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區發現明清墓800餘座

2020-10-22 十大熱議內容

日前,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的考古勘探,發現大規模古代墓葬。根據勘探發現的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等時期。

秋季是考古發掘的黃金季節,自9月下旬開始,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進駐到西青區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工程考古工地,先期開始對上半年經考古勘探發現的100餘座明清時期墓葬進行正式考古發掘。十一長假期間,幾十人的考古隊伍一直忙碌在野外現場。目前已經揭露明清時期墓葬近80座,出土釉陶罐、錢幣、髮飾、符咒磚瓦等文物100餘件,同時對考古發掘現場出土人骨標本進行全部科學採集。

據了解,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考古勘探發現的古代墓葬數量共800餘座,是近70年來天津考古的重大發現,規模之大、類型之豐富、年代跨度之大、分布之集中在近70年的天津考古史上絕無僅有。墓葬既有磚室墓,又有土坑墓;既有圓形墓葬,又有方形墓葬;既有中小型墓,又有大型墓;且埋藏深度不一,根據天津及周邊省份相近類型墓葬考古發現對比分析,墓地的年代上限應始於晚唐五代,下限止於明清時期。市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考古專家陳雍在現場考察後認為,必須站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天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楊柳青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高度來認識此次考古發現,此次發現是對天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及內涵的極大提升和極大補充,同時也是研究古代大運河、楊柳青、天津的重要考古實證。

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尹承龍表示,目前發掘的對象主要是運河文化公園建設工程發現的明清墓葬,後續會根據場地條件、氣候等因素逐步啟動對運河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發現的700餘座古代墓葬進行大規模科學發掘。目前考古揭露的明清墓葬雖然年代並不久遠,但明清時期是人類體質微觀演化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目前國內考古界與體質人類學界仍然缺乏對明清時期以來人類遺骸的系統收集、保護與研究,給全面認識中國人體質的連續演化規律造成困難。自2004年開始,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等單位合作,啟動了天津明清人骨保護與研究工作,目前已採集明清時期人骨標本逾700例,初步建立起華北地區最大的明清人骨標本庫並開展了部分人骨的人種學、牙齒形態學、身高推算以及骨病理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據了解,天津地區已經建立的明清人骨標本庫樣本多集中於薊州區等北部地區,天津海河以南地區大規模發掘明清墓葬較少,因而缺少這一區域人骨材料積累,此次發掘人骨數量估計在200例左右,這批人骨的科學採集在進一步豐富天津明清人骨標本庫的同時,為進行下一步人骨綜合比對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天津南部樣本,意義重大。目前考古發掘也初步顯示出天津海河以南地區的明清平民墓葬在喪葬習俗、隨葬器物等方面與天津北部地區同期墓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地域特點,很有考古研究價值。(記者張帆)

來源:津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西青區考古勘探發現明清墓葬800餘座 為近70年來天津考古之最 我市發現大運河遺產考古實證
    日前,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的考古勘探,發現大規模古代墓葬。根據勘探發現的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等時期。秋季是考古發掘的黃金季節,自9月下旬開始,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進駐到西青區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工程考古工地,先期開始對上半年經考古勘探發現的100餘座明清時期墓葬進行正式考古發掘。十一長假期間,幾十人的考古隊伍一直忙碌在野外現場。
  • 天津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
    本報記者 劉茜攝/光明圖片日前,記者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該中心近期在天津境內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據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此次發現規模大、類型豐富,年代跨度長,在新中國成立後尚屬首次。
  • 天津大運河遺產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
    新華社天津10月22日電(記者 周潤健)記者22日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該中心近期組織完成了對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項目區域大規模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宋、金、元至明清不同歷史時期。
  • 天津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 涵蓋多個歷史時期
    本報記者 劉茜攝/光明圖片日前,記者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該中心近期在天津境內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據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此次發現規模大、類型豐富,年代跨度長,在新中國成立後尚屬首次。
  • 發掘800餘座古代墓葬,天津大運河文化有了重要實證
    津雲新聞記者 吳宏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日前組織完成了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的考古勘探,發現區域內古代墓葬近900處,據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推測,其年代涵蓋宋、金、元至明清等多個時期,為天津運河文化提供重要實證
  • 天津考古重大發現
    記者今天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盛立雙處得到消息:2020年6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項目區域大規模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根據勘探發現的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不同歷史時期。
  • 天津考古重大發現!
    記者今天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盛立雙處得到消息:2020年6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項目區域大規模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根據勘探發現的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不同歷史時期。
  • 天津發現古代墓葬近900處 涵蓋宋元明清等朝代 在天津考古史上絕無...
    中新網天津10月21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21日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該中心日前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的考古勘探,發現區域內古代墓葬近九百處,據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推測,其年代涵蓋宋、金、元至明清等多個時期,為天津運河文化提供重要實證。
  • 天津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近900處 為運河文化提供實證
    中新網天津10月21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21日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該中心日前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的考古勘探,發現區域內古代墓葬近九百處,據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推測,其年代涵蓋宋、金、元至明清等多個時期,為天津運河文化提供重要實證。
  • 清華大學發現古墓,87座明清墓和5座漢墓,網友:考古系的上
    清華大學發現古墓,87座明清墓和5座漢墓,網友:考古系的上!   就在2019年5月31日,在我國的大學府清華大學校內,在施工的現場發現了一大片古墓,這個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後來根據現場的工作人員們介紹的,這次的考古發現其實是按照計劃進行的
  • 山西晉中發現27座古墓葬 出土240餘件器物(圖)
    M14出土銅布幣 圖片由晉中市考古研究所提供時代涉戰國至西漢初及明清,出土陶器瓷器銅器等240餘件本報訊>(記者孟苗)6月16日,晉中市考古研究所公布榆次區貓兒嶺墓群最新考古成果:經過兩個月的考古發掘,在貓兒嶺新發現了戰國至西漢初及明清古墓葬27座,墓葬形制有豎穴土坑墓、豎穴偏室墓和土洞室墓三種。
  • 黃巖發現趙伯澐墓,800年來未曾被盜,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
    近年來,考古學家在江浙一帶發現了不少南宋古墓,其中保存最完好的除了武義徐謂之墓,餘姚史嵩之墓,還有黃巖南宋古墓。這座黃巖古墓是位於黃巖嶼頭鄉前礁村一土名為「大墳」的地方,當時有位村民在建房子的時候發現了這座古墓,於是趕緊把這個消息上報給了當地的文物局。通過墓志銘,考古學家們確認了墓主人就是趙伯澐,妻子為李氏,看來這座古墓是一座夫妻合葬之墓。
  • 發掘墓葬500餘座,遺蹟300餘處,出土文物3000餘件……濟南近年來考古成績卓越
    李銘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完成了近百處考古調查勘探項目,其中大型項目60餘處,涉及房地產開發、公路、鐵路、廠房、電力、管道、新能源建設、河道防汛通航等各方面。共計調查勘探面積近8170萬平方米,其中各類公路、鐵路調查勘探裡程達450多公裡,發現文物點200餘處,編制完成各類《調查勘探報告》,為工程選址中的文物保護提供了依據。
  • 發掘墓葬500餘座,遺蹟300餘處,出土文物3000餘件,濟南近年來考古成績卓越
    其實考古從來都不冷僻,我們身邊一直有無數年長和年輕的「鍾芳蓉」們,對歷史懷有無限熱忱,為我們這座城市默默做著探求、考證、研究,幫助我們記住這座城市數千年來曾經走過的來時路。共計調查勘探面積近8170萬平方米,其中各類公路、鐵路調查勘探裡程達450多公裡,發現文物點200餘處,編制完成各類《調查勘探報告》,為工程選址中的文物保護提供了依據。
  • 發掘墓葬500餘座,遺蹟300餘處,出土文物3000餘件…濟南近年來考古成績卓越
    李銘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完成了近百處考古調查勘探項目,其中大型項目60餘處,涉及房地產開發、公路、鐵路、廠房、電力、管道、新能源建設、河道防汛通航等各方面。共計調查勘探面積近8170萬平方米,其中各類公路、鐵路調查勘探裡程達450多公裡,發現文物點200餘處,編制完成各類《調查勘探報告》,為工程選址中的文物保護提供了依據。
  • 眉山發現戰國至明清古墓群
    7月22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眉山彭山區發現墓群大墳包墓地,時間跨度從戰國至明清時期,初步推斷為古蜀遺民埋骨之地。據介紹,彭山區武陽安置房一期大墳包墓地位於眉山市彭山區江口街道五一村,海拔435米。東側為岷東大道,西側為武陽故城址保護區,南側為川西小鎮,北側為待建政府預留用地。墓地位於一山坡上,地勢起伏較大,西、南高,東、北低。
  • 發掘墓葬500餘座,出土文物3000餘件!濟南近年考古成績卓越
    其實考古從來都不冷僻,我們身邊一直有無數年長和年輕的「鍾芳蓉」們,對歷史懷有無限熱忱,為我們這座城市默默做著探求、考證、研究,幫助我們記住這座城市數千年來曾經走過的來時路。共計調查勘探面積近8170萬平方米,其中各類公路、鐵路調查勘探裡程達450多公裡,發現文物點200餘處,編制完成各類《調查勘探報告》,為工程選址中的文物保護提供了依據。
  • 南陽:「不見冢」又發現10餘座大墓,王子朝奔楚之謎有望揭開
    5月30號,南陽市文研所在對「不見冢」墓區周邊進行鑽探時,又發現10餘座大型古墓葬,或為「不見冢」陪葬群。這一發現,將為揭開「不見冢」的神秘面紗、破解「王子朝攜周典奔楚」之謎提供重要支撐。春秋晚期發生的「王子朝攜周典奔楚事件」是先秦時期具有重大影響的轉折性事件,從此以周王室文化為代表的華夏核心文化南遷下行,分散傳播,直接或間接地促生了其後的諸子百家爭鳴。
  • 發掘墓葬500餘座 濟南考古成績卓越
    李銘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完成了近百處考古調查勘探項目,其中大型項目60餘處,涉及房地產開發、公路、鐵路、廠房、電力、管道、新能源建設、河道防汛通航等各方面。共計調查勘探面積近8170萬平方米,其中各類公路、鐵路調查勘探裡程達450多公裡,發現文物點200餘處,編制完成各類《調查勘探報告》,為工程選址中的文物保護提供了依據。
  •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發現兩千餘座古墓
    北京青年報記者8月31日從負責協助考古勘探的北京新奧集團通州分公司獲悉,目前行政辦公區及周邊的考古勘探任務已經過半,發現兩千餘座古墓,其中在綜合管廊施工區域還發現了價值較高的一處唐墓和一處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遼金墓。行政辦公區地下文物考古勘探過半出了地鐵6號線東夏園站,附近就是正在建設的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