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方瓊:中國古典詩詞該如何歌唱

2020-12-13 澎湃新聞

2017年11月9日,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方瓊教授將在北京音樂廳舉辦「長相知——中國古典詩詞音樂會」。

音樂會分上下半場,時長約為兩個小時。上半場是「古風古韻」,包括《越九歌·越相側商調》《陽關三疊》《胡笳十八拍》《鳳凰臺上憶吹簫》《長相思》《黃鶯吟》等作品。這些古典詩詞曾一度以吟唱形式廣為流傳,但旋律在歷史中逐漸散失後,其「曲」散見於用傳統工尺譜、減字譜等記譜法記錄的各類曲譜、琴譜中。方瓊教授攜其團隊廣泛搜求,與音樂學、古詩詞相關的專家一同還原了古曲原貌。

下半場是「古風新韻」。《關雎》《楊柳枝》《秋風辭》《送孟浩然之廣陵》《長相知》《幽蘭操》以及女領唱加女聲小合唱《靜夜思》等八首作品都是經過趙季平、劉文金、奚其明等現代作曲家利用現代作曲技法,結合當下審美習慣創作或新編配而成。

這場音樂會的伴奏樂器以琴、簫為主,間或伴以琵琶、古箏、馬林巴、鋼琴等樂器。在音樂表現上,方瓊以樂從詩,以聲託詞,強調原詞的吟誦性,同時也借鑑西洋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

10月31日,方瓊在京舉辦了《長相知——方瓊古詩詞歌曲音樂會》先聲雅集,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方瓊。

澎湃新聞:

你最早接觸吟誦和古典詩詞歌曲是怎樣的契機和感受?

方瓊:

吟誦是古人用他們的方式在唱,我們現代人沒有將其唱的這個方面進行很好的傳承和保護,所以在受眾面和傳播率上都不是那麼大。到了我們這一代的時候,我覺得我都離它比較遙遠,只是我小時候聽過,沒有學過。有譜子記載了的,可以傳唱,沒有譜子記載的,當時也沒有錄音設備,我們對於這種東西真正的、在遠古時候的面貌其實很難知曉。

現在有80、90歲的各地老人,他們用方言的聲調、地方戲曲的聲調在吟誦和演唱著。我接受這個東西都是以歌的形式,就是有了旋律以後,我來接受的。接受了以後,我就發現它跟我們現在現代人的審美、音樂節奏,都是不太相同的,它一個聲腔拖很長時間,又長又慢,意境也很難懂,這種古曲真是綿長悠揚,我之前一直覺得自己的閱歷還沒有積攢到能夠很好地傳達古曲意境的程度,在這個領域工作了好多年以後,工作和教學的要求,使得我不得不去唱古曲,深入研究以後,慢慢我就覺得可以靜下心喜歡。

澎湃新聞:

這次音樂會分上下兩場,上半場你介紹是「古風古韻」,那唱的都是古代有記載下來的曲子嗎?

方瓊:

對,上半場用的曲子都是古人流傳下來的。就是一些減字譜、工尺譜,這些譜子都是老的作曲家比如王迪等,自己彈的和自己唱的,有特別簡單的錄音流傳下來。我聽完他們的唱以後發現他們的聲調就很平緩,如果是在音樂會中,這樣的演唱是達不到那種感染人的效果,所以我就委託一些作曲家進行發展。

比如我這次唱的《黃鶯吟》,旋律就很簡單,歌詞也只有四句,半分鐘就唱完了,它不能成為一首歌。像《陽關三疊》《胡笳十八拍》《鳳凰臺上憶吹簫》其實都是後期作曲家在原有的工尺譜的基礎上將其發展,調性、音調、旋律還是原來的,但是後人有所調整。古人的工尺譜沒有小節線,不像我們現在有一小節四拍這樣的,所以小節線也要現代的作曲家給其規範化,我們後期都要整理。我上半場唱的都是傳下來的古譜。

澎湃新聞:

下半場你演唱的「古風新韻」是怎樣的情況?

方瓊:

下半場唱的都是現代的作曲家為古詩詞賦新曲的。比如趙季平的《關雎》《幽蘭操》,奚其明的《楊柳枝》等,這些都是我想體現和現代人的一種對話。譜新曲的時候和古代的關聯不是很大,用現代的和聲來譜。我們古代的曲子調性和調式,聽二胡也好,琵琶也好,這種民族樂器都是五聲調式,只有do re mi so la,沒有fa xi,西方有fa xi這種半音,這種音程關係在東方的曲目中聽起來就有不諧和的關係。近代一些作曲家寫的曲子就融合了東西方,寫的曲子音域就寬了,調性上也更豐富了,編配形式也更多樣化。

澎湃新聞:

演唱古曲要注意什麼呢?

方瓊:

我們現在去唱傳統古曲,就要遵循他們的標準。比如我是借鑑了很多崑曲的東西,比如一些咬字,揉弦音。拿咬字來說,比如:「長相知,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中的「絕」,它是用蘇州話說:xie,其中,x i ye,每一個音都要咬出來,這就跟戲曲的咬字很接近。其次,運腔和聲調也要注意,現代人運腔就比較直,揉動的、裝飾音的成分比較少。古人那種裝飾音和揉音從哪兒來?我發現他們就是模擬的一些器樂、管樂,唱出一種綿長的韻,人聲是最接近器樂的,這樣的一種模擬器樂的揉音的演唱,就能跟器樂相貼和。

澎湃新聞:

古曲音樂會演唱的難度在於什麼?

方瓊:

演唱其它藝術歌曲或者歌劇的時候,可以誇張地表現音樂和歌詞的內容,以獲得更好的舞臺效果,而這場音樂會則要以「寧靜」為基調。中國古典詩詞歌曲的表現方式是內在的、含蓄的,中國古代文人是細膩內向的。因而,在表現這些古典詩詞歌曲的演唱中,如何運用聲音表現出這種文人氣質是很具有挑戰性的,聲音大了會顯得不雅,若是輕了會顯得虛弱,顫音多了會顯得不古樸,反之聲音太直了又會顯得沒有意境,音樂會伴奏的樂器是古琴、古箏和簫笛,和此類樂器伴奏的默契配合和常規的鋼琴伴奏大不一樣,每一首作品都需要反覆尋找、嘗試、磨合。

在伴奏形式上,在琴房練的時候,我發現跟鋼琴和,唱兩個小時都不累,鋼琴那麼多音,你達不到的東西,鋼琴都替你解決了。但是與琴、簫和音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不就是在清唱嗎?就靠我一個人把這個歌唱的豐富,他們就是給幾個音。《陽關三疊》我與鋼琴和的時候四分半就結束了,但是和古琴與簫和聲的時候,要唱八分鐘,要練很長時間。還有絲竹樂器的音不準,穩定性差,唱著唱著音就不準了,就很艱難。

澎湃新聞:

你將古典詩詞歌曲在上海音樂學院做成了一個科研項目,主要的研究範疇是什麼?

方瓊:

主要就是對古詩詞歌曲進行整理。有一大批古詩詞的減字譜、工尺譜,但其中很多都沒有翻譯成簡譜,還有很多翻譯成簡譜以後,在紙上就四句五句,就只有一個很簡單的旋律。我就交給一些作曲家,告訴他們在保留這個曲子的感覺和旋律的基礎上,你們按照你們的感覺來編寫,將一個簡單的旋律聲樂化,很多作曲家就配進去古箏、簫、琵琶、二胡等,變得很豐富。他們編寫了以後匯總給我,我來看,看哪些適合演唱或者適合在音樂會上呈現,哪些可以寫進教材教學生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長相知》——方瓊古典詩詞歌曲音樂會」亮相北京音樂廳
    11月9日,「《長相知》——古典詩詞歌曲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著名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方瓊帶領現場觀眾穿越千年,回到那段「樂則歌之,哀則嘆之」的悠悠歲月。  古詩詞歌曲,包括古代文人的詞調歌章和為古代詩詞譜新曲,是民族聲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聲樂作品情感豐富,韻律雋永,是中國歌唱藝術中彰顯民族意識與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
  • 傳承中國古典詩詞文化 方瓊攜手姜嘉鏘帶來《長相知》
    傳承中國古典詩詞文化 方瓊攜手姜嘉鏘帶來《長相知》 2019/12/09 08:42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遊歷 瀏覽:5477
  • 聽,古詩在歌唱
    昨晚,方瓊以一臺「《長相知》——古典詩詞歌曲音樂會」,帶領現場觀眾感受古風古韻。「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昨晚的上海交響樂團演藝廳內,著名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方瓊以一臺「《長相知》——古典詩詞歌曲音樂會」,帶領現場觀眾穿越千年,回到那段「樂則歌之,哀則嘆之」的悠悠歲月。
  • 歌唱家方瓊 | 人聲是世界上最美的樂器,也是最具可塑性的樂器
    近期播出的《古典音樂時間》節目,周婕就特別邀請到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主任、歌唱家方瓊來做客直播訪談。這些年,我們在舞臺上看到了她用聲音表現情感、塑造角色的不同呈現,也看到她在中國古詩詞演唱的傳承與創新方面做著積極的探索,在多樣性的演唱與教學上做的不斷嘗試。
  • 今天如何吟唱古典詩詞
    從《詩經》的雅樂範本、《楚辭》淳樸清新的地域民歌元素,到漢樂府敘事篇章中豐富多樣的演唱、伴奏形式,再到唐詩中精雕細琢的音韻、結構特點,以及宋詞曲牌中華麗絢爛的器樂化音樂語言的廣泛應用、文體與曲體的高度統一等等,可以說,詩歌藝術作為中國傳統音樂中最具傳播效應的文化載體,在很長一段時期裡,推動並引領著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的發展潮流。
  • 與君歌一曲——中國古典詩詞歌曲
    琴曲與琴歌,如何相得益彰?古典詩詞歌曲都是原汁原味的古曲嗎?中國古典詩詞歌曲具有什麼樣的音韻之美?聽故宮博物院博士後、「中國古典詩詞演唱第一人」姜嘉鏘先生弟子池浚,為您娓娓道來、深情獻唱,分享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 夏日裡,吹來一股雅韻古風——《長相知-方瓊古詩詞歌曲音樂會》將...
    圖說:方瓊古詩詞歌曲音樂會海報 官方圖7月11日19:30,上海交響樂團演藝廳將舉行一場《長相知-方瓊古詩詞歌曲音樂會》,在夏日裡,為上海的觀眾帶來一股充滿古風雅韻、溫潤沁人的新風。音樂會上,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主任、歌唱家方瓊將演唱《陽關三疊》《長相知》《鳳凰臺上憶吹簫》等古曲,趙季平、奚其明、譚盾等當代作曲家根據古典詩詞創作的《黃鶯吟》《幽蘭操》《靜夜思》《越人歌》等近15首古詩詞歌曲也將一一上演。方瓊在曲目的編排上也頗費了一番心思:「我們不但要繼承,更要傳承。
  • 夏日裡,吹來一股雅韻古風——《長相知-方瓊古詩詞歌曲音樂會》將...
    圖說:方瓊古詩詞歌曲音樂會海報 官方圖7月11日19:30,上海交響樂團演藝廳將舉行一場《長相知-方瓊古詩詞歌曲音樂會》,在夏日裡,為上海的觀眾帶來一股充滿古風雅韻、溫潤沁人的新風。音樂會當天還將通過優酷、澎湃、一直播、騰訊看點、Bilibili、快手、央視屏幾大平臺進行同步視頻直播。
  • 朱光潛:怎樣學習中國古典詩詞
    中國青年社約我和另外幾位同志寫一些介紹中國古典詩詞的文章,計劃是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必要的簡明的注釋,詳加分析,把好處指點出來,幫助青年朋友們培養閱讀古典詩詞的興趣和能力。青年朋友們要欣賞古典詩歌的希望是很深切而普遍的,只是古典詩歌對於他們多少還是一片待開墾的處女地,他們還沒有摸到門徑,不知道從何下手,或是怎樣下手。因此,在介紹作品之前,對怎樣學習古典詩詞作一點一般性的入門的介紹,是必要的。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圖:胡適,現代中國文學改良的主帥可以說,中國傳統詩詞該不該去平仄格律,實際上呶呶不休爭吵上百年了,至今也沒個定論——中心原因當在於,這不只是某種文學形式變革的問題。中國古典詩詞成為「舊詩」,它形式上最重要的依託即平仄格律受到質疑,甚至出現其本身是否還有存在意義的討論,都是20世紀西學東漸的語境下才出現的。
  • 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
    作者: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 陳小奇  永遠跟著時代走,緊跟審美潮流  什麼是流行音樂?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古典音樂並列,成為三大音樂形態。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人人都會背的古詩詞,如何演唱成歌?
    音樂會上,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主任、歌唱家方瓊將演唱《陽關三疊》《長相知》《鳳凰臺上憶吹簫》等古曲;趙季平、奚其明、譚盾等當代作曲家根據古典詩詞創作的《黃鶯吟》《幽蘭操》《靜夜思》《越人歌》等近15首古詩詞歌曲也將一一上演。
  • 家風·師承·創新 | 方瓊、方書劍、郭沁寄情古詩詞
    事實上,「和詩以歌」的詩樂傳統在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詩言志,歌詠言。中國古代的著名詩篇《詩經》、《離騷》就是吟唱出來的,唐詩、宋詞、元曲等也一樣和音樂結合在一起,大多是亦詩亦歌、亦吟亦唱的作品。如果把這種古老的傳統,用在今天的文化傳承上,以吟唱為名,傳詩詞之韻,相信古詩新唱的方式會吸引到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
  • 古曲傳承人謝雙燕為數百學子演繹中國古典詩詞歌曲
    11月11日下午,著名女高音、國家藝術基金非遺項目古曲傳承人謝雙燕在雲南旅遊職業學院主講的「中國古典詩詞歌曲品鑑歌會」拉開帷幕。隨後,她就對古典詩詞歌曲傳承的思考作了詳實的解析。同時,她還就古典詩詞歌曲包括來自上古以來詩經、楚辭、漢樂府、南北朝民歌、及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各個時期流傳下來的古典詩詞歌曲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 中國古典詩詞基本知識
    (一)古典詩詞概述 中國古典文學源遠流長,其內容博大精深,相關書卷浩如煙海;我才疏學淺,術業不精,鬥膽發表拙作,權為引玉之磚;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麼叫古典詩詞 古典詩詞就是舊體詩詞(相對新詩而言)。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兩種體裁,也就是兩種分類。由於詞是從詩中派生出來的文學體裁,也有將詩詞歸為一類的。 2.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於大家了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 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
    講 題: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649期)主講人:張文利 西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收聽方式:掃描圖片二維碼 或登錄喜馬拉雅APP搜索「陝圖講壇」即可免費收聽。【音頻列表】: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一)古詩之妙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二)有趣的格式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三)韻律之美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四)語言的魅力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五)精巧絕妙的構思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六)親情 友情 愛情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七)杜甫寫情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
  • 方瓊昨天來承德了,為一場承德人自己的春晚!
    在文章中,我們透露了今年的「琢越中國夢」—琢酒2020春節聯歡晚會將邀請到大家喜愛的主持人方瓊與大家共度歡樂時光。就在昨天,方瓊已經來到了承德,開始了本次春晚的錄製。,河北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方瓊、馮亮與承德電視臺主持人佳惠、孫亮聯袂主持,吸引了1000多名觀眾親臨現場觀看。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山川、風月、碑林、石窟、木雕、銅鏡,自然與器物交疊,空鏡銜接如同詩詞韻腳的轉移,《掬水月在手》將一個古典的生命世界帶到了當下。千百年來的詩人、詞人在那樣的時空氛圍中生活、歌唱、吟詠、遊逛。影片中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引渡人,電影透過她的人生歷程與古代中國的迴響交疊,將詩詞的生命世界影像化呈現在觀眾面前。音樂家佐藤聰明以杜甫的《秋興八首》為基底,以唐代雅樂與現代室內樂結合的方式為影片配樂。在影片當中,有葉嘉瑩的身影,亦有杜甫、李商隱等偉大詩人的唱和,吟誦出中國幾千年來的詩與苦難之間的淡淡哀愁和救贖。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山川、風月、碑林、石窟、木雕、銅鏡,自然與器物交疊,空鏡銜接如同詩詞韻腳的轉移,《掬水月在手》將一個古典的生命世界帶到了當下。千百年來的詩人、詞人在那樣的時空氛圍中生活、歌唱、吟詠、遊逛。影片中的葉嘉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引渡人,電影透過她的人生歷程與古代中國的迴響交疊,將詩詞的生命世界影像化呈現在觀眾面前。音樂家佐藤聰明以杜甫的《秋興八首》為基底,以唐代雅樂與現代室內樂結合的方式為影片配樂。在影片當中,有葉嘉瑩的身影,亦有杜甫、李商隱等偉大詩人的唱和,吟誦出中國幾千年來的詩與苦難之間的淡淡哀愁和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