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她的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這句話中所說的三大恨,除了第三個恨是張愛玲自己說的,其餘兩個是她借用宋人彭淵材的「五恨」而來,宋人彭淵材說: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
總之,意思是說:海棠花雖然豔麗無比卻沒有其它花的那種沁人心脾的香氣,鰣魚的味道儘管鮮美,可是骨頭刺太多,吃起來太麻煩;曹雪芹的《紅樓夢》寫的確實好,遺憾的是沒有寫完。
其實,我一直是不十分贊同張愛玲的觀點。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這世界上沒有一件百分百完美的事情。正如她自己說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人生凡事都追求完美,是一件痛苦的事,也是不可能的,我們要試著如接受美一樣去接受缺憾。生命的殘缺如同維納斯女神一樣,正是因為有了斷臂的缺陷,才顯得更加與眾不同,更加驚豔!
這三恨也和張愛玲的人生經歷和性格有關。我們知道張愛玲的出身無疑是高貴的,她是清末著名清流張佩綸的孫女、而且還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這樣一個無法改變的出身,儘管在她的生命旅途沒有幫到她,但總是在潛意識裡影響著她的價值觀,這使得她性格獨立,要強,追求完美。
她的父親如其他沒落貴族一樣在風花雪月裡用鴉片消磨著落寞的時光;而張愛玲的母親雖是一個崇尚西方文化並受過良好西式教育的清麗女子,但是,在給予張愛玲音樂、繪畫、禮儀和服飾方方面面的培養和教育的同時,母親對張愛玲的刻薄、尖酸也令她無地自容。以及後來她婚姻生活的諸多不完美讓她產生了悲觀的情緒,所以有了「鰣魚多骨;海棠無香的二恨。
最後說張愛玲的第三恨,1966年張愛玲定居美國,直到1995年張愛玲在獨居地悄然離去,這期間她用了十年的時間傾心研究《紅樓夢》,在《紅樓夢》研究領域,張愛玲有她自己獨到的見解並寫成了那部著名的《紅樓夢魘》。在書中張愛玲感嘆《紅樓夢》雖好,可只是一篇殘稿,無奈曹雪芹的八十回之後已「迷失無稿」。她更是恨高鶚之流狗尾續貂,無視雪芹之血淚!所以,她認為《紅樓夢》未完,豈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
關於高鶚續寫的《紅樓夢》後四十回,說實話,張愛玲的觀點我不敢苟同,儘管我只是多讀了幾遍《紅樓夢》的無名小卒,可我更欣賞魯迅先生的觀點:「後四十回數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敗死亡相繼,與所謂的「食盡鳥飛獨存白地「者頗符,唯結末又稍振。寶玉之終於出家,即使出於續作,想來未必與作者本意大相懸殊」。我覺著這是對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最權威的肯定了。同時,魯迅對後四十回寶黛悲劇的結局,也給予了相當好的評價。
平心而論,回歸文學作品的本質上來,從文學的《紅樓夢》這個角度來說高鶚的後四十回,雖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但的確有它不可埋沒的高明之處。高鶚寫大觀園漸漸蕭條,中秋盛宴,鴛鴦之死,司棋自殺,鳳姐的死,襲人的死,妙玉的遭劫,黛玉的死,都有很是精彩的大手筆。給人一種很真實的生命現場感,而現場感是文學鮮活生命力的源頭。
高鶚給《紅樓夢》做了一個悲劇的大結局,打破了中國小說大團圓收尾的慣例。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中林黛玉「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黛玉香消雲散。接下來,寶玉披著那件猩紅色的鬥篷在白茫茫的雪地裡飄然而去,這一副落魄潦倒的終極悲劇場面,令多少讀者瞠目結舌,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