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是河南人、嵇康是河南人、華佗是河南人,甚至早已成定論的曹操也因為河南安陽發現的疑似曹操墓葬而被確定「河南身份」。近段時間,因為名人背後的直接利益,導致安徽歷史名人屢遭哄搶。對於愈演愈烈的名人爭奪戰,安徽專家坐不住了。 2月6日,由安徽省文史館組織的考察團開始奔赴亳州、蒙城和渦陽,對我省這片名人爭奪戰的「重災區」進行實地考察,從而打響安徽名人保衛戰的「第一槍」。他們希望在尊重歷史、尊重古人的前提下,對這些歷史名人能有一個客觀定論,正本清源,以正視聽,從而讓他們真正「回歸故裡」。
讓歷史文化名人「回歸故裡」
據此次帶隊的省文史館官員、歷史學博士、研究員翁飛介紹,近段時間在原有的老子、莊子故裡之爭外,最近河南又提出了曹操、華佗、花木蘭都是河南人。江蘇盱眙只因為是朱元璋祖父的陵墓所在,便打出了「帝王故裡」的標牌,其實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史料、文獻都清楚寫著朱元璋的故裡在安徽鳳陽。三國時期的美女大喬、小喬的故裡在我省潛山境內,但現在湖北嘉魚、湖南岳陽、浙江義烏及河南商丘為了旅遊需要,也都打起「小喬故裡」的牌子。再如經典名句「不越雷池一步」之雷池遺址,一般史料公認在我省的望江縣境內,但最近湖北的黃梅縣卻提出,雷池應該在該縣與我省宿松縣交界處的孝感湖。
翁飛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此行目的很單純,就是希望在深入實地走訪調查中,了解事實真相,讓名人真正「回歸故裡」。我們不會因為自己是安徽人就一味地說他們就是安徽人,我們會以事實說話,以客觀公正的態度還事實以真相。
一個木蘭5個地方爭搶
2月6日,專家組來到位於亳州市區的木蘭祠。颯爽英姿的大理石雕像首先映入眼帘,在雕像不遠處就是她的墓葬。研究木蘭十多年的亳州三中退休教師李紹義告訴記者,自古以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不僅婦幼皆知,而且她的名字幾乎成了女中豪傑的代名詞。然而不管是皇帝御批的《大名一統志》,還是府志、縣誌記載的木蘭都是「木蘭姓魏,亳州人」,但即便這樣她也成了五個城市爭搶的對象。
李紹義介紹,為考證木蘭的真正家鄉,十多年他幾乎跑遍各意圖爭搶之地,而且有些地方還去過多次,在考察中他發現:木蘭是亳州人無疑。「我這麼說不是因為我是亳州人,而是以大量的史實及現代狀況為依據。 」
李紹義告訴記者,在爭搶最激烈的亳州、河南虞城、湖北的黃陂、陝西的延安及河北的完縣(現在的順平縣),他都進行了詳盡的考察。考察中他發現,花木蘭不僅不是傳說中的人物,而且歷史明確記載,她就是魏國亳城人。如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志》就明確記載:木蘭姓魏,亳州人。此外,《大清一統志》及《鳳陽府志》、《潁州府志》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另外,走訪中發現,虞城的木蘭祠是由娘娘廟改的,有關史料甚至還說明了更改的原因;黃陂則因為有個木蘭樹,於是就演變成後來的木蘭山及木蘭故裡;延安則因為黃河邊上有座萬花山,所以也附會成木蘭故裡,都是八竿子打不到邊的事。只有河北的完縣,因為曾經是木蘭從軍多年的地方,那裡不僅有木蘭祠,而且當地還有人為木蘭進貢上香的習俗。不過,從軍地不能說就是木蘭的故裡,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裡的《木蘭辭》裡明確記載:「木蘭,亳人焉。」也就是說,木蘭是亳州人無疑。
曹操是安徽人「雷打不動」
曹操是最近亳州最熱門的話題。在亳州,這裡有屬於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曹操運兵道」,有魏武帝當時為犒賞有功將士而修建的高達8米的八角臺,有曹操督耕觀種的觀稼臺。其中在傳說曹操家的老宅門前,一棵碩大的銀杏樹在當地成了神的化身,上面掛滿了紅布條。一些村民告訴記者,有病有災,大家都會祈求它的保佑。研究曹操多年、現年82歲的亳州原博物館館長李燦在說起曹操時,更是例舉了大量的史實。李老說:「其實說曹操是安徽亳州人我都覺得是多餘,《三國志魏書》中有明確記載,這早已成了不爭的事實。而且在亳州,除了曹操的家族墓葬群,還有很多有關曹操的史跡。河南僅憑一個所謂的曹操墓,就說曹操是河南人太缺乏證據。 」
李紹義說:「排除墓葬真假不說,即便這就是曹操墓,它也改變不了曹操是安徽人的事實,何況該墓葬不管是形制、粗糙的結構等等都不能和曹操家族墓相提並論,另外,根據史料記載曹操從來沒有魏武王這個封號,也就是說該墓主另有其人。 」據李老的推斷,根據該墓葬的形制來看,他認為該墓葬最早不會早過西晉,其應該是東晉十六國時期一個普通的王而已。至於從墓葬出土的60歲男性屍骨、及一具20多歲、一具50多歲女性屍骨來看,這應該是個夫妻妾或夫妻女的合葬墓。
應該讓歷史文化深入人心
在昨天的採訪中,渦陽縣一專家說起與河南的老子爭奪戰,他由衷地說:「光爭沒有用,有用的是我們在爭奪的同時要保護好歷史名人、利用好歷史名人,打好安徽名人這張牌。 」據此他還列舉了一個事例,一次出差在火車上遇到河南、安徽兩個年輕人說老子故裡,河南的年輕人說老子故裡在鹿邑,並且說得頭頭是道,但安徽渦陽的小夥除了會說「老子故裡就在俺渦陽外」,其他一概不知。說急了,他來了句「你再說老子故裡在鹿邑,老子我毀了你」。該專家說:「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做的不夠!人家本不是老子故裡,卻能將老子文化傳播得如此深遠,我們呢,我們有幾個人真正知道老子故裡就在渦陽? 」
在兩天的實地考察中,專家們面對被枯枝爛草包圍著、一片蕭條的木蘭墓,面對幾乎被民房侵佔過半的曹操攔馬牆,面對幾乎遍地墳塋的曹操犒賞將士的八角臺等古蹟都非常痛心。 「人家為什麼會來搶,因為你做得不夠好! 」當天,亳州師專亳文化研究學會的一學者表示:名人之爭背後就是赤裸裸的金錢利益,誰能將現有的名人資源轉化為社會效應、經濟效應和文化效應,誰就是真正贏家。所以,我們當務之急,是在做好現有文化名人保護的同時,要讓名人文化深入人心,才能產生相應的社會效應,否則即便人家不爭,你也不會有什麼用。(王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