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今後買到問題食品,誰負責?怎麼賠?最高法發話

2020-12-18 中國經濟網

買了假冒偽劣食品如何索賠?電商平臺標註「自營」的食品出問題,誰來賠償?免費餐食出問題,就可以免責?問題食品只要沒吃出毛病,就不用懲罰性賠償?

昨天(9日),最高法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該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來看要點梳理。

提供免費餐食,安全責任不能免

公共運輸運輸的承運人向旅客提供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不論是免費提供還是有償提供,承運人均應保證所提供的食品的安全性,不得以食品是免費提供為由進行抗辯。

「自營」食品出問題,電商平臺要賠償

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依法對平臺內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消費者有權主張經營者按照承諾賠償

經營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但向消費者承諾的賠償標準高於法定賠償標準,消費者主張經營者按照承諾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支持。

明知食品不符標準仍銷售將被嚴懲

解釋用列舉的方式明確,哪些情形屬於經營者明知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仍然銷售,需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過保質期仍然銷售、無法提供合法進貨來源、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進貨、未依法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等情形應當認定為經營者「明知」。

懲罰性賠償不以造成人身損害為前提

不合格食品沒吃出毛病要承擔懲罰性賠償嗎?解釋明確,懲罰性賠償不以造成人身損害為前提,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

切斷「黑作坊」食品的生產經營鏈條

針對「黑作坊」生產三無產品,解釋明確:不僅生產者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經營者也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讓經營者不願、不敢經營「黑作坊」食品,切斷「黑作坊」食品的經營鏈條。

食品必須清晰標註生產日期、保質期

生產經營者生產經營未清晰標明生產日期、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消費者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依據食品安全法規定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進口食品應符合本地食品安全標準

如果進口的食品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決定暫予適用的標準,銷售者、進口商等經營者僅以進口的食品符合出口地食品安全標準或者已經過我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為由進行免責抗辯的,人民法院不應支持。

食品不合格生產者、經營者不得推諉責任

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訴請食品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賠償損失,被訴的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以賠償責任應由生產經營者中的另一方承擔為由主張免責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可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生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民事訴訟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依法提起公益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胡晨曦

支持我們請點讚或使用評論功能

相關焦點

  • 今後買到問題食品,誰負責?怎麼賠?最高法發話了
    買了假冒偽劣食品如何索賠?電商平臺標註「自營」的食品出問題,誰來賠償?免費餐食出問題,就可以免責?預包裝食品找不到生產日期怎麼處理?問題食品只要沒吃出毛病,就不用懲罰性賠償?  12月9日,最高法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針對消費者在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給出明確回答。
  • 最高法權威解釋來了!今後買到問題食品要這樣維權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和五個典型案例。電商平臺未對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或承擔連帶責任!《解釋》第10條明確,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依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規定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以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商家承諾賠償標準高於法定標準怎麼賠?司法解釋:承諾了,就不能賴帳!
  • @所有吃貨,今後買到問題食品要這樣維權!
    買了假冒偽劣食品怎麼索賠?電商平臺誤導消費者誰擔責?預包裝食品找不到生產日期怎麼處理?9日,最高法發布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針對消費者在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給出明確回答。資料圖:某物流基地員工分揀快遞(圖文無關) 中新社記者 張宇 攝電商平臺未對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
  • 最高法發布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
    摘要:12月9日,最高法發布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對於消費者買到問題食品的多種情形給出了維權方案。   臨近年底,不少吃貨們又開始準備剁手囤貨了吧!
  • 買到問題食品如何維權——最高法發布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司法解釋
    原標題:買到問題食品如何維權——最高法發布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司法解釋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有關情況。
  • 買到問題食品要維權 最高法司法解釋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但消費過程中,買了假冒偽劣食品怎麼索賠?電商平臺誤導消費者誰擔責?最高人民法院12月9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從各界普遍關心的電子商務平臺、公共運輸工具相關問題入手,對食品安全民事責任主體認定、賠償責任承擔以及訴訟程序等作出規定。  電商平臺未對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
  • 食品安全誰來負責?最高法發布新《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 鄭學林:該條規定目的在於落實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1款規定的首負責任制,避免生產經營者之間相互推諉,及時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解釋》還明確了公共運輸運輸中的食品安全責任承擔主體。
  • 食品安全誰來負責?最高法發布新《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 鄭學林:該條規定目的在於落實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1款規定的首負責任制,避免生產經營者之間相互推諉,及時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解釋》還明確了公共運輸運輸中的食品安全責任承擔主體。實踐中,承運人在運輸途中向旅客提供食品或者餐飲服務,有時會發生食品過期或者黴變損害旅客身體健康的情況。對此種情況的處理,《解釋》作出明確規定。
  • 最高法發布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典型案例
    買到一袋過期戧面饅頭獲賠千元最高法發布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典型案例□ 本報記者 蔡長春 董凡超□ 本報見習記者 趙婕消費者在某購物廣場購買戧面饅頭一袋,買到過期食品獲賠1000元【簡要案情】2018年10月22日,李某在某購物廣場購買戧面饅頭一袋,該商品外包裝載明該食品保質期至2018年10月20日。
  • 買到兩條假中華煙 可以「假一賠十」嗎?
    沈先生把百貨店告上法庭,要求百貨店按照《食品安全法》,除賠償他購買香菸的損失外,另付十倍賠償金。百貨店老闆願意賠錢,但他說,十倍的賠償數額實在是太高了。  買到假煙到底能不能「假一賠十」?  承辦法官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或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賠償,也就是「假一賠一」。
  • 食品安全問題誰來擔責?最高法發布新司法解釋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鄭學林表示,該條規定目的在於落實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1款規定的首負責任制,避免生產經營者之間相互推諉,及時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提供免費餐食,安全責任不能免《解釋》還明確了公共運輸運輸中的食品安全責任承擔主體。
  • 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 明確食品安全案懲罰性賠償不以造成消費者人身...
    不安全食品經營者提出的賠償承諾,比如「假一賠百」,遠超過《食品安全法》規定的十倍懲罰性賠償標準,此次《解釋》要求法院支持消費者主張按經營者所承諾的賠償標準索賠。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簡稱《解釋》)發布,明確電商平臺企業與平臺內經營者的責任,電商平臺誤導消費者相信銷售的食品系自營,消費者可主張平臺承擔賠償責任。
  • 徒法不足以自行——淺談新修訂《食品安全法》在監管中應注意的問題
    這些新修訂的內容,不僅有利於進一步規範我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有效打擊食品違法犯罪行為,而且對進一步解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目前,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及相關配套規章正在制定中,那麼,在此背景下,面對複雜多變的食品安全形勢,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如何確保新修訂《食品安全法》落實到位?
  • 食品中吃到異物找誰維權?最新司法解釋來了!
    買到過期食品怎麼辦?在電商平臺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商品,經營者要負什麼責任?發現食品中有異物,該如何賠償?食品包裝未標明基本信息,怎麼處理?買的進口食品出了問題,找誰承擔責任?
  • 網上買到不安全食品,有7種情形,消費者可向電商平臺索賠
    據最高法統計,近3年半,全國新增一審食品安全類網購糾紛案1.5萬多件,再次引發人們對網絡食品安全的擔憂。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公開發布,從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以後,消費者在網上買到不安全食品,除了向網店(入網經營者)索賠外,在6種情況下,還可直接向電商平臺(網絡交易平臺)索賠,將獲得法律支持。
  • 食品包裝一般瑕疵不得訴請「退一賠十」
    退一賠十?原告當庭陳述其認為被告售賣的大米沒有質量問題,但大米外包裝上宣傳的為有機大米。原、被告均當庭陳述當時沒有就涉案產品是否為有機大米進行溝通。  前述規定,是食品安全領域「退一賠十」的懲罰性賠償規定,司法實踐中,相關民事糾紛多與此規定有關,審理時主要面臨三大難點:  1.何為不安全食品;
  • 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這些問題都有規定
    9日上午,最高法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及典型案例舉行新聞發布會。火車飛機上提供問題食品誰擔責?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介紹,《解釋》中明確了公共運輸運輸中的食品安全責任承擔主體:公共運輸運輸的承運人向旅客提供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旅客有權主張承運人承擔作為食品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的賠償責任,並明確不論是免費提供還是有償提供,承運人均應保證所提供的食品的安全性,不得以食品是免費提供為由進行抗辯。
  • 買到假紅木,都可以假一賠三?
    我們常見的知道,買了過期食品需要假一賠十。那如果買了假紅木家具,消費者能否都申請賠償?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紅木行業的經典案例。  那麼回到前面的問題,買到了假紅木家具,一定可以假一賠三嗎?其實也還真不一定。
  • 提醒丨反食品浪費要立法了,今後「下館子」要注意啥?
    食品浪費的標準怎麼認定? 袁傑介紹,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以餐飲環節為切入點,聚焦食品消費、銷售環節反浪費、促節約、嚴管控。 草案明確,食品浪費,是指對可安全食用或者飲用的食物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那麼,一些商家以「最大蛋糕」「最大火鍋」為噱頭開展的商業營銷活動,以及用食物作為原材料進行的藝術創作活動等,是否屬於食品浪費?
  • 買到的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商家要賠這麼多!
    收貨後,張先生發現產品無中文標籤,也未取得進口許可,屬於禁止銷售的違法食品,因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商家退貨退款,並且支付十倍於購物款的賠償。庭審中,商家辯稱產品購自上海一家授權經銷商,來源合法,且在入境時已經通過檢驗檢疫,是合法的進口產品。但商家提供的帶有中文標籤的產品照片等證據,與張先生購買的貨品並不一致。經過審理,最終法院判決商家退貨退款,並且支付張先生賠償款9596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