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根在河洛 心歸華夏

2021-01-21 中國政協傳媒網

  文◎戎章榕

  煌煌祖宗業,永懷河洛間。

  悠悠古都城,十年再聚首。

  9月21日至22日,由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河南省政協、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四屆河洛文化研討會在九朝古都——洛陽市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顧問盧展工出席並講話。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200餘人,圍繞著「河洛文化與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及創新」主題展開了熱烈研討。

  洛陽與河洛文化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不到洛陽,就不了解河洛文化,就不了解中華文化,甚至可以說不了解中國!

  洛是一個地域範疇,它是指黃河與洛河匯流形成的夾角地區,中心點在洛陽。「河洛」又不是一個地域概念,更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人文概念。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從西周開始,洛陽作為「天下之中」的概念就被提了出來。「中國」一詞最早即緣起於此。三代以降,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河洛地區也因此長期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政治上的強勢使得河洛文化處於各地域文化的中心地位,輻射四方,同時也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包括夷、狄、胡、蠻的文化。各民族融合的結果使這塊熱土上形成了華夏民族,並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

  上下五千年,神韻河洛書。《周易•繫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凝結了古代先哲神秘的想像和超凡的智慧。被譽為六經之首的《周易》源於河圖洛書,中國哲學最基本、最原始的命題「天人合一」「陰陽五行」源於河圖洛書,世界最早的二進位制也源於河圖洛書。

  河洛文化,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古代黃河與洛水交匯地區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總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河洛文化是以「河圖」「洛書」為標誌,以夏、商、周三代文化為主幹,以漢魏唐宋為興盛,以古都洛陽所凝聚的文化精華為核心,以「河洛郎」南遷為途徑,是聯結海內外華人的重要精神紐帶。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之地,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興發之地。河洛地區不僅為後世提供了可借鑑的國家管理體制、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等,同時還產生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觀念:比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民為本的社會觀、為政以德的法理觀、大一統的國家觀、知行合一的哲學觀、知變求新的發展觀、崇義尚信的價值觀、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尊老愛幼的道德觀,等等。這些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社會,至今仍閃耀光輝。

  誠如盧展工副主席指出,河洛文化乃至河洛地區孕育的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只有解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哪裡來,才能更好地詮釋中華民族去往何處,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河洛文化。

  閩南與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因為河洛郎的南遷,與閩南文化緊密聯繫起來。近些年,隨著兩岸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佔有的地位日漸凸顯。有專家認為,河洛文化和閩南文化是聯結海峽兩岸和海內外華人華僑的重要精神紐帶,要積極通過各種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大眾文化交流,進一步發揮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中的獨特作用。

  閩南是指福建南部漳州、泉州、廈門等區域。閩南與河洛文化的淵源關係,主要源於歷史上中原移民三次大的遷徙:分別以「晉人南渡」「開漳聖王」和王潮兄弟入閩為其歷史標誌。在對外播遷中,融合了當地文化和外來文化,成為超越閩南地區所有閩南人共同擁有的民系文化,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獨特性格和豐富內涵,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支系。

  福建省多年來高度重視閩南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傳承,並將閩南文化研究與對臺交流合作結合起來。臺灣人口中80%以上是福建移民,福建移民中90%以上是閩南移民,形成了閩臺文化命運共同體。早在2000年廈門市率先成立閩南文化研究會。2001年在廈門舉辦「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隨後基本上每兩年舉行一次,並在2009年2月入島與臺灣中華閩南文化研究會共同舉辦第五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年5月,福建省編制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規劃綱要》。同年6月,「閩南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誕生,這是國家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區,它進一步昭示弘揚與保護閩南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閩南文化的播遷輻射,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河洛文化的源遠流長。在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舉行的歷屆研討會中,就有「河洛文化與閩臺」「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等議題。其中,第十二屆河洛文化研討會更是被作為第六屆海峽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福建省政協主席張昌平表示,相信第十二屆河洛文化研討會的舉行,將會為第六屆海峽論壇增添新的亮點,將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鞏固華夏兒女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閩南文化是閩南地區人民創造並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域性文化,她既融入了古越族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又吸收了阿拉伯、南洋和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營養和合理因素。閩南人及閩南文化具有強烈的開放進取精神,明清以來大量閩南人向海外遷播,將閩南文化擴展到臺灣地區、東南亞及世界各地,並以其強大的凝聚力,團結了遍及全球各地的閩南人,數百年來堅持愛國愛鄉、奮鬥團結、敢為人先、勇於拼搏、海納百川、開拓進取的精神,為家鄉的建設和國家的統一大業作出巨大貢獻。

  臺灣與河洛文化

  文化就像歷史的長河,從遠古流到今天,文化的生命力在於流動。我們今天,研討河洛文化源流及其發展,從黃河岸邊到海峽西岸,從河洛文化到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臺灣文化,「百川歸海,不背其源」。閩南人及客家人東渡開發了臺灣,迄今還有許多臺灣同胞自稱是「河洛郎」「福佬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中華民族以炎黃二帝為人文始祖,在依人口數量排序的120個大姓中,屬於炎黃帝族的有103個姓。在大陸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起源於河洛地區。臺灣地區姓氏與河洛姓氏存在著淵源聯繫,在100個大姓中,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等十大姓與大陸十大姓基本相同,且其郡望多在河洛地區。

  除了姓氏,臺灣文化中深厚的民族精神、人倫道德理念、習俗信仰規範等無不與河洛文化密切相關,如堂號、民俗、生活習慣、節日慶典及祭祖觀念都源於中原,故有「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年前在中原」一說。

  因此,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曾兩次跨過海峽,於2011年和2015年分別在臺北市和新北市舉行研討會,圍繞「河洛文化與臺灣」這一主題,兩岸學者在民族、國家及文化認同上取得許多共識,充分證明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淵源密切,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傳承同源。

  臺灣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簡漢生說,在臺灣,不少人誤將河洛文化和閩南文化劃等號,這就將河洛文化的範圍和內涵窄義化了;閩南和臺灣一些民眾自稱「河洛人」,卻常不知真正的文化發源地是在中原的河洛地區。河洛文化是臺灣、閩南和客家文化的共同根源,它的影響不只局限於閩臺地區,而是很廣泛,包括長江以南的浙江、廣東、江西、海南乃至東南亞一帶,祖國大陸以外的「信徒」有八千萬,「開漳聖王廟」建於各地就是一例。

  在臺灣的早期開發與現當代的建設過程中,作為河洛後裔的閩南人、客家人和其後的「外省人」,與當地族群一起,以堅忍卓絕的精神,篳路藍縷,開拓奮進,從而創造出了繁盛的今日臺灣文化。這是一種在文化形態和特徵上既有河洛文化的母胎痕跡,又有自己別具一格風貌的新文化,令世人矚目,這是臺灣同胞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在臺灣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是中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十年來,河洛文化研究雖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與其博大精深的內涵相比,與推動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相聯繫,還需要繼續努力。不僅要深入研究其歷史貢獻,還要進一步闡釋其當代價值;不僅要有「根在河洛」的文化認同,更要有「心歸華夏」的實際行動,充分發揮其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開闢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為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作者單位:福建省政協研究室)

[責任編輯:芸子]

相關焦點

  • 「根在河洛,客出大谷」
    第三屆「根在河洛,客出大谷」客家文化論壇在洛陽市成功舉辦,來自海內外的180餘名客家社團負責人、客家文化研究專家、新生代客家代表等參加活動。客家族群的形成、客家文化,與洛陽地域、洛陽地域文化有著十分緊密的淵源和影響關係。 本次活動旨在歡迎河洛郎回家,共同交流河洛文化,匯聚全球客家人的力量與智慧,傳播黃河文化、河洛文化,積極推動洛陽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建設,著力提升洛陽在海內外的影響力。 本屆論壇主題為「根在河洛,客出大谷」,當天參會人員先到漢魏故城遺址進行參觀,隨後參加客家之源紀念館封頂儀式等活動。
  • 河洛牌:河洛文化的「推廣使者」
    在研究『河圖洛書』、弘揚河洛文化等方面,我們做了大量工作,但任重道遠。」河洛文化專家姬傳東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他盛讚了河洛牌。他認為,現在適逢洛陽建設副中心城市、設立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有了這兩個千載難逢的絕好發展機遇,相信今後洛陽會更加快速發展。令人欣慰的是,洛陽有識之士懷謹先生潛心研發出了河洛牌(原名教學用河洛文化益智紙牌),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 黃河文化與河洛文化
    洛河是潼關以下黃河最大支流,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河洛文化,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河洛人的歷史責任。
  • 根在河洛:建議將洛陽定位為文化特區試點!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華文明之根, 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契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2、中華文明根在河洛。「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洛書」是華夏文明的源頭,老莊發軔於此,儒禮誕生於此,佛學紮根於此。中國的第一所太學、第一張紙、第一部曆法,都在這裡誕生。孔子入周問禮於老子、問樂於萇弘,北魏孝文帝全面漢化的民族大融合,二程講學如沐春風,各種文化和思想,在這裡根植、交匯、發展、融合。
  • 客家人:遷移千年,根在河洛
    當前位置:首頁 >> 主打 2011.08.15 星期一 客家人:遷移千年,根在河洛 客家人自河洛地區五次大規模南遷,其後裔所組成的民系也自稱「河洛郎」
  • 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的淵源關係
    河洛地區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民族的的發源地。所以「河洛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那麼,作為中國「根」文化的「河洛文化」,與臺灣又有什麼關係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第一,       臺灣同胞的族屬是炎黃子孫,其「根」在河洛。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形成都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 臺灣文化根在河洛 臺灣與大陸同文同種同祖同鄉
    臺灣文化根在河洛  新華社記者 朱華穎  臺灣文化根在河洛——這是海峽兩岸學者專家在16日結束的「河洛文化與臺灣研討會」上所達成的共識。與會學者在對臺灣文化的各個層面進行深入研究和考證後指出,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從河洛發端、孕育,並形成了融匯四方,輻射四方的文化特性。臺灣文化源於河洛文化的傳播、繼承和發展,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  河南省博物館學會顧問許順湛說,中國文明史連綿不斷的原因是因為有一些文化紐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河洛古國」為何被專家稱為「黃河文化之根」
    ——「河洛古國」文明溯源擁有杜甫故裡、北宋皇陵等「家底」的河南鞏義,又新增一處引以為傲的文化地標——「河洛古國」。有專家稱之為「黃河文化之根」。2020年5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確認位於鞏義市河洛鎮的雙槐樹遺址是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有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 河洛文化是什麼,河洛文化內容有哪些,河洛文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
    河洛文化就是孕育、形成、發展、繁榮、傳承於河洛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河洛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把它的內涵概括為以下十四個方面。一是史前考古學文化 裴李崗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種文化。 早在1959年,就在洛陽市偃師馬澗溝發現了屬於裴李崗文化遺存的石磨盤一套。接下來的仰韶文化,以首先發現於河洛區域內的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河洛地區是它的中心區域。河洛地區又是河南龍山文化的中心地區。
  • 客家文化源於河洛文化
    [客家文史]     何謂河洛文化?河洛文化乃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詞,指的是華夏正統文化,也就是中央文化、國家文化、國都文化、統治文化,長期佔據著主導和統率地位,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源頭和核心,它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閩著名學者呂清玉認為閩臺傳統文化「根在河洛」
    臺灣閩南人、客家人都自稱「河洛人」、「河洛郎」,臺灣歌仔戲的橫幅標語上常常寫著「河洛大舞臺」的字樣,這是為什麼呢? 在洛陽舉行的第五屆河洛文化研討會上,福建著名民俗學者呂清玉對此作出結論:閩臺傳統文化「根在河洛」。 昨日,本報記者就此問題對呂清玉進行了專訪。
  • 太學和客家人,竟然都根植於河洛文化?河洛是民族文明起源地
    而自從東漢在洛陽把太學發展到巔峰之後,河洛地區就長期成為天下文化中心,河洛文化至此成為文化中心。在河洛地區成為文化中心的同時,對全國文化人才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時也有一部分河洛人在向外擴散,增強先進河洛文化的影響力。
  • 河洛及河洛文化地域認知分歧和國家對此問題的明確態度
    提起河洛及河洛文化,稍有知識的中國人都會把它同民族的發祥聯繫到一起。河洛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源,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核心區。河洛在哪裡呢?一種具有廣泛認知的說法是指洛河流入黃河的卜地方,在今日河南省洛陽市一帶。這一地區在歷史上具有長期的繁榮和眾多的歷史遺蹟。但也有另外一種聲音,主要來自陝西的部分網友。他們認為河洛是指陝北的北洛河流入渭河的地方。
  • 中國應成立河洛文化特區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河洛文化是一種根文化、源文化、母文化,河洛文化是包容性、輻射性、傳承性都很強的中華地域文化,是一種支撐國家統一的「大一統」國家政治文化,河洛文化精神內核是「大一統」理念。
  • 「根在河洛 客出大谷」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在洛陽成功舉辦
    今日,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在洛陽市成功舉辦,來自海內外的180餘名客家社團負責人、客家文化研究專家、新生代客家代表等參加活動。  今日,第三屆客家文化論壇在洛陽市成功舉辦,來自海內外的180餘名客家社團負責人、客家文化研究專家、新生代客家代表等參加活動。
  • 根在河洛—客家文化學術交流會在洛陽舉辦 全球客家人助力「一帶一...
    9月14日—16日,來自海內外21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客家社團領袖、僑領、企業家齊聚洛陽,出席2018洛陽河洛文化旅遊節·根在河洛——客家文化學術交流活動,並發布「全球客家人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洛陽宣言》」。  據專家介紹,客家文化根在河洛,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
  • 莊少卿:海外華僑的根在河洛大地
    莊先生說,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豐富的古文化底蘊,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祖根文源,縈繫著海外華人的心儀情結。  通過各種資訊,莊先生對洛陽了解很深。他說,洛陽不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還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是一座悠久歷史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的城市,城市名片也很好,有著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魅力。
  • 「弘揚河洛文化 傳承華夏文明」 河洛文化調研座談會召開
    為弘揚河洛文化,傳承華夏文明。2020年4月10日下午,開展河洛文化調研座談會。洛陽慈善總會副會長、秘書長蔡紅光,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博士、洛陽河洛文化研究會會長薛瑞澤,康世集團董事長康望標,洛陽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河洛文化資深學者孫欽良,中國新聞社洛陽負責人孟慶梅,人民日報《民生周刊》、河南區域中心副主任劉華軍等人出席座談會。文化是民族重要的東西,文化自信是民族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基石。
  • 河洛文化與客家人
    「河洛文化」這一提法是近年才出現的。近年來,漢族南方支系的福佬人、客家人、廣府人等都把自身的文化淵源追溯到中原,認為自己根在中原,而以洛陽為中心的黃河中遊又是中原的核心區域,所以常常提到河洛,「河洛文化」的概念也就因之而起。明乎此,「河洛文化」這一概念實際上就是中原文化的代名詞,是華夏正統文化的泛指,而並非是指黃河、洛水交匯處的一個小小區域的文化。
  • 河洛文化——九朝古都文明史
    河洛文化作為我國古代一種地域性文化,有其獨有的地域文化特徵,其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無不顯示著河洛人的個性。而這四條河流水流都不長,、澗二水流長不過一百裡,但卻在我國最早的史籍《禹貢》中有如此特殊顯赫的地位,足見河洛地區在華夏早期文明中獨有的地位,其獨特之處就是「河洛為王者之裡」!從著名的二里頭遺址到今天發現的東周「天子駕六」車馬坑遺址都是最有力的證明。「王者之裡」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河洛文化具有正統性的特徵,所謂正統就是說河洛地區的文化在當時就是人們追求、信仰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