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根在河洛 臺灣與大陸同文同種同祖同鄉

2020-12-01 搜狐網
  臺灣文化根在河洛 臺灣與大陸同文同種同祖同鄉

  2002年10月17日09:45  新華網

  新華網鄭州10月17日電 綜述:臺灣文化根在河洛

  新華社記者 朱華穎

  臺灣文化根在河洛——這是海峽兩岸學者專家在16日結束的「河洛文化與臺灣研討會」上所達成的共識。與會學者在對臺灣文化的各個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和考證後指出,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從河洛發端、孕育,並形成了融匯四方,輻射四方的文化特性。臺灣文化源於河洛文化的傳播、繼承和發展,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

  河南省博物館學會顧問許順湛說,中國文明史連綿不斷的原因是因為有一些文化紐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海內外華人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標誌--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最早產生和規範化是在河洛文化圈內。還有中國人「陰陽對立統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等,早在《河圖》、《洛書》及創始於河洛的《易經》中都有反映。河洛文化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與周邊地區的文化相互交融、優勢互補,最後普及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其精髓滲透在億萬華人的心中。

  來自臺灣的學者指出,臺灣同胞是從中原各地直接、間接遷來的中華民族的裔嗣,共同領受了中華文化所固有的倫理與道德,保有中華民族純粹的血統。其語言是河洛的古辭古音,其風俗是中原的古禮古儀,其心志是受教於河洛父老的忠厚與仁義,其行為是師法中原祖輩的樸實與堅毅。這一切都證明了:臺灣文化與河洛文化實為一體,永遠不能分離。

  臺灣「中華博遠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盧博文指出,正是這種兼容並包、捨短取長的文化特性,使中華文化既有一統的根基,又有個性的展現,同中有異,異中歸同。

  河洛中原是故山

  臺灣居民,其祖先大多從河洛南遷閩粵,然後渡海來臺,因此臺灣人自稱「河洛郎」。《臺灣省通志》中就明確地指出:「本省人,系行政上之一種名詞。其實均為明清以來大陸閩粵移民即河洛與客家之苗裔。」

  兩岸的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指出,臺灣的先住民是6000年以前,作為中華民族主要族源之一的古越人渡海到臺。早在新石器時代,這些先住民就與福建有經濟文化交流。從唐代開始,中原人民通過閩粵地區移民來臺,並於明末清初,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遷徙,至今在臺灣各家族譜上和故人的墓碑上,都可以看到泗水、壠西、潁川等中原地名。學者們一致得出結論:臺灣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

  盧博文說,先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來臺墾殖開發,代代相傳,以迄於今,臺灣始有今日的繁榮。飲水思源,當崇功報德。

  臺灣「河南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委員楊祥麟說,大批移民遷入臺灣,也把河洛地區的生產方式和河洛文化帶到臺灣。目前臺灣人的衣食住行均與大陸相同,婚喪喜慶不廢古禮,年節慶典均沿襲河洛之傳統禮俗,宗教信仰也源於河洛。他指出,無論從生活物資、社會活動,還是從精神文明等各個層面來看臺灣文化與河洛文化的聯繫,都是千絲萬縷,血肉相連,臺灣文化根源在河洛。

  須知母語在鄉關

  臺灣有句俗語:人同根,語同根。河洛文化的基因、民族的血脈,在臺灣根深蒂固。盧博文說,河洛文化為中華文化之根源,在臺灣尤其保存完整,如今日臺灣唯一的「歌仔戲」,即為當年河洛戲;臺灣人所講的「閩南語」,尚能保有河洛語八音中的七音。

  盧博文說,無文化即無歷史,無歷史即無生命,正所謂「亡人之國者,先亡人之史」。世界上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若拋棄其歷史文化,必將招致亡國滅種之後果。

  臺灣「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所長王月鏡指出,千百年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傳統,絕不能讓某些人只為貪圖一時的短暫利益,隨意胡亂割捨。目前有一些人為了自身小集團的政治利益,時有一些否定歷史、斷章取義的謬論誤導視聽,我們一定要揭穿這種企圖分化中華民族和文化的邪說,使人們知道孰是孰非,更使一些近乎數典忘祖、不知倫常禮儀的人,能早日覺醒。

  與會學者指出,兩岸同胞應當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凝聚全體中國人的智慧精神和思想感情,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並進一步為世界文化做出貢獻,為萬世開太平。

  臺灣「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席瑜說,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不僅同文同種,而且是同祖同鄉,希望同族同鄉心手相連,民族團結中華萬年。

  楊祥麟說,我們既承祖先開創中華之盛譽,更當知繼往開來之責任,應當發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進民族團結,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使中華文化光芒萬丈。(完)( 稿件來源:新華網 )

Untitled Document

相關焦點

  • 吳宗憲怒懟臺灣網紅:「大陸跟我們同文同種!」
    島內網紅「館長」陳之漢日前大搞所謂「反紅色媒體」遊行,卻不滿沒有藝人出來支持,他點名炮轟臺灣藝人吳宗憲到大陸賺人民幣,是「假愛臺」。吳宗憲4日回懟,他到大陸演出是「為人民服務」,強調大陸人與臺灣人本來就是同胞,「中國大陸跟我們同文同種,你一定要去仇視他們嗎?」
  • 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的淵源關係
    河洛地區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民族的的發源地。所以「河洛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那麼,作為中國「根」文化的「河洛文化」,與臺灣又有什麼關係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第一,       臺灣同胞的族屬是炎黃子孫,其「根」在河洛。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形成都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 同文同種同時祭拜祖先,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
    拜祖大典的儀程遵循古禮進行,莊嚴隆重。閉幕表演的"龍的傳人",將中華民族四海一心、綿延不絕的精神傳達到現場每一位拜祖嘉賓心中。 據悉,臺灣軒轅黃帝拜祖大典籌委會每年均舉辦軒轅黃帝拜祖大典,今年為第五屆,主題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
  • 星雲大師書法福建泉州展出:同文同種同根生
    星雲大師書法福建泉州展出:同文同種同根生     4月8日,孫虹 攝   中新網泉州4月8日電 (孫虹 廖靜)「星雲大師既來自臺灣,也來自大陸,正如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鎮館之寶所題:『同文同種同根生』,牽起兩岸一家親。」臺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如常法師8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如是說。
  • 臺灣600多名信眾到福建泉州進香謁祖
    臺灣600多名信眾到福建泉州進香謁祖 2018年10月18日 15:3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泉州市臺辦供圖 林勁峰攝)  中國臺灣網10月18日訊 15日下午,臺灣雲林縣麥寮拱範宮主任委員張克中率包括基隆、彰化、新北等地的45個宮廟共600多名信眾,前來泉州天后宮、富美宮進香謁祖。
  • 河洛文化:根在河洛 心歸華夏
    同年6月,「閩南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誕生,這是國家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它進一步昭示弘揚與保護閩南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閩南文化的播遷輻射,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河洛文化的源遠流長。在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舉行的歷屆研討會中,就有「河洛文化與閩臺」「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等議題。其中,第十二屆河洛文化研討會更是被作為第六屆海峽論壇系列活動之一。
  • 同根同源以「文」會友!兩岸網絡文學作家創作論壇在京舉行
    楊局長強調,這20年來,網絡文學能在海峽兩岸蓬勃發展,得益於其優秀的故事內核與創造力,也基於兩岸文學從業者、參與者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文化認同,「文化是海峽兩岸同胞心靈和情感的紐帶,中華文化的『根』與『魂』是兩岸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近年來,海峽兩岸間的文化交流合作日益緊密,不僅拉近了兩岸同胞的距離,也增進了彼此的相互理解。
  • 臺灣童書在大陸受歡迎
    原標題:臺灣童書在大陸受歡迎  新華網北京9月21日電(記者孫蕾 孟菁)瓊瑤、幾米等臺灣作家已在大陸家喻戶曉,而以林良為代表的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正走進大陸。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有一百多種臺灣童書出版至大陸,國學、繪本、科普等書最受歡迎。
  • 全球客家郵報社社長:「根在河洛」,臺灣客家人的共識
    洛陽網6月7日訊 臺灣和洛陽血脈相連,臺灣人是咱們的「親戚」。 5日,臺灣「中國廣播公司」客家頻道主持人、《全球客家郵報》報社社長李純恩先生,在臺北縣淡水鎮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臺灣客家文化源自歷史悠久的河洛地區,從「尋根文化」上說,和洛陽等中原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臺灣知名畫家攜水墨浙江辦展 盼兩岸合作同推中華文化
    臺灣知名畫家攜水墨浙江辦展 盼兩岸合作同推中華文化 2015-11-07 22:14:58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杭州11月7日電 (記者 謝盼盼)「臺灣與大陸同文同宗
  • 柯文哲:兩岸同文同種,希望大陸可以更好
    臺北市長柯文哲29日出席「臺北市勞動安全獎」頒獎典禮,會前接受媒體訪問時強調,我們跟大陸是「同文同種」,也希望大陸可以更好。 他也提及自己兩岸論述的那5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諒解),為什麼最後他要加互相諒解?
  • 我是臺灣河洛人,查證才知道原來是古代的中原漢人
    如今,據考證,福建70%80%的人原籍河洛,很多海外的華人華僑也主要來自福建廣東,看來這些中原人生來就是一個流浪逃亡史。仔細考查閩粵和臺灣現有縣誌、譜牒及郡望、堂號、堂聯中不斷出現中原、河南、固始、河洛等名詞或根在中原、根在河洛的記述。臺灣同胞的家譜、族譜、更遠的祖籍赫然注著:「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
  • 「豫見臺灣 同根同源」——白道口鎮積極開展網絡知識問答大賽
    為及時幫助廣大幹部群眾更好地掌握中央對臺方針政策,了解當前臺海局勢和兩岸關係發展態勢,全面掌握涉臺知識,按照縣統戰部工作部署,白道口鎮積極開展「豫見臺灣同根同源——2020年河南省網絡涉臺知識大賽」活動。
  • 漢字熱潮襲遍兩岸 同文同根血濃於水
    多樣的文化娛樂賽事只是「漢字熱」的小小縮影。近日,第四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在臺北開幕,首屆「中國漢字書寫和傳承高峰論壇」也在北京舉行。海峽兩岸同時感到拯救漢字的責任和漢字在中華文化復興中的重要性。他們運用各自的方式展現漢字的多元面貌,通過合作交流項目推廣漢字文化,共同掀起一股漢字熱潮。
  • 探訪福州臺灣會館 臺胞體悟兩岸同根共脈
    2018年,福州選擇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黃巷51號和麒麟弄3號院落復建臺灣會館。重建的福州臺灣會館今年11月1日揭牌以來,福建多所高校組織學生前來開展現場教學實踐活動,不少在福建就讀的臺灣學子也紛紛進館了解先輩跨海應試的艱辛路程。就讀於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的臺生林家妤參觀後,對臺灣「包種茶」寓意考試「包中」印象深刻。
  • 做好潮臺國王文化交流 增進兩岸同根同源認同
    自1988年以來,臺灣信眾已組團數百個、逾萬人次來霖田祖廟祭拜,形成尋根旅遊熱。本文就其傳播臺灣國王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根同源認同試行論證。據學者估計,臺灣國王廟至少170多座、信眾600萬人,崇拜人數僅次於媽祖信徒而居「亞軍」。  臺灣國王廟的分布及其相互間「分香」關係,見證了潮人渡臺開荒、定居、發展的歷史足印。此也是兩岸同根同源的有力見證。
  • 兩岸「簡繁之爭」:同文同種都是漢字 誰說不能並存
    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簡體字在臺灣越來越常見。臺灣很多餐廳、旅館都推出簡體字菜單,以招徠大陸顧客。大陸出版的簡體字書籍,近來也在島內賣得很紅火。但有些島內人士看不慣簡體字,認為繁體字才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之美」。近日,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並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 連戰稱臺灣很多人都是河洛郎閩臺有60多個姓氏與河南有關
    連戰在演講時說自己是河洛郎,徐光春書記在歡迎連主席一行時說,河南與臺灣同根同祖。那麼,歷史上的連姓與河南有關嗎?  專家研究證明連氏同臺灣的許多姓氏一樣「根在中原」。  客家人祖籍河南者最多  由於受中原傳統文化的薰陶和不斷顛沛流離,客家人最重家世譜牒,數次遷移的始因和路線都十分詳盡地記述在他們的族譜中。  在現今所能找到的客家人族譜中,他們的祖籍大多在中原地區,其中以河南較多。
  • 臺灣旅遊景點介紹,隔海同根,多元包容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隔海同根,多元包容。臺灣除了本島臺灣以外,還包括金門、馬祖、蘭嶼、綠島、澎湖列島、釣魚島等離島。目前,臺灣省的行政劃分為省直轄市、縣市和鄉鎮(鄉、鎮、縣轄市、區) 5個省直轄市分別是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和高雄市。
  • 臺灣蕭氏宗親總會到汕尾尋根問祖
    10月11日至12日,臺灣蕭氏宗親總會總會長蕭國光一行13人前來我市尋根問祖,受到了汕尾市、陸豐市兩級臺辦及汕尾市蕭氏宗親的熱情接待。這次前來汕尾尋根問祖,是為了強化兩岸同宗、同文、同根的紐帶關係以及源遠流長、血濃於水的骨肉情誼。    在與蕭氏宗親座談時還了解到,目前,臺灣蕭氏宗親共計20多萬人,列為第二十八大姓氏,主要分布在宜蘭、臺北、新北、新竹、桃園、臺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金門等地。以血緣、姓氏為傳承的宗親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其生命力旺,凝聚力強,感召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