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清源心悟道德經(治國篇)
版權所有 違者必究
《道德經》中包含著老子治國理政的思想,有的觀念至今不過時,依然被中國人民的領袖所引用,可見老子的治國之道多麼高明。
一,老子主張「政善治」
《道德經》8章說「政善治」,27章說:「善計不用籌策」,73章說:「繟然而善謀」,這是老子的善謀、善治的治國理政的思想
只要堅持「政善治」社會就會出現73章所說的「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招而自來」的善果
歷史證明,有利於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有利於經濟建設發展,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自然環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治國理政的方略就是善謀、善政,就是好的《政善治》。
二,老子主張「愛民治國」的思想
《道德經》十章提出:「愛民治國」的思想。
治國為了愛民,愛民是治國目的。「愛民治國」,來源於老子49章「以百姓心為心」為核心的理論基礎。
衡量一個政權是否善政?根本的標準就是看這個政權是為少數人謀利益?還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封建社會家天下,不是善政;資本主義社會為了少數利益集團服務也不是善政。
《道德經》13章:「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愛自己那樣愛百姓的人,百姓就會把天下託付給他。
《道德經》提出的聖人和執政者與老百姓的關係是魚和水關係。36章:「魚不可脫於淵」,指出魚不能脫離水,否則就會死亡,這種理念對於我國的社會發展影響很大,一直傳承到現在。
老子在我國封建制度剛剛興起之時,提出上述治國理政的先進思想,可見老子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充分證明他是一位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傑出的思想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三,老子主張「以正治國」
堅持正確的治國方向和治國道路,事關國家生死存亡、興衰成敗,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大事。
《道德經》57章:「以正治國」。以正治國就是要保證治國理政工作的正確性,就是堅持選擇正確的社會制度,堅持走正確的社會發展道路,堅定正確的社會發展方向。
何為正確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有利於提高人民群眾精神和物質生活水平的制度和道路就是正確的社會制度和正確的社會發展道路。
我國社會發展史證明,封建社會制度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都不適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制度。為了探索和實踐這一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此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拋頭顱,灑熱血,英勇拼搏,頑強不息,艱苦不懈的努力,才找到和選擇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和正確的社會發展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一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生產力極其落後的舊中國的基礎上,成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在建國不到七十年的時間內,使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位於世界第二,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工業化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三百年的發展水平。中國人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又發展到今天的強起來。
四,老子主張和平治國,反對戰爭
老子提出大國應當主動與小國發展好關係。《道德經》61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以下已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大國要以謙卑低下的精神,對待小國,與小國交往。大國這樣對待小國,就會取悅於小國;小國也要以下的精神相交大國,則會取得大國的尊重。大國不能以上欺下,掠奪小國的人和牲畜,小國不要有過分的欲望。這樣大小國就會各得其所。
老子主張和平。46章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無道,戰馬在田間耕做;天下無道,引發戰爭,戰馬都上遠方打仗去了。
老子主張不用武力奪取天下。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30章說:「不以強兵(奪)取天下」。29章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36章:「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老子在2600年倡導和平、反對戰爭的理論,充分說明中國人有史以來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在國與國之間主張「和為貴」,不輕易使用武力,不用大國利器威脅別國。
縱觀《道德經》,老子夢想實現一個以「道之為物」的自然唯物主義的同道的思想;以「上德」「無私」「上善」為核心的同德的精神;以百姓之心為心」的建國目的;以「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80章)為目標,夢想建立一個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的和平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