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020-11-29 來點悅讀

有時候,不得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叫「命運」的詞語。出生在世,人便與人存在不同,各有氣運,成就不一。所以,詩歌作品與人的際遇一樣,有的能夠名揚天下,流傳百世,有的卻只能夠默默無聞,杳無人知。

據傳,白居易從江南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拿著自己的詩稿去謁名士顧況。顧況當時任著作佐郎,在當時挺有詩名。我們知道詩壇上著名的「新樂府運動」,是由元稹和白居易為代表人物的。但其實,新樂府的肇始者實為顧況。這個人挺有意思的。他當時看見白居易詩稿上的名字,便開玩笑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是說,長安米貴,想要居住下來是不容易的。這是帶點輕視的意味,但未嘗不是真實的現實情況。但當顧況打開詩稿,看到第一首詩作時候,便立馬變成「UC震驚社社員」了。於是連連改口,稱讚道:「道得個語,居即易矣。」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出來,居住下來就非常容易了。

這首讓顧況很快改變態度,讚不絕口的詩作便是《賦得古原草送別》。後來,顧況經常向別人談起白居易的詩才,亦因此,白居易的詩名得以為人所知。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本詩作於貞元三年(787年),作者時年十六歲,根據題目所擬,應該是應試之作,就像現在的「應試作文」一樣。按照應考規矩,凡是指定或限定的詩題,都必須加上「賦得」兩字。這個格式比較嚴格,必須題意繳清,起承轉合分明,對仗工整嚴謹。如此束縛之下,此種詩體向來難出佳作。而白居易此詩卻能流傳千古,可見他的才華是多麼出眾。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原野上,恣意生長的野草,繁多茂盛,放眼望去,無邊無垠;春生秋衰,夏榮冬枯,歲歲年年,往返循環,永不斷歇。離離,在此形容野草,言其盛多,語其茂密。《詩·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實離離。」是言其多;三國魏曹操《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是語其密。開宗明義,點題破題,兩個「一」字連用,極富跌宕起伏趣味,「枯榮」卻又含生生不息之意,是對野草豐茂生存狀態的常規描寫,卻為下聯的出場作好鋪墊,達到水到渠成。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野火燎原,無論如何肆虐,無論怎樣猖狂,可是對於野草而言,這只是一種必須的鍛鍊,生命的歷練,它們是不畏烈焰的,只要把根留住,等到第二年,當春風輕輕吹過,經過野火焚燒過的荒原之上,野草只會生長得更加旺盛茂密。此聯是對上聯所言「枯榮」的續寫,亦可看作是野草生命的延續,由對野草的概念化描寫轉為詩意的形象樹立,從而呈現出古原草本身所具有的頑強的生命力,它們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就生」的。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古道蜿蜒向前方,送別的人兒站在路旁,可以聞見芳草散發出來的幽幽清香;滿懷離愁別緒,眼前一片蒼翠映襯著晴空,似乎可以一直通往遠方的荒廢了的古城。前面兩聯極寫「古原草」之草,而至此則思變,轉為描摹與草相連的「古道」與「荒城」,因此而由大的概念化敘寫接觸到草之實際的「芳香」和「晴翠」。而「侵」字雖敘其擴張性,卻言指生命力的旺盛;「接」字固述其繁衍性,卻道出生命力的延續。所有這一切,都指向野草自身的勃勃生機,吐露著生命個體對追求生之奧秘的吟唱。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詩並非為寫景而寫景,所有的都是為抒情而奠定基礎,詩人往往把自己的內在情感隱藏於景物之中。本詩前面三聯用那樣大場面描寫「古原草」,都是為最後的「送別」作鋪墊,並非為寫「古原」和「草」而空置一切。如此春光明媚,芳草萋萋的場景裡,卻又要再一次送別親友,多少有些讓人惆悵啊。此句明顯是化用《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並且首尾相合,以「萋萋」與開端的「離離」相呼應,從而深化友情仿佛春草般堅韌,不可遺忘。

這首詩聞名的是前半截,令顧況感到驚訝的亦是此:「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大家之所以熟悉,大抵是因為此詩被另外名為《草》而選入小學課本。此詩多像一個人的命運,前半生如此「輝煌」,而後半生卻有點兒黯然失色了。

如果仔細去看此詩題目《賦得古原草送別》,便可以發現,事實上,整首詩是圍繞著兩個方面來寫作的:一是「古原草」,一是「送別」。那麼如何把此兩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才是本詩能夠成功的所在。而成功吸引大家眼球的,正是此詩的前半截,這說明什麼?無論你相信不相信,願意不願意,這首詩嚴格上來說,是以「半截詩篇名天下」矣。

本詩最精彩的詩句,正是頜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可以說是此詩的「詩眼」所在,也是一句含義豐富、流傳千古的警句。無論野火如何猖獗,無論怎樣烈焰焚燒,但是當第二年春天,只要春風吹過,整個荒原上便又會馬上生長起茂盛的青草。明面之上是對野草頑強不息的精神的讚歌,卻暗喻著對普羅大眾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的頌揚。在此,詩人用簡潔精煉的語言,於樸實無華的詠嘆之中,不僅寫出「原上草」的內在性格,而且為我們創造了一個鮮明的理想典型,一「枯」一「榮」的生命輪迴裡,烈火中永生的「英雄草」形象。

相關焦點

  • 讀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後世給予白居易很高的讚譽,有「詩仙」、「詩魔」和「詩王」之稱,日本文學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據宋人尤衰《全唐詩話》記載:「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來源於網絡野草弱小卻堅韌,火燒不盡水澆不死賦得古原草送別唐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些野草雖然看著柔弱卻非常堅韌,火燒不盡不滅,且只要有一點春風吹起,便像被喚醒了一般紛紛重新發芽,蓬勃生長。這些野草延伸到遠處,淹沒了古老的驛道,淹沒了荒城,為荒城披上了一片翠綠清朗的外衣,荒城都沒那麼荒涼了。在這春草生長的日子又有人送遊子遠去,這些滿腹離別情傷的人和滿目的雜亂野草相比也不遑多讓啊。
  •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注釋】 賦得 【名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賞 析 《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唐德宗貞元二年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6: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火燒不盡的野草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
  • 「野火燒不盡」不合平仄,為什麼《賦得古原草送別》算律詩?
    平仄分析今天我們就認真看看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我們會發現整首詩的平仄除了第二聯,其他地方都是嚴合的,而我們最大的疑問就是在第二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字雖然是個多音字,有(bù,bú)兩種發音,但是由於它是入聲字,所以即使在這裡發第二聲,也只能是入仄聲韻。
  • 品讀《賦得古原草送別》,去燒明知燒不盡的草,才是生活的真諦
    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似乎給所有的野草定了性,在所有人的印象中,都留下了野草的韌勁,野草的的不服輸。不過有很多的時候,我們並不是用這詩句來形容美好的事物,而是對讓自己無奈的煩心事說這樣的話,把它們看作那永遠處理不盡的野草,至少,我是這樣的,讀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總感覺我讀出來的東西和別人不同。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下一句是什麼?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可能納悶了,怎麼還有下一句呢?我們小學課本裡不是只有四句嗎?是的,小學課本裡的確只有四句,但原詩卻有八句。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白居易最美送別詩,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給「草」的送別詩
    導讀:白居易最美送別詩,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給"草"的送別詩,其中詩名中的賦得是什麼意思?都說如果唐代沒有李白和杜甫,那唐代的詩壇便以白居易為首。很多人將白居易與李白、杜甫並稱了唐代三大詩人。白居易有"詩王"和"詩魔"之稱,而大多數人對白居易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來源於《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當然還有那流傳千古的"離離原上草"。說到"離離原上草",甚至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但卻不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特別是這首詩的詩名,可能跟多人還以為就是"離離原上草"呢?
  • 未來講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誦讀:周文凱
    未來講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誦讀:周文凱 2020-09-18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詩賞析第十二首: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2、流水對:《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對仗結構被稱為流水對。流水對是近體詩對仗要求中的一種,是指對仗的兩個句子在意義上和語法結構上不是簡單相對,而是上下相承,兩句不能互相脫離,更不能顛倒,在語言結構上有一定的順序。典型的流水對是上下句用連詞串接,或一句話分兩半來說。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天災人禍下,你的生命可有如此堅強?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大家會發現我要講的版本與你們在課本上看到的不同。課本上只有四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我要講的是八句。我要把這首詩完整的樣子呈現給大家。我們先講題目《賦得古原草送別》。什麼叫「賦得」?
  • 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賦得古原草送別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其中比較有名的一首五言律詩就是這首:《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16歲寫出童叟皆知的千古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賦得古原草送別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其中比較有名的一首五言律詩就是這首:《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賦得古原草送別 □ 白居易(唐)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葉子,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便是徵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 誦讀古詩詞《賦得古原草送別》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注 釋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背 景《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賞 析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背後的故事:白居易《草/賦得古原草送別》
    《草/賦得古原草送別》寫作於786年前後,是白居易少年時參加科舉的應試詩作。有人喜歡高直挺拔的青松,有人喜歡清香淡雅的蘭花,還有人喜歡鮮豔傲骨的梅花,也有人卻喜歡那平平凡凡不起眼的小草。白居易母親陳氏生白居易的時候只有18歲,此時白居易的父親已經44歲了,他們夫妻倆屬於老夫少妻,說這樣的夫妻關係,生下來比較聰明。對應到白居易,那確實很聰明。一個人的聰明,當屬於客觀條件,努力,刻苦,是偉大詩人的必備條件。
  • 草書習作:白居易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古詩文學習014:二年級下冊,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節選)[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注釋①〔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集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②〔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③〔枯〕枯萎。 ④〔榮〕茂盛。
  • 《賦得古原草送別》都學過,但是「賦得」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這首詩是白居易16歲時所作,差不多是高中生的年紀,作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名篇,什麼叫天才?這就是天才!其次,這首詩是白居易在科舉考場上做的命題作文,16歲進京科考,吾等學渣只能說一句「打擾了」!回到正題,詩名《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什麼意思呢?
  • 2012青島小升初語文古詩詞考點解析: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並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