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最美送別詩,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給「草」的送別詩

2020-12-06 一蓑沾衣雨

導讀:白居易最美送別詩,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給"草"的送別詩,其中詩名中的賦得是什麼意思?

都說如果唐代沒有李白和杜甫,那唐代的詩壇便以白居易為首。很多人將白居易與李白、杜甫並稱了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有"詩王"和"詩魔"之稱,而大多數人對白居易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來源於《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當然還有那流傳千古的"離離原上草"。

說到"離離原上草",甚至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但卻不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特別是這首詩的詩名,可能跟多人還以為就是"離離原上草"呢?

白居易的成名作《賦得古草原送別》

其實這首詩的詩名為《賦得古草原送別》,是白居易最美的一首送別詩。這首詩作於787年,那一年白居易16歲。而更令人意外的是,這首詩竟然還是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時的"命題作文"。

這首詩作於唐德宗貞元二年,那一年白居易參加應試。按照當時的科舉制度,詩是必考項目,而且應試的詩必須是五言符合格律的詩,特別對押韻的要求非常嚴格。

而凡是應試詩,其詩名必須加上"賦得"二字,以限定的詩題,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工整,才能稱得上是得體的。先來看看這首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通過描繪古原上的野草,來抒發送別友人依依不捨之情,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首詩又像是一曲野草頌,歌頌野草生命力之強,無論什麼樣的生存環境都能生生不息。白居易憑藉這首詩一舉成名,而這首詩也成為了流傳千古的經典。

將命題作文寫成千古絕唱

命題作文一般都比較難寫,更不要說有諸多格律要求的應試詩了,但白居易卻憑藉自己的才華,硬生生把一首應試詩寫成了千古絕唱。可見白居易確實是詩中天才,可別忘了那時候的白居易才16歲。

當然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這首詩的藝術造詣之高。其實由草而寫道別情,在楚辭中便有了,《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這樣的句子,而白居易的前輩王維,也在《山中送別》中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這樣的句子。

前人有過這樣的寫法,白居易再來化用,其實難度更大,一招不慎便會被視為抄襲,而且必須寫出新意,如若一點新意沒有,將會貽笑大方。但古草原上的一顆小野草,要聯繫上送別,還要寫出新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而白居易巧妙地將草木的枯榮交替,作為他的著筆點,草木一年年枯榮交替,不管經歷多少春夏秋冬始終不變。白居易看似平平淡淡的描述,卻是寫出了古草原的生命規律,不可謂不巧妙。

而白居易描寫的重點在於"榮",而不是"枯"。他這樣的安排便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做了鋪墊。

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是樸實無華的句子,又是大自然、古草原的生命規律。可以說白居易這首詩與其說是送別,不如說是通過客觀的自然規律,來歌頌人在逆境中不甘頹廢,頑強拼命博以及奮發向上的精神。

而寫完草之後,白居易在詩的最後,用"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來點題,白居易借"王孫"二字來代指他的朋友。雖然對友人的別離依依不捨,但通過對野草"一歲一枯榮"這樣的客觀規律的描寫。白居易表達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一規律。

雖然說多情自古傷離別,雖然說與友人離別心中不舍,卻也必須接受,這便是人生,人生總會遇到一些你不想發生的事情,但他發生了,只能欣然接受。

結語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措辭自然一氣呵成,沒有那些刻意雕琢的詞句,但卻工整流暢。白居易將科考的命題作詩,寫得如此貼近生活,寫的字字含真情,句句有餘味,卻又不失人生的哲理和白居易對人生的領悟。

雖然這是一首"賦得體"應試詩,卻一點也不會影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揮手間的離別,總會讓人感傷,總會讓人失落,千百年來都是如此。但這也是人生的一種"自然規律"。可以傷、可以悲,卻不能"入戲太深"。離別之後,定會有重逢,哪怕是角色變了,野火燃燒的那棵小草已化作灰燼,但明年春天,還是那個地方,又會有新的綠芽蓬勃生長。

相關焦點

  • 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出生於河南新鄭。少年時,白居易前往長安發展。白居易到了長安之後就去拜訪當時的大詩人顧況,顧況和白居易開玩笑說,「長安城的生活消費水平太高了,你想要長期在這裡生活難度很大啊。」白居易把自己寫的詩呈給顧況。當顧況看到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的時候,連連高呼,「這首詩寫得太好了。你這麼有才華,在長安生活沒有任何困難。」
  • 《賦得古原草送別》,詩中的「原」是草原嗎?
    今天,咱們來學《賦得古原草送別》。這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大家都聽過這首詩嗎?下面,咱們來一起讀一讀。04:32來自傳統文化圓桌派《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古詩賞析第十二首: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2、流水對:《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對仗結構被稱為流水對。流水對是近體詩對仗要求中的一種,是指對仗的兩個句子在意義上和語法結構上不是簡單相對,而是上下相承,兩句不能互相脫離,更不能顛倒,在語言結構上有一定的順序。典型的流水對是上下句用連詞串接,或一句話分兩半來說。
  •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於是連連改口,稱讚道:「道得個語,居即易矣。」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出來,居住下來就非常容易了。這首讓顧況很快改變態度,讚不絕口的詩作便是《賦得古原草送別》。後來,顧況經常向別人談起白居易的詩才,亦因此,白居易的詩名得以為人所知。
  • 未來講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誦讀:周文凱
    未來講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誦讀:周文凱 2020-09-18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後世給予白居易很高的讚譽,有「詩仙」、「詩魔」和「詩王」之稱,日本文學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據宋人尤衰《全唐詩話》記載:「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 最美唐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麼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背後的故事:白居易《草/賦得古原草送別》
    《草/賦得古原草送別》寫作於786年前後,是白居易少年時參加科舉的應試詩作。有人喜歡高直挺拔的青松,有人喜歡清香淡雅的蘭花,還有人喜歡鮮豔傲骨的梅花,也有人卻喜歡那平平凡凡不起眼的小草。此時只有10歲的白居易跟母親住在河南鞏縣,由於鞏縣屬於戰區,白居易目睹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百姓的疾苦。隨後,白居易母親就帶著白居易前往徐州,投靠在徐州做官的父親。他們母子倆和父親團聚以後,沒過多久,戰火也燒到了徐州,白居易父親做官的地方也不太平了。在白居易12歲的時候,又跟隨母親前往江南,投靠在江南做官的叔叔。
  • 古詩文學習014:二年級下冊,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節選)[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注釋①〔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集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②〔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③〔枯〕枯萎。 ④〔榮〕茂盛。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從《賦得古原草送別》說賦得體詩(南郭居士)
    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出自《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的成名作,在其詩歌生涯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該詩標題另外也被簡稱為《草》,前四句通過寫「草」,歌頌了野草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全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品讀《賦得古原草送別》,去燒明知燒不盡的草,才是生活的真諦
    不過有很多的時候,我們並不是用這詩句來形容美好的事物,而是對讓自己無奈的煩心事說這樣的話,把它們看作那永遠處理不盡的野草,至少,我是這樣的,讀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總感覺我讀出來的東西和別人不同。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6: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火燒不盡的野草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
  • 賦得古原草送別 □ 白居易(唐)
    賞析: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離離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為後文開出很好的思路。野草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便不能引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透出生生不息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 《賦得古原草送別》都學過,但是「賦得」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這首詩是白居易16歲時所作,差不多是高中生的年紀,作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名篇,什麼叫天才?這就是天才!其次,這首詩是白居易在科舉考場上做的命題作文,16歲進京科考,吾等學渣只能說一句「打擾了」!回到正題,詩名《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什麼意思呢?
  • 【每日有首古詩詞】賦得古原草送別
    你好,我是星荷~每日一首古詩詞,這是我們一起讀的第一首詩。 詩的前四句寫「古原草」年年歲歲秋枯春榮,生命力頑強,後四句通過描繪春草綿延遼闊,過渡到摯友即將遠行,自己對其依依不捨之情。相信很多小夥伴會覺得前半段很熟悉,因為人教版小學課本中古詩《草》選取的就是該詩的前四小句。原文《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通過歌詠曠野上的野草,表達送別摯友的惜別之情。
  • 白居易很著名的一首送別詩,通篇都在寫草,卻意境渾成
    說到送別,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李叔同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然而,你是否知道,我們所熟知的《草》其實也是一首送別詩,只不過它本來是《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前半部分,因為易於理解和朗讀,被單獨拎出來命名為《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草香無邊瀰漫古老道路, 一片綠色連接遠處荒城。 又要送別朋友去遠遊呵, 春草茂盛好像滿含深情。 1988年,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為白園捐立石碑,以紀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兩種文字書寫。1995年,4個日本人於此上書「櫻獻」。 創作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滄州小記者帶你學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譯文: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遠處芬芳的野草遮沒了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今天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 誦讀古詩詞《賦得古原草送別》
    注 釋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背 景《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三年),作者當時實齡十六歲。此詩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賞 析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
  •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的揚名之作
    今天要說的這首詩就是小白送到當時著名文人顧況手裡的模擬應試詩文《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當此情境,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著名詩人顧況在看這首詩之前,很是有些輕視的拿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對這個從江南過來的外鄉少年有些調侃,也是有些感慨,畢竟當時的國際大都市長安的確是物價高企,居之不易啊,但展開手中詩卷後感覺就不太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