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天災人禍下,你的生命可有如此堅強?

2020-12-06 大學老師談閱讀與教育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大家會發現我要講的版本與你們在課本上看到的不同。課本上只有四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我要講的是八句。我要把這首詩完整的樣子呈現給大家。

我們先講題目《賦得古原草送別》。什麼叫「賦得」?就是摘取之前的人寫過的一些詩句,有時候也是一個話題、一個詞語,把這個東西當成寫詩的題目。是不是有點像命題作文?那麼,什麼場合需要有人命題呢?通常是三種場合。第一種是考試,考官命題,考生寫詩。第二種是應制,就是皇帝寫了一首詩,底下臣子們跟著皇帝寫,皇帝寫什麼題目你就寫什麼題目。第三種情況是集會,詩人們自己玩耍,比如說有人現場指著天上的大雁說「南飛雁」,好了,那下面每個人都要寫《賦得南飛雁》;有人指著欄杆外的小溪說「泉水流」,好了,那大家都寫《賦得泉水流》。

白居易的這首詩很可能是在一個聚會場合寫的。這場聚會不是瞎玩,是要送別一個朋友,於是有人出了一個題目叫「古原草」。小草有什麼好寫的?吟詠它有什麼目的?是為了送別,表示團結和祝福。這次聚會一般認為是在長安。長安郊區有很多可以送別的地方,這些地方經常能看到原野,看到滿地的野草。每到春天的時候,滿目綠意,芳草萋萋。在這樣的環境下,白居易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作。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每句有五個字,一共八句。我們兩句兩句地講。

第一、二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離離」,不要望文生義,不是離別的意思。「離離」就是濃密茂盛的樣子。這個詞語與哪個詞語相似呢?我們跳一下,看到詩的最後一句,「萋萋滿別情」。「萋萋」和「離離」意思相近,都是說野草長得很濃密、很茂盛,滿目蒼翠。「離離原上草」,這個「原」,就是長安郊區的原野、平原。這些野草「一歲一枯榮」,每年春天都在原野生長,每年的秋冬季節又開始枯萎,第二年春天又重新發芽。「枯」是衰敗,「榮」是興盛,一年就這麼過去了。

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草不僅是自然生長,自然死亡,而且會碰到很多災難。「野火」,可能是自然火,天上打雷或者天氣太乾燥,突然就會冒出一些火星,蔓延開來就燒了一大片。「野火」也有可能是人為造成的,現在有些地方還有這樣的風俗,秋天收穫之後,莊稼都收完了,地裡剩下的全是野草,於是在冬天的時候就會有農民放火把野草燒掉,這是比較原始的生產方式。燒掉之後,一方面會讓野草以後不會再長那麼多,不會妨礙春天的播種;另一方面,草灰也增加了土壤的肥沃程度。

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野火」對於野草而言,都是可怕的災難。但是,野草的生命力是極為頑強的。無論你多麼努力地想燒毀它們,到第二年春天播種之後,長出莊稼的同時,一定會再長出雜草,這就叫「春風吹又生」。後來人們經常用這一句來比喻、讚美一種堅強的品格——無論怎樣的災難降臨,無論受到多大的損害,只要保存著一息生命,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它又能蓬勃地生長起來。這是白居易從不起眼的小草身上看到的哲理。

能寫出這樣的詩,就足以在大城市生活了!

課本上到這句就結束了,但我們還得往下看,不然這首詩就不完整。為什麼不完整呢?大家回想一下詩的題目,《賦得古原草送別》。「古原草」有了,還有一個意思沒說呢,就是「送別」。於是後半部分主要在寫與送別有關的一些事情和風景。

第五、六句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芳」和「翠」,都是指滿地的草,草裡面可能也夾雜著花,它們都叫野草,都叫「古原草」。前文說了,「萋萋」也好,「離離」也好,都是指茂盛的樣子。這些茂盛的野草,一直綿延到遠方。也就是說,詩人看到的「古原草」仿佛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長出一棵一棵的青草,然後不斷蔓延,直到整個世界都被它們覆蓋,所以叫「侵古道」。「侵」,就是迫近。

那麼「古道」又延伸到了哪裡呢?下面一句寫「晴翠接荒城」。陽光下的青草,與「荒城」相接。「荒城」可能是遠處的某個地方。這兩句放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呢?看著離自己不遠的古道,綿延到無窮的遠方,那裡可能有一座荒城,就是這位朋友要去的地方,或者是他要經過的地方。總之,白居易從眼前的「古原草」,一直寫到遠方無盡的世界。為什麼要看那麼遠的地方呢?目的是要送別這位朋友,「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大家注意,最後兩句中的「王孫」「萋萋」,都是有典故的。之前有些詩也會寫到同樣的情景。

《楚辭》裡有一篇《招隱士》,裡面有個名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就是貴族的泛稱,後來也用「王孫」稱呼朋友。《招隱士》這句話的意思是:你走了,不回來了,我看到滿世界的春草長得那麼茂盛,心裡很惆悵,很捨不得。白居易在這裡就用了這個典故。「又送王孫去」,意思是我經常要送別很多朋友遠去,現在又送了一位。我看著滿世界的青草,心裡就像《楚辭》裡所寫的那個情景一樣,翻騰著無限的不舍之情,這就是「萋萋滿別情」。

到這裡這首詩我們就講完了。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小故事,出自張固《幽閒鼓吹》。當時一個前輩詩人叫顧況,他在長安見到白居易,一開始不知道他有本事,感嘆了一句,叫「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什麼意思呢?你不是叫白居易嘛,居易居易,住下來比較容易,比較舒服,生存能力強,但是長安物價貴,就像我們現在說北京房價高、生活成本高,你在這裡居住可不容易啊!

等到顧況讀了白居易這首詩之後,評價立刻就變了,「道得個語,居即易矣」。他說能寫出這樣好的文字,你在長安住也不難,意思就是你有這個本事,當然可以在長安「北漂」了!唐朝的時候,全國各地很多人跑到長安去「北漂」,有人去讀書、考試,有人做小官小吏,有人做小買賣,有人賣藝,就像現在很多人在北京「北漂」一樣。

這個故事只是傳說,可信度不高。但它說明,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確實寫出了野草的生命力,能夠打動人,感染人。顧況看了之後,會覺得這個人有才華,有見識,前途無量。

相關焦點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下一句是什麼?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可能納悶了,怎麼還有下一句呢?我們小學課本裡不是只有四句嗎?是的,小學課本裡的確只有四句,但原詩卻有八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溯源大任老人書法習作: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探尋出處及創新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此句出自白居易《賦得古草原送別》一詩,據傳是其在十六歲時為應試練筆之作。這道與我們少時學習和作為習字練習的範句意義相吻合了。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火怎麼燒也燒不掉所有的青草,因為只要春風一吹,它又會生長起來。後四句說遠方的芳草鋪滿綿延古道,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一片翠綠,那絲綠色從腳下一直連接到遠方荒城。就在這樣的時間裡,我又一次來送別故人,我的滿懷離別情緒,連身邊的小野也被感染,我們依依惜別,各自珍重。作者以草開局,巧妙地把眼前春色與離別之情融為一體。
  •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有時候,不得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叫「命運」的詞語。出生在世,人便與人存在不同,各有氣運,成就不一。所以,詩歌作品與人的際遇一樣,有的能夠名揚天下,流傳百世,有的卻只能夠默默無聞,杳無人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本詩作於貞元三年(787年),作者時年十六歲,根據題目所擬,應該是應試之作,就像現在的「應試作文」一樣。按照應考規矩,凡是指定或限定的詩題,都必須加上「賦得」兩字。
  • 水皮:網際網路金融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網際網路金融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水皮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完全印證了中國社會現階段老百姓對普惠金融的剛需多麼強勁,網際網路金融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實現了金融方面的突破。以下是水皮演講實錄:一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大家都知道中共十九大剛剛召開,習主席在會上有一個精闢的論斷,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移。
  • 春日讀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春天雖然到了第2個月,實際正月裡是告別冰雪,本月才有正式的春意。東風解凍,颯颯微雨。傳統中國雖然是一個農耕社會,但文字向來是掌握在貴族權臣手上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壯麗的宏大的詩詞歌賦,支撐了中國的文學歷史,但關於最細微的生命和生存,描繪極少。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天的草究竟有何魅力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為: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我們小時候學過一首兒歌《小草》:沒有花香 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 從不煩惱你看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春風啊春風你把我吹綠陽光啊陽光你把我照耀
  • 為何草原上的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入選教材的小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其實,並非是草的生命力頑強,具有防火屬性。而是如果不燒,第二年反而會長不好。每當下雨的時候,這些有營養的灰,就可以隨著雨水滲到土壤裡,營養物質又可以回到土壤中,與施肥的效果一樣,甚至還要更好。這樣,得到營養的草場,在春天時,就會長勢更好。所以,燒過的草場,會比沒有燒過草場,長得更好。而且,在燒草的時候,因為產生高溫,還具有消滅害蟲和病菌的作用,這樣春天的病蟲害會大幅減少。
  • 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晝行有飢色,夜寢無安魂。東西不暫住,來往若浮雲。離亂失故鄉,骨肉多散分。」可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白居易是從小就有了很不簡單的經歷。弟兄羈旅各西東白居易有首七言律詩《望月有感》,記錄他自己兄弟家人分離,以及當時的社會的混亂: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
  • 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大家從幼兒時就開始背誦,可謂婦孺皆知,它的作者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從他家庭分散的情況也可反映出當時社會不安的程度。「時難年荒」和「骨肉流離」應該是非常普遍而為所有人民都心疾首的事,決不止是白居易一家一姓的傷感啊!
  •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晴翠:陽光下翠綠的野草。 王孫:本指貴族後代,這裡指離家遠遊的人。 萋萋:青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名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來源於網絡野草弱小卻堅韌,火燒不盡水澆不死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古原上的野草雜亂叢生,胡亂生長著,對沒有人照料卻也無比茂盛,一次繁茂一次乾枯,就是一次四季輪迴,春榮秋枯,循環往復誰都阻止不了。
  • 初春麗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初衣解詩:這是一首小學生都會背的詩。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首詩是寫在什麼時候。這是白居易16歲的時候寫的詩,這時他並未成年,但已經為成年和科考做準備。
  • 讀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提起白居易,不免讓人想到他那典型的、通俗易懂的詩風和廣泛的寫作題材,諸如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經典長詩。後世給予白居易很高的讚譽,有「詩仙」、「詩魔」和「詩王」之稱,日本文學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據宋人尤衰《全唐詩話》記載:「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與小草有關的唯美古詩詞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是送別詩,其實也是勵志詩,小草雖然會枯萎,一把火會燒光。只要根沒死,春風吹過,會再次破土而出,裝點著大地。人生也是如此,敢於直面挫折,只要有一口氣,就不放棄自己。《秋聲賦》宋代:歐陽修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這是歐陽修的辭賦作品,作者當時已經年過半百,雖然位高權重,但時時都感受到官場的險惡與沉浮,所以就寫下這首辭賦作品,以秋天草木被風催折的景象來表達他內心的悲涼。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6: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芳草的馨香瀰漫著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又送遊子遠行踏上古道,滿懷離情望著萋萋芳草。野火燒不盡的野草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 詩詞大會|飛花令「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2.起來望南山,山火燒山田。——溫庭筠《燒歌》3.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4.沙頭敲石火,燒竹照漁船。——李賀《南園十三首》(其十三)5.流螢漸收火,絡緯欲催機。
  • 「野火燒不盡」不合平仄,為什麼《賦得古原草送別》算律詩?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我們會發現整首詩的平仄除了第二聯,其他地方都是嚴合的,而我們最大的疑問就是在第二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字雖然是個多音字,有(bù,bú)兩種發音,但是由於它是入聲字,所以即使在這裡發第二聲,也只能是入仄聲韻。
  • 疫情之下的個體戶: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在我在自我隔離的狀況下,依然能夠貼近市場。(永遠堅持只創作切近實際的接地氣商業內容)  我覺得:中國個體戶們首先是非常自立自強,其次,他們並不怎麼發牢騷。透露著一股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勁道。我想這便是鄉土中國的一部分吧。
  • 劉嘉玲陳坤春晚搭檔最搶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她是這種女人
    如果你問我,有沒有特別非常佩服的女明星,非劉嘉玲莫屬。 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令你強大,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劉嘉玲,從此進入了另一個境界。 她是《東成西就》裡男扮女裝的周伯通。
  • 品讀《賦得古原草送別》,去燒明知燒不盡的草,才是生活的真諦
    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似乎給所有的野草定了性,在所有人的印象中,都留下了野草的韌勁,野草的的不服輸。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全詩的落腳點在自己送別的深情之上,前面寫原上草的多,茂盛,堅韌,都是為了落到自己對友人的深情之上,自己情誼在每一片葉子上,而每一片葉子的主體又有如此多的特點,於是這裡的草有什麼特點,它們承載著我的情誼就有什麼特點,我對你的情誼就好似這野草,永無止境且用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