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白居易最美送別詩,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給"草"的送別詩,其中詩名中的賦得是什麼意思?
都說如果唐代沒有李白和杜甫,那唐代的詩壇便以白居易為首。很多人將白居易與李白、杜甫並稱了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有"詩王"和"詩魔"之稱,而大多數人對白居易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來源於《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當然還有那流傳千古的"離離原上草"。
說到"離離原上草",甚至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但卻不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特別是這首詩的詩名,可能跟多人還以為就是"離離原上草"呢?
白居易的成名作《賦得古草原送別》
其實這首詩的詩名為《賦得古草原送別》,是白居易最美的一首送別詩。這首詩作於787年,那一年白居易16歲。而更令人意外的是,這首詩竟然還是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時的"命題作文"。
這首詩作於唐德宗貞元二年,那一年白居易參加應試。按照當時的科舉制度,詩是必考項目,而且應試的詩必須是五言符合格律的詩,特別對押韻的要求非常嚴格。
而凡是應試詩,其詩名必須加上"賦得"二字,以限定的詩題,作法與詠物相類,須繳清題意,起承轉合要分明,對仗要工整,才能稱得上是得體的。先來看看這首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通過描繪古原上的野草,來抒發送別友人依依不捨之情,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首詩又像是一曲野草頌,歌頌野草生命力之強,無論什麼樣的生存環境都能生生不息。白居易憑藉這首詩一舉成名,而這首詩也成為了流傳千古的經典。
將命題作文寫成千古絕唱
命題作文一般都比較難寫,更不要說有諸多格律要求的應試詩了,但白居易卻憑藉自己的才華,硬生生把一首應試詩寫成了千古絕唱。可見白居易確實是詩中天才,可別忘了那時候的白居易才16歲。
當然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這首詩的藝術造詣之高。其實由草而寫道別情,在楚辭中便有了,《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這樣的句子,而白居易的前輩王維,也在《山中送別》中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這樣的句子。
前人有過這樣的寫法,白居易再來化用,其實難度更大,一招不慎便會被視為抄襲,而且必須寫出新意,如若一點新意沒有,將會貽笑大方。但古草原上的一顆小野草,要聯繫上送別,還要寫出新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而白居易巧妙地將草木的枯榮交替,作為他的著筆點,草木一年年枯榮交替,不管經歷多少春夏秋冬始終不變。白居易看似平平淡淡的描述,卻是寫出了古草原的生命規律,不可謂不巧妙。
而白居易描寫的重點在於"榮",而不是"枯"。他這樣的安排便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做了鋪墊。
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是樸實無華的句子,又是大自然、古草原的生命規律。可以說白居易這首詩與其說是送別,不如說是通過客觀的自然規律,來歌頌人在逆境中不甘頹廢,頑強拼命博以及奮發向上的精神。
而寫完草之後,白居易在詩的最後,用"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來點題,白居易借"王孫"二字來代指他的朋友。雖然對友人的別離依依不捨,但通過對野草"一歲一枯榮"這樣的客觀規律的描寫。白居易表達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一規律。
雖然說多情自古傷離別,雖然說與友人離別心中不舍,卻也必須接受,這便是人生,人生總會遇到一些你不想發生的事情,但他發生了,只能欣然接受。
結語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措辭自然一氣呵成,沒有那些刻意雕琢的詞句,但卻工整流暢。白居易將科考的命題作詩,寫得如此貼近生活,寫的字字含真情,句句有餘味,卻又不失人生的哲理和白居易對人生的領悟。
雖然這是一首"賦得體"應試詩,卻一點也不會影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揮手間的離別,總會讓人感傷,總會讓人失落,千百年來都是如此。但這也是人生的一種"自然規律"。可以傷、可以悲,卻不能"入戲太深"。離別之後,定會有重逢,哪怕是角色變了,野火燃燒的那棵小草已化作灰燼,但明年春天,還是那個地方,又會有新的綠芽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