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 年 10 月 25 日,在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被人們稱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天才」的巴勃羅·畢卡索誕生了。他的祖父曾經想當畫家,但是為了負擔家計,無奈不能,他的父親何塞終於有機會把這個家族的嗜好變成職業,在藝術學院擔任繪畫老師,同時還是市立博物館的館長。這註定了畢卡索從一出生,血液裡就帶著對繪畫的熱愛,他自小就能接觸到繪畫藝術並一生都與之相伴。
畢卡索從小視覺敏感,而有過人的意志力。何塞送畢卡索去上學,畢卡索的條件是,在學校必須毫無限制的畫畫,畢卡索還要求父親把認為是必需品的東西全部教給自己。當時,畢卡索還只是個孩子。
畢卡索自小是在女人堆裡長大的,他的女人親戚們都希望他儘可能的超過他的父親,並儘可能的支持他。11 歲時,畢卡索離開了由女人包圍的家,進入專業的藝術學校學習。13 歲時,他就畫的跟拉斐爾一樣好。這時候的畢卡索,不能夠只把他當成小孩子,他的作品已經抓住了生命的神韻,充滿了力量,不只是停留於觀察和模仿的階段。他在自己的畫作中,已經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
14 歲以後,繪畫對於畢卡索來說,不僅只是一種語言,一種手段,更是一種能夠變形、包羅一切的形式。15 歲的畢卡索,已經不屬於任何人,只屬於藝術。16 歲時的畢卡索,他開始不相信身邊人對繪畫的信口雌黃,在繪畫上,他心中的英雄是委拉斯開茲,在雕塑上,他的偶像是米開朗琪羅。不論是在藝術的學習創作上,還是自己人生的規劃上,年輕的畢卡索永遠不願和別人不一樣,他自信,有主見,有積極的計劃。
30 年代,西班牙爆發內戰,畢卡索的連續性的版畫《弗朗哥的夢幻與宣言》在這個時候誕生,表現出他對弗朗哥的痛恨和譴責。4 月 26 日,法西斯空軍襲擊了西班牙北部的重鎮格爾尼卡,使無辜的百姓受到了嚴重的傷害。畢卡索以這次空襲事件作為題材,創作了油畫《格爾尼卡》,他用象徵性的手法以及深灰的色彩,表現出了悲劇的氛圍和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10 月,畢卡索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畢卡索說他從來沒有把繪畫只是單純的當作消遣或是逃避,他是通過繪畫通過色彩,作為他的武器,來了解他所在的這個世界和世界上的人。1950 年,朝鮮半島發生了戰爭,畢卡索憤怒的譴責美國發動的這一殘酷的戰爭,創作了《在朝鮮的屠殺》,這幅畫非常尖銳的揭露了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是對美國行為的強烈的抗議。
「當畢卡索七十多歲的時候,他對電影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很感興趣,所以,當電影製片廠的導演想拍一部有關畢卡索的專題片的時候,他很欣然的接受了。這部片子叫做《畢卡索的奧秘》。」畢卡索晚年的時候,懷念他的祖國西班牙。他被任命為畢卡索博物館的名譽館長,但是,由於他一直痛恨弗朗哥政權,導致他沒有機會回到祖國正式赴任。
「畢卡索 85 歲誕辰的時候,為了慶祝他的偉大成就,在世界各國的首都和大城市分別舉行了畢卡索的展覽會。」1973 年,92 歲的畢卡索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在努力的工作。畢卡索是勤奮並且不安分的人,他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他是第一個活著的時候,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羅浮宮收藏的畫家。他是長壽畫家,他的命運與這個世紀命運緊緊相連著,是這個世紀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