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2020-07-03 樹深與林深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諸如《金瓶梅》、《紅樓夢》這般演繹一家一族日常生活瑣事的長篇小說,雖然一問世便令人嘖嘖稱「奇」,但在驚嘆之餘,讀者仍不免懷疑此類大量鋪陳生活細節的寫作模式其實另有深意,因此直到今天始終有人孜孜不息地「索」其「隱」去的「微言 大義」。

這種讀法當然和古典小說的「野史」血源有著密切關係,他們認為小說既為 「史鑑」,是故必有藏匿於文字背面,甚至被作者刻意隱去的史實可考。《紅樓夢》的 閱讀反應最可證明這種心態,從廿世紀初「舊紅學」的「索隱派」(例如蔡元培的《石頭 記索隱》、闞鐸的《紅樓夢抉微》等),到世紀末所謂的「考證索隱派」(例如霍國玲、霍紀 平、霍力君的《紅樓解夢》等),都是千方百計地想要找出小說隱含或影射的「真事」。

相比之下,《金瓶梅》的情況要好一點,畢竟它的傳布不及《紅樓夢》來得廣,「金學」 的開展亦較「紅學」來得晚,但是同樣有人抱持相同的閱讀信念,甚至公然指稱小說根 本不是隱喻、而是明指某(些)個政治事件。筆者和魯迅一樣,基本上是以「世情書」 作為《金瓶梅》小說類型的定位,所以自然要釐清《金瓶梅》有無微言大義這個問 題,並且提出拒絕「索隱派」讀法的理由。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明清讀者的看法

目前所知最早的《金瓶梅》刻本,是有萬曆丁巳(四十五年)東吳弄珠客序的《新刻 金瓶梅詞話》,然而在這個刻本出現之前的二十餘年間,小說早就以抄本的形式流傳在 董其昌、袁宏道、袁中道、謝肇淛、屠本畯、王肯堂、王稚登、沈德符、馮夢龍、馬仲 良、李日華、沈倩、丘志充、薛岡、文在茲等人之中了。這些文人對《金瓶梅》普遍都 有「奇快」的閱讀感受,但是書中為幅不少的風月筆墨倒也令他們感到緊張,不少人紛 紛在朋友面前表態以撇清干係。例如董其昌明明覺得這部小說「極佳」,但是又對袁中 道表示此書「絕當焚之」。沈德符僅僅讀了幾卷小說便覺得「甚奇快」,然而面對馮 夢龍、馬仲良的出版建議,卻又因為怕引來「誨淫」批判而拒絕了。薛岡同意此書是 「有為之作」,但在友人文吉士面前也不免大罵:「天地間豈容有此一種穢書?當急投 秦火。」不過在稱奇/斥淫的兩極反應當中,袁宏道對這部小說倒是別有看法,他在 一封寫給董其昌的信中提到:

「《金瓶梅》從何得來?伏枕略觀,雲霞滿紙,勝於枚生〈七發〉多矣。」

枚乘的《七發》是漢初著名賦篇,全文借吳客之口告知楚太子,聲色犬馬之樂不若聖賢 妙言有益,因此是一篇典型的政治諷諭文章。袁中道在信中指出《金瓶梅》勝於〈七 發〉之處多矣,看起來似乎是發現了小說的政治諷諭本色,不料他在《觴政》卻又提出 截然不同的說法:

「傳奇則《水滸傳》、《金瓶梅》等為逸典,不熟此典者,保面甕腸,非飲徒也。」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金瓶梅》在這裡變成茶餘酒後「佐談資」的消譴讀物,顯然袁宏道認為在政治諷諭之 外另有其閱讀取向。

前引袁宏道寫給董其昌的信,作於萬曆二十四年,是現今所知明人討論《金瓶梅》 最早的文字,距離萬曆四十五年《新刻金瓶梅詞話》的梓行有二十年時間,學界經常借 此推測小說抄本的流傳期限。不過這裡要強調的是,這時期文人有不少和袁宏道一樣注 意到小說的政治意味,例如屠本畯《山林經濟籍》稱:「相傳嘉靖時,有人為陸都督炳誣奏,朝庭籍其家。其人沈冤,託之《金瓶梅》。」沈德符提供的訊息更清楚:

「聞此為嘉靖間大名士手筆,指斥時事,如蔡京父子則指分宜,林靈素則指陶仲文,朱則 指陸炳,其他各有所屬。」

這兩條資料都指出著書另有政治意圖。然而不要忘了,沈德符自己的閱讀反應是「甚奇快」,他又提到好友馮夢龍的反應是「見之驚喜」、馬仲良也認為此書「可以療飢」,可見《金瓶梅》是一部既有政治寓意、讀來又讓人覺得痛快的佳作。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不過當時還有別的說法,袁中道提到:

「舊時京師,有一西門千戶,延一紹興老儒於家。老儒無事,逐日記其家淫蕩風月之事,以門慶影其主人,以餘影其諸姬, 瑣碎中有無限波,亦非慧人不能。」

另外,謝肇淛在為某個版本寫的一篇跋語也提到:

「相傳永陵中,有金吾戚裡,憑怙奢汰,淫縱無度,而其門客病之,採摭日逐行事,匯以成編,而託之西門慶也。」

袁、謝兩人的說法都差不多,也許是根據相同的消息來源,總之著書目的是沒有政治性解讀的。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萬曆四十五年《新刻金瓶梅詞話》的幾篇序跋,則不約而同地強調小說別有寓意。 欣欣子《金瓶梅詞話序》開篇即道:

「竊聞蘭陵笑笑生作《金瓶梅傳》,寄意於時俗, 蓋有謂也。」

東吳弄珠客《金瓶梅序》也說:「然作者亦自有意,蓋為世戒,非為世勸 也。」至於廿公《金瓶梅跋》更是直言:

「《金瓶梅傳》,為世廟時一鉅公寓言,蓋有所刺也。」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問題是,這裡的「蓋有謂也」、「蓋為世戒」、「蓋有所刺」、以及寓言 說,並未明白指出小說戒的是什麼、刺的又是什麼,也沒有暗示小說所謂是否影射政事。然而就算這些序跋意指小說假託宋朝、實寫明事,也不見得就是沈德符所說的:

「如蔡京父子則指分宜,林靈素則指陶仲文,朱則指陸炳,其他各有所屬。」

即便是,傳者不過遙遙虛指,何況小說是以西門慶及其妻妾姘婦為主角,蔡京父子等人不過 配角而已。總之三篇序跋透露出來的訊息是極有限的。

顯然,《金瓶梅》有無微言大義的討論,在明代讀者群間似乎不若「淫書」與否來得重要。就算到了清代《金瓶梅》評點家張竹坡那裡,最關注的恐怕也還是奇/淫之辨,他那一篇文字《第一奇書非淫書論》、以及共計百餘條的《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讀 法》、和各回回評大抵都是為了平反「誨淫」惡名。不過張竹坡另外還提出「寓意說」 和「苦孝說」,前者主要是從小說人物姓名的寓意尋找情節的內在聯繫,基本上無涉任何一種政治諷諭說;後者則是編派出一大段孝悌玄文,最後倏忽得出「則《金瓶梅》當 名之曰奇酸志苦孝說」的結論,為小說的著書目的提出了新的詮解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寓言說」和「苦孝說」

張竹坡提出的「寓意說」、「苦孝說」,乃是為了替《金瓶梅》洗脫「淫書」惡名 的翻案文字,這正是「寓意說」不著邊際、「苦孝說」不知所云的原因。然而,《苦孝說》裡的一段文字又似乎暗示了什麼:

「至於生也,不幸其親為仇所筭,則此時此際,以至千百萬年,不忍一注目,不敢 一存想,一息有知,一息之痛為無已,嗚呼痛哉!......嗚呼,蒼蒼高天,茫茫厚 地,何故而有我一人,致令幻化之難也。故作《金瓶梅》者,一曰寒酸,再曰抱 阮,結曰幻化,且必曰幻化孝哥兒,作者之心其有餘痛乎!」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這裡把《金瓶梅》的作者寫成一個「其親為仇所筭」的孝子,並稱小說乃其含冤發憤之 作,很容易使我們想到前引屠本畯那段文字:

「相傳嘉靖時,有人為陸都督炳誣奏,朝庭籍其家。其人沉冤,託之《金瓶梅》。」

這個沈冤之人乍看極可能就是張竹坡「苦孝 說」的原型。然而,在屠本畯和張竹坡兩代之間,恐怕已有另外一種更具體的「孝子著書復仇」說法在發酵,如果下引康熙時人宋如鳳《稗說》這個講法不是捏造,那麼張竹 坡「苦孝說」的原型應該來自於此:

「世知《四部稿》為弇洲先生平生著作,而不知《金瓶梅》一書,亦先生中年筆 也。即有知之,又惑於傳聞,謂其門客所為書,門客豈能才力若是耶。滿洲痛父 為嚴相嵩父子所排陷,中間錦衣衛陸炳陰謀孽之,置於法。弇洲憤懣懟廢,乃成 此書。陸居雲間郡之西門,所謂西門慶者,指陸也。以蔡京父子比相嵩父子,諸 狎暱比相嵩羽翼。陸當日蓄群妾,多不檢,故書中借諸婦一一刺之。」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這條資料過去被視為《金瓶梅》作者「王世貞說」的肇端,殊不知此處所載,非僅是落實了沈德符所謂《金瓶梅》作者乃「嘉靖間大名士」的講法,而且還把沈氏「指斥時事」之說加以修改發揮,重新賦予小說政治諷諭的新解。然而必須特別指出的是,張竹 坡卻把「王世貞報父仇」的說法濃縮成「苦孝說」,把原先指證歷歷的政治聯想凍結起 來,因而他的《苦孝說》一文就完全看不出什麼政治寓意。

可是「王世貞報父仇」的說法,顯然已在有清一代蔓延開來,這可以從《寒花盦隨這條資料過去被視為《金瓶梅》作者「王世貞說」的肇端,殊不知此處所載,非僅是落 實了沈德符所謂《金瓶梅》作者乃「嘉靖間大名士」的講法,而且還把沈氏「指斥時 事」之說加以修改發揮,重新賦予小說政治諷諭的新解。然而必須特別指出的是,張竹 坡卻把「王世貞報父仇」的說法濃縮成「苦孝說」,把原先指證歷歷的政治聯想凍結起 來,因而他的〈苦孝說〉一文就完全看不出什麼政治寓意。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可是「王世貞報父仇」的說法,顯然已在有清一代蔓延開來,這可以從《寒花盦隨筆》、《闕名筆記》、《秋水軒筆記》、《消夏閒記》幾部清人筆記見到。傳言說王 世貞的父親王進《清明上河圖》畫於嚴世蕃,為湯裱褙(或說唐順之)識破,後遭陷遇害。王世貞為報父仇,特作《金瓶梅》獻世蕃(或說順之)以投其好,內容影射嚴嵩父子惡行,結果世蕃病足(或說敷在書頁上的毒藥害死順之)。各本筆記所載傳言不一,足見類似說法在清代流行的廣度,就像魯迅所言:

「案鳳洲復讎之說,極不近情理可笑 噱,而世人往往信而傳之,異說尚多。」

不過就像前面說的,明代那幾位讀過《金瓶梅》的文人固然也不排除小說可能有的政治性格,但是他們也表示出對小說的激賞。至於張竹坡則僅僅拿傳言編派出「苦孝說」,他的評點中心還是集中在世情摹畫上,從來 沒有意願在政治諷諭上加以詮釋。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清人此類傳聞主要還是因為 《金瓶梅》之「奇」,所以才在著書目的上穿鑿附會,日逐發展出王世貞著書報父仇的講法。


《金瓶梅》:是「微言大義」亦或「淫話汙語」(1)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河南話」「四川話」卻沒有「河北話」?
    提起北方「河南話」「山東話」甚或「陝西話」「東北話」,南方提起「廣東話」「四川話」「湖南話」等等,這些稱呼雖然不是很準確,但大家都有大致的印象,但是若提起「河北話」人們則多半是一臉懵。「河北話」存在嗎?
  • 何謂「文字化育」?|「文化」的定義
    文字是傳承人類智慧的根本,因此可謂「本立而道生」[1]。文字微言大義,文以載道。古聖先賢將先人的經驗教訓總結成「道」理,以「文字」為主要載體記錄下來,旨在「化育」後人。故曰:文化者,文字化育也[2]。傳統文化包羅萬象,粗略可以劃分成「經、史、子、集」四大部,涵蓋思想、歷史、文學、天文地理、農牧、醫學、民俗、算學、音樂、美術、飲食、服飾、器物等,每一門文化學科都需要歸納為規律,抽象成文字,記載於書簡,這其中,約定俗成為「文」必不可少,可以說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和綱目。
  • 「解經題」——《印祖文鈔》解《大經》(1)
    不因佛說,誰能自悟。」( 增廣文鈔卷四《請淨權法師講法華經啟》)【佛】「佛以覺為體,而覺有本覺,始覺,不覺。本覺者,卽生佛同具之天真佛性,乃性德也。始覺者,依本覺理,起真實修,對治煩惱習氣,令其消滅無餘之妙智,乃修德也。
  • 「秦國史」「俗語行話隱語」「1948年香港年鑑」「中國基督教」「神話研究」
    哈嘍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這麼幾個專題:「秦國史」「俗語行話隱語
  • 「班」字背後的政治史:「上班」為什麼叫「上班」?朝鮮「兩班」是...
    「說文解字」中寫道:「班,分瑞玉也。」其中,瑞玉是古代玉質的信物,古人用以作為溝通的憑信,一般從中一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待到再次相見時,話不多說先拿出兩塊玉來驗一驗,如能完美合一,就證明眼前人身份過關。
  • 戒定慧修學三皈是「入門」,五戒是「登堂」,定慧是「入室」
    正式受過三皈依的人,得稱為「信士」,意即「信」佛之「士」。若未受「三皈」的人,則還不能稱為「信士」。「信士」在佛經一嫋又稱為「清信士」。接著,受「五戒」後得稱為「居士」,意思是「居」家學佛之「士」。居士持五戒,再進而修習定慧,便可「登堂」而且「入室」。「入室」以後,再下一步就是「到家」或「還家」(意思就是回家),「回家」是指什麼而言呢?
  • 「烏衣巷口夕陽斜」,到底讀「xie」還是「xia」? | 棲家共讀
    @ 阿母母(大女兒4歲,小女兒2歲)昨天回家太晚沒有打卡。今天早上一醒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朱雀橋邊野草花」,仿佛在夢裡都在讀詩呢……那一定是美夢了。然後她對我說,「媽媽,昨天沒有讀詩的吧?」很高興看到她這麼感興趣,沒有覺得枯燥。把讀詩、閱讀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堅持下去吧。
  • 孔子談「學習」:學習,就是模仿和練習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四書裡的「根本」——《論語》。」的興起,幾乎人人都能夠說出三五句《論語》裡的名言,如,「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些話歷經了2500多年,至今仍然能散發出智慧的光芒。
  • 日語中的「何」讀「なん」還是「なに」?
    「納尼」這個詞,「納尼」其實就是日語中「なに」(什麼)的空耳,它的日文漢字寫作「何」。(圖源網絡)有系統性日語學習經歷的小夥伴想必都能流利地讀出句③中的「何」(發音為「なん」),畢竟這句話是標日初級第二課裡所學習的內容
  • 默照禪中的「定」與「觀」
    答:坐禪時,我會嘗試以最簡單也是最低的條件在每個最短的時間單位內覺察身心,或應說是維持生存,又儘量不運用任何文字或概念去描述當時身體任何部分及周遭任何事物,例如:「鼻」、「手腳」、「空氣」、「呼吸」、「緊張」、「放鬆」、「舒暢」、「妄念」等,察覺了就放下,不去深究。
  • 動畫「天才麻將少女阿知賀篇」再追加1話 全16話完結
    動畫「天才麻將少女阿知賀篇」再追加1話 全16話完結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3-01-11 10:04:53
  • 東方Project同人動畫「幻想萬華鏡」第1話預告PV公開
    東方Project同人動畫「幻想萬華鏡」第1話預告PV公開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佛陀從生命所面對的種種憂悲惱苦、疑惑恐懼作層層追溯,他看到世間無盡苦惱的根源,正是世人因無知而執著,以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自我」而來的。佛陀就是第一個徹底擺脫了這個「我執」的枷鎖,得到自由自在的聖人。「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
  • 東北話「太nē了」的「nē」字應該怎樣寫?
    東北話,學名「東北官話」,是官話方言的一種。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以及鄰近東北三省的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部分地區,東北官話的使用人口超過1億。東北話的分布地域面積很大,但是內部差異卻相對較小。因東北話與普通話較接近,通俗易懂,卻又帶有較強的地域特色,與普通話相比,更生動形象,又往往能給人一種「不嚴肅感」和「幽默感」。
  • 「人性惡」還是「人性善」?
    1.荀子性惡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可知荀子所謂的「性惡」包括:(1)人的天性、本性是「惡」的,而表現出來的「善」則是由後天努力、環境、教育等外在因素約束自我而成。
  • 通靈王-武井宏之-「1-32卷」
    內容介紹:主角麻倉葉為了過上輕輕鬆鬆的日子(並在未婚妻安娜的威脅之下)毅然地參加了通靈王大賽,並在大賽中得知自己的使命是阻止其雙胞胎兄長,同時亦是他祖先麻倉葉王得到偉大精神(亦是精靈王)原因是麻倉葉王要創造一個只有通靈者的世界在參加的過程中麻倉葉認識了來自中國的道士道蓮,來自大自然的霍洛霍洛(轟隆轟隆)來自日本熱血男兒木刀之龍,來自英國的李塞魯
  • 「藥師如來」與「藥師佛」淺談 (釋無畏)
    我們在一般持念的時候,可以在佛名的前面,加上「南無」兩個字,讀作「拿謨(Namo)」,這是梵語「敬禮」的意思,能夠提醒我們要對佛陀生起歸敬之心。我昔因地為菩薩時,歷修眾行,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實,以八聖道正見所證,名為『如來』;如過去正等正覺,調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來』。」又如同《大智度論》說:「云何名『多陀阿伽陀』(『如來』)?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 日語初級當中助詞「は」和「が」的區別(*'▽'*)
    那兩句話的區別又是什麼呢?區別1「は」用來提示主題,強調後面的部分。也就是說想讓對方獲得的信息是「中國人」。「が」用來強調前面的部分。也就是強調我才是中國人,不是其他人。區別2「は」可以表示對比。(在教室裡的人是誰?)誰が教室にいますか。(誰在教室裡?)這兩句話都是疑問句,想要表達的意思相同。但是,通過中文翻譯可以看出,語序上是有所不同。大家都知道,疑問詞表述對方不了解的信息,也就是新信息。在日語中,新信息的後面要使用「が」而不是「は」。
  • 黃子純:從《品花寶鑑》對照《金瓶梅》的現實之醜
    這些「淫」字當頭壞事做盡的人接二連三葬送性命,以此告誡人們一個普遍價值觀——「貪淫無好死、萬惡淫為首」的教化力道。[18]二、多種樣貌集一身的幫閒《金瓶梅》描寫幫閒時是圍繞西門慶為中心來敘述,所以應伯爵、謝希大、吳恩典等幫閒展現逢迎拍馬、能說善道的本領,幾乎都是詼諧逗趣的形象。
  • 從「相信愛情」到「相信上帝」
    「到底能不能再相信愛情」的議題成為眾人討論焦點。同一時段,韓劇《太陽的後裔》演員雙宋又爆離婚,結束維持不到兩年的婚姻。人們追劇,代表對愛情還有憧憬,嚮往兩人至死不渝舍己的浪漫愛情。但從虛擬戲劇回到真實世界,卻令人對愛情害怕,對婚姻止步。越來越多人認為「如果會走入壞的婚姻不如選擇不婚」,造成普遍晚婚,同居,或不婚。單身現象席捲現代社會,教會信徒不少亦處於單身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