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2020年10月14日上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在北京舉辦,交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經驗做法,探討鞏固搬遷脫貧成果的路徑方法。論壇上,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6個省市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和部分搬遷群眾代表作主旨演講,分別介紹了地方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搬遷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現將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主旨演講相關內容予以摘登。
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主旨演講之五
寫好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新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十三五」期間,新疆自治區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16.92萬人,共建設易地扶貧搬遷住房40026套,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易地扶貧搬遷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大力開展後續扶持,鞏固搬遷脫貧成果
堅持「搬遷是手段、產業是路徑、脫貧是目的」,因村因戶因人精準施策,紮實開展後續扶持,聚焦「2個關鍵點」,突出「6個關鍵環節」,努力做好「後半篇文章」。
圖為克州阿圖什市產城服務區安置區概貌
聚焦產業和就業「2個關鍵點」。制定了《關於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加大後續扶持工作的實施方案》《關於落實好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以產業促就業、促發展。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專項行動,聚焦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在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搬遷家庭實現了「一戶一人」就業的基礎上又新增一批就業人員,截至目前累計實現就業79288人,做到了「人人有事做,持續有增收」。
突出「6個關鍵環節」。摸清底數、精準施策,對4.02萬戶16.92萬搬遷群眾進行入戶核查,建立完善一戶一檔信息,制定「一對一」的幫扶措施。立足安置區資源稟賦,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建設特色林果基地5.1萬畝,特色種植、飼草料種植5.3萬畝,畜禽養殖基地5.8萬平方米,形成了伽師縣西梅種植、烏什縣木耳產業、莎車縣特色養殖業等「一縣一品」發展格局,成為了當地重要扶貧產業。立足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積極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加快發展紡織服裝、電子組裝、假髮、鞋帽、農副產品加工、饢等產業。葉城縣積極引進11家紡織服裝、電子組裝、農副產品加工等企業入駐產業園區,帶動鄉村扶貧車間和合作社發展,實現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加強國家通用語言和就業技能培訓,提升搬遷戶轉移就業能力,加強與內地省市、疆內縣市企業溝通,挖掘就業崗位,實施了南疆向北疆轉移5萬人就業工程。支持鼓勵引導搬遷群眾自主創業就業,配套建設商鋪22.8萬平方米、農產品交易中心3萬平方米、小市場8000平方米,扶持搬遷群眾創辦小手工、小作坊、小商店、電商等,多渠道拓寬群眾就業。開發各類公益性崗位,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困難貧困勞動力、殘疾家庭勞動力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勞動力,積極開發護邊員、護草員、護林員、公路養護員、保潔、協警等公益性崗位,解決搬遷群眾就業14642人。
強化社區服務管理,提升治理水平
圖為搬遷群眾在喀什地區澤普縣電商網電培訓現場進行實操演練
按照 「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的思路,著力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充分發揮「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和扶貧第一書記的作用,建強基層黨組織,完善治理機制。加強安置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根據搬遷群眾規模,同步配套建設學校、衛生室、市場、商店、電商服務站、通訊服務網點等生活設施,實現了「五通七有」。合理設置街道辦事處、村委會、社區居委會,在每個安置區建立扶貧工作站、群眾工作站和綜合治理中心等「兩站一中心」,實行網格化管理,為搬遷群眾提供全天候的「一站式」公共服務,負責搬遷群眾產業發展、勞動力培訓,提供就業崗位信息和相關服務,幫助解決戶籍轉移、就學、就醫、社保、安置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及時處理化解搬遷群眾矛盾糾紛,引導搬遷群眾參與安置區共建共治共享。不斷強化文化素質和道德規範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利用「訪惠聚」駐村、周一升國旗、農民夜校、文體活動等載體,常態化開展黨的惠民政策宣傳,宣講祖國和家鄉發生的變化,特別是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實現的跨越式發展,引導搬遷群眾樹立文明新風,使各民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增強「五個認同」,促進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抱在一起,打牢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群眾基礎。
(演講人:新疆自治區發改委主任 許斌)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寫好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