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大家石聲淮:生前滿腹才情,身後卻無著作等身

2020-12-21 澎湃新聞

學術大家石聲淮:生前滿腹才情,身後卻無著作等身

2018-11-21 12: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 | 戴建業

通常情況下,我不太相信「天才」一類的論調,但石先生的記憶力的確讓人不可思議。他的泰山大人錢基博先生是我校的名教授,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之後旋即病逝,後生小子無緣一睹錢老的風採。他的內兄錢鍾書先生,記憶力之強讓人瞠目結舌,可錢鍾書先生門牆高峻,我們大多數人都只能得之耳聞。我大學聽石先生講秦漢文學,研究生畢業後又回到先生身邊工作,有幸得以追隨先生杖履。石老師在教研室裡活動時,即使講笑話也常常「言必有據」,即使閒談也習慣性地「引經據典」。引用典故從高堂典冊到稗官野史風俗掌故,在課堂傳授之外,在縱意談笑之中,處處都能「見到」先生學問的淵博。

我們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石老師生前的時候還是「四世同堂」,我的老師和老師的老師都是石老師的「徒子徒孫」。大家學有疑難第一時間就想到去問石老師,只要是中國經史子集中的疑難,先生有時能直接說出原文,有時告之查找的出處,很少有把他「問倒」的時候,正如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序》中所說的那樣:「小叩輒獲大鳴,實歸不負虛往。」石聲淮先生兄弟四人都是各自領域的名家。兄長石聲漢留學英國倫敦大學並獲植物生理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同濟大學、武漢大學、西北農學院等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生理學家、農史學家和農業教育家。晚年致力於整理、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科學遺產工作,先後完成《齊民要術今釋》、《農政全書校注》等14部巨著,是中國農史學科重要奠基人之一。石老師的三弟石聲河先生,是我校前身華中大學歷史系教授。四弟石聲泰先生在美國獲工學博士後留美工作,解放初回到上海參加新中國建設,是上海冶金研究所著名專家。兄弟眾人中有一人聰明只算特例,兄弟四人個個都聰明絕頂就只能歸結於遺傳——石先生及其兄弟的成就,快要讓我相信天才論了。

石聲淮

石老師雖然身高一米八以上,但以石老師晚年的模樣揣測,他學生時代可能還算不上「英俊青年」。大家都知道師母錢鍾霞女士是錢基博先生的掌上明珠,是國寶錢鍾書先生的小妹。錢師母優雅多才而又溫婉賢淑,石老師可能主要是憑自己的學問才華贏得錢師母的芳心,成為錢基博先生的快婿。我同學中武漢大學語言學教授萬獻初兄,前年在《國學名師與經典背誦——並記石聲淮先生一二事》博文中說:「華師廣傳錢基博選石聲淮做女婿的軼聞:錢基博的女兒錢鍾霞美麗端方,二十五六歲還侍伴老父而未論婚嫁。這時錢基博的得意門生石聲淮也是單身,但個子不高,其貌不揚,然老師卻非常喜歡這個才華出眾的學生。一天,錢基博在家裡一手牽過女兒,一手拉過石聲淮,把倆人的手放在一起,鄭重地宣布倆人結為夫妻。錢鍾霞本不情願,但不敢違抗父命,只好依從。」石老師另一得意門生傅道彬兄,在這篇博客後面跟帖表達過「抗議」:「石聲淮先生身高一米八二,在老一輩學者中堪稱巨人,怎麼成了『個子不高』,可見作者有誤。『其貌不揚』,也不準確,至少我看到的晚年石聲淮先生是儒雅的有風度的。」萬獻初兄記載的這則軼聞顯然是以訛傳訛,說錢老先生為千金擇得佳婿不假,說師母是違背心願遵從父命則不可當真。這可能有違歷史的真實,對我們石老師也不公平。石老師年輕時估計說不上風流倜儻,但絕不能說他「其貌不揚」。他說話語調平和徐緩,舉止從容安詳,閒談時很有點兒冷幽默,在教研室常常弄得大家忍俊不禁。這樣既有才又有趣的幽默男性,石老師與錢師母肯定「琴瑟好和」。石老師淵博的學問一半得自他個人的天賦和努力,一半可能要多謝師母為他所做出的「無私奉獻」。

記得師母逝世半年後,石老師有一天到教研室對大家說:「我現在會下麵條了。」一位老師笑著問他:「石老師,要怎樣下麵條呢?」「要等水燒開後再放進麵條。」我們聽後都笑得肚子疼。可見,師母在世的時候沒有讓石老師下過廚房。我們學校還流傳著石老師另一則趣聞:「有一次師母到北京看望兄長錢鍾書,臨行前交代他到什麼地方買日用品。不巧,她走後不久衛生紙用完了,石老師走到附近師母交待過的百貨店,一進門就看到店裡有麵包賣,他扭頭就走了。石先生以為衛生紙這種東西,不可能與麵包在同一個商店出售。後來還是委託鄰居才買到衛生紙。」估計師母在世的時候,完全不讓石老師料理家務。

石老師生前滿腹才情學問,身後卻沒有著作等身,這與其說是天大遺憾,還不如說是千古謎團。石老師平時咳唾成珠,為什麼不把這些珍珠串起來留給後世呢?通常人們都將此說成是他秉承孔子「述而不作」的傳統,但這顯然疏忽了孔子所謂「述」與「作」的區別。前年在澳門大學與傅道彬兄談及此事,傅兄提出了另一種解釋:石老師不需要寫一個字,僅僅錢基博先生選他為女婿這一件事,就足以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才華學問。當時我深以為然,事後仍覺不妥。像石老師這樣既飽於學問又富於才情的學者,即使無須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才華,也往往會有一種表達新見的衝動。他寧可將自己對知識的發現和對人生的感悟,藏在胸中帶進天國,可能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他走進學術界後國家的政治形勢越來越嚴峻,學者的言論空間越來越逼仄,天天見到因言獲罪和因書招辱的恐怖場面,特別是嶽父錢基博先生被打成右派以後,石老師不僅自己不敢著述,還把錢先生未付梓的著述也付之一炬,這樣,他自然就從治學的嚴謹變成了處世的拘謹。二是石老師對學問、人生和著述可能有自己獨特的體認。

錢鍾書先生諷刺今人讀一本書便寫兩本書,現在可能有人不讀杜集就能寫出「杜甫接受史」,不懂ABCD就能寫出中西比較文學的鴻文。與這種才俊相比,石聲淮老師讀進的書與寫出的書真不成比例。不過,我們大可不必為石老師遺憾,這也許正是他「求仁而得仁」。在我所見到的老一輩學者中,只有石老師謹守孔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遺訓。石老師求學以為己,其旨在因心以會道;今人求學以為人,其意多在借學以逐利,寫書以邀名。到底何者為得?又何者為失呢?

我讀大學時受業於石老師,研究生畢業後又親承謦欬,但我一直不敢寫對先生的紀念文章,也很少向別人說起自己是石先生的學生,我覺得自己的學問才華都不配。要不是《華中學術》主編張三夕兄昨天向我約稿,我可能一直將對石老師的思念藏在心底。晉朝東海王司馬越對他兒子說:「夫學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閒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形;諷味遺言,不如親承音旨。」我自己雖然沒有什麼學問,但有幸當過石聲淮老師的學生,又有幸很長時間在石老師指導下工作,所以有幸「聞」到過學問的「氣味」。

本文節選自戴建業作品系列之《一切皆有可能》,海南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也談「著作等身」
    也許是我少見多怪,這年頭「著作等身」成了貶義詞。我喜歡事要從頭說起。幾年前,一首《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讓餘秀華一夜撒嬌成了詩人,紅遍全國。雖然之後相繼出版了三本詩集,陸陸續續也有餘秀華的報導,但是畢竟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
  • 受益於課堂,開智於名師——憶華師中文系石聲淮老師
    在校時,石聲淮老師,講授先秦兩漢文學。據老先生介紹:他是著名國學大師錢基博先生的乘龍快婿,大名鼎鼎的作家錢鍾書的妹夫。他當錢基博先生的學生時,能把錢先生的先秦文學課所講的內容全翻成英文。他能得到國學大師的鐘愛,把如花似玉的女兒錢鍾霞許配給其貌不揚的石老師,可見其國學功底和才氣非同一般。
  • 房產過戶給子女,要留意:「生前」和「身後」區別很大
    繼承過戶屬於「身後」才能辦理,而贈予過戶和買賣過戶「生前」就能辦理。大家需要留意,這三種過戶方式差別很大,選錯了可能就要多付不少。1、「生前」贈予過戶房地產的贈與並不像隨便送個禮物那樣簡單。由於房屋是不動產,房地產的贈與也需要一定的費用,而且費用也不小。根據過去的經驗,房產贈與過戶的方式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公證費,契稅,評估費等。
  • 愛國女儔楊令茀的生前身後事
    她的生前及身後事,精彩紛呈且曲折離奇,值得回顧。壹一幅照片的機緣巧合我最先接觸楊令茀的資料,源自一次誤會。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2015年舉辦了一場全市性的上海統一戰線歷史圖片展,作為工作人員,我參與了籌備工作。
  • 盛衰彈指,生前身後(微小說)
    一輕騎報:「道旁樹影,無風自搖,恐有伏之。」軍師聽言睥其笑曰:「將莫不是駭之,請回之。」輕騎默而回列。漸行,道益狹,只容一人獨行,眾軍士躊躇。軍師回身厲聲言曰:「行!」隊列重整,隨。一朝為戰百裡哭,可憐盧定河邊骨;盛衰彈指,生前身後。殘陽是血染,落日餘暉映。將軍班師回營,清點三軍,眾將猶在,惟聞軍師不測。將軍身形一頓,持韁之手散了溫暖。大丈夫苟活不肯埋,卻也不過為汗青照影萬古留名。
  • 呂思勉:著作等身的史界大家
    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呂思勉文集》(部分)在我國史學界中,呂思勉是一位讀書廣博而著作豐富,實事求是且能融會貫通的歷史學家,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生撰寫學術著作學術界稱說中國現代史學有四個大家,呂思勉就是其中之一,史學四大家包括:呂思勉、陳寅恪、陳垣、錢穆。
  • 林逋的傳世之作,從生前寫到身後,反用典故,盡顯其高潔情懷
    下面分享林逋的傳世之作,從生前寫到身後,反用典故,盡顯其高潔情懷。自作壽堂因書一絕以志之宋代:林逋湖上青山對結廬,墳頭秋色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詩的大意是:生前隱居在西湖邊蒼翠的孤山上,我在廬舍的對面修築墓穴,死後墳頭上應是秋景蕭索。如果某一天皇帝來搜求我的遺稿,應該慶幸從未寫過什麼談論封禪之書。林逋是北宋著名詩人,也是一位高潔的隱士,讀者都熟悉他梅妻鶴子的故事。林逋自幼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但他秉性孤高,喜好恬靜生活,於是後來就隱居在西湖的孤山。
  • 漆雕世彩先生應邀訪金交流學術
    先生自書詩文,得石聲淮、陳貽焮、胡國瑞、袁行霈、張辛等諸位教授指點,學習古文詩詞作法。出版著作《漆雕世彩詩詞選》、《三賢堂楹聯選萃》、《海內名家評〈梅賦〉》、《新楚辭》等書,獲得文化界一致好評。在《楚辭研究》、《長江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楚辭論文中的情愫》、《論離騷抒情主人公形象》、《楚辭行文的錯綜美》、《風騷疊音詞之比較》、《騷體詩創作之緣起》等多篇論文。
  • 生前寂寞身後名:讀杜甫名詩佳句效法治學積蓄學養
    生前寂寞身後名,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命運的寫照,在有生之年,他不受時人重視,命運多舛,貧困潦倒,但他積極入世,憂國憂民,學養深厚,勤奮創作,又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治學態度,其詩歌尤多名句,在其1458詩作中俯拾皆是,不勝枚舉,讀來令人感佩,並倍受教益。
  • 資料:常德「9·1」大案殉難者生前身後事
    死者生前也許平凡得像土地一樣,但是現在他們的生前身後事卻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正是中秋前夕,正是最容易驚動人們情感的時節。  我準備一家一家地走訪,但又有點後悔來得不是時候。  熊書記:五個殉職員工中,至少四個原本可以不上班,但是……  常德沉浸在哀痛中,也在戒備中。
  • 蘇軾不可忽略的一首詩,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筆者今天要向大家推薦《陌上花三首.其三》,那這首也是這一組詩中,最為經典的一首,整首詩更是立意高遠,描寫的也是極為傳神。蘇軾在這首詩中很委婉曲折地詠嘆了吳越王朝的興亡,從而也令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成為了這一組詩中,最為傳神的一首,而這樣的一首作品,應當說也最能夠代表蘇軾的詩作的風格。
  • 著作等身的人很可恥
    著作等身的人很可恥 陳魯民近日,詩人餘秀華的新作《無端歡喜》姍姍來遲,一本並不厚的書,卻寫了好幾年時間
  • 生前寂寞贏得身後名:記華人藝術家趙春翔
    新華網上海5月10日電(張園、馮源)趙春翔的老師是林風眠和潘天壽兩位大師,他的同學中有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3位名家,唯獨他自己,生前寂寞、身後揚名。早在1962年,趙春翔的5幅畫就被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永久收藏,成為古根漢姆美術館首次收藏的當代華人藝術作品,但生前他極不願意出售自己的畫。目前,趙春翔作品的藝術價值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但市場上也有了不少贗品。     上海美術館是畫展的第三站,此前曾在臺北和北京展出,接下來將前往巴黎和香港。
  • 立下一紙遺囑 了卻「生前身後事」
    原標題:立下一紙遺囑 了卻「生前身後事」 哪些遺囑無效? 一紙遺囑,談的是身後事,影響的卻是每個家庭成員。如何使一生辛苦奮鬥獲得的財產得以有效傳承,相信不少老人會暗自思忖。5月10日,記者從甘肅遺囑庫了解到,這家遺囑庫運行一年,僅有400餘人登記遺囑遺贈,而見證遺囑遺贈及贈與協議更是只有50多件。
  • 蘇軾詩句「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講了哪三個故事?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第一首對吳人歌《陌上花》事作了概括的敘述。首句由眼前景物寫起:春天時節,陌上鮮花盛開,蝴蝶在翩翩飛舞。這迷人的春色,跟「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時的景象並無不同。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吳越王朝早已滅亡,吳越王妃也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令人悽然的故事傳說。
  • 大師與偽大師的可疑標尺:著作等身
    撰述和編著雖然看上去貌似相同,但前者「注重發揮新的研究成果,以推進學術之進步」和後者「著重於組織、整理已有的成果」仍有著明顯的區別。  況且今日之「編著」,早已不能等同於古人精心修撰、專注精神所做的一件事了,它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可疑的詞。將別人翻譯過的作品拿過來更改一下句式和用詞,便成了自己的編著作品,東拼西湊一批不著四六的文章結集成書,那也是編著作品。
  • 莊子,這個世界偉大的人物都是這樣,生前寂寂無名,身後聲名顯赫
    也願意把我學習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莊子其人的歷史記載很少,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也長時間少有人知,以致其家世淵源,師承關係、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也許這個世界偉大的人物都是這樣,生前寂寂無名,身後聲名顯赫。這其實也說明了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和現在世俗社會認為你是一個所謂成功的人的區別所在。南柯一夢荒村外,推門借宿屋破敗。
  • 愷蒂︱王爾德生前身後的恩恩怨怨
    王爾德交給羅斯一份手稿,那就是他在監獄裡寫給道格拉斯的五萬言長信,也就是以後大家所知的《深淵書簡》(De Profundis)。他請羅斯將這份手稿複製兩份,其中一份交給道格拉斯,他還對羅斯說,他「希望永遠不要再見到道格拉斯」。這位曾經在倫敦戲劇舞臺和倫敦社交圈內如日中天的王爾德,此時已經是誰也不願去碰的大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