEO特別助理,並分管了投資、HR和市場公關業務,坊間傳聞雖傳二人在工作中融洽,但百度近年來卻仍然在巨頭間的搏殺中走了下坡路。
解決夫妻店問題也並非一定要以男性主導為告終,潘石屹在SOHO的退居二線,吳亞軍離婚後對龍湖的掌權,亦是對夫妻店風險的「拆彈」,但仍可看出解除夫妻店模式,是大多數明星公司們的共同選擇。
當當網持續宮鬥的如今,無疑在向全市場敲響著有關「夫妻店詛咒」的警鐘。
當然,並不排除也有一些公司可以在夫妻店模式下獲得持續穩定且健康的成長,但這些公司必然也要承擔更大的治理成本。
至少從概率上講,夫妻店最終失控仍然是一件更有可能發生的事。
在資產管理行業,許多投資經理在風險迴避上往往要繞開那些存在夫妻店問題的公司,未來在國內日趨形成的ESG指標體系上,引入對「夫妻店詛咒」的負面扣分,似乎也並非一件不可想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