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夢裡久違的——詩人節

2020-10-06 蘸心波



喜歡三毛的《夢田》,經歌手齊豫和潘越雲的歌喉唱出來,淡柔而悠揚,讓人沉醉:


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

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

一顆呀一顆種子,

是我心裡的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



仿佛,你種下了桃李,你的夢田就是桃李飄香;你種下了春風,你的夢田就是百花爭豔。那麼,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不也是種在華夏民族心田裡達數千年的一個夢?

這一夢,源自天象崇拜,源自上古時代南方的吳越先民拜祭龍祖的習俗,遠比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要早。



不管謎底是什麼,國人依舊在這天紀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插艾懸蒲、喝雄黃酒……

中國,一個「詩歌的國度」,怎能少了端午節那一張「詩人節」的面紗?



烽火亂世中誕生的「詩人節」


無論端午是否和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及曹娥有關,都已成為迷霧重重的傳說,但許多中國人還是更為篤信端午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而設立。



端午節,在中國人心裡何止千斤重?喏,夏季的端午正好與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秋和冬季的春節構成了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更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我國所有傳統節日裡頭,端午節的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諸如「端五」、「端陽」、「夏節」、「五月節」、「龍舟節」、「解粽節」、「天中節」、「女兒節」、「詩人節」 等。而「詩人節」,卻是20世紀40年代烽火亂世裡的產物。



早在1939年的夏天,也就是中國抗戰最艱苦的崢嶸歲月,為發揚屈原精神,著名作家老舍等人便在陪都重慶公議以每年端午日作為詩人節。

1941年端午,重慶人民舉行了第一屆詩人節。老舍、郭沫若、聞一多、鬱達夫、胡風等人聯名籤署了《詩人節宣言》,於烽火瀰漫之下,發出「詛咒侵略,謳歌創造,讚揚真理」的聲音。



最令國人難忘的是,1942年端午節前後,從重慶囯泰大劇院傳出 —— 郭沫若的大型詩劇《屈原》那洪亮而震撼的吶喊:


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裡,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了!

雷!你那轟隆隆的,是你車輪子滾動的聲音?你把我載著拖到洞庭湖的邊上去,拖到東海的邊上去呀!

我要漂流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上去呀!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也正是,我心中的劍。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這段有名的長篇抒情獨白,叫「雷電頌」,是借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熱烈吐露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悲壯地怒吼中,是對光明的無限嚮往。

這以後,即1941年到1946年,每年的端午前後,陪都詩歌界都有對「中國詩人節」的隆重紀念。其中,以1942年《屈原》「雷電頌」在「國泰」的演出最為盛大。



可惜抗戰勝利後,隨著時局的變化,每年端午的中國詩人節,都時斷時續。

直到2011年6月2日,在「詩人節」的誕生地重慶,隆重開展了「紀念中國詩人節在渝誕生七十周年」、弘揚抗戰文化傳統與愛國精神的詩歌朗誦會,再度煥發了生機。當時有來自臺灣、香港、新加坡、成都及本市120多位詩人、嘉賓參加了會議。



時至2014年春,雲南大理的第八屆「天問詩歌藝術節」又響應開來,與會的50餘位詩人和藝術家倡議恢復詩人節,並聯名籤署了《中國詩人節(端午)宣言》:

一、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既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紀念,也是對詩歌傳統的建構,更是對詩意在現實人生中重要性的確認。


二、語言通過詩歌復活,詩歌通過語言培育文明,詩人通過創造性勞動捍衛母語的尊嚴。


三、詩人節旨在激發對生命的熱愛,喚起對自然的尊重,恢復對天地的敬畏。


四、人人皆詩人。詩人節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節日。


五、詩人在端午節不放假,用文字包粽子。



如今,在與端午同慶的「詩人節」這一天,各地詩人們會相聚懷念屈原,一起登臨山水、清流滌志、鬥詩侑酒。

數千年來,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疾呼,伴著他寧折不彎的民族脊梁,共同融進了亦真亦幻的歷史風雲。

端午的意義,不僅是傳統習俗的延續,還是民族精神的弘揚。屈原長嘆的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可以不斷被豐富的強大勉勵。



的確,生死懸於一線的戰爭年代呼籲出的「詩人節」,是現代中國人傳承發揚屈原體恤蒼生、剛正不阿的偉大精神的體現。

看似互祝快樂或安康的端午節,實際上仍激蕩著詩人節盪氣迴腸的愛國情懷,我們不能忘了中華民族的氣節 —— 永遠是中國同胞走遍天涯也不改的底色。



種在華夏民族心田的端午夢


年年歲歲周而復始的端午,好似一個大大的夢。夢不空,反是落地有聲的畫意詩情。神似歐陽修這首《漁家傲》: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世間的好詩好詞好文,往往可歌可畫甚至可泣。歐陽修這首詞即使寫成大白話,也美的栩栩如生:



石榴花,火一樣地烘烤著人眼;楊柳枝,因沾雨而重重垂下。

瞧那五彩絲線扎著的多角粽子,被放進鍍金的盤子,勾人直流口水。天氣漸熱,閨中的姑娘們搖晃起繡有雙鳳的絹扇。

今兒恰是端午,我們在香草水裡沐浴,想要祛除身上的汙垢和穢氣。

來啊,舉杯飲下這雄黃酒,好驅邪避害。咦?忽聽得窗外樹叢中黃鸝鳥的鳴唱聲!一下打破了閨中的寧靜,也打破了紗窗後睡眼惺忪的姑娘的美夢 。



夏季白日變長,好夢也跟著變長,端午夢卻美了數千年不朽。依然是拳拳愛國之情,隱逸於端午詩詞的字字珠璣中,不知不覺地釋放著光和熱。如北宋的張耒,有一首《和端午》,就是典型代表: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追懷愛國詩人屈原的情感,早已成為端午詩詞的主流。然而元朝的舒頔那一首《小重山》,倒開始有些非主流了。有幾句寫道: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但凡節日,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慶祝時刻的娛樂勁兒,反容易忘了這個節日是需要憑弔與嚴肅的。當然,更多的詩詞則是拿端午做引子,寄託個人情思。看看蘇東坡的一首《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詞意和端午節的傳統文化關聯不多,佳人是可以在任何時間去思念的,作者只是借著端午這個文化符號,賦予自己的感情罷了。



環顧周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免迷惑空虛,特別需要找回一顆顆久違的詩人心,傾注最簡潔凝練的文字,去感知我們的端午夢,去感悟我們的佳節情,想必中國會更美,世界也會更美。





話說" 蘸心波 "

鍾情文字、繪畫和旅行的 " 現代遊俠 ",

生於80年代,心卻停留在少年芳華時,

只想默默將蘸動心波的美文"畫"出來 ……

相關焦點

  • 詩人節專刊:千年端午,詩意蔥蘢(一)
    今朝欣慶詩人節,佳作高風共向榮。調寄翠樓吟·端午節悼屈原文/李棟恆又競龍舟,爭拋粽米,門垂艾枝香袋。江回波旋裡,似眺見,屈原魂在。清平樂·夢設詩人節文/陳良汨羅久慕,夢裡人初顧。獨倚欄杆思諫楚,探取冤沉何處。雄黃酹祭先靈,詩節得告功成。相慶千舟競渡,適逢宋雨唐風。
  • 端午節也是「詩人節」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提起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人首先想到賽龍舟、吃粽子。不過,在遼海文化學者、瀋陽文史館館員初國卿看來,端午節也是「詩人節」。
  • 藏在古詩裡的端午節!
    勤藤教育提醒,疫情還未消散,端午佳節如果沒有必要還是不要輕易聚集的好。端午節作為一種傳承,也常被歷朝歷代的文學大家在自己作品中提及,或是描寫端午的場景,或是表達自身的情志,不如就和勤藤教育一起感受一下古人詩篇裡的端午吧!
  • 「粽」裡尋「詩」千百度,詩詞歌賦話端午,詩人節讓你大飽詩福!
    端午節作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之際,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於其由來,說法不一,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端午節也因此被稱為「詩人節」。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讓我們把酒言歡話端午,在詩詞歌賦中,與古代的文人墨客一起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一、屈原經典語錄1.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端午又名、五月節、浴蘭節、詩人節?
    這一節日又被稱之為「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詩人節、龍舟節」,節日節一名稱讀起來有點繞口了哈!五月節這一名稱,又不能彰顯我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至於浴蘭節?這是個什麼鬼?原諒我匱乏的知識庫。至於詩人節這一稱呼,其中意思倒是很明了,這一節日它本來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而屈原又是一位詩人。
  • 詩人節專刊:千年端午,詩意蔥蘢(三)
    寒夢說文/寒夢今日家嚴應壽誕,去年四月遇車亡。詩人莫比傷心淚,我勝諸君兩萬行。屈原文/梁曉峰行吟莽原上,一句一悲滄。詩人節有感於「求仁得仁何怨之有」文/夢也無聲人憐屈子負今生,總為離騷抱不平。風節尤多歌獨立,詩心疑似向精英。蠅營何愧聖賢義,骨鯁無悲殉道情。
  • 端午詩人節:黃曆五月五日重五臨 不思量自難忘
    太多的端午風物、歷史典故,就是那般自然地迎人而來。端午節有個風雅的別名,叫詩人節。端午詩詞,有說風物民俗,也說胸懷心志,有話當年屈原遺憾,也話後代家國之愛,還有鑑照治世的皇帝心,繽紛情致處處……在這天人感遇的嘉辰,本文集錄節選了十家詩詞名句,處處有來頭,隻字片語都有說道。*重午雲陰日正長,佳辰早至浴蘭湯。涼風入座無消扇,彩索靈符映羽觴。
  • 詩人節專刊:千年端午,詩意蔥蘢(二)
    端午寄呈諸師友文/劉安定情懷到底近詩人,節候來時況味真。青史有心悲宋玉,廟堂無計用靈均。休言霸業興亡事,總是凡間苦樂身。獨醒何如長醉好,茫茫懶記晉和秦。詩人節話詩人文/範國甫詩人都是硬鐵蛋,錚錚傲骨男子漢。不為五鬥米折腰,荷鋤戴月也辭官。不事權貴讓眉摧,天子呼來不上船。眀經勤王文天祥,汗青留名心似丹。橫眉冷對千夫指,魯迅以血薦軒轅。主席領兵大轉移,萬水千山若等閒。
  • 端午曾被稱作「詩人節」,文人眼中除了划龍舟還有佳人沐浴
    關於端午這一節日名稱的由來,其實是從《周易》演化而來,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端午是夏天最大的節日,由於氣溫升高,各種疾病容易爆發,我們的祖先懂得順應自然的變化,所以門頭掛上鍾馗像,插菖蒲和艾草,抹雄黃酒,驅邪避瘟,免災去病。
  • 端午節要說『快樂』還是『安康』?你看看大詩人杜甫怎麼說
    不知什麼時候,流行了這樣一種說法,就是在五月五端午節這天不能互相問候快樂,而要說『安康』,因為據說端午在很久很久以前是祭祀的節日,而且大詩人屈原在端午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才在端午節這天吃粽子。因此端午節說快樂是對先輩的不尊重。
  • 端午節曾經是「詩人節」(附有聲讀報)
    這次「詩人節」的啟動,緣於頭一年(1940年)「端午節」對大詩人屈原的紀念晚會。當年的端午節,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會員們,在重慶一起召開晚會,以紀念中國第一位偉大抒情詩人屈原。一些會員還發表有紀念文字,如郭沫若於5月3日寫出《關於屈原》一文,介紹屈原生平及創作,並指出在屈原身上,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尊重正義,抗拒強暴的優秀精神。」
  • 民俗專家:端午節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的「詩人節」「體育節」和...
    新華社天津6月23日電(記者周潤健)紀念屈原、龍舟競渡、插艾懸蒲……端午佳節將至。民俗專家表示,歷史悠久的端午節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的「詩人節」「體育節」和「衛生節」。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說,關於端午節的來源,影響深遠、廣泛的一種說法是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抗日戰爭初期,廣大知識分子為振奮全民族的愛國精神,一致認為,應將端午節定為中國的「詩人節」。後來由於戰爭等原因,「詩人節」紀念活動漸趨式微。
  • 宮裡過端午——中醫百草與端午節
    原文來源:故宮文化,原文發布於2019年6月6日原文標題:宮裡過端午——中醫百草與端午節端午節作為中華傳統節日之一,已經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歷史了,它與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華民族最具影響力的三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歷史上有不同的叫法,比如端午、端陽、重五、天中節、五月節等。關於端午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紀念屈原這一說法家喻戶曉。
  • 中國端午節vs韓國端午節
    而「端午節」能在泱泱華夏流傳至今,最大的因素卻是因為一位受人民敬仰的偉大詩人——屈原。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以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為己任。當他的祖國面臨滅亡的時候,他悲憤難捱,於農曆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歷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節都要寫詩作賦,以表達對屈原的緬懷。
  • 端午節快樂:致敬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本是南方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有關端午最廣泛的傳說,也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名將伍子胥的節日或是紀念投江孝父的曹娥的節日。明天又是端午節我要對天下的母親說:端午節快樂。端午節快樂,母親!
  • 當代井陘詩人筆下的端午節
    端午吟艾單文濤田間鄉野道溝旁,濃葉繁枝正鬱芳。採擷門前簷下掛,除邪避疫寄安康。 端午憶屈原韓金貴愛如江水恨如山,歌盡蒼生問九天。縱使君王難再楚,仍將忠義血流幹。 端午吟懷李月琴今人借筆寫文章,一寸箋毫一感傷。信是靈均魂魄在,汨羅江畔起蒼涼。
  • 《端午》古詩_端午節古詩大全_端午節最簡單的詩
    關於《端午》古詩_端午節古詩大全_端午節最簡單的詩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古詩_端午節古詩大全_端午節最簡單的詩,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古詩大全,端午古詩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端午 · 詩人節 | 寫詩是一場修行,請惜緣惜命!
    農曆五月初五,最廣為人知的是端午節,其實,據史料記載,五月初五這一天作為中華傳統的節日文化富豪,有多達二十五個以上的節日別稱,其中的「詩人節
  •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 端午節又叫什麼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  端午節又稱為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  以及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 2020年端午節優秀作文:端午節裡粽飄香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端午節優秀作文:端午節裡粽飄香,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今天是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也是我國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