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雜誌:「變臉」方向在哪?
究其原因,有人說是生活、時尚、青年類雜誌的市場擠壓,也有人說是網絡文學的興起,年輕一代閱讀習慣已改變,這些不可置否。但《芳草》雜誌主編劉醒龍卻認為,文學也需要一點精神,辦雜誌也需要一點精神。「很多文學雜誌走向沒落不能全怪外部因素,還要怪辦雜誌的人失去了藝術素質和文學追求。」困境:置之死地而後生?
-
那些美貌又有趣的文學雜誌
一本書的出版周期相對比較長,而一些較新的或是先鋒的作品,往往會第一時間在文學雜誌上出現。雖然大家都高喊著紙書已死,但是這些頗有資歷的主流雜誌或是小眾而精品的雜誌卻辦得越來越好。這期推送,想要跟大家介紹10本英語文學雜誌。他們都非常的好看——設計、封面還有內容都給人驚喜。
-
文學雜誌「小革命」:天南
面對這樣的陣勢,老牌文學雜誌《小說月報》的表態是最積極的,「我們最近也在跟蹤《文藝風賞》、《大方》、《天南》等新興刊物的動態,研究他們的辦刊思路」。而《人民文學》對此反應冷淡,主編李敬澤依然認為,文學雜誌還是要靠作品說話,裝幀設計並非抓讀者的核心。李敬澤提到的裝幀設計,頗具針對性,因為這恰恰是《天南》被褒揚最多的地方。
-
文學雜誌,長的就是美好的
《科幻世界》2008年9月號雜誌觀潮自從《人民文學》宣布進軍長篇小說市場,人們關於文學期刊的議論又多了起來,不過說來說去,意思也不外乎文學市場萎縮、長篇小說不能成為文學雜誌的救命稻草之類這些話雖然看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站在文學雜誌本身的立場,要吸引讀者,除了繼續刊登長篇小說,似乎也難有更好的選擇。《人民文學》固然如此,連以篇幅短小、時尚感更強著稱的《譯文》雜誌,不久前也分兩次刊登了麥克尤恩的長篇小說《在切瑟爾海灘上》,至於其他容量更大的文學雜誌,那就更不用說了。說到底,不論原創還是翻譯、不論嚴肅還是流行,對文學期刊來說,長的就是美好的。
-
有一群人像做時尚雜誌一樣做著文學雜誌《小說界》
本文原標題:《在上海,有一群人像做時尚雜誌一樣做著文學雜誌《小說界》 | 新批評》原創:何平 喬曉華文學雜誌流露著作家最新鮮的作品氣息,也因為雜誌風格與定位呈現千姿百態。每一份文學雜誌都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並以此佇立於當代文學的浪尖。
-
雜誌之旅‖《東方文學》徵稿啟事
圖片素材丨ONE x 東方文學信息源丨《東方文學》編輯部《東方文學》雜誌《東方文學》雜誌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委員會首批會員單位《東方文學網》原創文學網站主辦。自創刊起,《東方文學》一直堅持以「弘揚民族文化、發掘優秀作品、打造漢語高地」為己任,力圖成長為國內優秀純文學雜誌期刊。
-
《大圍山》雜誌——雲南文學優秀內刊!
《大圍山》雜誌——雲南文學優秀內刊!12月8日,「雲南文學優秀內刊」頒獎儀式在昭通市舉行,屏邊縣《大圍山》雜誌獲此榮譽稱號,為雲南省16個地州(市)129個縣(市、區)被命名的15家內刊之一。
-
文學雜誌還有存在必要嗎
《萌芽》編輯部主任徐敏霞向澎湃新聞介紹:「這些成熟作家的作品也代表著文學創作新人在未來一個階段所能達到的高度,可以對新人作者產生一定的示範性作用,有心的寫作者可以從中汲取不少養分。當然為了與《收穫》、《上海文學》等老牌純文學雜誌相區別,採用的成熟作家作品題材也會與青年生活有關,『不離青年』是《萌芽》自身的特點。」
-
一本雜誌的堅守:《文訊》與臺灣文學歷史
1984年進入《文訊》雜誌至今,歷任主編、副總編輯,現任社長兼總編輯。曾獲中興文藝散文獎,並曾多次主持《臺灣文學年鑑》等。紀州庵文學森林的經營方,是今年剛滿30歲的臺灣老牌文學雜誌——《文訊》。今年7月,《文訊》雜誌因為面臨搬家的經費問題,發起了一場面向文藝界的募捐拍賣活動。島內作家們傾巢出動,慷慨解囊,共募得書畫文物600餘件,首次拍賣約2100萬新臺幣。島內的多家媒體持續追蹤,新京報也曾報導。
-
深圳第一份文學雜誌是如何誕生的
原標題:深圳第一份文學雜誌誕生記 「《特區文學》是上世紀80年代和深圳特區同生同在的文學符號,用文學的形式告訴人們『深圳和深圳人』,這是當年它對深圳的意義,也是我們對它的感情。」今年60多歲的深圳作家張黎明自退休後一直住在惠州一個水庫邊,每天打理瓜果蔬菜,過起清靜的「山居生活」。近日,張黎明接受記者專訪,對於30多年前參與創辦深圳經濟特區第一份文學雜誌的往事,她回憶起來仿若昨天發生的一樣。
-
葉廣芩首部兒童文學作品《耗子大爺起晚了》面世
著名作家葉廣芩的首部兒童文學作品《耗子大爺起晚了》日前在北京舉行新書發布會,葉廣芩表示,「這部作品既是我個人對童年的回望,也是對美好童年的致敬,自由自在的純真應該屬於每一個時代的孩子們。」 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的「葉廣芩首部兒童文學作品《耗子大爺起晚了》新書發布會」於11日在京舉行。
-
深圳第一份文學雜誌誕生記
近日,深圳作家張黎明接受深圳商報記者專訪,對於三十多年前參與創辦深圳經濟特區第一份文學雜誌的往事,她回憶起來仿若昨天發生的一樣。1982年春,《特區文學》正式面世,這是深圳經濟特區第一份正式出版發行的大型文學雜誌。張黎明參與雜誌的創刊工作,並當了幾年的編輯,她形容這段初創的歲月是人生「永遠的財富」。
-
《譯文》停刊,外國文學雜誌集體進入「寒冬」?
而無論是剛停刊的《譯文》還是勉強維繫的《外國文藝》、《譯林》和《世界文學》,這類外國文學翻譯雜誌都面臨讀者不斷流失的尷尬處境 《譯文》停刊:出於市場策略考慮 年初傳出停刊消息,上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其實已經做好了最後一期雜誌的組稿工作。
-
一字一塊錢的高稿酬,對文學雜誌未必是好事?
那麼,靠財政「輸血」,能不能救的活文學雜誌呢?這是以前走「投稿——文學雜誌成名——出板成書」模式的作者無法想像的。這一系列的變化,推導出的結論就是——文學雜誌變得無比尷尬了。上文提到的能開出一字一元稿酬的三家文學雜誌——《長江文藝》、《廣西文學》、《上海文學》,無一例外都是省級作協或文聯直屬雜誌,一直以來就靠行政撥款來維持雜誌運作。所以它們漲不漲稿酬,完全看主管單位給不給額外撥錢。所謂「額外」,就是在以往雜誌運營基礎上增加撥款。多增加就多漲,少增加就少漲,不增加就不漲。
-
書訊丨王勇:《東方雜誌》與現代中國文學
《東方雜誌》是晚清民國時期的名刊大刊,但在王勇之前,學界對這本雜誌文學世界的關注相對薄弱,特別是在博士論文中幾乎是空白。《東方雜誌》與中國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王勇在南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在導師的指導下,抓住機遇,完成了這篇有開創意義的博士論文,也就是本書的底稿。
-
...外國文藝 讀者 雜誌 文學類期刊 文學閱讀 譯文 譯林 世界文學...
事件回放 一場「漲價風」正在席捲一批外國文學雜誌。 上海譯文出版社旗下的擁有32年歷史的雙月刊《外國文藝》新近改版,雜誌定價從去年的每期10元飆升至15元。 由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的、有57年歷史的《世界文學》定價更是超過了15元大關,達15.6元,而就在幾年前,該雜誌每期只要9.6元。 外國文學期刊「三駕馬車」之一的《譯林》也不甘人後,定價從12.8元增至15元。 平均一算,上述雜誌的提價幅度超過30%,最高漲幅達到50%。
-
歐寧:文學雜誌將死是偏見和錯覺
昨日(29日),《天南》雜誌主編、知名藝術家歐寧在山東省圖書館報告廳舉辦了題為「文學雜誌的生與死」 的講座。歐寧坦言:「文學雜誌將死的想像,是社會的偏見和錯覺。」 文學雜誌生存空間很大 「文學雜誌生存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歐寧開門見山。
-
文學雜誌首先是為讀者辦的 | 《北京文學》執行主編楊曉升訪談
再則是那時候全國的文學雜誌大都處於低潮,低潮的原因一是媒體的蓬勃發展和文化的多元,讓讀者在文化消費方面有了多種選擇,文學雜誌再不可能像傷痕文學初期那樣一花獨放、洛陽紙貴,由此帶來的文學雜誌讀者分流、發行量日益萎縮的局面,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在我看來,低潮意味著機會與重生,文學獨特的魅力決定了文學期刊在琳琅滿目的文化市場中必定會佔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
文學雜誌「四大名旦」的今今昔昔
它經歷了更多的辛酸與沉重,它有著更波折更複雜的記憶,它對文學起伏有更為敏感的認知。但雜誌的輕與重,最終還是要落到作品上來。現今的重要作家,都先後在《收穫》上發表成名作或重要作品,50年以來這本雜誌基本上沒有錯過同時代不一定優秀但最重要或有重大爭議的作家作品,從這一點看,不愧為「當代文學史簡本」。
-
上海著名的外國文學雜誌《譯文》停刊
上海著名的外國文學雜誌《譯文》停刊 2008年11月17日 11:20 來源:華西都市報 ,在依然沒有引起更多關注的情況下,這份上海著名的外國文學雜誌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