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中的鐘小芹因為熱愛寫作,最後高價賣出作品版權,命運大反轉。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樣的故事恐怕只存在電視劇中了。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當年明月就因為寫作獲得版稅4100萬。
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對,他就是曾掀起一股明史熱,《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
《明朝那些事兒》迄今為止累計銷量已超過千萬冊,創下中國圖書銷量奇蹟,成為無數人口口相傳的經典佳作。
可在大火之前,當年明月跟《三十而已》中的鐘小芹一樣,30歲不到,只是一名普通小職員。可能他在單位的存在感還不如鍾小芹高,因為當年明月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總之很普通的一個人。當時他的領導評價他能力也就一般。
可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有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當年明月來了個大反轉,他和他的《明朝那些事》一起火了。他的書在暢銷排行榜上,蹲了幾天、幾月、幾年,然後是幾十萬冊,幾百萬冊,幾千萬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這本書的發行量可以排進前十五名。
這讓領導和同事們對他刮目相看,他自己都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寫明史,偏偏當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兒》大火了呢?
看完了這套書後,我總結了當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兒》受國民喜歡的三大原因:
1.對歷史題材的一種創新,真實又有趣
說到歷史,我們就想到了考試,枯燥又害怕,但這本書卻非常迎合當代人閱讀歷史的口味。
《明朝那些事兒》以一種全新的題材,白話文的表達,幽默風趣的筆觸,向讀者娓娓道出大明王朝300多年間17位皇帝、王公權貴以及一些小人物的命運故事,讀起來毫無晦澀感。
那些原本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當年明月的筆下,也變得鮮活起來。這種寫法拉近了讀者與歷史的距離,讓歷史成為了活生生的故事,可以說沒有任何閱讀障礙。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
在大明王朝大勢已去後,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非常憂慮恐慌。如果是正經歷史教科書可能會寫: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等等。
但在《明朝那些事兒》第20章,當年明月是這樣寫的:
個人認為,崇禎同志過於憂慮了,因為毀不毀,這事不由他。
就是這樣一句話,將這個原本沉重的話題變得沒有那麼壓抑了。
歷史本來就是悲劇,所以當年明月的這些調侃、幽默就顯得非常有用了,讓讀者看起來不至於太鬱悶。這也是網絡寫史的一大特色。
如今讀完整套書後再回來看當年明月的成名史,發現並不是白話歷史成就了他,而是他一手捧紅了純粹的「草根白話史」。所以《明朝那些事兒》這麼多年,一直被模仿,卻從未曾被超越。
2.作者清醒的意識:興趣變成了工作,興趣就消失了
當年明月的大火是個意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火從來就不是他的目標。
就算他開始有名氣後,也和如今的大多數上班族一樣,下班後回到家中,獨自一人,點外賣或者自己做晚飯,過著普通的日子,然後寫《明朝那些事兒》至深夜。
他寫書不是為了名利,他就是單純的興趣,這種力量一直讓他堅持寫。
在這一點上,當年明月有著非常清醒認識。他認為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的,它不會把寫作的靈感和執著於名利的追求同時給予任何一個人。
他相信,只有保有一顆純淨的心,心無旁騖的人,才能寫出好的作品。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心無旁騖的力量,而寫作的時候能做到心無旁騖就已經成功了。
如今,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結集成書了,銷量大好。媒體問到他對將來的規劃,當年明月卻很是茫然,這個問題顯然為難他了,畢竟他從來沒有在名利上做過任何規劃。
過了半晌,他才回答答:「還那樣吧,生活總要繼續的,也沒有什麼新的想法。」看吧,這就是當年明月!
很多人說這麼火了,不如辭職,專門從事寫作。沒想到當年明月果斷否決,他說:「一旦興趣變成了工作,興趣就消失了」。看吧,這就是當年明月!
3.他對明史的空白部分進行了填充,用自己的靈魂還原了歷史
有人可能會質疑,一個20幾歲的小夥子,能寫明史?
其實當年明月上中學前,已經把《上下五千年》讀了十二遍。長大後,他就開始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鑑》,最後發現明史的人物最有意思,所以就開始研究各類關於明史的書籍。
為了寫這套《明朝那些事兒》,他通讀並參考《明史考證》、《明實錄》、《中國大歷史》等60本以上的歷史類書籍。
雖然筆風幽默有趣,但他並沒有瞎說,篡改歷史,相反他在反覆研究《明史》的基礎上,結合了一些檔案、筆記、野史、碑刻等,對大明王朝的歷史空白部分進行了填充。
所以他是忠於歷史的,中國文學家歐發偉指出,當年明月用自己的靈魂還原了歷史,而人類在他的歷史裡還原了靈魂。
另外很多人對明朝有不少誤解。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王朝,也是被人誤解最深的一個王朝。比如王朝腐敗、宦官當政、皇帝無能。但當人們讀過《明朝的那些事兒》後會發覺,明朝有值得大寫特寫的地方,如鄭和、唐寅、王守仁、董其昌,還有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
可以說當年明月修正了人們對明史的誤解之處,同時讓大家認識到原來歷史並不只是殘垣斷瓦、古廟荒冢,歷史原來是很精彩的。
寫在最後:看的是故事,思考的是人生
作者用如此多的篇幅講述一個王朝的興起和衰落,僅僅是讓我們消遣聽故事嗎?
當然不是!
當年明月講了這麼多王侯將相、無奈更替,風雲變幻,是想告訴我們:有些事情,終其一生去算計,去廝殺,去搶奪,到頭來卻是一場空。那麼何不好好享受現在,抓住當下。
在《明朝那些事兒》大結局篇,當年明月提到:成功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這就是他想說的,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
很多人在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開始關注起了歷史。據統計,有3000萬人因為這本書愛上了明朝,愛上了歷史。甚至有讀者評價,每當生活感到絕望時,我就讀讀《明朝那些事兒》。我想一套書最大的作用莫過於此,拉近了大眾與歷史的關係。
歷史上的大明王朝本身就充滿了太多傳奇故事,它就像歷史的褶皺,每翻開一篇都精彩無比。它是一個強悍而溫情的時代,一個歷經劫難又恢弘大氣的朝代,一個穿越了時空,又正在我們身邊不斷行走著的朝代。《明朝那些事兒》更是被譽為了解明史的必讀書籍之一。這樣傳奇的王朝,這樣有趣的故事,這樣有實力的作者,我們怎麼能錯過呢?
讀《明朝那些事兒》,歷史不再是塵封的往事,而是在讀一本有靈魂的書,講述一個有靈魂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