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好在哪兒?一座神人共棲的「煤都」

2020-12-11 騰訊網

一座神人共棲的「煤都」

提到大同,或許你會想起雲岡石窟,或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那個「大同」。懂大同的人才知道,這座扼晉、冀、蒙通衢之咽喉、地處內外長城之間的城市,有的不僅僅是一座座皇家巨剎和恢宏燦爛的遺蹟,但也絕不僅是「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的邊關苦寒,和賈樟柯鏡頭下的一縷縷工業煤煙。

它是山西的新名片,雲端之上、聖潔綽約的一張臉。

山長水遠

大同,地處黃土高原、蒙古高原和華北山地的過渡地帶,三面環山,西有呂梁、北有陰山、東邊則是綿延的太行山脈;唯東南地勢徐徐下降,仿若情竇初開的少女向山西腹地敞開心懷,足見大同的老醯(音西,意指醋)兒情懷。

雁北地形圖。繪/Paprika,圖/地道風物

坐享三山簇擁的她,「生命之源」則要訴諸於更遙遠的燕山和喜馬拉雅山。中生代末期燕山造山運動和中新世(2500萬年前至1200萬年前)喜馬拉雅造山運動讓該地區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隆起成山,地陷為盆。山盆相間,平行排列。

山西大同陽高縣長城鄉。 攝影/何嶸

北部地區巖漿噴發形成了壯闊的高原火山地貌,約900平方千米的範圍裡,散步著30餘座完整漂亮的火山錐體,這不僅是東亞大陸地區的人們籍以認識該地區火山地質的珍稀標本,更是我國著名的火山群觀景地。

大同火山閣老山。攝影/孫進軍

盆底隨著日月更迭,被河湖衝刷和沉積進一步精雕細刻,最終形成了大面積切割出的丘陵和部分洪積平原景觀。這些河流大大小小二十多條,全都匯於桑乾河,自西向東從桑乾河大峽谷流出盆地,串起河北、北京(永定河段),最終在天津匯入海河流進渤海灣。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圖/圖蟲·創意

比起易遭受洪澇的平原,河谷、臺地往往是人類文化起源的更理想處所。依山傍水的山地-平原交匯帶環境和資源豐富多樣,能同時滿足古人類生存的多項條件,包括水源、石器原料和動植物食物資源。大同境內山巒疊嶂,河流縱橫,自然是孕育史前文化的搖籃。

大泥河灣古盆地(沿著桑乾河,包括大同、張家口這一串盆地)源源不斷的刷新著世界對人類起源的認知:全世界百萬年前遺址至 55 處,陽原縣境內百萬年前遺址就佔 48 處,馬圈溝遺址上限更可能早至200萬年前,是整個東亞年限最古老之地,泥河灣盆地也因此被譽為「東方人類的故鄉」。

泥河灣遺址群公園雕塑。圖/圖蟲·創意

列王的紛爭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曾說:「晉、冀北地區……是中原與北方古文化接觸的「三岔口」,又是北方與中原文化交流的雙向通道。」大同,就恰好位於這重要的「三岔口」內,從南北朝到遼、金、元、明、清,許多影響歷史進程的重頭戲,都在這裡發生。

驛使圖壁畫磚,置驛所,修城池,建烽燧,屯重兵,都是邊防措施。圖/山西博物院

戰國後期,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置雲中、雁門、代郡」。其中的「代郡」,即為大同東北,由趙國名將李牧鎮守。秦時,六國平蕩,廢分封,立郡縣,為防禦匈奴的侵擾,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又調集民眾修建了萬裡長城,大同城西的十裡河谷,便是重要的武周塞。

大同左雲縣八臺子長城。攝影/李平安

到了明代,由於蒙古勢力一直是北邊大患,大同「三面臨邊,最號要害。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的地緣條件,讓它成為軍事要地,明「九邊重鎮」之首;更因駐軍戰馬眾多,以「大同士馬甲天下」享譽全國。

明朝時期大同鎮段長城,圖/《長城繪》

文獻中,胡人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大同的衰敗。仿佛中原一旦疲憊倦怠,塞外勢力便從大同趁虛而入。秦二世抽調兵力鎮壓陳涉吳廣起義,匈奴趁機佔領虛空的大同;漢高祖中誘敵深入之計,在大同白登山被圍,不得不送重金給匈奴;王昭君外嫁和親路過大同,在此地每日彈奏琵琶抒懷,留下了哀婉的千古傳說。

但放眼今天的大同城,一座座歷經滄桑遺留至今的古建,一樁樁新出土發掘的文物,卻在講述著另一個故事:「胡」出現帶來的不只摧殘,更是新生。

北魏彩繪陶俑。圖/圖蟲·創意

公元398年,鮮卑族拓跋珪稱帝,定國號為魏,遷都平城(今大同)。為一朝新都,道武帝拓跋珪便在大同大規模營造宮室,立宗廟社稷;亭臺樓榭,雕梁畫棟,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大同從秦漢時期塞上小縣搖身一變,成為整個北方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迎來了第一個迅猛發展的高光時刻。

至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同作為北魏都城共96年。此期,胡漢加速融合,原本各族人民以血統、門第、族屬等各自聚落,後逐漸轉為平城地緣,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均田制和三長制等土地制度。

到了北魏末年,在籍戶數已達500餘萬,推知其人口數量約在2000-2500萬之間,十倍於此時南朝在冊的200萬人口。北魏絕不是傳統印象中「五胡亂華」,以至社會凋敝、人煙稀少,野蠻無道的形象。

體現北魏豐富娛樂生活的彩繪雜耍陶俑。圖/山西博物院

在南朝士族積重難返、法紀鬆弛之時;北朝卻在「胡人」的統治下行政全面振作。部族重軍功的傳統,在建立政權後就發展為重事功、吏績的傾向,對官吏政績考課嚴苛,成為升遷罷黜的常規依據。

正是這些「異姓」政權的勵精圖治,讓中國半壁江山經濟繁榮、文化昌茂,各民族之間的交流碰撞,才誕生了此後的隋唐盛世。陳寅恪先生評價說:「(唐朝乃)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歷史的痕跡

北魏王朝在大同所留下的最輝煌的痕跡,便是大名鼎鼎的雲岡石窟了。

雲岡石窟窟前清代立簷。圖/視覺中國

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決定在都城平城(今大同)西郊的武周山南麓,集皇家之力開始鑿窟。這是個河谷,十裡河(現已改道)的下切與地殼的抬升在這裡形成了天然的斷崖,非常便於直接開鑿塑像。而且此處既依山傍水,又緊鄰交通要道,非常利於皇家和民眾的禮拜。

這裡巖石主要是侏羅紀時期形成的細砂巖,它的結構相對細膩均勻,可以直接作為雕塑表層,而不需要用泥來代替。巖層也相對較厚,可供大型佛像的開鑿。再加上來自印度的犍陀羅佛像風格影響,雲岡石窟以古樸大氣的質感聞名,被認為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大同雲岡石窟以古樸大氣的質感聞名。圖/視覺中國

更特別的是,在大同新發現的明堂遺址。

明堂是什麼?這是個困擾了中國人幾千年的問題。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甚至專搞經學考據的經學家都不一定能說清楚——有人說是宗廟之所,用來祭天祀祖。也有人說是布政之宮,用來舉行朝會、慶賞等大典。還有人說是太學所在,用來講學教化。

總之,它是從周朝時期就存在的,某種極具象徵意義的禮制建築。但究竟形制如何,功能幾許則成了一種玄遠飄渺的歷史記憶。西漢長安明堂、魏晉洛陽明堂、唐東都洛陽明堂……從漢唐到明清,可以說,諸多講究禮制的朝代,都在修築自己心中的明堂。

洛陽明堂復原。圖/圖蟲·創意

明堂遺址一共就發現了四個,大同發掘的北魏明堂遺址,則唯一一共由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王朝建設的明堂

明堂遺址外部為一個巨大環形水渠,即為闢雍。《白虎通·闢雍》載:「闢者,璧也。象璧圓由以法尺,於雍水側,像教化流行也。」水渠內側岸邊的四面分別發現有一個厚2米多的夯土臺,判斷為東南西北四門基址。環形水渠圓心處有一正方形夯土臺,邊長42米多,應該就是明堂主體建築樓閣基址。

明堂遺址博物館,以鋼化玻璃覆蓋發掘區,水渠、石壩、夯土遺蹟歷歷可見。

北魏明堂遺址主要保存了明堂的地下結構,地上建築早在北魏末年即已被焚毀。隨著孝文帝南遷洛陽,大同最終結束了近一個世紀的都城史,明堂禮儀性建築的維護修繕,自然逐漸鬆弛。

08年大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工程啟動,原明堂遺址南門旁立起了一座嶄新漂亮的「復古」新明堂。新明堂主體建築,即為北朝藝術博物館,這是一座民營博物館,也是全國獨一份兒以「北朝歷史」的博物館,館藏北朝時期的石雕、青銅、繪畫、碑銘、陶瓷等千餘件展品。

明堂復原,北朝藝術博物館所在。圖/圖蟲·創意

雖有些真假莫辯,有些展品甚至連簡介都沒有,但確實十分華美、好看;即使不作為文物,當作工藝品來欣賞也頗為有趣。看慣了公立博物館精心設計的展覽和詳盡嚴謹的展品介紹,這間清幽的民營博物館便別具一番野路子的虎虎生氣,像留白的國畫,開放結局的電影,反倒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和趣味。

舊明堂作為儒家理念的最高實踐禮制之一,是統治者奉天承運、布恩施政的神聖空間。新明堂則是座博物館;舊明堂教化貴族子弟,新明堂則服務全體市民。

舊明堂的建設,象徵著儒家「聖王」的概念,而新明堂則被賦予了社區公園角色——去時正是廣場舞時間,新明堂前,大爺大媽組成的舞蹈團、歌唱團正自得其樂,絲毫不怵遊客們好奇又歆羨的眼神,肆意昂揚,恍惚間讓人看到儒家最高理念變成現實後的樣子。

新舊明堂兩相交映,仿佛一步跨越了千年,讓古今在此打了個照面,意趣無窮

世界大同

縱觀歷史,總會發現,開放的大同繁華,封閉的大同凋敝

從北京到大同,一條桑乾河和一條古長城,連出了一條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燕山南北文化區。作為咽喉要道,大同曾飽受戰亂摧殘,但也惠澤於民族和文化的多元交流碰撞,這裡擁有著璀璨豐富的文化

自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大同被契丹、女真和蒙古統治長達四百多年。後因西夏勢力增強,大同戰略位置突出而改雲州(大同)為西京。

善化寺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攝影/王寰

遼統治者崇信佛教,百多年間,契丹皇族和高級僧侶投入巨資,請各種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和諸多遼塔,千年過後,許多皇家巨剎都已湮滅風華,而全國僅餘的八座珍貴的遼代建築構造中,大同地區就有著名的三座:華嚴寺薄伽教藏、善化寺、應縣木塔。不管是等級、規模,還是質量,它們都堪稱我國古建築中的精品,集中代表了遼代建築與藝術的高超成就

北魏建都後,西域十六國紛紛派使獻貢,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四條道路,中亞商人、西域高僧接踵而至,金器、琉璃等無數奇珍異寶相繼而來。曇曜五窟的開鑿,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山崖奇寺懸空寺的修建,都代表著這個時代的富庶繁華,文運昌盛

懸空寺,國內唯一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築,「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望東為證,山門南開,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樓窟,窟連殿,殿連樓的奇特風格,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清朝時期,大同甚至是連接歐洲和中原的商品集散地。晉商自此向西經商,馬幫、駝幫終年不絕,來自全國的茶葉、絲綢、土布、瓷器、米谷、菸葉、釀造品等,經由大同和張家口,轉運至恰克圖,與俄交換成毛皮、毛呢、羽紗、天鵝絨、棉線、麝香、馬鹿角等商品,運回中國。

甚至在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十多個俄國城市,都有晉商開辦的商號或分號。晉商還將大同產的香料瑪瑙和藥材東渡日本換銅,「五臺山拜佛,大同城買銅」的說法流傳至今。費孝通把當年「闖口外」比作本世紀初的「下海」。可以這麼講,晉商之所以成功,闖出山西是一條重要原因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新平堡鎮,與河北、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所謂雞鳴聽三省。攝影/李平安

80年代初,為供應煤炭能源,礦藏豐富大同,也建立起了多座大型焦化廠。空氣裡瀰漫著煤灰、煤焦油和焦爐氣,灰、黑、髒,這是許多人對山西、也是對大同的印象。河流全被汙染,煤煙蔓延到幾乎所有工礦城鎮,讓外地人對山西望而卻步。而煤炭產業就近利用資源,解決就業,也讓山西人鮮少走出盆地,山西一度走向「封閉」。

北京大學歷史地理教授唐曉峰教授一度用「晉商精神」號召同胞走出去:今天外出打工人員,山東、河南、安徽的都很多,山西人卻不多見,可能就是受山西的封閉型框架所限。

大同。圖/視覺中國

2002年,《中國國家地理》主編單之薔曾在卷首語感嘆,山西的「煤多」和「古建築多」,造成了一種尷尬:「一方面,古建築是最好的旅遊資源,平遙古城、應縣木塔、雲岡石窟、懸空寺、晉祠、永樂宮壁畫、五臺山、恆山等等,構成了令人嚮往的旅遊勝地。另一方面,煤炭卻造成了與旅遊不相適合的環境,山西境內的全部河流已被汙染,公路上到處是長龍般的運煤卡車,煤宵隨風飄散……

在珍稀和極具觀賞研究價值的廣勝寺旁,比鄰而居的是一座規模巨大的煉焦廠,高聳的大煙囪和玲瓏秀麗的飛虹塔比肩而立,輝煌的古代文明和粗陋的工業文明,疊加在一起了。」

大秦鐵路運煤的火車。圖/視覺中國

曾經,大同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垃圾基本靠風颳,汙水基本靠蒸發,遊商基本沒人抓,市容基本無人誇。」這座「煤都」,正面臨著煤炭資源枯竭和環境嚴重破壞的問題。

2008年,耿彥波出任大同市長,開始了他備受爭議、大刀闊斧的古城改造計劃。在他「一軸雙城,新舊分離」(以御河為界,遷空舊古城,營建大同新城)指揮下,16萬戶平房說遷就遷,一座座仿古景觀就此修建起來。

舊時文廟的老牌坊早已被拆毀,曾經繁華市井,老大同人心中的時髦聖地大西街現在是整齊劃一的仿古建築,仿佛長在山西的橫店,煙火氣全無。原本明清時期的平房和四合院,也與遲遲與這些嶄新的「古建」難以融合。

不停有聲音說,「一個古城,城裡有人居住,有老人有生活氣息,這才叫古城。你把人都遷出去,這哪叫古城,這就是個死城。」 「我們需要留住古蹟和遺存,而不是將其變成一個所謂的完美古城,這只是臆想中的古城。」

如何「留住古城」而不是「臆造」古城,這不僅是執政者需要思考的,更是全人類都在反思、懸而未決的問題。耿彥波雖沒能呈上完美的答卷,但也做了啟人深思的示範。

商業開發過程中確實有操之過急而處理不當之處,然而以大同曾經的條件,如果不改變城市整體面貌和營商環境,很難吸引來外來投資。更多時候,對文旅資源的開發帶來了更多的資金支持,客觀上有助於保護和利用的文物。現在再去大同,已經少有那種「站一會兒身上就落滿煤煙」的體驗。

與華嚴寺琉璃鴟吻遙遙相望的是座基督教堂的十字塔尖,疊加出分外的聖潔與莊嚴,沒有宗教信仰的我也覺得沐浴了神恩——一個神照顧不到的,還有另一個神來普渡,神尚且愛世人,世人更需要自愛自憐。

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曾經大同人身邊那座塔,那個從小就有的兩三米高土垛子,變成了王府、文物,讓史跡變成了更易為普通遊客接觸的景點,也成為了大同人共享的文化基因。

此行,我就屢次在景區遇見前來納涼休閒的大同本地居民,見我一身遊客扮相,這些大爺大媽便主動充當了導遊角色,一臉自豪的向我介紹這些史跡的淵源。這種歸屬感與認同感,或許正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個孔子的終極政治理念的另一種詮釋吧

作者:Mll.con,中國人民大學考古與博物館系研究生在讀,中西交流考古方向

- END -

作者丨Mll.con

編輯 | 蘇小七

未註明圖源 |Mll.con

封圖攝影 | 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從"煤都黑"到"大同藍" 山西大同走出綠色發展新道路
    如今,作為中國煤都,從「煤都黑」到「大同藍」,大同華麗轉身,以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區為契機,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綠色發展。廣大幹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應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嚴峻挑戰,打出一套去產能、調結構、增效益的組合拳,蹚出一條綠色發展新道路。
  • 大同:「煤都」轉型,現在是最好的時機——專訪大同市委書記豐立祥
    「煤都」大同正在尋求一條轉型之路。豐立祥說,經濟危機,煤價下跌,大煤礦併購小煤礦的成本也下跌,「正是調節煤炭業內部結構的極好機會」。更宏觀的轉型規劃是:通過拉長煤炭工業的產業鏈,改變低端的資源輸出。通過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地方財政,改造城市,美化環境,進而吸引更多投資,達至良性循環。3月9日,豐立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 中國低調的一座古城,曾被稱為煤都,如今景色優美遊客卻稀少
    各種人擠人不斷挨在一起,讓人們甚至感覺不能呼吸,急需要一些景色好又人少的地方來緩解壓力。在山西大同這個地方,就擁有一座景點優美,但是旅遊人數少的古城,這個古城原來還被人們稱為是煤都。山西大同在很多人的眼裡都是很土的,沒有什麼好景點可以看,但真正走過來就會發現這裡的驚喜,不管是老城牆,還是整體的城市風貌,都是值得大家去看的。
  • 名山名寺優秀旅遊城市,「中國煤都」山西大同
    大同,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閒城市。 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與京津唐發達工業區的中點。素有「鳳凰城」和「中國煤都」之稱。
  • 煤都大同也有花樣年華?一場燈會顛覆你的「老黃曆」
    對北京人來說,位於300餘公裡外的大同最深印象是從小在地理課本中知道的「煤都」。也正因此,此行之前,不少參與活動的影友 「吵著」要去當地礦山拍些紀實作品。直到驅車4小時抵達當地後,大家才發現,記憶裡的印象都是「老黃曆」了。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大同:被譽為煤都的大同,王昭君曾在此居住
    大同曾經是中國北方一座著名的軍事重鎮,提起大同的歷史很多人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可能對大同唯一熟悉的就是以「煤都」著稱的城市。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近這個擁有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城, 其中大同的烽火臺、古長城,無不洋溢著狼煙處處、金戈鐵馬的歷史風雲。
  • 瀏覽一座館,讀懂一座城——山西大同博物館
    一座歷史名城,凝聚著它所經歷朝代的精華和氣韻。因此,中國歷史可以簡短地總結為:夏商周晉看洛陽,秦漢隋唐看西安,五代金宋看開封,燕元明清看北京……那麼,北魏遼金看大同,自然也就成為情理之中的事了。  如何能夠既方便又快捷,既系統又全面地去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那麼,在小編看來,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走進那座城市的博物館(當然,沒有博物館的除外),因為,博物館即是一座城市的縮影
  • 寶貴資源「大同藍」古都靚麗名片
    黃河新聞網大同訊(記者趙穎)近年來,大同的空氣品質逐年提升,擁有與過去「煤都」印象完全不同的「大同藍」。依靠良好的氣候環境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從「煤都黑」到「大同藍」 ,大同逐漸成為文化旅遊新選擇,古城牆也成了大同周邊遊客的首選。
  •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大同人說大同
    在漫長的歲月裡,火山時停時噴發,巖漿最終衝破湖積層,露出水面,成狀貌奇特的山丘,這就是大同城東60裡外著名的大同火山群。又過了若千萬年,大同火山熄滅了。湖水在地殼變動中切開石匣山口,一瀉而盡,湖底裸露,出現了今日的大同盆地。誰料到,又過了若萬年之後,一座以「塞上煤都」著稱於世的現代工業城市會屹然崛起在這片充滿神話色彩的土地上。
  • 走進山西——天下大同
    大同,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座煤都,其實不然,大同,古稱雲中,曾是「北魏帝都」「遼金京華」「明清重鎮」,歷史上這裡還是漢人與各族人雜居融合的中心,印證了天下大同的理念。永泰門如今的大同,乾淨整潔、環境優美、空氣品質優秀,一年四季大部分都是藍天白雲。作為被忽略已久的旅遊城市,大同更是一個天然的避暑勝地,在這裡完全沒有了夏日裡該有的煩悶。
  • 大同都有哪些別名?因何而來?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別名, 上海又叫「魔都」, 北京又稱「帝都」, 南京又喚「金陵」 …… 作為三朝京華、兩朝重鎮的大同,
  • 山西大同的美景,不同的特色,看看這一篇不一樣的旅遊攻略!
    導語:大同位於山西省北部,公元398年-494年為北魏首都,此後在遼金時代一直是帝國的西京,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無論是城內城外,都留存著大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論是從宗教、歷史、文化、藝術、社會風俗等角度前往探尋都會不虛此行。所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那裡瞧一瞧!山西是中國的產煤大省,而大同更是中國的煤都。
  • 海納百川,天下大同
    說到大同,也許你首先想到的是「煤都」,但它遠遠不止資源豐富這麼簡單。它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中國九大古都之一,位於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素有「北方鎖鑰」之稱,亦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的美譽。早在1982年,大同就被公布為國家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 山西景點—大同篇
    大同,古稱平城,隸屬山西省,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九大古都之一,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被列入「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有「北方鎖鑰」,「中國煤都」之稱。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興和縣,豐鎮市,涼城縣毗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及忻州市的相連,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及保定市相接。
  • 被歷史遺忘的城市:大同篇,曾是山西驕傲如今卻成四線小城市
    如果說山西是一個大家庭的話,家長是太原,那麼大同絕對是可以作為長子的身份存在。很多外地人對山西的認知可能就知道太原和大同,誠然,大同作為中國煤都,作為曾經山西的驕傲,給予了太多的貢獻,給予了太多的歷史故事。
  • 山西大同,處處充滿厚重的歷史感,是中國九大古都之一!
    和河南一樣,山西也有很多古都,太原是九朝的都城,北方的大同是北魏的都城,遼、金時期的陪都,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太原歷史悠久,但隨著時間的變遷,古都的風貌已經褪色。但大同保留了更多的歷史風貌,走過城市的街道,或者走進華嚴寺、善化寺,爬上古城牆,依然能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感。
  • 坐著火車看山西丨大同,一路向東是首都
    山西北部,有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叫大同,歷史上曾經作為北魏的國都輝煌過近百年,現代的學者把她歸為中國「九大古都」之一。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特別是優質動力煤的產銷量一度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大同又有了「煤都」的美譽。不管是「古都」還是「煤都」,以及現在正在打造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大同人最自豪的是另一個別稱:北京後花園。
  • 煤都大同:精彩的 「黑·藍」變奏
    中國的煤炭在山西,山西的煤炭在大同。在這塊噴湧烏金的土地上,每年有上億噸煤炭從這裡輸送至全國各地。豐富的煤炭資源孕育了同煤集團,而一方經濟也因同煤集團而興起。  一場秋雨過後,「大同藍」格外深邃,走進同煤集團,綠樹蔥鬱,鮮花朵朵,整潔的廠區內清新的空氣迎面而來,宛若漫步在風景畫裡。
  • 舌尖上的山西大同的美食小吃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古稱平城,隸屬山西省,有「北方鎖鑰」「中國煤都」之稱。說到大同,不得不提的就是這裡的美食,山西大同的美食也是非常的多,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嘗嘗吧。大家可能都知道山西是一座麵食大省,在這裡的麵食種類非常的多,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刀削麵了,顧名思義,它就是用刀削下來的面,我們去吃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廚師將和好的面放在一個案板上,然後舉在一個肩膀上,然後快速的把面削下來,速度一定要快,而且面的薄厚一定要適中,這樣的面吃起來口感才好。
  • 耿彥波 大同賦
    大同者中華煤都,再現輝煌。文化名城,古韻新章。一軸雙城,無限風光。傳統與現代齊飛,人文共生態一體。奮皇城古都之餘烈,振大同崛起之長策。政通人和,百業俱興。創優發展環境,集聚天下英才,建非常之功;打造產業園區,吸納八方投資,立不朽之業。改革舊制,與時偕行;開放圖強,再造乾坤。嗚呼!大同之道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樂業安居,和諧包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