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大家會發現我要講的版本與你們在課本上看到的不同。課本上只有四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我要講的是八句。我要把這首詩完整的樣子呈現給大家。
我們先講題目《賦得古原草送別》。什麼叫「賦得」?就是摘取之前的人寫過的一些詩句,有時候也是一個話題、一個詞語,把這個東西當成寫詩的題目。是不是有點像命題作文?那麼,什麼場合需要有人命題呢?通常是三種場合。第一種是考試,考官命題,考生寫詩。第二種是應制,就是皇帝寫了一首詩,底下臣子們跟著皇帝寫,皇帝寫什麼題目你就寫什麼題目。第三種情況是集會,詩人們自己玩耍,比如說有人現場指著天上的大雁說「南飛雁」,好了,那下面每個人都要寫《賦得南飛雁》;有人指著欄杆外的小溪說「泉水流」,好了,那大家都寫《賦得泉水流》。
白居易的這首詩很可能是在一個聚會場合寫的。這場聚會不是瞎玩,是要送別一個朋友,於是有人出了一個題目叫「古原草」。小草有什麼好寫的?吟詠它有什麼目的?是為了送別,表示團結和祝福。這次聚會一般認為是在長安。長安郊區有很多可以送別的地方,這些地方經常能看到原野,看到滿地的野草。每到春天的時候,滿目綠意,芳草萋萋。在這樣的環境下,白居易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作。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每句有五個字,一共八句。我們兩句兩句地講。
第一、二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離離」,不要望文生義,不是離別的意思。「離離」就是濃密茂盛的樣子。這個詞語與哪個詞語相似呢?我們跳一下,看到詩的最後一句,「萋萋滿別情」。「萋萋」和「離離」意思相近,都是說野草長得很濃密、很茂盛,滿目蒼翠。「離離原上草」,這個「原」,就是長安郊區的原野、平原。這些野草「一歲一枯榮」,每年春天都在原野生長,每年的秋冬季節又開始枯萎,第二年春天又重新發芽。「枯」是衰敗,「榮」是興盛,一年就這麼過去了。
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草不僅是自然生長,自然死亡,而且會碰到很多災難。「野火」,可能是自然火,天上打雷或者天氣太乾燥,突然就會冒出一些火星,蔓延開來就燒了一大片。「野火」也有可能是人為造成的,現在有些地方還有這樣的風俗,秋天收穫之後,莊稼都收完了,地裡剩下的全是野草,於是在冬天的時候就會有農民放火把野草燒掉,這是比較原始的生產方式。燒掉之後,一方面會讓野草以後不會再長那麼多,不會妨礙春天的播種;另一方面,草灰也增加了土壤的肥沃程度。
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野火」對於野草而言,都是可怕的災難。但是,野草的生命力是極為頑強的。無論你多麼努力地想燒毀它們,到第二年春天播種之後,長出莊稼的同時,一定會再長出雜草,這就叫「春風吹又生」。後來人們經常用這一句來比喻、讚美一種堅強的品格——無論怎樣的災難降臨,無論受到多大的損害,只要保存著一息生命,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它又能蓬勃地生長起來。這是白居易從不起眼的小草身上看到的哲理。
能寫出這樣的詩,就足以在大城市生活了!
課本上到這句就結束了,但我們還得往下看,不然這首詩就不完整。為什麼不完整呢?大家回想一下詩的題目,《賦得古原草送別》。「古原草」有了,還有一個意思沒說呢,就是「送別」。於是後半部分主要在寫與送別有關的一些事情和風景。
第五、六句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芳」和「翠」,都是指滿地的草,草裡面可能也夾雜著花,它們都叫野草,都叫「古原草」。前文說了,「萋萋」也好,「離離」也好,都是指茂盛的樣子。這些茂盛的野草,一直綿延到遠方。也就是說,詩人看到的「古原草」仿佛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長出一棵一棵的青草,然後不斷蔓延,直到整個世界都被它們覆蓋,所以叫「侵古道」。「侵」,就是迫近。
那麼「古道」又延伸到了哪裡呢?下面一句寫「晴翠接荒城」。陽光下的青草,與「荒城」相接。「荒城」可能是遠處的某個地方。這兩句放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呢?看著離自己不遠的古道,綿延到無窮的遠方,那裡可能有一座荒城,就是這位朋友要去的地方,或者是他要經過的地方。總之,白居易從眼前的「古原草」,一直寫到遠方無盡的世界。為什麼要看那麼遠的地方呢?目的是要送別這位朋友,「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大家注意,最後兩句中的「王孫」「萋萋」,都是有典故的。之前有些詩也會寫到同樣的情景。
《楚辭》裡有一篇《招隱士》,裡面有個名句,「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就是貴族的泛稱,後來也用「王孫」稱呼朋友。《招隱士》這句話的意思是:你走了,不回來了,我看到滿世界的春草長得那麼茂盛,心裡很惆悵,很捨不得。白居易在這裡就用了這個典故。「又送王孫去」,意思是我經常要送別很多朋友遠去,現在又送了一位。我看著滿世界的青草,心裡就像《楚辭》裡所寫的那個情景一樣,翻騰著無限的不舍之情,這就是「萋萋滿別情」。
到這裡這首詩我們就講完了。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小故事,出自張固《幽閒鼓吹》。當時一個前輩詩人叫顧況,他在長安見到白居易,一開始不知道他有本事,感嘆了一句,叫「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什麼意思呢?你不是叫白居易嘛,居易居易,住下來比較容易,比較舒服,生存能力強,但是長安物價貴,就像我們現在說北京房價高、生活成本高,你在這裡居住可不容易啊!
等到顧況讀了白居易這首詩之後,評價立刻就變了,「道得個語,居即易矣」。他說能寫出這樣好的文字,你在長安住也不難,意思就是你有這個本事,當然可以在長安「北漂」了!唐朝的時候,全國各地很多人跑到長安去「北漂」,有人去讀書、考試,有人做小官小吏,有人做小買賣,有人賣藝,就像現在很多人在北京「北漂」一樣。
這個故事只是傳說,可信度不高。但它說明,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確實寫出了野草的生命力,能夠打動人,感染人。顧況看了之後,會覺得這個人有才華,有見識,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