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城三月雨紛紛 四月繡花針
羽毛扇遙指千軍陣 錦緞裁幾寸
君可見刺繡又一針 有人為你疼
君可見夏雨秋風 有人為你等
翠竹泣墨痕 錦書畫不成
情針意線繡不盡 鴛鴦枕
——李宇春 《蜀繡》
針挑錦絲,織成綺羅。
刺繡,一如歌裡所說,落針起線的穿回往復,既繚繞無限情思與巧慧,更織就遼闊山河及夢裡乾坤,美得繁複,而濃烈。
在我國,刺繡工藝歷史極為悠久,《尚書》中即有「衣畫而裳繡」的記載,此後,歷經秦漢、唐宋、明清等各朝的發展,更是呈現出了繁華縟麗的景象。
絲織有「絹、紗、綺、綾、羅、錦、緞、緙、絲」等各樣製品,而針繡亦有「錯、亂、平、鎖、接、戧、套」等多種技法,瑰麗又精妙。
且隨著時間發展,刺繡逐漸與書畫藝術結合,透出非同一般的風味與意趣。明清時期,由於繡品需求的不斷增多,促使宮廷刺繡與民間工坊得以進一步發展,更出現了以「蜀、蘇、粵、湘」等地方特色為首的四大名繡,既獨具一格,又廣受歡迎。
01
蜀繡:窮工極巧,蜀中瑰寶
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早在西漢時期便被載於文學家揚雄《繡補》一詩中。不單其個人被蜀繡的精湛工藝所折服,後世《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書作者也不吝讚美之詞:民織作冰紈綺繡等物,號為冠天下。
足見蜀繡技法之獨特,歷史之悠久。
而且,與蜀錦並稱「蜀中瑰寶」的蜀繡,在漢末三國時期就已是堪比金銀的硬通貨了。盤踞一方的蜀國就經常用蜀繡來交換北方的戰馬,其亦是蜀漢時期主要的財政來源。
歷經千年的繁榮與發展,蜀繡古韻猶存,作品頗多。如北京人民大會堂裡的「芙蓉鯉魚」座屏、「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以及「大小熊貓」座屏等,其繡品針法靈巧,用線工整厚重、色彩明快、圖案精美,堪稱蜀繡之經典。
這般精湛的技藝實離不開針法的烘託,以針為筆,以線代墨,乃蜀繡一大特色。蜀繡所具針法有十二大類,一百三十餘種,不同的針線技法交錯組合,加上不同色彩的搭配,造就了一幅幅豐富而獨特的作品。
比如暈針就能很好的體現繡品的質感,交叉針下的動物毛髮絲絲分明;虛實覆蓋針下一條鯉魚的鱗片亦層次分明;螺旋針下的人物髮髻緊緻密實,如此細膩工筆,可見一斑。
02
蘇繡:指尖下的煙雨江南
相比之下,蘇繡更具「精、細、雅、潔」的特點:
山水間,煙霧繚繞,遠近分明;
樓閣裡,大小物體,一覽無遺;
人影下,一顰一笑,活潑生動;
花鳥中,姿態萬千,盡顯親暱。
這些特徵在蘇繡作品中,一眼便能看清。其繡品亦是以圖案秀麗,針法活潑、精妙清雅而著稱。例如蘇繡裡的雙面繡,即可說是蘇繡技藝水平的最高體現。在同一塊底料上,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卻做到兩面互不影響,針跡點滴不露,都是可堪細賞的作品,足見神奇。
而且,雙面繡現今已發展出了雙面異色、異形、異針的「三異繡」,繡制水平和工藝可謂再創新高。亦是因為雙面繡的出現與發展,在明清時期,蘇繡日漸聲名鵲起,列入我國四大名繡之一。
03
粵繡:織龍畫鳳,富麗堂皇
如蘇繡之雙面繡一般,粵繡亦有金銀線繡,堪稱一絕。
《存繡堂絲繡錄》及《纂組英華》曾記載到:&34;。說的就是粵繡的典型特徵——以金銀線做刺繡,針法豐富,布局飽滿、色彩濃豔,圖案繁多,頗顯熱鬧。
粵繡是廣繡和潮繡的總稱,尤其注重材料的材質與技藝的融合,所繡題材多為龍鳳等吉祥寓意的圖案,配上富麗堂皇的金銀絲線,五光十色,盡顯尊榮。
其起源於唐朝,因頗受楊貴妃喜愛而聞名當時。雍乾時期更是遠銷海外,就連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也特地創立了刺繡同業會,大力倡導傳播粵繡技藝,可見粵繡之受歡迎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粵繡的繡品大多出自男人之手。
04
湘繡:針線作畫繡瀟湘
而湘繡則是起源於民間,其結合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在清末時逐漸成為後起之秀。
據載,湘繡最早是湖南地區農村婦女用來裝飾服飾、荷包、菸袋而製作的。當時,為了能夠補貼家用,人們於是將繡品對外出售,卻因為精美、秀麗而被廣泛流傳,刺繡技藝亦被爭相效仿,從而推動了湘繡的商品化生產。
之後,又有畫家結合國畫之精髓與湘繡技藝,進一步提升了湘繡的品質。其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繡線,精細巧妙地刻劃物象的「外形內質」,從而逐漸形成獨具一格的特色。
現藏於美國亞特蘭大小白宮博物館中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繡像,就是湘繡作品的典型代表,觀展之人莫不為之駐足。
湘繡擅長以絲絨線繡花,繡品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其具有構圖嚴謹,針法有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將人物、山水、動物、花鳥等賦予極強的生命力的特點,頗具藝術美感,故而有著&34;的美譽。
四大名繡各有千秋,一針一線勾勒的大千世界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如《繡》裡所說:「一片絲羅輕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勞。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 氣韻逼真、物象靈動,盡顯織繡之精微美好。
輕絲羅、纖玉指、俏紋樣、靈韻致……誰能不愛這樣馥鬱華美的綾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