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麼時候,流行了這樣一種說法,就是在五月五端午節這天不能互相問候快樂,而要說『安康』,因為據說端午在很久很久以前是祭祀的節日,而且大詩人屈原在端午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才在端午節這天吃粽子。因此端午節說快樂是對先輩的不尊重。
然而端午節真的只是單純的祭祀節日嗎?事實卻並非如此。端午節有好幾個名字,有端陽節、解粽節、龍舟節、女兒節、菖蒲節等等。

因為五月五日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因此古人把它叫做端陽,所以說,其實古人認為端午這一天是好時間,應該去做開心的事,而並不是單純的祭祀哀悼。
解粽節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源自一個遊戲,原來古人吃粽子的時候,有比較各人解開粽葉的長度,長的那一方為勝利的遊戲。所以在古人看來端午節這天並不是那種悲傷而又沉重的日子,還可以娛樂玩遊戲。

龍舟節,就是賽龍舟,賽龍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開始是為祭祀水神龍神所用,但後來純粹成為了一種喜慶之類的遊戲,因此就算端午在很久很久以前是祭祀的節日,但經過時代的演變,端午也逐漸成為了喜慶的日子。
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曾寫過一首關於端午的詞,詞名叫做《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原詞是這樣寫的【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其中下闋的浴蘭指的就是端午節,詞中描繪了在這一天,用五彩的絲線包裹粽子,裝在金盤裡,送給閨中女子,人們沐浴更衣,祛除身上的汙穢,飲下雄黃酒避邪,窗外的黃鸝鳥鳴啼,打破了原有的寧靜,驚醒了睡眼惺忪女子的美夢。
全詞描繪出了一副歡悅歡快的極美畫面,並沒有讓人感覺到沉重和壓迫感。
而唐代皇帝李隆基也曾經在端午節這天寫過一首詩,詩名叫做《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原詩是這樣說的【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股肱良足詠,鳳化可還淳。】
從詩中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我們可以知道,這是皇帝在端午這天開宴群臣。而且在這首詩的序裡面有句叫做『嘆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因此古人在過端午節的時候都是十分快樂的。
並且唐代大詩人杜甫在端午節也寫過一首詩,詩名叫做《端午賜衣》詩的內容是這樣的【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大概是說自己在端午節被皇帝賜了一件衣服,心裡十分高興。

因此,端午節不能說『快樂』,完全就是以訛傳訛,子虛烏有了,畢竟古人在過節的時候都非常的快樂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