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 林鳳
東光朝鮮族村是孫吳縣沿江滿族達斡爾族鄉境內九個村屯中的一個。有朝鮮族、漢族、達斡爾族、滿族等多個民族,以朝鮮族為最多。東光村沿江而建,村莊不大,西鄰鄉政府所在地,緊挨霍爾莫津邊防哨所,東接東霍爾莫津村,屬沿江鄉較為中心位置。黑龍江緊貼村子流過,藍天、白雲、綠島、碧水,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
遼代傳說與遺址
黑龍江古稱「黑水」「弱水」「完水」,唐朝時稱「望建河」,《遼史》稱「黑龍江」。在遼建立前,在黑龍江流
域有契丹族人分散居住。傳說遼太祖乘舟沿江考察民情,正在欣賞沿岸秀美的風光,忽然,風雲突變,江面上颳起大風,太祖所乘舟船在大風中飄搖,形勢非常危險。就在這時一條黑龍出現,穩住太祖的舟船,平息了波浪,將太祖送至水流平緩江段,據說此處就是東光村段。太祖因感念黑龍相救之恩,又因此江蜿蜒壯闊,江水泛黑,故將此江命名為「黑龍江」。
東光村現有一處遼代遺址,發現有遼代陶器殘片。可能是當年遼太祖登岸後,先民們就用這些陶器為太祖奉上食物和水。東光遺址位於東光村東北20米處,為黑龍江二級臺地,長方形,是孫吳縣遼代8處遺址之一,現為農家園田地。遺址南是村民住房,北靠黑龍江大壩,東面是耕地,西有小河溝由南至北通往黑龍江。河上有一座小橋,遺址西100米處是霍爾莫津邊防哨所。該遺址地表可採集到陶器殘片等標本,為研究孫吳縣古代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朝鮮族的移居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強佔中國東北。為鞏固和發展侵華成果,關東軍向中國東北一些較偏僻地區拓展地盤,搜刮戰備物資,佔領農田土地,建立防禦體系。為實現真正佔領中國的目的,日本向中國派來的不光有軍隊,還有大量移民。當時日本政府制定《向滿洲移住農業移民百萬戶的計劃》規定,以20年間移民100萬戶、500萬人為目標。從1936年5月開始,大批日本農業貧民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東北,成為「日本開拓團」。 到1945年,日本組織了共計14批次,總數為7萬戶、20萬人的集團式開拓移民團入駐中國東北。這些開拓團成員有日本人,也有在1910年被日本佔領的朝鮮國民,這些朝鮮國民大多是因生活窮困,被脅迫來中國東北的。他們在日本開拓團當佃戶、農工。日本戰敗投降後,在日本開拓團的朝鮮人因各種原因無法回到朝鮮,就留在了當地,與當地人共同生活。由於共同的生活習慣和為了相互照顧,朝鮮族自發聚居,慢慢形成了一個個聚居點。東光村的土地肥沃,農作物產量高,也吸引了一些流落在北安、遜克、嫩江的朝鮮人搬遷至此。村內朝鮮族金姓和韓姓居多。致富路上
朝鮮族在東光村定居已有80多年,與各民族通婚往來,共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在奔小康路上,他們攜手並肩,風雨同舟。
黨的十八大以後,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東光村在縣、鄉兩級政府的關懷下,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全村人努力幹事創業、謀求發展,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東光村建有三個農業種植合作社,主導產業以種植為主,「黑河43特色高蛋白食品大豆」佔總種植面積的60%以上,其餘種植多為水稻。眾多年輕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外出務工創業。有50多人去韓國打工,朝鮮民族的自身獨特優勢發揮出來。
東光村人獨具慧眼,善抓各種機遇。在國家倡導的精準扶貧工程中,他們大力發展地栽木耳,收入增加了幾成。小農業經濟作物賺大錢,他們就扣大棚,種油豆角、西瓜、香瓜、紅辣椒等蔬菜水果。這些特色品種品質優良,在市面上供不應求,增加收入的同時,也豐富了城裡人的餐桌。零散小塊田和房前屋後犄角旮旯也是他們賺錢的用武之地,種植的白瓜子粒大皮薄,光亮潔白,種仁飽滿,含油率高,炒食味香可口,常年有人上門來收,不愁銷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散養的牛、羊、豬、雞,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
朝鮮族愛乾淨整潔,東光村人也是如此。他們修建總長度3000米的「三縱六橫」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戶戶門前。街道兩旁綠樹掩映,花草成行,甚是美觀。文化活動中心,由160平方米社區服務中心、800平方米休息活動廣場、13套健身器材組成。沿江鄉農貿大集也設在東光村,大集內設有攤床,供趕集商戶使用。每到趕集日,大集內人聲鼎沸,攤床上各色商品琳琅滿目。有外來的吃穿用生活用品,也有當地的新鮮土特山產品。
如今的東光村人把目光聚焦在歷史文化上,遼代遺址、抗日戰爭歷史、知青文化及民族風情,在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中煥發出勃勃生機,這片古老的大地再一次響起春天的晨鐘。
朝鮮族習俗
當年朝鮮人被日本侵略者裹挾至中國東北,為日本開拓團當牛做馬,比中國當地農民待遇高不了多少。他們沒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住房,大多數都是居住在當地人蓋的茅草屋和土坯房中。只有一些平時用具是本民族特色,如鍋灶、農耕用具等。至今,在朝鮮族金大媽家裡,還保留著朝鮮族特色的生鋁鍋。鍋身外部有一道3釐米寬的沿,將鍋身分為上下兩部分,各有10多釐米高,下部是平底漫圓形鍋身,全部坐在灶臺內;上部是圓柱形鍋身,一個生鋁鍋蓋,蓋在鍋上嚴絲合縫。燜出的米飯勁道,有嚼頭兒,保留著大米的原有香味。
東光村朝鮮族特色美食泡菜是每個朝鮮族婦女都會做的。當年朝鮮族到了這裡,吃不慣麵食和炒菜,又買不起喜歡的食品,製作簡單、價格便宜的泡菜就成了他們的必備菜品。他們家家都有泡菜窖,用當地白菜、蘿蔔、辣椒、蘇子葉等,製作各種泡菜,自己吃,也常送給當地群眾,深受各族同胞喜愛。直至現在,孫吳縣最好吃的泡菜仍然是東光村朝鮮族婦女做的。
東光村朝鮮族的特色美食還有冷麵。受朝鮮族的影響,孫吳人每到夏季,都盼望能吃上一碗正宗的朝鮮冷麵。打糕是朝鮮族年節佳日和招待貴賓時的重要食品,富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在朝鮮族的習俗中,過年必須吃打糕。在孫吳人眼裡,只有東光村打糕才是最正宗的,香滑潤甜,滿口留香,讓人吃了一塊還想吃。
東光村的朝鮮族友善團結,孝老愛親,能歌善舞。本民族之間相處和睦,相互幫助,相
互支持。有史以來,就把尊重老人視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禮節。每逢朝鮮族同胞60大壽,都舉辦壽慶,叫做「回甲宴」或「花甲宴」。東光村的朝鮮族和黑河地區其他朝鮮族來往也很密切,他們互相參加「花甲宴」。舉辦「花甲宴」時壽星夫婦以及親
屬、子女都必須穿著民族服裝。原來參加這種較為莊重的慶典都要身著白色的民族服裝,到了現在,對服裝的要求已不那麼嚴格了,大家都比較喜歡穿上顏色鮮豔的服裝,更襯託出喜慶的氣氛。
朝鮮族的「花甲宴」有著比較規範的程序,主要分為擺壽席、獻壽、放壽席、鬧壽夜、分壽桌等項目。在堂屋內,往桌案上擺各種糕點糖果、整雞整魚、大塊肉、打糕等必備壽食不下50種。「花甲宴」時,每個子女都要置辦一桌壽宴,有幾個子女就要擺幾桌,賓客都要帶上禮物,為壽星祝壽。朝鮮族花甲禮的重頭戲是獻壽,給壽星敬酒、行大禮的過程就是獻壽。先是由主持人介紹壽星的人生經歷,然後由長子夫婦開始敬酒,行大禮,接著次子一直到孫子輩依次獻壽。獻壽之後是娛樂節目,大家邊歌邊舞向壽星祝壽。接著是放壽席,壽星或其子女向賓朋敬酒答謝。晚宴結束後,家人及親朋歡聚一屋,載歌載舞,通宵達旦。各路親朋臨別之際,東家要分壽桌,把壽桌上所擺的糕點果品分贈給親友。
老一輩朝鮮族大都習慣用朝鮮語互相交流,一部分通曉朝鮮文字,少數家庭至今還掛著朝鮮文字掛曆。
本文摘自《國境線上的美麗鄉村》一書
東光朝鮮族村簡介
東光朝鮮族村138戶328人,少數民族人口108人,大多數為朝鮮族。集體土地4584畝、林地886畝、草原339畝。農業以種植大豆、水稻為主,兼漁業、果蔬和朝鮮族傳統美食。2018年人均收入113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