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是國家大事,並非個體差異決定,更不是吵得那樣子
網上近期對養老問題,尤其是農民的養老問題,可以說爭論不休,難分是非。
老胡今天撇開爭吵的焦點,用自己的理解發表一下看法。目前雙方爭吵不休的焦點是,交了養老保險金,到老了就可以拿錢養老,你交的多就拿得多,交的少就拿得少,如果你沒有交,不好意思,那就沒有,只能靠自己了。由於這個先入為主的觀點佔據著主流看法,甚至有養老保險法作為依據來堅定觀點立場。
所以,一部分老農民為了證明自己沒有白拿國家養老金,極力地拿出當年交公糧的事和出義務工的事,以此為據,表達雖然當年沒有交養老保險金,但是所付出的這些也應該當作是交了,況且那個時候還沒有養老保險法,想交也沒處交啊。現在老了,不給養老金,挺委屈的,認為不公平,認為城市人為什麼人人有,農民老人怎麼就沒有。在這裡也要澄清一點,就算是城市人,那個年代的人也沒有交過養老保險,可是後來照樣有養老金拿,偏偏農民就沒有。
以上呢,就是雙方爭論的核心意思。
在老胡看來,這些說法都過於表面,過於直接。例如用我國的養老保險法說事,道理就很簡單了,交就有不交就沒有,有什麼好說的。現狀是什麼?現狀是城市老人根據不同的工作單位背景,都有養老金,也有多有少,但是都夠基本生活用沒有問題。農村老人也不管以前什麼情況,也都有。但全國基本上都一個數字,就是一百多塊錢,這個數字不用說,是不夠基本生活用的。
農村老人與城市老人相比,在錢數上是少了很多,但是一個沒土地一個有土地,有沒有土地這個區別,其實也很大的。農村人有句話口頭話,錢多錢少的,餓不著。這意思就是土地上打糧食呢。城市老人不同,不給夠基本生活費用,他就得挨餓。
你把這些七長八短理清楚以後,才能找到問題的根在哪裡?
說到這裡,我們似乎找到了平衡點,城市老人養老金多是為了基本生存生活需求。農村老人養老金少可是有地有糧食,也是可以滿足生存生活需求。如果你認為這平衡這公平,那你就錯了。
我們不能以生存和基本生活費用為平衡點,這個標準太低,都OUT了。現在大家追求的生活品質,或者說幸福指數。
看起來平衡的城鄉老人境況,如果提到生活品質,幸福指數上,那簡直差的不是一點點大,太大了。
城市老人退養後過的是什麼日子?以65歲退休後來說,衣食不愁吧,住房不愁吧,再不用幹苦活髒活累活吧!跳跳廣場舞,下下棋,喝喝茶,隔三差五泡個溫泉,旅個遊,不是問題吧!基本上就真的可以是頤養天年了。再看農村老人,我們還是以65歲為界線。農村老人65歲以後普遍的是什麼狀態?說衣食無憂,都比較勉強。很多地方還很貧窮,他們就為衣食發愁。雖然這不是普遍現象,但是也很多。
然後呢,65歲以後真正閒下來不再幹活的老農民多不多?太少了,極少數的人,要是從比例上說,都談不上,不佔比例。普遍的現象是還在下地幹活,乾重活,髒活,累活,一輩子沒有泡過溫泉很正常,一輩子沒有旅遊過一次很正常。更別說,沒事了跳跳廣場舞。對這些老人來說,好像沒有沒事的時候,都挺忙的。農村的老人,什麼時候算閒下來了,不用再幹活了,那就是身體出現了大問題,幹不了活了,說得難聽一點,距離死也就不遠了,在等死的那一天來臨。
這就是農民的一輩子。所以說農民要跟過去舊時代相比,日子是好很多,但是同時代的日子幸福指數是多少,就沒法提了。
因此,作為城市人,一個無法體會農村農民一輩子生活的人,你們所說的農民養老,這個「養老」二字,是什麼樣的一個含義和內容呢?城鄉同為老人,同樣都是在養老,一個是那樣的養老內容,一個是這樣的養老內容,難道不覺得失衡嗎?
所以老胡要這樣說,一個人,只要你生活在這個國家裡,不管以前是幹什麼的,都幹了什麼,有貢獻沒貢獻。人老了都要養老,這跟他過去的一切沒有任何關係,只跟他養老的內容和方式有關係。但是最基本的底線,就是養老應該有幸福指數,這個指數是隨著國家發展而提高的。以現時代發展階段看,城鄉養老不能差距太大,一個指數那麼高,一個指數那麼低。
從真實現狀看,農村老人養老幸福指數的提高,迫在眉睫。而這一點,不提高養老金,就算有土地,也是實現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