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蓉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唐朝劉禹錫《賞牡丹》
詩文慢讀:庭前的芍藥雖然妖嬈,卻沒有格調。
池塘裡的荷花雖然明淨,卻沒有動人之情。
只有牡丹是真正的代表唐朝的顏色呀
你看她花開的時候,驚動了整個京城。
初衣解詩:我們想像的唐朝牡丹花遍地,從貴妃的頭上,一直鋪到了街邊巷角。以至於我們認為整個唐朝,都為整個牡丹花海所籠罩。
實際這是一個歷史重疊的印象。真正將他們分離開來,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漸近的現象。
唐朝的牡丹的繁榮,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到了花開時節動京城,並不是盛唐,而是晚唐。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牡丹花,開始並不是這麼的錦繡和絢爛,它是一種野生的草本。
隋煬帝在洛陽建立西苑的時候要求各地僅供奇花異草,其實灌木以裝點園林。易州就進了20箱牡丹。這個易縣的牡丹原本是長在山區的,將牡丹和芍藥,加以培育,馴化繁殖,就產生了顏色不同,花瓣重疊的牡丹。當時這些進貢的牡丹已經顏色十分豐富。
然後這些牡丹在皇家庭院裡站住了腳,在宮廷中經過培養和雜交。
但是有些野生的牡丹,在民間,仍舊得到種植雜交和培養,尤其很多依山傍水的寺廟裡,都養著這樣的牡丹花。初唐的時候,這些花朵並沒有受到重視。唐朝的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將國力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休閒娛樂,很快的發展起來。這個時候,牡丹開始受到了重視。
開元的末年,他從寺廟裡帶回了一株純白色的牡丹,又找到了紅紫兩色的牡丹。這種牡丹花的適應性特別強。在私人庭院裡,一兩年就花開錦繡。與此同時,宮廷牡丹因為楊玉環的出現,經常在歌舞上有這種大朵牡丹裝飾髮髻,牡丹在貴族間十分的盛行。
李白寫的「名花傾國兩相看」,就是受邀請,去和貴妃同在花園裡賞牡丹留下的名句。但那個時候的牡丹,僅僅還是作為貴族的身份的標誌,流行在中上層。但也因此拉動了牡丹花的種植和交易。
牡丹花花朵大而絢爛,和盛唐氣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有經歷美人的傳播,牡丹就是高大上時尚的標誌。
而且牡丹花經過了各種達官貴人名士的吟詠,迅速的提高著知名度。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於是民間各種各樣的牡丹栽培,花色迭出。許多廟宇,農家種植培養顏色不同的牡丹,一方面可以培育新的品種,另一方面說穿了也是收入。牡丹以及極品牡丹花的價格就開始飆升。
那些顏色好的牡丹,曾經炒作到萬金一本。這個中間肯定是有利益和經濟鏈的。
真正牡丹被大面積的在城市栽種種植,是在晚唐以後。也就是市民萬人空巷的賞牡丹,並不是在盛唐的天寶和開元年間,而是在晚唐大和二年之後。
劉禹錫在中唐的時候,曾經到過長安。那個時候的牡丹花僅限於貴族之間的庭院。
但是劉禹錫第2次回到長安,已經是晚唐。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牡丹。牡丹已經作為一種城市種植花,被廣泛的用在了園林和道路邊。同時期的李商隱,也是牡丹花,壓住了路面,蓋著水溝,庭院裡高,樓上無處都不是牡丹花。
而牡丹成為了市民的狂歡。牡丹花期大約有20多天。大家蜂擁到有牡丹花的各種園林,去賞花去踏春。所以才有了,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說法。
那麼為什麼說牡丹花是真國色呢?首先唐朝尚紅,貴族的高級官員,都使用的是各種紅色或者紫色的袍服。這種顏色亦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而牡丹花正是紅紅紫紫,給人非常吉祥的寓意,讓人感覺非常的富麗和華貴。當然在如今不尚紫紅的年代,這種精神上的意義就失去了。
另外牡丹花開得非常富麗。花很大,多重重瓣,又開在陽春三月,如果說,一種花能夠代表著一個朝代一個時期的具象的時候,牡丹花無疑是可以代表著唐朝的開放,富庶的。
貴族女子的熱愛無限推動了它的種植傳播。可以說在現在流傳下來的一些仕女圖裡,我們都可以看到貴族們的頭上,帶著這樣比人臉都大的花朵。而這種花朵一旦是成為了時尚,中下層階級也會跟著效仿。
所以到了晚唐的時候,牡丹就成了一種真正的國民之花,大街小巷都有種植。但是其中奇異的品種,還是為種植家和貴族所擁有,經濟和審美同時的高漲,形成了晚唐,看花傾國傾城的狀態。
這個國色,從女子的容貌早已經升華成唐朝國家的色彩和精神。
其實在劉禹錫寫這首詩之前,關於描寫牡丹各種富麗堂皇的詩都有。李白,李商隱,白居易,都是些牡丹花的名家。但劉禹錫在這裡,卻將牡丹的絢爛用另一種極致表現出來。
那就是花開時節動京城。大街小巷絡繹不絕,香車美人,市井凡夫,都去赴共同的牡丹盛宴。而這裡的所謂真國色,比起位名家的國色來得更為壯觀。因為這是普天同慶的豪華。
而也正是這樣的一首詩,讓人們將牡丹和唐朝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成為了唐朝的國花。
讓我們重溫這首詩:「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歡迎留言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