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三毛的《夢田》,經歌手齊豫和潘越雲的歌喉唱出來,淡柔而悠揚,讓人沉醉:
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
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
一顆呀一顆種子,
是我心裡的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
仿佛,你種下了桃李,你的夢田就是桃李飄香;你種下了春風,你的夢田就是百花爭豔。那麼,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不也是種在華夏民族心田裡達數千年的一個夢?
這一夢,源自天象崇拜,源自上古時代南方的吳越先民拜祭龍祖的習俗,遠比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要早。
不管謎底是什麼,國人依舊在這天紀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插艾懸蒲、喝雄黃酒……
中國,一個「詩歌的國度」,怎能少了端午節那一張「詩人節」的面紗?
無論端午是否和屈原、伍子胥、介子推及曹娥有關,都已成為迷霧重重的傳說,但許多中國人還是更為篤信端午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而設立。
端午節,在中國人心裡何止千斤重?喏,夏季的端午正好與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秋和冬季的春節構成了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更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我國所有傳統節日裡頭,端午節的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諸如「端五」、「端陽」、「夏節」、「五月節」、「龍舟節」、「解粽節」、「天中節」、「女兒節」、「詩人節」 等。而「詩人節」,卻是20世紀40年代烽火亂世裡的產物。
早在1939年的夏天,也就是中國抗戰最艱苦的崢嶸歲月,為發揚屈原精神,著名作家老舍等人便在陪都重慶公議以每年端午日作為詩人節。
1941年端午,重慶人民舉行了第一屆詩人節。老舍、郭沫若、聞一多、鬱達夫、胡風等人聯名籤署了《詩人節宣言》,於烽火瀰漫之下,發出「詛咒侵略,謳歌創造,讚揚真理」的聲音。
最令國人難忘的是,1942年端午節前後,從重慶囯泰大劇院傳出 —— 郭沫若的大型詩劇《屈原》那洪亮而震撼的吶喊:
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在這暗無天日的時候,一切都睡著了,都沉在夢裡,都死了的時候,正是應該你咆哮的時候了!
雷!你那轟隆隆的,是你車輪子滾動的聲音?你把我載著拖到洞庭湖的邊上去,拖到東海的邊上去呀!
我要漂流到那沒有陰謀、沒有汙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上去呀!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也正是,我心中的劍。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這段有名的長篇抒情獨白,叫「雷電頌」,是借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熱烈吐露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悲壯地怒吼中,是對光明的無限嚮往。
這以後,即1941年到1946年,每年的端午前後,陪都詩歌界都有對「中國詩人節」的隆重紀念。其中,以1942年《屈原》「雷電頌」在「國泰」的演出最為盛大。
可惜抗戰勝利後,隨著時局的變化,每年端午的中國詩人節,都時斷時續。
直到2011年6月2日,在「詩人節」的誕生地重慶,隆重開展了「紀念中國詩人節在渝誕生七十周年」、弘揚抗戰文化傳統與愛國精神的詩歌朗誦會,再度煥發了生機。當時有來自臺灣、香港、新加坡、成都及本市120多位詩人、嘉賓參加了會議。
時至2014年春,雲南大理的第八屆「天問詩歌藝術節」又響應開來,與會的50餘位詩人和藝術家倡議恢復詩人節,並聯名籤署了《中國詩人節(端午)宣言》:
一、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既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紀念,也是對詩歌傳統的建構,更是對詩意在現實人生中重要性的確認。
二、語言通過詩歌復活,詩歌通過語言培育文明,詩人通過創造性勞動捍衛母語的尊嚴。
三、詩人節旨在激發對生命的熱愛,喚起對自然的尊重,恢復對天地的敬畏。
四、人人皆詩人。詩人節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節日。
五、詩人在端午節不放假,用文字包粽子。
如今,在與端午同慶的「詩人節」這一天,各地詩人們會相聚懷念屈原,一起登臨山水、清流滌志、鬥詩侑酒。
數千年來,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疾呼,伴著他寧折不彎的民族脊梁,共同融進了亦真亦幻的歷史風雲。
端午的意義,不僅是傳統習俗的延續,還是民族精神的弘揚。屈原長嘆的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可以不斷被豐富的強大勉勵。
的確,生死懸於一線的戰爭年代呼籲出的「詩人節」,是現代中國人傳承發揚屈原體恤蒼生、剛正不阿的偉大精神的體現。
看似互祝快樂或安康的端午節,實際上仍激蕩著詩人節盪氣迴腸的愛國情懷,我們不能忘了中華民族的氣節 —— 永遠是中國同胞走遍天涯也不改的底色。
年年歲歲周而復始的端午,好似一個大大的夢。夢不空,反是落地有聲的畫意詩情。神似歐陽修這首《漁家傲》: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世間的好詩好詞好文,往往可歌可畫甚至可泣。歐陽修這首詞即使寫成大白話,也美的栩栩如生:
石榴花,火一樣地烘烤著人眼;楊柳枝,因沾雨而重重垂下。
瞧那五彩絲線扎著的多角粽子,被放進鍍金的盤子,勾人直流口水。天氣漸熱,閨中的姑娘們搖晃起繡有雙鳳的絹扇。
今兒恰是端午,我們在香草水裡沐浴,想要祛除身上的汙垢和穢氣。
來啊,舉杯飲下這雄黃酒,好驅邪避害。咦?忽聽得窗外樹叢中黃鸝鳥的鳴唱聲!一下打破了閨中的寧靜,也打破了紗窗後睡眼惺忪的姑娘的美夢 。
夏季白日變長,好夢也跟著變長,端午夢卻美了數千年不朽。依然是拳拳愛國之情,隱逸於端午詩詞的字字珠璣中,不知不覺地釋放著光和熱。如北宋的張耒,有一首《和端午》,就是典型代表: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追懷愛國詩人屈原的情感,早已成為端午詩詞的主流。然而元朝的舒頔那一首《小重山》,倒開始有些非主流了。有幾句寫道: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但凡節日,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慶祝時刻的娛樂勁兒,反容易忘了這個節日是需要憑弔與嚴肅的。當然,更多的詩詞則是拿端午做引子,寄託個人情思。看看蘇東坡的一首《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詞意和端午節的傳統文化關聯不多,佳人是可以在任何時間去思念的,作者只是借著端午這個文化符號,賦予自己的感情罷了。
環顧周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免迷惑空虛,特別需要找回一顆顆久違的詩人心,傾注最簡潔凝練的文字,去感知我們的端午夢,去感悟我們的佳節情,想必中國會更美,世界也會更美。
鍾情文字、繪畫和旅行的 " 現代遊俠 ",
生於80年代,心卻停留在少年芳華時,
只想默默將蘸動心波的美文"畫"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