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謹以此篇文章紀念先生

2020-12-14 中國科協

編者按:高由禧,1920.2.14-2001.3.3,中科院院士、氣象學家,長期從事氣象科學研究,在季風、青藏高原氣象和中國氣候方面有突出成果。今天是其逝世18周年紀念日,謹以此篇文章紀念先生。

高由禧院士

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是我國最具特色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在世界自然科學考察歷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青藏高原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科學事業,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甘於前僕後繼、拋灑汗水和熱情的沃土。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隨著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順利進行,我們想起了第一次青藏科考。那是1973年,在山高缺氧、風雪嚴寒、交通不便等惡劣條件下,時任青藏高原氣象科學試驗領導小組組長的高由禧院士帶領老一輩科學家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不僅填補了青藏高原氣候科學研究領域的部分空白,而且將高原氣象學研究推進到新的廣度與深度。

01

生於亂世,懷抱科學救國思想

1920年2月14日,高由禧出生於福建福清縣龍田鄉下河樣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將喜歡讀書的他作為光宗耀祖的希望,全家節衣縮食供他一個人上學。這段時間正是日本入侵中國,軍閥混戰之時,眼見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勞苦大眾在戰爭和貧困中掙扎,他深受科學救國思潮的影響,認識到要使國強民富不受外強的欺辱必須提高科學文化水平,發展科學事業,始終沒有放棄繼續讀書的念頭。

1940年高由禧被重慶中央大學化學系錄取。由於經濟困難,一邊上學一邊打零工的他不久染上瘧疾,雖然在朋友和同學的幫助下治好了病,但身體已無法支持長時間大量的化學實驗。當時他有幸聽到了竺可楨、趙九章、涂長望等教授的演講,對氣象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轉入地理系專攻氣象專業,1944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氣象專業,從此與氣象結下了不解之緣。

02

填補空白,投身國民經濟建設

1945年底,高由禧由涂長望和竺可楨介紹,到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當助理研究員,負責天氣圖工作。1948年高由禧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東亞自由大氣之運行》,開創性的論述了東亞環流的季節變化,首次提出中國有冬季風的概念。1949年,為了打破國外對新中國實施的經濟封鎖,解決國內緊缺橡膠的局面,高由禧利用氣象資料對海南島的氣候特徵進行了詳細研究,提出了利用不同地區小氣候,揚長避短種植橡膠樹的建議。

關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長

1954年,為響應根治黃河,建設三門峽水庫,控制黃河流量的號召,高由禧等受中國科學院委派,研究了黃河流域降水的氣候特徵及其暴雨與旱澇的關係,創造性地應用了「相關性排表法」,對三門峽水庫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5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高由禧始終秉承國家的需要就是他的研究方向,身體力行,不斷開拓和指導了氣象學的許多綜合研究工作,提倡學科交叉和綜合研究,積極引入和應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術,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強調氣象學要為農業、水利工程、國防建設和其他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03

紮根西部,立足高原大氣研究

艱苦的第一線開展科研工作

《西藏氣候》一書

來源:中科院之聲

相關焦點

  • 歌曲《先生若蘭》謹以此片紀念王蘭若先生
    獅峰書院 今天 先生若蘭 作詞 李達人 吳國和 作曲 謝植棟 獅峰麓先生肇鳴
  • 謹以此文於今天紀念對魯迅先生的喜愛和崇拜
    今天看到朋友圈發文紀念,才發現儘管筆者是那麼喜歡魯迅,儘管也被同學笑稱是我們班的魯迅(想來應該是心直口快,有一說一具有一點魯迅的品格吧),但,說起來,還是第一次知道魯迅是何時去世,去世時是幾多年齡,想來甚是慚愧,慚愧之餘,才想起那麼多的點點滴滴。
  • 謹以此文紀念「人民藝術家」劉文西先生
    被稱作「人民的藝術家」劉文西先生於2019年7月7日去世,享年86歲。劉文西1933年生於浙江省嵊州市的一個江南村落,1950年在上海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學習美術,1953年入浙江美術學院,受潘天壽等先生教導,1958年畢業後到西安美院工作。
  • 再見了,可染先生 謹以此紀念李可染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當時,因為要趕往上海出差,所以也不能將已經刊載了採訪文章的畫報親自送到他的手中,親聆他的意見,這實在讓我遺憾之極。記得拜訪可染先生那一天,因為到得早,便在他家樓下的綠地邊小坐。夏天的陽光,很是強烈,密緻的樹葉,有著鬱郁綠意。幼兒園的孩子們,手牽著手排隊走過,嘴裡伊伊呀呀的唱著,此時,心裡便有了滿滿的清涼。
  • 謹以此文紀念伏地魔勢力崛起中逝去的生命
    今天寫這篇文章,來紀念伏地魔勢力崛起中逝去的生命。湯姆.裡德爾一家高傲、自負的裡德爾一家在小漢格頓並不是很受歡迎。突然有一天,這對老夫婦和他們的兒子突然死去,這一事件使他們成了鎮上的熱門話題。由於在《預言家日報》上刊登了她的一篇支持麻瓜的文章之後,她被囚禁在了馬爾福莊園。在這裡,她被吊在半空,遭受了食死徒們的嘲笑,最終被殘忍地殺害,成了納吉尼的一頓晚餐。
  • 100張圖片 謹以此紀念512國殤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圖片最新資訊 > 正文 100張圖片 謹以此紀念512國殤
  • 【原創】謹以此曲,紀念抗日戰爭時期犧牲在牡丹江烏斯渾河的八位好...
    【原創】謹以此曲,紀念抗日戰爭時期犧牲在牡丹江烏斯渾河的八位好姑娘!14年浴血奮戰3500多萬同胞傷亡75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終於迎來勝利今天,我們紀念這一偉大勝利!
  • 詩歌《黑姑娘》 ——謹以此詩紀念黑姑娘拉姆
    詩歌《黑姑娘》——謹以此詩紀念黑姑娘拉姆文/蔣二二凌晨兩點在手機那一頭看著你對生活記錄的點點滴滴遲遲沒有睡意好想為你做點什麼仿佛眼前掠過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我們還停留在美好的空間想像突然一陣風吹來一切都亂了陣腳你是最天使你愛笑現實像重錘一樣擠壓著你
  • 謹以此文紀念張君秋先生百年冥誕
    張君秋先生是20世紀繼四大名旦之後最成功的京劇旦角演員。他秉承了優秀京劇演員的創新精神,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取各家之長,結合自身條件,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張派」藝術。張派藝術的重點,在於張君秋先生創造性地發展了京劇旦角的唱腔藝術。
  • 謹以此篇紀念摯友修治安
    當著手寫下這篇文字時,我還是抑制不住淚如泉湧,不知道哭了多久了,眼睛乾枯了,嗓子也哭啞了,因為從昨天知道消息的那一刻起,我的眼淚到現在一直都沒有停過。。。 從開博客到現在,我認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有些驚鴻一瞥,匆匆掠過。
  • 謹以此片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謹以此片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 75年前的5月8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戰事終結。
  • 寰球大震——謹以此片紀念海原8.5級地震100周年
    第一座地震臺站,在戰火中停用第一臺地震儀,拉開地震儀中國製造的序幕第一個地震臺網,用信件和電報傳輸數據第一個遙測地震臺網,實現數據實時傳輸第一個數位化網絡化臺網,超級地震觀測網絡初步形成百年後的今天經過幾代人艱苦卓絕的努力探索大數據時代的密集地震觀測讓烈度速報和地震預警得以實現謹以此片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共同追憶中國地震人篳路藍縷
  • 漿水面—謹以此文獻給河西走廊。
    漿水面—謹以此文獻給河西走廊。 不久、不久以前,有一位河西走廊來的姓魏的壯士曾經說過,他的族人在歷史的變遷中,懂得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最美的食物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為了這一終極目標,先人們選用凝結自然之精華的氫、氧元素,經過大約2:1的比例融合之後而形成水,魏先生說「此水非彼水」,此水乃漿水面重要成分—漿水的天然素材。
  • 江海濱:謹以此文紀念魏啟後先生百年誕辰——我讀魏啟後
    謹以此文紀念魏啟後先生百年誕辰我讀魏啟後文/江海濱「對,沒錯,就是我。我就是山東的老魏——大家早就稱呼「魏老」了,連我的兒子對外都這樣稱呼。多年前曾在林岫先生主編的一套名家專輯中見到十位之一的魏啟後,就對先生不同尋常的行草書風颳目相看。後在張仲亭先生給我寄來的刊有我為他撰寫專題文章的《濟南時報》上,見到整版之上的魏啟後老專題,一是感到有緣,二是覺著真好。在三十多年的從書之旅中,不乏一些展集活動見到魏啟後老的題詞題籤,時或也有同載專輯的意外。
  • 謹以此文紀念我們逝去的時光(我的母校)
    昨天我們看到的是逐漸消逝的過去,建築在腐敗,荒草在生長,都市在退化;今天我們看到的只剩下回憶…兄弟在澳洲讀書,因為疫情的原因暫時應該是回不去了,回不去也好,這樣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可以一起聊聊天,去城市周邊更多的地方…昨天我們想了一宿也沒能討論出去哪走走
  • 謹以此篇文章獻給我心目中最偉大的她
    今天,是母親節,謹以此文獻給我最為敬愛和親愛的母親,同時也祝福天下所有的母親,願您們安康吉祥、平安喜樂、時光靜好。文末寄語: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裡面很少有任何金錢。
  • 【抗擊疫情】一名警察的抗疫隨感——謹以此片紀念我們共同抗疫的...
    【抗擊疫情】一名警察的抗疫隨感——謹以此片紀念我們共同抗疫的偉大時刻 2020-02-04 16:5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徐霞客與新密伏羲山——謹以此篇紀念徐霞客誕辰433周年
    經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河南大學教授張振犁先生的多年考證,"浮戲"與伏羲同義,浮戲山即伏羲山。明代天啟三年(即公元1623年)的2月19日,一位步履匆匆的遊人來到密縣,興致勃勃的遊覽了伏羲山一帶的香爐山、聖僧池、石佛嶺和縣城東南的天仙廟、滴水棚及密縣城。這位遊者,就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
  • 憶方華——謹以此文深切緬懷李方華先生
    ,我每年都積極參加電鏡會議,也經常見到李方華先生,先生用她的實際行動表達著對電鏡行事業的熱愛,對後輩的關懷。李伯勤教授回憶道:「記得我邀請方華先生做會議報告時,先生由於身體原因已經不怎麼參加全國會議甚至國際會議了,但她卻欣然應邀前來參加山東省的電鏡會,以她精彩的報告、淵博的學識和對電鏡事業的摯愛,鼓舞並推動山東電鏡事業的發展!
  • 金庸逝世,謹以此詩緬懷先生,一路走好
    金庸先生故去已有多一周,可惜,我之悲痛似乎就在昨時,時至今時,仍悲不已。戊戌年良月晦日已,金庸江湖再無小陽春!望天上雲,看湖中水,終於要走,誰又曾在意過如何形式……彼時雲在風中落淚,此時水在冰下醉酒!謹以此詩,敬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