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女儔楊令茀的生前身後事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李 迅 上海灘雜誌公眾號

楊令茀

藝術大師劉海粟為近代著名女畫家楊令茀寫下一首詩:

Look

旅美半生,愛國女儔。

博收文物,盡獻神州。

壽享期頤,詩畫清流。

天風萬裡,遺範千秋。

這首詩讚頌了她的愛國精神和高尚品德。她的生前及身後事,精彩紛呈且曲折離奇,值得回顧。

一幅照片的機緣巧合

我最先接觸楊令茀的資料,源自一次誤會。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2015年舉辦了一場全市性的上海統一戰線歷史圖片展,作為工作人員,我參與了籌備工作。在搜集史料的過程中,有關單位提供了一張珍貴照片,照片中是著名愛國工商界人士、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胞姐榮漱仁與其夫上海交通大學楊通誼教授,坐在兩件精美的翡翠文物前。在布展時,請部裡歷任老領導審閱,有一位老同志說,似乎照片並非在說這件事,他依稀有印象見過這張照片,但又說不準,因存異議,故照片沒用。

1987年6月,楊通誼、榮漱仁夫婦攜楊令茀文物回國

圖片展結束後,為考證此事,我查閱了大量榮氏家族資料,最終在部裡的檔案室找到了一本1997年內部印行的書籍《榮漱仁、楊通誼夫婦愛國奉獻事跡回顧》,書名是原上海市長汪道涵題寫的。其中就收錄了這張照片,並介紹說1987年6月,楊通誼的姑姑楊令茀捐贈給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所用的翡翠水盂、玉雕香爐。真相大白,楊令茀的名字也首次映入眼帘。

時間又過去了4年。最近我赴無錫療養,在太湖邊散步的時候,無意中走到了太湖、蠡湖、梁溪河交匯處的無錫名勝——管社山莊。山莊內尚有楊氏墓園及祠堂。由於已經過了開放時間,經人指點,我從後面一公廁旁邊繞到了祠堂後面的楊氏墓園。資料顯示,管社山莊最初是楊氏先人楊維寧(1674—1736)建造的。楊維寧,字紫淵,一生布衣,性愛山水,築別業於管社山,自號管社山人。民國年間,楊維寧後裔於此建立祠堂。祠堂為一組仿清代官式建築群,規制高而顯敞,共有二進和一座兩層小閣。祠堂後面的墓園中,最大的是北洋政府財政部次長、實業家楊味雲(1868-1948)夫婦墓,上刻章士釗「平生貫華閣,大隱釣璜溪」、劉海粟「雲在雙松」的題辭。看了楊味雲墓後,沒想到竟在其東側平臺意外發現楊令茀墓,墓前有劉海粟題「愛國女儔」刻石。還有楊景熥(字通誼)、榮漱仁夫婦墓。由此才恍然大悟,原來,楊味雲即楊通誼父親,而楊味雲八妹,即楊令茀。

因緣際會,歷史與現實的一再交織,激發了我追根溯源的濃厚興趣。

曾與齊白石一起辦畫展

據《無錫文史資料選輯》《雙松百年》等有關資料記載,楊令茀19世紀80年代出生於無錫楊氏望族,5歲時作品參加畫展,8歲師從著名畫家吳觀岱學畫。後就讀於上海務本女子中學(現為上海市第二中學),在校品學兼優,曾獲上海市中學生聯合運動會跳欄冠軍及學校獎學金。畢業後執教於江蘇如皋小學和南京女子師範學校。

楊令茀

1911年,楊令茀隨在北洋政府擔任要職的長兄楊味雲去北京,得以拜文壇耆宿樊之山為師,並結識陳師曾、林琴南、廉泉等名家,得到他們的教誨和指點,畫藝及詩文日益精進。她在北京舉行過個人畫展,並與齊白石一起辦過畫展,不久,被推薦到故宮古物陳列所當畫師,得以觀賞臨摹歷代名作,尤致力於臨摹歷代帝王和皇后的畫像。當時她不僅畫名大噪,詩亦頗負盛譽。一些詩作彙編為《山遠水長詩集》2冊,故有「楊家小妹才氣高」的美譽。楊令茀還愛好建築藝術,曾製作大觀園模型及頤和園模型。大觀園模型在上海和美國展覽,獲得好評。

楊令茀在故宮武英殿作畫

1923年9月,日本關東發生大地震。楊令茀被推為藝術界代表東渡日本,向關東災民捐贈一批書畫。後去朝鮮舉行個人畫展。1925年又去美國參觀費城博覽會,1927年回國,應邀至瀋陽故宮博物館工作,並將自己臨摹的近百幅歷代帝王畫像在館中展出。後又應聘兼任東北特區美術學校校長。

題「贈」希特勒:「戰爭販子」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派女間諜對楊令茀進行拉攏,她慨然寫下「關東輕棄千鍾祿,義不降日氣節堅」的詩句。1934年,為擺脫日軍糾纏,她通過駐哈爾濱德國領事館介紹,赴德舉辦畫展,行前將在瀋陽皇姑屯購置的600畝田產捐贈給當地基督教女青年會。之後一路旅行一路作畫,並將所得收入寄贈上海救國會作為抗日活動經費。

抵達柏林後,適逢希特勒主持的聯合畫展開幕,楊令茀被邀參加,不料一幅花鳥作品被希特勒看中,並要其在畫上題款。她用中文寫上「致戰爭販子」幾個字。事後希特勒看到譯文時勃然大怒,下令將其驅逐出境,此時她早已離開德境回國。

1936年楊令茀赴加拿大,參加在溫哥華舉辦的加拿大全國畫展。1937年到美國,從此在美國僑居40年。她先在加州大學學習,後至史丹福大學、蒙德萊國立軍官學校、太平洋大學、華盛頓大學任教。1965年退休後移居加州卡麥爾城,開設楊令茀畫院。

楊令茀畫冊

楊令茀終身未嫁。她珍藏著祖國一些極貴重的文物。臺灣方面曾派人與其聯繫,勸她到臺灣安度晚年。她寫詩明志:「我在海外作隱倫,每見葉落思歸根。小箕山下先塋在,歸去長依父母靈。」1972年,她曾寫信給周恩來總理,表達她思歸併欲將珍藏文物和她在故宮臨摹的帝後畫像獻給祖國的心願。當時中美尚未建交,因而由我國駐加拿大大使李文洲轉告,同意她回國定居。但當時國內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故遲遲未能成行。

1978年9月5日,楊令茀在美國逝世。在《榮漱仁、楊通誼夫婦愛國奉獻事跡回顧》一書中,其侄楊通誼教授回憶,楊令茀由於一直獨身,平時也無人照顧。當日,她跌倒在美國卡麥爾城寓所的廚房裡,離開了人世。直到第二天被人發現時,遺體早已冰涼。楊通誼感慨地說,姑母身體一直很好,就在逝世前不久,還有朋友去探望她,發現她行動自如。如果身邊有親人小輩照顧,也不至於落得個如此結局。

身後終嘗夙願,珍貴文物歸故國

楊令茀生前曾多次表示,將珍藏文物和她在故宮臨摹的帝後畫像獻給祖國。上世紀80年代,楊通誼為實現姑母遺願,前後奔波近10年。

楊通誼,1930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獲電工科學學士及工業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後為該院終身榮譽院士。1934年他與榮德生之女榮漱仁結婚。1950年為上海廣新銀行董事長,後長期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改革開放後,楊教授和夫人榮漱仁鼓勵回國探親的三兒子楊世純,為上海引進生產電子手錶的技術設備,成為上海最早的補償貿易項目。他還支持女婿3次到交通大學講學,又鼓勵四子楊世緩為武漢市引進技術設備,開設塑料化工廠。同時他還促成堂兄榮輔仁將虹橋路上房產獻給上海科技協會,作為建造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基地,又促成堂兄榮鴻元捐助人民幣100萬元,給交通大學建立教師活動中心。

1972年尼克森訪華後,楊通誼與姑母取得聯繫,並時常書信往來,「姑母的每封信都表達了緬懷故國,思鄉心切的感情」。楊令茀在美國逝世後,楊通誼通過努力於1982年使其遺骨魂歸故裡,安葬於管社山莊。其後又四渡重洋,終於在五年後把姑母生前收藏的文物全部運回祖國。其中獻給故宮博物院的有乾隆御用的翡翠水盂、玉雕香爐等8件宮廷玉石珍品,15幅歷代書畫。獻給無錫市博物館的有130餘件書畫藝術作品。還將遺產10萬美元在美國設立楊令茀文教基金,用於文教事業。

無錫市博物館舉行楊令茀捐獻文物展覽

楊通誼回憶,由於楊令茀是突然逝世的,生前沒有可能辦妥遺產繼承事宜,這給楊通誼帶來了難以想像的麻煩。上海出具的公證書,美方不予承認,楊通誼不得不聘請在美開業華人律師徐華民來滬調查認定遺產繼承人的合法身份。關於此事,中央和有關部門也高度重視,時任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曾親自過問此事,國家文物局和無錫市文化局也分別出具委託書,請楊通誼夫婦出面與美國法院進行交涉。

1980年,楊通誼和夫人榮漱仁帶著國內的有關文書首次赴美。經交涉,美聯邦政府認為,楊令茀遺囑中雖已表明玉器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字畫送給無錫市,但沒有說明遺產回國後不會成為商品,因此必須徵收遺產稅。楊通誼隨即回國向故宮博物院辦理了不將楊令茀捐贈品作為商品的證明。這項證明文件由我國駐美大使館出具證明書並由徐華民律師遞交美國法院,申請免稅。半年之後,終於獲準免稅。

1982年,楊通誼夫婦二度赴美,希望這次能順利全數取回國寶。遺憾的是,前次免去的是聯邦稅,並不等於能免州稅。楊令茀生前居住的加利福尼亞州政府仍堅持徵收3萬美元的地方稅,才能讓國寶回國,而且稅金隨著利息增長,幾年後就達1倍之多。此間緣由是,與聯邦稅法不同,按照加州稅法,楊令茀對美國聯邦政府的捐贈可以免稅,但是關於向外國政府機構的捐贈卻無明確規定,所以堅持完稅後放行。雖然後來經過反覆溝通協調,對方部分讓步,但楊通誼第二次赴美帶回國的國寶中還是少了兩樣最重要的文物——翡翠水盂和玉雕香爐。楊通誼回滬後,對採訪他的《解放日報》記者曹玉和說:「這批文物,是她老人家費盡心機,分批運往美國的,寄存銀行保險達40餘年了。」他說無論如何,一定要全部拿回來,「要對祖國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

楊通誼、榮漱仁1982年在美國

1982年9月23日,在故宮博物院的漱芳齋內,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隆重舉行了美籍華人楊令茀女士捐獻文物儀式。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高度讚揚楊令茀老人的愛國熱忱,同時向楊通誼和夫人榮漱仁頒發了獎狀和紀念品,表彰他們夫婦為實現姑母遺願所作的努力。楊通誼表示,乾隆御用的翡翠水盂、玉雕香爐還在美國,所以他還是感到不安和忐忑。

回到上海後,年近八旬的老人決心自己研究美國法律,拿起法律武器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他翻閱了大量的加州稅法材料,終於發現了一個有利條款,加州遺產及贈與稅法施行細則第13842條規定,由外國稅務機構具函說明對加州民間宗教、慈善或文教團體所作出的捐贈,外國政府如果不課收遺產稅或類似捐稅,可以換得加州贊同互惠免稅。楊通誼認為,這一點應能做到,所以他通過有關部門拿到了我國政府的相關證明文書,後又經過曠時5年之久的法律斡旋,最終他獲得了勝利。

1987年6月,歷經千辛萬苦,楊通誼夫婦終於拿回了原本就屬於祖國的翡翠水盂和玉雕香爐,多年的心血總算沒白費,流散在海外的國寶回歸,了卻了姑母一生夙願。欣喜之餘,楊通誼夫婦在文物捐贈前留下了珍貴的合影,這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照片。不幸的是,文物回歸後不久,榮漱仁女士猝然倒在滬港經濟協會理事會的一次會議上,與世長辭。2000年,楊通誼教授也以93歲高齡告別了這個世界。斯人雖已遠去,但他們共同為國家,為人民,也為歷史留下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永遠珍重。

END

原標題:《愛國女儔楊令茀的生前身後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楊令茀:一生未嫁,去世無人發現,五年後安葬祖國,財產全捐國家
    她生前未能了卻的兩大心願,總算一一實現,而此時,距離她離世,已經過去了五載。藝術大師劉海粟在為她立墓碑時,特地寫詩一首,稱頌她的愛國熱忱和高風亮節:旅美半生,愛國女儔。博收文物,盡獻神州。壽享期頤,詩畫清流。天風萬裡,遺範千秋。
  • 楊令茀:一生未嫁,去世無人發現,五年後安葬祖國,財產全捐國家
    才華橫溢的女書畫家楊令茀在民國,有那麼一位女性,她是才氣高絕的愛國書畫家、她曾在故宮臨摹畫作引得萬人駐足、她甚至在畫題款諷刺希特勒……她的一生,轟轟烈烈,她就是——楊令茀。楊令茀——出生於清代光緒十三年即1887年無錫城的一個大家庭中。由於她的家在當地屬於名門望族,從楊令茀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可以接觸到許多的文學典籍,在她很小的時候開始,楊令茀就對書畫、詩詞等表現出極強的興趣和異於常人的天賦。在平常人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楊令茀就跟隨家中的人學文學武。
  • 生前寂寞事,身後千秋名。他是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卻鬱鬱而終
    所以這段時期辛詞的內容多表達了想上陣報國殺敵,恢復祖國山河的愛國情懷。詞風沉雄豪邁,意境開闊宏大,用語悲愴激昂,讀來入人肺腑,憾人心魄。名句有: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等……辛棄疾一生以恢復山河為志,渴望建功立業,但卻命運弄人,壯志難酬,最終老死鄉野,遺恨終生。
  • 村樵賞悟宋詞名句(十)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為了完成國家統一大業,以贏得個青史留名實現祖國的統一大業,是全球愛國華人的共同願望,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奮鬥目標。
  • 資料:常德「9·1」大案殉難者生前身後事
    死者生前也許平凡得像土地一樣,但是現在他們的生前身後事卻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正是中秋前夕,正是最容易驚動人們情感的時節。  我準備一家一家地走訪,但又有點後悔來得不是時候。  熊書記:五個殉職員工中,至少四個原本可以不上班,但是……  常德沉浸在哀痛中,也在戒備中。
  • 古代「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四大美女的生前身後事
    那麼現在在這裡分享一下這四大美女的生生前身後事。沉魚(西施):西施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一位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有一次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遊泳,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落雁(王昭君):王昭君是西漢時期的一名宮女。
  • 古代「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四大美女的生前身後事
    那麼現在在這裡分享一下這四大美女的生生前身後事。中華文化的璀璨文明,正是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沉澱而成,而在那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總有那麼一些惹人注目的人和事,而古代的四大美女是我們心中的浪漫
  • 立下一紙遺囑 了卻「生前身後事」
    原標題:立下一紙遺囑 了卻「生前身後事」 哪些遺囑無效? 一紙遺囑,談的是身後事,影響的卻是每個家庭成員。如何使一生辛苦奮鬥獲得的財產得以有效傳承,相信不少老人會暗自思忖。5月10日,記者從甘肅遺囑庫了解到,這家遺囑庫運行一年,僅有400餘人登記遺囑遺贈,而見證遺囑遺贈及贈與協議更是只有50多件。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作武將的至高境界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無非就是「宣威沙漠,馳譽丹青」,有這兩句話,作為一個武將的人生總結,值了!
  •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 梅豔芳生前身後事
    在生前最後的演唱會中,梅豔芳特別安排穿上白色婚紗,因為許多人都知道她一直遺憾未能把自己嫁掉,夢想能有家庭,生個一兒一女,彌補小時候沒有嘗過的幸福家庭滋味。也因此當醫生建議她開刀割除子宮,梅豔芳始終不肯答應,怕的就是從此不能生育。梅豔芳生前曾對一位摯友說:「這麼多年,我最想的就是結婚生子,我覺得做媽媽是世上最幸福的事,如果切除子宮,我肯定抱憾終生!」
  • 清明笑看身後事,禮讚人生契約讓愛別遲到!
    《讓愛,別遲到》製作團隊只為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客觀地呈現,老老實實記錄兩代人在面對「生死」問題上的角度與想法,將「生前規劃身後事」觀點真真誠誠表達給觀眾,讓觀眾自己尋找答案,理解生死。記者就「是否願意在父母健在的時候為他們考慮規劃身後事?」問題分別採訪了父母及他們的子女。被訪談的青年夫妻的態度無一例外感到情緒牴觸,普遍觀點認為父母健在,過早提及死亡和身後事實在晦氣、不孝、從沒考慮過這個問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父母在面對死亡話題卻並不忌諱,反而覺得離開之前應該提前規劃,即使死亡也要有尊嚴、也要體面的離開,希望減輕子女的經濟壓力。
  •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辛棄疾和他最唯美的十首詞
    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其中十首最為唯美經典。
  • 馬連良文革生前身後事
    你在10年前曾找過我,談由香港接你父親馬連良先生回大陸的事。當時我跟你講了三點:一、歷史上的事情既往不昝;二、馬先生在香港欠的債,由國家負責償還;三、回來以後,各方面予以照顧。對不對?」馬莉很激動,連聲說:「對,對,對!您的記憶力真好!」周總理又轉過身問:「馬先生,回來這些年還好吧?各方面照顧得都還好嗎?工作上、生活上有什麼困難,你跟我講。」馬先生感動極了,眼淚一直在眼眶裡轉,只是連聲回答:「好!
  • 詞中霸王,蓋世英雄: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現存詞600多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
  • 房產過戶給子女,要留意:「生前」和「身後」區別很大
    繼承過戶屬於「身後」才能辦理,而贈予過戶和買賣過戶「生前」就能辦理。大家需要留意,這三種過戶方式差別很大,選錯了可能就要多付不少。1、「生前」贈予過戶房地產的贈與並不像隨便送個禮物那樣簡單。由於房屋是不動產,房地產的贈與也需要一定的費用,而且費用也不小。根據過去的經驗,房產贈與過戶的方式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公證費,契稅,評估費等。
  • 學術大家石聲淮:生前滿腹才情,身後卻無著作等身
    學術大家石聲淮:生前滿腹才情,身後卻無著作等身 2018-11-21 12: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傳統文化裡的愛國情懷 盪氣迴腸的愛國古詩詞表達愛國情感的詩句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歷代詩人永恆的吟詠主題。「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坦報國之誠的詩句,讀來膾炙人口,他們的愛國情懷總能令人動容。今天,讓我們一起品讀古人的那顆愛國赤子心。
  • 何如芸拜託于美人「操辦身後事」 遭打槍:有前夫很麻煩的!
    ▲何如芸要于美人幫她操辦身後事。(圖/翻攝自Facebook/何如芸) 何如芸看到很多藝人都打給于美人,若未來有需要想請她幫忙張羅身後事,她也起心動念,傳訊息給于美人,「如果我兒子長大前我掛了,請姐姐也照顧我一下。」
  • 書信安排身後事應符法定形式
    不少老年人有寫信或記日記的習慣,甚至有人用書信或日記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市民李兵在書信裡就提及將房產留給兒子李強,但他去世後,其老伴和女兒卻對這份「遺囑」提出質疑。  那麼,「書信遺囑」「便條遺囑」「日記遺囑」具有法律效力嗎?
  • 辛棄疾藏在「破陣子」裡的夢想和愛國情懷
    下面從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來看看隱藏在其中的深深的愛國情懷和夢想。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