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戎章榕
煌煌祖宗業,永懷河洛間。
悠悠古都城,十年再聚首。
9月21日至22日,由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河南省政協、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四屆河洛文化研討會在九朝古都——洛陽市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顧問盧展工出席並講話。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200餘人,圍繞著「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新」主題展開了熱烈研討。
洛陽與河洛文化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不到洛陽,就不了解河洛文化,就不了解中華文化,甚至可以說不了解中國!
洛是一個地域範疇,它是指黃河與洛河匯流形成的夾角地區,中心點在洛陽。「河洛」又不是一個地域概念,更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人文概念。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從西周開始,洛陽作為「天下之中」的概念就被提了出來。「中國」一詞最早即緣起於此。三代以降,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河洛地區也因此長期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政治上的強勢使得河洛文化處於各地域文化的中心地位,輻射四方,同時也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包括夷、狄、胡、蠻的文化。各民族融合的結果使這塊熱土上形成了華夏民族,並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
上下五千年,神韻河洛書。《周易•繫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凝結了古代先哲神秘的想像和超凡的智慧。被譽為六經之首的《周易》源於河圖洛書,中國哲學最基本、最原始的命題「天人合一」「陰陽五行」源於河圖洛書,世界最早的二進位制也源於河圖洛書。
河洛文化,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古代黃河與洛水交匯地區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河洛文化是以「河圖」「洛書」為標誌,以夏、商、周三代文化為主幹,以漢魏唐宋為興盛,以古都洛陽所凝聚的文化精華為核心,以「河洛郎」南遷為途徑,是聯結海內外華人的重要精神紐帶。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之地,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興發之地。河洛地區不僅為後世提供了可借鑑的國家管理體制、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等,同時還產生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觀念:比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民為本的社會觀、為政以德的法理觀、大一統的國家觀、知行合一的哲學觀、知變求新的發展觀、崇義尚信的價值觀、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尊老愛幼的道德觀,等等。這些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社會,至今仍閃耀光輝。
誠如盧展工副主席指出,河洛文化乃至河洛地區孕育的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只有解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哪裡來,才能更好地詮釋中華民族去往何處,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河洛文化。
閩南與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因為河洛郎的南遷,與閩南文化緊密聯繫起來。近些年,隨著兩岸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佔有的地位日漸凸顯。有專家認為,河洛文化和閩南文化是聯結海峽兩岸和海內外華人華僑的重要精神紐帶,要積極通過各種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大眾文化交流,進一步發揮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的獨特作用。
閩南是指福建南部漳州、泉州、廈門等區域。閩南與河洛文化的淵源關係,主要源於歷史上中原移民三次大的遷徙:分別以「晉人南渡」「開漳聖王」和王潮兄弟入閩為其歷史標誌。在對外播遷中,融合了當地文化和外來文化,成為超越閩南地區所有閩南人共同擁有的民系文化,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獨特性格和豐富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支系。
福建省多年來高度重視閩南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傳承,並將閩南文化研究與對臺交流合作結合起來。臺灣人口中80%以上是福建移民,福建移民中90%以上是閩南移民,形成了閩臺文化命運共同體。早在2000年廈門市率先成立閩南文化研究會。2001年在廈門舉辦「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隨後基本上每兩年舉行一次,並在2009年2月入島與臺灣中華閩南文化研究會共同舉辦第五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年5月,福建省編制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規劃綱要》。同年6月,「閩南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誕生,這是國家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它進一步昭示弘揚與保護閩南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閩南文化的播遷輻射,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河洛文化的源遠流長。在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舉行的歷屆研討會中,就有「河洛文化與閩臺」「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等議題。其中,第十二屆河洛文化研討會更是被作為第六屆海峽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福建省政協主席張昌平表示,相信第十二屆河洛文化研討會的舉行,將會為第六屆海峽論壇增添新的亮點,將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鞏固華夏兒女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閩南文化是閩南地區人民創造並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域性文化,她既融入了古越族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又吸收了阿拉伯、南洋和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營養和合理因素。閩南人及閩南文化具有強烈的開放進取精神,明清以來大量閩南人向海外遷播,將閩南文化擴展到臺灣地區、東南亞及世界各地,並以其強大的凝聚力,團結了遍及全球各地的閩南人,數百年來堅持愛國愛鄉、奮鬥團結、敢為人先、勇於拼搏、海納百川、開拓進取的精神,為家鄉的建設和國家的統一大業作出巨大貢獻。
臺灣與河洛文化
文化就像歷史的長河,從遠古流到今天,文化的生命力在於流動。我們今天,研討河洛文化源流及其發展,從黃河岸邊到海峽西岸,從河洛文化到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臺灣文化,「百川歸海,不背其源」。閩南人及客家人東渡開發了臺灣,迄今還有許多臺灣同胞自稱是「河洛郎」「福佬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中華民族以炎黃二帝為人文始祖,在依人口數量排序的120個大姓中,屬於炎黃帝族的有103個姓。在大陸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起源於河洛地區。臺灣地區姓氏與河洛姓氏存在著淵源聯繫,在100個大姓中,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等十大姓與大陸十大姓基本相同,且其郡望多在河洛地區。
除了姓氏,臺灣文化中深厚的民族精神、人倫道德理念、習俗信仰規範等無不與河洛文化密切相關,如堂號、民俗、生活習慣、節日慶典及祭祖觀念都源於中原,故有「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年前在中原」一說。
因此,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曾兩次跨過海峽,於2011年和2015年分別在臺北市和新北市舉行研討會,圍繞「河洛文化與臺灣」這一主題,兩岸學者在民族、國家及文化認同上取得許多共識,充分證明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淵源密切,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傳承同源。
臺灣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簡漢生說,在臺灣,不少人誤將河洛文化和閩南文化劃等號,這就將河洛文化的範圍和內涵窄義化了;閩南和臺灣一些民眾自稱「河洛人」,卻常不知真正的文化發源地是在中原的河洛地區。河洛文化是臺灣、閩南和客家文化的共同根源,它的影響不只局限於閩臺地區,而是很廣泛,包括長江以南的浙江、廣東、江西、海南乃至東南亞一帶,祖國大陸以外的「信徒」有八千萬,「開漳聖王廟」建於各地就是一例。
在臺灣的早期開發與現當代的建設過程中,作為河洛後裔的閩南人、客家人和其後的「外省人」,與當地族群一起,以堅忍卓絕的精神,篳路藍縷,開拓奮進,從而創造出了繁盛的今日臺灣文化。這是一種在文化形態和特徵上既有河洛文化的母胎痕跡,又有自己別具一格風貌的新文化,令世人矚目,這是臺灣同胞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在臺灣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是中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十年來,河洛文化研究雖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與其博大精深的內涵相比,與推動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相聯繫,還需要繼續努力。不僅要深入研究其歷史貢獻,還要進一步闡釋其當代價值;不僅要有「根在河洛」的文化認同,更要有「心歸華夏」的實際行動,充分發揮其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開闢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為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作者單位:福建省政協研究室)
[責任編輯: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