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羅浮宮博物館裡,年邁的老館長雅克·索尼埃被人謀殺,他在臨死前把自己擺成了達文西畫作「維特魯威人」的樣子,並留下了一系列詭異又費解的密碼,本書的故事,就從這串密碼開始……」
影片結合了歷史、宗教、符號、藝術等多個學科的龐大作品,改編了丹·布朗所寫小說《達·文西密碼 》。作者用他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文筆講述了一個神秘組織的驚天陰謀。
丹·布朗的父親是位數學家,母親是位宗教音樂家,這樣的家庭環境就決定了他存在著科學與宗教兩種相對的世界觀。
在丹·布朗小說中,高科技知識文化與古代神秘知識文化總是發生著融合與衝突,這既是「丹·布朗旋風」顯示的一道靚麗風景,也是當代人類真實生存狀態的鏡像。小說主人公生活在高科技知識文化的包裹裡,具備高科技文化知識和研究創造的才能。他們是高科技知識的從業者,高科技知識的享用者,也思考著高科技知識文化給人類生存造成的新的社會問題和未來。
其中以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為主人公系列的三部作品分別為《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和《但丁密碼》,而這三部作品均被好萊塢著名導郎·霍華德翻拍成電影。電影中羅伯特·蘭登教授都是由好萊塢演技大咖湯姆·漢克斯主演。
電影《達·文西密碼〉於2006年5月19日全球同步上映。上映時,便受到了各界相關宗教團隊抗議。社會影響和輿論越演越烈,梵蒂岡教會方面對其是批評的,指出其不實,對神不敬和扭曲教會形象。
在埃及,黎巴嫩,巴基斯坦,約旦,斯裡蘭卡,薩摩亞,法羅群島此片被禁。
坎城電影節首映時,結束時掌聲全無,而一般來說就是差電影也會有些稀稀拉拉的掌聲的。導演 Ron Howard 獲Golden Raspberry Awards 的「2006最差導演獎」提名。
看影片的時候,全程都在想一個問題,導演是否還活著。
頂著全世界宗教噴子的攻擊,導演還拍了第二部《但丁密碼》
電影《達·文西密碼》裡它隱藏著找到聖杯的秘密,是小說裡當之無愧最重要的道具。
裡面藏著用密碼科技來保護儲藏於圓筒或法典中的信息密碼筒又名拱心石。
小說原文中對它的描述是這樣子的:
「那是個光滑的白色大理石圓筒,有網球罐那麼大,非常精緻。它看上去遠比普通的圓柱形石頭複雜,因為它好像是由好幾塊小石頭拼湊成的。一個精緻的銅框裡疊放著五個(甜甜圈大小的)大理石圓盤,就像一個管狀的裝上好幾個輪盤的萬花筒。圓筒的兩端也用大理石材套子套著,根本無法看到圓柱內部。因為聽到過液體的聲音,所以蘭登推測這個圓筒應該是中空的。 圓筒不僅外形神秘,周圍還雕刻著許多圖案,這引起了蘭登的極大興趣。每個小圓盤上都雕刻著同樣精緻的字母——這些字母組成了完整的英文字母表,令人驚嘆。這樣的圓筒使蘭登想起了兒時的一種玩具——一根木棍上穿著刻有字母的轉筒,轉筒一轉,就能拼出不同的單詞」。
很多人看電影《達·文西密碼》說看不懂,好無頭緒。
關注宗教的人,多半有宗教信仰,看這部片子會覺得被冒犯。
不關注宗教的人,會對這部片子感興趣的人也少,畢竟看不懂個中複雜關係。
電影只是讓我們看世界的一個窗口,接觸不同的文化,《達·文西密碼》影片營造的宗教氛圍和色彩還是很棒滴,看的過程中也會去思考去學習去查閱更多的文獻。
要說談起宗教信仰,那真是無所不在,說幾天幾夜都說不完,畢竟主宰著人們幾千年的精神世界。
都說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生,才是巨大無比的恐怖(小編無神論者,在此不做討論)
西方宗教文化博大精深,錯中複雜,神秘莫測,誰是誰非,可查文獻眾多,眾說紛紜,我們都不怎麼熟悉,不敢妄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