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節專刊:千年端午,詩意蔥蘢(三)

2020-12-13 執手詩詞

朝中措·拜屈子(新聲)

文/吳國順

汨羅江岸畫悠悠,屈子泛漁舟。閒看千秋歷道,憂國情志頻酬!

風雲過去,百花競豔,永固金甌。壯士仁人戮力,先賢盡展歌喉!

晤屈子

文/丁建國

夢中承召喚,跨鯉向江邊。

浩嘆驚三楚,長吟動九天。

醺因商調醒,濁遇楚辭蠲。

未及多聆教,東方已白然。

蝶戀花·端午讀屈子有懷

文/朱繼彪

九畹蘭芳春蕙好。飲露餐英,獨自登程早。龍馬高車鸞鳳導,巡天欲把煙塵掃。

雨驟風狂雲路渺。呵問蒼天,亂象何時了?握瑾懷沙江影杳,魂留天地標文藻。

端午節述懷

文/李含江

山東自古出豪雄,合縱連橫抉主公。

宵小得逞朱闕璽,高潔失卻戰場弓。

中原諸國付清水,華嶽始皇懷碧空。

縱是汨羅成夙願,神州依舊大秦風。

戊戌端午懷屈子

文/郭星明

日向端陽雨意多,絲絲縷縷步蹉跎。

百般天問終求索,也競龍舟到汨羅。

漁歌子·端午

文/郭星明

水色山光顥氣佳,向陽門戶好闢邪,懸青艾,點硃砂,蘭湯香沐吉人家。

端午吊屈(步師韻)

文/梁晗曦

獨對陳編坐北窗,玄黃可鑑血盈腔。

河山盡墨曾何世,肝膽餘情在此邦。

青史每教雙耳熱,窮途難使寸心降。

劫波歷盡精神在,輩出風流匯大江。

端午哭母

文/梁晗曦

慈顏輝映舊書窗,徒蓄思娘淚一腔。

忽悟榮途皆苦海,驟離濁世到蓮邦。

一支棹往彌求速,萬劫波來未可降。

莫念麼兒長翹首,親恩思報有如江。

戊戌端午節前作

文/黃灝

兩千年裡祭端陽,詩筆紛紛訴國觴。

腹內比他襟抱大,網中唯我虎吟長。

哪知蒲艾難驅鬼,仍是生民自中槍。

應恨當時投水後,未分一點到農桑。

端午節有感二首

文/孫德振

五月誰知感慨多,屈平怨恨耐如何?

君王迂腐生災患,千古中華念汨羅。今日何人吊屈平,清輝江岸彩舟輕。

民心當與天無隔,樂見神州享太平。

端午懷屈原二首

文/夏愛菊

逐遠賦離騷,光輝日比驕。

情懷如雨潑,思緒任雲飄。

憂患汙塵事,鋪陳錦繡毫。

兮兮兮息息,長恨水滔滔。

天道痛其悲,沉龍水下飛。

英才唯有死,宵小又何歸?

眾競貪婪喜,君思社稷危。

從來撐大廈,聖德耀光輝。

端午

文/韓守宗

屈原一去不回頭,從此江邊恨迭愁。

西圃椒蘭齊悵望,南園蕙杜並凝眸。

兩千載內驪歌短,四十年間杯酒稠。

只為離騷能背誦,每逢端午淚滋流。

端午節前懷屈子

文/韓守宗

欲冠切雲摩楚天,乘龍駕日具非煙。

美人已自蕙蘭得,詩體當同歲月傳。

風旨端方騷旨遠,古聲雅奧近聲遷。

宜從高潔讀屈子,不枉年年爭賽船。

戊戌重五感興

文/阿袁

相競西東詩債纏,風寒身手日三穿。

誰知眼下子蘭在,一讀離騷一泫然!

註:「相競」句:語意本於明代袁宏道《和伯修家字》:「京師盛重五,所在競繁華。」

端午節友人索祭屈原詩有感並序

文/何懷玉

屈原忠君愛國、敬德修能、崇禮尚文,固然值得尊重和紀念。然後世之人未解精神實質,盲目崇拜,導致是非不分、謬種流傳,甚至有人打其招牌,欺世盜名、騙錢漁色,豈不令人痛恨?國人追捧屈原,用心良苦,然端午申遺卻花落韓國,豈不令人悲哀?近日友人索寫端午祭屈原詩,乃有感賦七律一首,以抒感慨。五月二十六日。

每至端陽祭屈原,龍舟角黍滿江天。

亡秦必楚心良苦,逢鬼則歌事可憐!

大肆招搖欺祖上,茫然崇拜惑人間。

我華追捧情何極?未料申遺屬亞韓!

步王允田《八聲甘州·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韻奉和

文/何懷玉

仗憂民報國好情懷,豈須問蒼穹?恨豺狼當道,沙蟲遍野,視線迷濛。鸞鳥鳳凰日遠,梟鼠肆行兇。策士翻雲覆雨,嘆庸君悍吏,妒美讒忠。

冀奮穆莊餘烈,縱勵精圖治,盛世難逢。試革新變法,強民固本,伐暴更稱雄。奈三遷、回天無力、謀不用、慷慨與誰同?郢都破、投江而死,永沐騷風!

屈原說

文/寒夢

最怕江中粽客愁,老夫早轉世間遊。

屈門子弟皆國棟,羞為浮名亂叩頭。

寒夢說

文/寒夢

今日家嚴應壽誕,去年四月遇車亡。

詩人莫比傷心淚,我勝諸君兩萬行。

屈原

文/梁曉峰

行吟莽原上,一句一悲滄。

獨嘆人皆醉,空憂國欲殤。

高風蕩山野,清淚動沅湘。

任是讒言烈,浩然襟抱香。

端午

文/梁曉峰

郢曲幾人唱,興來徒自歌。

握瑜空寂歷,抱劍恨蹉跎。

杜宇啼端午,斜輝向汩羅。

臨風一杯酒,垂淚拭還多。

詩人節有感於「求仁得仁何怨之有」

文/夢也無聲

人憐屈子負今生,總為離騷抱不平。

風節尤多歌獨立,詩心疑似向精英。

蠅營何愧聖賢義,骨鯁無悲殉道情。

俗相若非長逐利,能將絕世列清名?

端午前即筆

文/鄧壽康(廣東)

離騷善得幾皮毛,端午年年搦管毫。

但有國殤欣引項,汨羅江水可平滔。

燭影搖紅·端午風舟雨

文/鄧壽康(廣東)

粽子飄香,香飄孰透重圍去。此時覽景最關情,卻愴斜風雨。隱聽鳴鑼響鼓。料江上、飛舟競渡。老天悲泣,心欲為愉,慳緣難許。

思越千年,要求天問歸何處。大夫肝膽幾人存,乘有離騷賦。清淚汨羅爭顧。更誰常、回眸記取。喟然長嘆,翹首持觴,狂歌掌拊。

減字木蘭花·在汨羅詩人周顯群六神草陪同下拜謁屈子祠

文/毛瑞華

因詩緣起,隔水隔山來拜你。詩誼相呵,汨水悠悠流九歌。

歌成橘頌,留得詩魂猜楚夢。一拜虔誠,許我於詩永結盟。

減字木蘭花·屈子祠懷屈原

文/毛瑞華

虔誠一拜,汨水西流何以奈。天問離騷,楚夢曾經已入滔。

九歌唱罷,空使山河啼淚下。不見靈均,香草貞魂怎許人。

金縷曲·端午感賦

文/姚崇實

碧水奔騰去。望蒼山,千層萬疊,悄連天宇。把酒臨風懷屈子,感慨無窮誰吐?看翠柳,千絲亂舞。自古英雄多寂寞,恨天涯萬裡難行路。千載怨,總難訴!

年年此日聽舟鼓。見遊人,臨川笑語,蟻行蜂聚。獨詠離騷還獨淚,獨倚欄杆獨賦。嘆白日,西奔何遽。皆恨烏鴉欺彩鳳,卻至今英俊遭人妒!風浩蕩,水雲怒!

戊戌端午

文/王香谷(澳大利亞)

汨羅江水屈潭來,響振雷霆大地回。

三楚悲風憐月夜,九歌醁酒祭魂臺。

懷才報國君昏聵,抱石沉湘眾愍哀。

千古離騷今絕唱,艾符蒲劍可消災。

註:響振雷霆,《西遊記》第二回菩提祖師講經說法「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沉湘,明·黎光《過洸口吊邵廷琄》詩云:「伍員寧負國,屈子竟沉湘。」

丙申端午

文/王香谷(澳大利亞)

五月榴花夏色濃,薰風吹我雨茸茸。

萬家裹粽裁嬌虎,兩岸喧雷競舫龍。

作賦吟詩哀屈子,懸蒲掛艾斬諸兇。

清平盛世今何有,不朽離騷乃醒鍾。

妻為我補寒衣

文/朱偉經

欲寫真情不盡頭,飛針走線補春秋。

寒衣繡上詩千首,一縷陽光紙上留。

送侄孫女遠嫁錦州

文/朱偉經

滴水些山憶念長,遼西此去路茫茫。

迷濛煙雨回眸處,千裡江南是故鄉。

夏夜

文/朱偉經

繁星點點落蒼茫,一徑南風晚樹涼。

三兩吠聲村夜靜,呼之即到是花香。

端午吊屈子

文/石長安

千載汩羅鳴泣風,美人蘭芷嘆哀鴻。

九章慨嘯驚荊楚,一蹈悲歌徹宇空。

芳草悽悽埋傲骨,龍舟躍躍喚豪雄。

燈紅酒綠奢糜處,試問家邦幾許忠?

蝶戀花·端午風俗

文/喻文銳

仲夏榴花紅滿樹。端午清舒,祭祖民歡度。角粽馥飄千萬戶,汩羅競楫擂聲助。

艾草菖蒲驅蠹蛀。白芷川芎,香袋偎心部。摻酒雄黃噴壁處,聆聽屈聖吟詩賦。

重五心聲

文/李華

節臨重五起心潮,靜看龍舟競浪高。

蒲劍懸門能除鬼,雄黃和酒辨人妖?

江河應慰行長制,黌學課中增典騷。

素願常聆經國道,屏中少見舞輕佻。

臨江仙·端午節感懷

文/郭士提

角黍流香今幾度,魚龍躍浪含悲。楚天憑弔雨簾垂。汨羅汩汩,向底似吟誰?古有聖賢遭佞道,冰心與日同輝。清尊酹與更思追。離騷千古,風叩落英飛。

蘇幕遮·端午感懷

文/郭士提

黍金香,蒲玉巧,粽裡含情,情唱離騷調。漫點龍舟誰最鬧?波浪翻天,旗鼓爭年少。

史風吹,中國傲,反腐查汙,屈子英魂渺。款曲高堂休醉倒,亢悔之龍,湮沒風沙道。

喝火令屈原祭

文/石長安

萬古靈均恨,群黎楚子憂。汩羅江水訴同仇。天問九章山響,孤獨醒青眸。

仗劍揮妖魅,吟騷刺濁流。浩然之氣貫千秋。一片丹心,一片赤誠謳。一片烈肝忠膽,燭照亮神州。

端午嘆

文/李修升

厭聞端午千舟競,香粽空餘商味濃。

不見精神何謂祭,假名屈子賺民情。

端午祭(新韻)

文/段安仁

五月麥收人倍忙,猶懷屈子祭端陽。

線分七色孩童系,囊溢奇香少女藏。

青粽含情情湧動,龍舟衝浪浪激揚。

長吟騷賦抒宏志,銘記蘭心頌富強。

和張倫老師《端午晨雨》

文/段安仁

晨起霏霏細雨涼,遙看天宇半昏黃。

歸心似箭匆匆去,陪伴娘親品粽香。

賽龍舟

文/晨吟翁

忽聞脆亮一笛響,遊場瞬間成戰場。

兩岸加油聲震鼓,催舟逐浪助飛槳。

祭賦祖·屈原

文/王彥欽

楚邑懷王不辨真,枉聽奸佞郢都淪。

殘垣壁斷風聲唳,殿破樓空吠犬頻。

舉首離騷天地問,投心九曲不佝身。

龍舟米粽驚蛟魅,賦祖三閭萬世春。

端午抒情(新韻)

文/丁春林

汨羅江上祭崑崙,浪湧沉浮屈子魂。

天問行吟正則淚,離騷諷諫美人心。

巡天求索救國計,環楚流逐殉水神。

堪喜龍舟常擂鼓,辭如明鏡煜乾坤。

注:正則是屈原之名。

吊屈原

文/姜道宏

天問幽蘭唱大風,九章香草嘯悲鴻。

離騷憤賦驚湘地,橘頌沉歌泣遠空。

荊楚霾煙遮碧殿,郢都衰色掩丹宮。

汨羅英魄千年在,沅澧仙魂萬載崇。

浪淘沙·端陽懷古

文/姜道宏

桔頌唱千年,聲振林泉。美人香草祭河山。北望郢都愁滿腹,九問蒼天!

端午賽龍船,思緒連綿。湘資沅澧悼幽蘭。風雨落花悲屈子,夢繞魂牽。

端午悼屈原

文/範玉珍

屈子冤魂震汨羅,離騷思量費吟哦。

悲情仰首朝天怨,飛遍神州詈九歌。

喝火令·端午祭

文/宋玉娟

滾滾汨羅水,哀哀屈子丘。楚鄉遺俗尚存留。漁父九章天問,名震萬年秋。

隔岸猶聽鼓,臨山盡覽舟。聖賢隨浪洩千愁。一曲神傷,一曲筆端稠,一曲可驚風雨,毅魄壯金甌!

端陽節

文/吳海晶

寄託情思端午舟,健兒旗鼓槳凝眸。

揭籠角黍香閭巷,銜露艾蒿燻畫樓。

自古忠言多逆耳,從來酒色易昏頭。

尋題騷客箋無淚,感慨鴻毛付濁流。

滿江紅·端午懷屈子

文/吳海晶

湘楚雲低,鼓角動,江堤欲裂。濺雪浪,遍尋芳渚,壑窮澤竭。競渡旗舟英傑聚,盡拋角黍魚龍悅。喚靈均,民族鑄圖騰,難銷鐵。

《哀郢》讖,音未絕。《國殤》恨,肝腸疊。數生民苦痛,涕淚思切。莫借酒盅磨劍氣,且憑詩賦歌明月。心騁遠,勁節壯情懷,東方徹。

高陽臺·汨羅懷古

文/杜宗傑

棹擊清江,心懷楚月,罡風掀起波濤。橘頌憂思,靈均忱志空拋。悠悠遺韻千秋唱,日爭光、亮節天高。念偉人、情載龍舟,鼓震雲霄。

幾經風雨滄桑變,看乾坤激蕩,處處盈韶。紫氣東來,芙蓉國裡如燒。茫茫九派流新曲,望神州、分外妖嬈。踏騷鄉、聖地依依,吟祭詩豪。

西江月·端午隨筆

文/杜宗傑

端午年年歡度,詩心眷眷難收。楚辭無解豈能休,幾許人生悟透?

養性宜從高潔,紉蘭且逐清流。追風不採杞人憂,但看江山錦繡。

端午遣懷

文/碧浪輕舟

五月又逢飄粽香,離騷千古韻悠揚。

一篇讀罷頭飛雪,難續兒時大夢長。

端午懷屈原

文/淇水悠悠

南問崑崙北問河,名垂青史幾人多?

行吟澤畔哀民苦,抱石江頭喟國痾。

蘭蕙馨香難自棄,英雄浩氣豈消磨?

滔滔揚子江中水,儘是三閭激憤歌。

挽屈原

文/吳志誠

人間崇尚是忠良,屈子丹心耀楚鄉。

千載龍舟端午賽,輓歌唱徹汨羅江。

唐多令·端陽

文/吳志誠

杯酒賀端陽,高朋走遠鄉。月黃昏,獨自尋芳。雷雨才收天色碧,荷初浴,送幽香。

翹望汨羅江,河燈應競光。照詩魂,重賦新章。讀罷離騷歌盛世,看虎奮,更龍驤。

鵲橋仙·端陽醉歌

文/吳志誠

少修百藝,長從多業,遍閱窮通無數。老來田畝自耕耘,踏星月,禾香滿路。日常病酒,詞歌醉賦。夢裡鷹搏狐兎。多情誰笑我陶陶,願作個,閒雲野父。

端午吟

文/葉秀嫦

又是西鄉裹粽香,離騷一曲唱衷腸。

龍舟賽事年年起,屈子精神代代揚。

擂鼓高呼爭桂冠,彩旗揮躍鬧端陽。

迎風破浪渾無畏,吶喊潮頭慨也慷。

端午

文/劉朝陽

插艾驅瘟疫,纏絲佑壽康。

龍船飛渡快,為去屈原鄉。

【中呂·迎仙客】·端午節有感

文/藺潤萍

粽葉香,艾清涼,五彩線纏福壽長。品雄黃,舟賽忙。屈子投江,後世離騷唱。

水調歌頭·屈原恨

文/王富貴

時值戊戍端陽,手捧香粽,有感而成賦。

仗劍汨羅畔,怒發刺蒼天。就濁依暗非我,獨醒太孤單。受辱蒙塵不悔,以死抗爭無怨,雄魄化狂瀾。大愛千秋在,浩氣憾人寰。

捍天道、守節義、解民懸。拳拳赤子,求索不渝數千年。多少英雄志士,續寫風流史卷,熱血薦軒轅。應慰靈均恨,華夏煥新顏。

望江東·端午有懷

文/子秋

虛度經年又重午,海榴粲、惱情緒。半生志氣負孤旅,夜課讀、離騷句。

忠魂已去成千古,讓蘭佩、空椒醑。河濱長夏自清暑,且收拾、初心護。

過端午說屈原

文/李剛太

小時候很喜歡過端午節,早早地掛上母親縫製的香囊給小夥伴們嗅,比誰的更香更好看。看著母親包粽子、炸麻葉、煮雞蛋和大蒜,心裡美滋滋的。門頭上插上艾蒿,耳廓裡滴進雄黃,神秘兮兮的,覺得挺有趣。待到聽說了屈原,聽說了伍子胥、聽說了孝女曹娥、聽說了捉鬼鍾馗,也聽說了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心情卻反而一天天地沉重起來。

就說屈原吧,好好的一個三閭大夫,為什麼偏偏要懷石自沉汩羅江呢?你看楚國那熊樣,「一個陽臺上襄王睡著,一個巫山下宋玉神交」元貫雲石《滿庭芳》曲句),寵妃鄭袖、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等等享樂得一塌糊塗,楚國郢都被攻破了,他們誰都不投江,你投江做甚?元代白樸說「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這是嘲笑屈原不識時務呢,還是借題發揮自己的牢騷?馬致遠說「君若歌時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爭甚?」那不明明在說,屈原願意死就由他去死,我們醉人和他比什麼清醒?張可久說:「陶朱公釣船,晉處士田園,潛居水陸脫塵緣,比別人慮遠。賢愚參雜隨時變,醉醒和哄迷歌宴,清濁混沌待殘年,休呆波屈原!」這不明明在說屈原是個呆子嗎?倒是貫雲石說得較為公平:「楚懷王,忠臣跳入汨羅江。《離騷》讀罷空惆悵,日月同光。傷心來笑一場,笑你個三閭強,為甚不身心放?滄浪汙你,你汙滄浪」,一碗水端平各打了五十大板,稍稍讓人聽著舒服點。

我過去讀遊國恩的《中國文學史》,一味讚揚屈原「雖九死而猶未悔」、「吾將上下以求索」的愛國主義精神,把我們這些孩子們薰陶得「熱血沸騰」的不得了。現在「與時俱進」了,老師很在意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章教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劇的重要原因。他缺乏在高層權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難以在這個圈子裡長久立足。」這就是要告訴我們學會在高層權力圈中巧妙周旋、長久立足,不要像屈原那樣缺乏執政能力,「造成人生悲劇」,真可謂用心良苦矣!

(文章轉自《執手詩詞》編輯:子秋)

相關焦點

  • 詩人節專刊:千年端午,詩意蔥蘢(一)
    今朝欣慶詩人節,佳作高風共向榮。調寄翠樓吟·端午節悼屈原文/李棟恆又競龍舟,爭拋粽米,門垂艾枝香袋。江回波旋裡,似眺見,屈原魂在。程艮:這首詩作於端午節那天,也是紀念屈原的詩人節,他懷古之幽情,詩意澎湃,揮筆而就。這首七律氣勢磅礴,縱橫古今。短短28個字,寫了屈原、文天祥、謝迭山等民族英雄,從下半首開始,他筆鋒一轉,視覺由「乾坤萬世」跳到「十年文革」;.其間他無須評論,只「天心在」和「元氣戕」就作了鮮明的對比。
  • 詩人節專刊:千年端午,詩意蔥蘢(二)
    端午竹枝詞三首文/劉安定年年江上賽龍舟,總惹詩人說唱酬。報導前灣汙水濫,更無一處是清流。阿翁端午盼誰歸,獨望南方覆酒杯。詩人節話詩人文/範國甫詩人都是硬鐵蛋,錚錚傲骨男子漢。不為五鬥米折腰,荷鋤戴月也辭官。不事權貴讓眉摧,天子呼來不上船。眀經勤王文天祥,汗青留名心似丹。橫眉冷對千夫指,魯迅以血薦軒轅。主席領兵大轉移,萬水千山若等閒。
  • 端午夢裡久違的——詩人節
    「詩人節」的面紗?1941年端午,重慶人民舉行了第一屆詩人節。老舍、郭沫若、聞一多、鬱達夫、胡風等人聯名籤署了《詩人節宣言》,於烽火瀰漫之下,發出「詛咒侵略,謳歌創造,讚揚真理」的聲音。這以後,即1941年到1946年,每年的端午前後,陪都詩歌界都有對「中國詩人節」的隆重紀念。其中,以1942年《屈原》「雷電頌」在「國泰」的演出最為盛大。
  • 端午節傾情推薦,居詩意之所,享千年雅韻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日定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
  • 鷺洲詩島第四十四期詩詞活動「端午節專刊」
    鷺洲詩島第四十四期詩詞活動「端午節專刊」二、詩人節感賦一曲離騷世代歌,靈均風骨壯山河。今朝試問詩詞客,愛國憂民寫幾多?三、端陽獨釣龍舟鼓鬧競風流,驚我魚兒未上鉤。(三)大風歌起汨羅煙,一曲離騷響楚天。誰鑑忠魂沅水恨,端陽節日祭先賢。鷓鴣天·端午風 艾草懸門祈願祥,荷包五色綴絲長。龍舟競渡懷夫子,米粽投拋祭楚鄉。 驅瘴退,斬瘟亡,移樽酹酒話端陽。千年淳俗神州續,一曲離歌問世康。
  • 端午節群賢集雅詩詞專刊,九天詩詞第00168期
    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本期審核:執行總編【李忠亞】白水為泉 執行總編【孫立璽】爾玉註:本期作品不分排名,按收稿先後順序發布。楚水中、固潔千年,抱石一灣孤魄。莫問前朝幾姓,興亡反覆事,無道行跡。代有高賢,引戳狂歌,不過飛蛾追熠。君臣暴政營私利,得勢者、擁宮還覆。看古今,多少英雄,折骨不知誰惜。 周逢俊2020端午節前夕爾玉:多處出律。莫、興。覆、出韻。
  • 端午節群賢集雅詩詞專刊+點評 九天詩詞第00168期
    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本期審核:執行總編【李忠亞】白水為泉執行總編【孫立璽】爾玉註:本期作品不分排名,按收稿先後順序發布。周逢俊2020端午節前夕爾玉:多處出律。莫、興。覆、出韻。
  • 屈原故裡詩意濃:歷史記憶深處的端午節
    「橘頌千年緣古韻,離騷萬代說詩經,神飛氣餒春秋冷,玉笏規君鼎鑄銘。」這是三閭騷壇88歲的李國傑老人用傳統吟唱的方式,精彩演繹其原創詩篇《端午新曲》。   「去年花裡入學堂,今時花開求知忙。書香詩韻伴成長,詩意桃小我上榜。」這首《隨想》的作者是宜昌市桃花嶺小學四(1)班學生許妍。
  • 端午節也是「詩人節」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提起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人首先想到賽龍舟、吃粽子。不過,在遼海文化學者、瀋陽文史館館員初國卿看來,端午節也是「詩人節」。
  • 端午曾被稱作「詩人節」,文人眼中除了划龍舟還有佳人沐浴
    比如——鍾馗睡著的臉在五月初五醒來,大鬼小鬼霎時四散奔逃,有毒的蟲子僵在原地,石榴花噗嗤一聲,直笑得牙齦出血……這是文化作者郭大熟在《俗講》中寫到的端午,十分生動,詩意盎然。關於端午這一節日名稱的由來,其實是從《周易》演化而來,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端午是夏天最大的節日,由於氣溫升高,各種疾病容易爆發,我們的祖先懂得順應自然的變化,所以門頭掛上鍾馗像,插菖蒲和艾草,抹雄黃酒,驅邪避瘟,免災去病。
  • 「西蜀茶莊·天下詩歌」端午節詩歌專刊
    端午節詩歌專刊 槐葉萬裡,榴花飄香,又是一年端午節。  仲夏時令,在端午節期間,民間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佩香囊、吊屈原等風俗,就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背後,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西蜀茶莊純文學平臺, 推送三位詩人的作品於後,願詩伴節日,端午安康!
  • 端午詩人節:黃曆五月五日重五臨 不思量自難忘
    太多的端午風物、歷史典故,就是那般自然地迎人而來。端午節有個風雅的別名,叫詩人節。端午詩詞,有說風物民俗,也說胸懷心志,有話當年屈原遺憾,也話後代家國之愛,還有鑑照治世的皇帝心,繽紛情致處處……在這天人感遇的嘉辰,本文集錄節選了十家詩詞名句,處處有來頭,隻字片語都有說道。*重午雲陰日正長,佳辰早至浴蘭湯。涼風入座無消扇,彩索靈符映羽觴。
  • 品味詩意端午 培育家國情懷
    原標題:品味詩意端午 培育家國情懷   端午節是詩意的,體現出的是愛國的精髓。吃著飄香粽子的同時,不妨也品讀一下這些優秀的詩歌,追溯先哲們的偉岸精神,激發和培育自己的家國情懷。   鑼鼓敲響,粽香悠悠,迎著濃鬱的詩意,端午佳節飄然而至。李隆基有詩云:「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 端午又名、五月節、浴蘭節、詩人節?
    這一節日又被稱之為「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詩人節、龍舟節」,節日節一名稱讀起來有點繞口了哈!五月節這一名稱,又不能彰顯我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至於浴蘭節?這是個什麼鬼?原諒我匱乏的知識庫。至於詩人節這一稱呼,其中意思倒是很明了,這一節日它本來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而屈原又是一位詩人。
  • 有關端午節的3首古詩詞,千年後讀來文採飛揚,忍不住背下來
    端午節已經過去很多天了,不過端午節的文化氣息卻在我們心中揮之不散。端午節傳承千百年,古人也有很多描寫端午節的古詩詞流傳下來。我是貓貓,關注小編,一起來欣賞有關端午節的3首古詩詞,這些詩詞千年後讀來文採飛揚,忍不住背下來。
  • 端午節祝福語表情包合集 端午節祝福動圖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祝福語表情包合集 端午節祝福動圖 端午節吃粽子,祝福所有朋友們: 早先人們過端午,鄉愁濃鬱.包粽子、賽龍舟、祭屈原,在鄉村,老人們還會張羅著掛菖蒲艾葉,喝幾口雄黃酒好吃又好玩,也有文化傳承.舉家食粽,共話屈原,粽葉芬芳著山野的氣息,再和孩子一起誦讀   端午節吃粽子,祝福所有朋友們:
  • 粽情風雅,詩意端午 ——如意湖辦事處開展端午節創意活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新昌 通訊員 劉學馨 韓宜君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創新端午節的節日內涵,進一步發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近日,如意湖辦事處在綠城百合社區和中科金座先後開展了兩場以端午節為主題的創意活動。
  • 詩人節懷香草美人:偉人屈原留給後人的不是粽子而是三件無價寶
    兩千年前,時逢端午,汨羅江畔,一位偉人抱石沉江,以身殉國。他叫屈平,羋姓,字原,後人稱他為屈原。端午節因屈原,而變得更富有詩意和情懷。這位偉人留給後世的不僅僅是粽子和一天假,而是三件影響中國人文精神的無價之寶。詩人——詩歌創作者自此有了共同的名字因為,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此後詩人才被稱為詩人。他開創了中國詩歌從集體歌吟到個人創造的新時代。
  • 描寫端午節的3首唐詩,千年後令人驚豔,讓人感受韻味悠悠
    端午節已經過去很多天了,粽子也已經吃得很飽了,不過端午節的文化氣息卻在我們心中揮之不散。端午節傳承千百年,各種文化要素已經演變為風俗,留存於中國人的血脈中,讓人無法忘懷。而在唐代,有不少詩人通過寫詩的方式來記錄下他們的端午節。
  • 【網絡中國節 · 端午】端午節裡話端午!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