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關於安徽省這篇,經濟方面基本可以簡單些帶過了。因為之前已經有一篇關於安徽的重要推文,其中重點解讀了安徽省當下的經濟發展問題,在於本身的定位,大家可以自相回顧:《東南西北均不靠的安徽,究竟算是長三角還是中四角?》
所以本文中呢,我們重點把目光放在更有意思的事情上,關於安徽省的地理、文化與習俗之上。
在之前的推送中,小川也曾經提到過,長江和淮河兩條河流,對於兩岸民風的影響之深遠。延續至今,這兩條河流還依舊是中國地理學上和民間風俗上,關於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
網絡上素有中國「大內鬥第一省」之稱的江蘇,之所以會形成蘇南、蘇中、蘇北三塊風俗和文化頗多不同的區域,根源就是在於長江與淮河的穿省而過。而安徽省,從地理緯度來說,是和江蘇上十分接近的。所以長江、淮河兩條河流對於安徽省的影響,同樣十分深遠。
閒話少說,我們直接上圖來看: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明顯看到,長江與淮河兩岸,截然不同的方言語系。這裡,我們逐一進行一下介紹:
中原官話(皖北):中原官話是中原民系和關中民系的母語,漢語官話的一個分支,是以洛陽雅言為核心的中國歷代標準音的基礎上而逐漸形成和發展。中原官話主要分布於河南大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湖北西北部、山西南部、陝西中部、甘肅東部、寧夏南部、青海東北部、新疆天山以南等地區,共390個縣市,中原官話的使用人口僅次於西南官話,達到1.67億。
安徽省淮河以北的淮北、宿州、阜陽、亳州和沿淮以南的鳳陽縣、蚌埠(不含懷遠縣)、淮南(不含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區)、壽縣(北部)、霍邱、金寨縣(西北部)、長豐縣(北部)等市縣的話,均屬中原官話。
江淮官話(皖北):江淮官話,又稱下江官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分為洪巢片、通泰片和黃孝片。通常將南京話和揚州話作為江淮官話的代表音。江淮官話分布在江蘇省大部、安徽省中南部,湖北省東部、江西省九江市局部及其它省份的個別方言島,使用人口為7000多萬,主體分布於江蘇、安徽兩省的江淮地區。
安徽省的江淮官話區,包括長江以南的池州、銅陵、蕪湖、宣城、馬鞍山等11個市縣,和淮河以北的懷遠縣,江淮之間的合肥(除長豐縣北部)、滁州(除明光部分地區、鳳陽縣)、六安市(除霍邱、壽縣北部、金寨縣西北部)、淮南(限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安慶(除望江縣、懷寧縣等贛語地區)等縣市。
贛語區(皖西):贛語是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為漢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在江西省境內主要分布在贛江的中下遊、撫河流域及鄱陽湖流域以及周邊、湘東和閩西北、皖西南、鄂東南和湘西南等地區。另外在浙江、陝西還有少數贛語方言島。使用贛語的人口在5500萬左右,約佔中國人口的5%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贛語可分為九片方言,以南昌話、撫州話、宜春話等為代表。贛語內部各方言之間的互通程度較高。
安徽省的贛語主要指通用於皖西南大別山南麓和沿江兩岸的安慶市、嶽西、潛山、太湖、宿松、望江、懷寧、東至縣、貴池市西部及東南角等8個市縣的方言。當地人傳說,他們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的「瓦西壩」成批遷徙此地定居的。
徽語區(皖南):徽語,即徽州方言、嚴州方言,漢語13種一級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古徽州府、嚴州府大部、饒州府部分地區,使用人口400多萬。
皖南徽語徽語是現代漢語中新近被確定的十大方言區之一(也有專家認為是吳語的分支)。皖南徽語主要指舊徽州府及部分毗鄰地區的方言。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寧國(南鴻門鄉等地)、東至縣(東南部木塔一帶)、石臺縣(佔大區)等地的方言。
吳語區(皖南):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在中國分布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9000多萬。吳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有國際語言代碼。
吳語是現代漢語的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吳語主要分布在黃山山脈以北和以東的14個縣市範圍內。其中太平縣、涇縣、石臺縣、銅陵、繁昌、南陵、蕪湖縣等地吳語的通用面較廣。
方言是區域文化的最典型特徵,安徽之所以能夠形成一省之內如此多的語系共存,自然和其地形地貌抽不開干係:安徽省平原、臺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區、江淮臺地丘陵區、皖西丘陵山地區、沿江平原區、皖南丘陵山地五個地貌區,分別佔全省面積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如上圖大家可以看到,安徽得益於長江、淮河及二河支流,所以全省整體地貌中,平原佔據了一般以上的面積。全省16個地級市中,有兩個地級市擁有較大範圍的丘陵山地地形,分別是皖西的六安(著名茶葉六安瓜片的產地)和皖南的黃山。黃山風景極富盛名,這裡也不必再多說。
如果大家覺得上圖這份安徽地形圖中,對於河流,尤其是淮河長江的眾多支流展現還不夠具體的話,小川再給大家貼上一份安徽水網地圖:
大家可以清楚看到,整個安徽省內,北部、東部、南部地區水網密集,中部和西部相較而言沒有非常密集的水路網。皖西地區上文中已經提到,屬於六安所在的丘陵山地。而中部地區,自然就是安徽省省會合肥所在的地方。
小川曾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提到過一個觀點,水對於一座城市氣質和性格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而合肥所在的地理位置,恰恰地形與安徽的其餘城市均有明顯不同,所以最終合肥發展成當下這樣和皖南皖北氣質皆差異較大的現狀,完全可以理解。
時間往前倒推五年到2012年,那一年的合肥GDP數據為4164.34億元,佔比全省比例為24.19%;五年後的2017年,合肥GDP迅速攀升到了7213億元,佔比全省比例為25.72%。有所上升,但是上升比例不算太大。
2012年,安徽經濟總量第二位的蕪湖GDP為1873.63億元,合肥是其的2.22倍;2017年,蕪湖的GDP上升為3065億元,合肥是其的2.35倍。同樣是有所上升,但是上升比例不算太大。
2012年,安徽經濟總量末位的池州GDP為417.4億元,合肥是其的9.98倍;2017年,安徽經濟總量末位的城市變為黃山,GDP為645億元,合肥是其的11.18倍。整體情況,依舊變化不大。
綜合以上幾種數據我們發現,雖然過去五年間合肥在省內的首位度有所上升,但是上升的比例其實比較有限。加之安徽總面積雖然不太大(14.01萬平方公裡),但是卻被劃分成了16個地級市之多。如此一來,我們發現安徽的各個地級市實力有顯得有些薄弱。除了省會合肥之外,整體處於四五線城市的初級階段。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安徽大致情況是大家「要窮都窮」的格局,所以省內基本沒能衍生出真正的經濟強市,地理位置又如此靠近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所以安徽成為了江浙滬三地源源不斷的人口提供地。但是相比四川、河南這樣的人口大省,安徽全省6000多萬的人口體量也並不算太多。常年人口流失之後,經濟的活力其實更缺乏有效的支撐。
合肥乃至安徽在近五年來最大的利好,就要說是中國鐵路制定的中長期規劃。在中國高鐵全新的「八橫八縱」規劃中,共有三條高鐵穿過合肥,並在安徽形成了「米」字型的交通重大利好。
同樣是得益於這一高鐵規劃,合肥可以進一步將皖北、皖南多個省內城市連接起來,並且開始能夠形成一定的人口吸引力。從長期來看,安徽想要借力長三角騰飛的可能性,遠不如自己充分打造省會合肥來的靠譜。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合肥其實更多應該把注意力放在皖北地區。因為傳統意義上的皖南地區,在文化和風俗上都與當下的江蘇蘇南地區更為接近,由長江和高鐵的連接,南京在未來對於皖南地區的輻射能力將日漸增強。其實這對於全省經濟情況都還相較落後的安徽而言,未嘗不是好事情。
合肥能夠借力南京減少一些壓力,專心把皖北地區調動起來,已經是大功一件了。要知道皖北與皖南不同,歷史上就一直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帶動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