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之道:人民共創共享共治

2020-11-26 人民網

原標題:治國理政之道:人民共創共享共治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依據,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能夠統領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其他重要思想。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上來,統一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來。

指導思想,是一個政黨的精神旗幟,是指導政黨一切行動的思想,是當今作為治國理政主體的中國共產黨為了更好應對客觀世界和指導實踐而確立的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思想。十八大以來,一種思想要作為指導思想,需具備以下五個條件。文本依據:它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依據,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能夠統領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切思想;歷史依據:既能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也能體現我國發展起來以後,由大國成為強國且進行整體轉型升級的時代發展趨勢和實踐發展新要求;實踐依據:能解決時代課題和當今中國問題,能更好處理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係、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關係,進而推進實踐創新,並能對當代中國實踐發揮指導作用;理論依據: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能體現馬克思主義傳統,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整合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大理論成果,進而推進理論創新;意識形態依據:能夠整合和統領當今各種社會意識,是最大公約數,也能較好地被民眾認知、理解和認同。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是什麼?從學理上看,筆者以為是「人民共創共享共治」。當然,這可以從學理和政治上做進一步探討。「人民共創共享共治」具有五層含義:以人民為中心,這是價值導向。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強調的;「共創」,即人民群眾共同創造歷史,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和創新能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總稱;「共享」,是指堅持公平正義,走共同富裕道路,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使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共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及黨政主導、人民平等參與、法德並治、協商共治的總稱;「共創」「共享」「共治」分別體現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平衡、治理三種根本機制,「共創」與動力機制有關,「共享」與平衡機制有關,「共治」與治理機制有關,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創新活力,也使經濟社會發展達至平衡穩定;「共創」「共享」「共治」分別關乎生產力(共創)、生產關係(共享)、上層建築(共治)等社會結構的三個根本方面。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依據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能夠統領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其他重要思想。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為中心。從方法論來講,理念是從本質中提升出來的。本質,是一個事物之所以稱其為這一事物的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由此,習近平總書記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從具體內涵來講,這一理念在三個關鍵點上體現出來:第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開篇之作,是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同志當選我們黨的總書記之後,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演講詞。其主題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圍繞這一主題,全篇的核心內容講的是為民族擔當、為人民擔當、為黨擔當;演講詞的最後,強調要把人民放在我們心目中最高的位置。第二,習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羅斯記者採訪時指出:「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第三,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價值導向時,多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工作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的內涵是:把人民當作主體,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依靠人民共創發展成果;把人民當作目的,為了人民,使人們共享發展成果;堅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共同治理國家和社會。顯然,其中體現的核心思想及其精神實質,就是「人民共創共享共治」。

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內容豐富,貫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這一核心思想能夠統領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其他重要思想。十八大以來,為激發社會創造活力與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注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並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目的是通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既激發社會創造活力與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把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根本路徑。這裡,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是法德並治和協商「共治」。「共治」,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最為突出的一大亮點。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共創共享共治是三條根本路徑,以「共治」為核心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本身就是實現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核心內容,可為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提供政治保障,「共創」「共享」是分別從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兩個根本方面,為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並激發人民群眾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強大積極力量。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基本內容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就十八大以來當代中國實踐發展新要求而言,經濟建設的目的主要是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核心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蘊含著「共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治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蘊含著「共治」(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個主體進行協商共同參與對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治理);社會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基於公平正義的人民「共享」(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使民眾凝聚「共識」;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的,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是達至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共識」「共生」是服務於「共創共享共治」的。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蘊含著「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在要求人民群眾在共建中達至「共享」。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其中蘊含著「共治」,「共治」的目的,是既激發人民的創新活力,這蘊含著「共創」,又達至社會平衡和諧穩定,這蘊含著「共享」。全面依法治國是為促進公平正義、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保駕護航。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目的就是三條:激發社會創新活力;促進社會平衡和諧穩定,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提升中國共產黨人治理國家的能力。

新發展理念包含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創新蘊含著「共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協調蘊含著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協調「共進」,綠色蘊含著人和自然和諧「共生」,開放蘊含著合作「共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的目的之一就是實現合作共贏),最後一個就是「共享」。要達至「共創」、「共進」「共生」「共贏」和「共享」,「共治」是關鍵一環。其中,「共創」「共享」「共治」是最基本的。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既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也體現我國發展起來以後,由大國成為強國且進行整體轉型升級的時代發展趨勢和實踐發展新要求。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社會發展就既具有創新活力,也能達到平衡和諧穩定;當生產關係阻礙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築阻礙經濟基礎發展時,社會就缺乏創新活力,也難以達到平衡和諧穩定,於是就必須進行調整。調整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革命,二是改革,就當今中國而言就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當今中國發展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政治上層建築中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相對滯後,致使分配正義有所缺失,從而阻滯著生產力的發展。於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被凸顯出來。創新活力蘊含著「共創」,平衡、和諧、穩定是「共享」的結果,也是「共享」的原因,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蘊含著「共治」。

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主要體現為人民「共創」「共享」「共治」之間的本質聯繫。社會主義社會既是一個使人民群眾充分發揮創新活力的社會,也是一個達至平衡和諧穩定的社會,又是一個能得到有效治理且具有良性發展秩序的社會,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社會主義建設得好不好,最終要看它能否真正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新活力,能否真正實現人民共享,能否真正使人民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如果沒有創新活力,人民群眾不能共享發展成果,社會缺乏平衡和諧穩定,人民不能參與國家和社會的有效治理,以人民為中心得不到真正體現,那麼,它就難以超越資本主義社會,難以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共產黨執政得好不好,歸根結底要看中國共產黨能否激發人民的創新活力,能否實現人民共享,能否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我國發展起來以後由大國成為強國,在生產力發展上應實行轉型升級,由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生產關係上應實行轉型升級,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向堅持分配正義、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在上層建築上應實行轉型升級,由國家主導體制走向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不言而喻,這三個根本方面的轉型升級蘊含著「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體現了我國發展起來以後,由大國成為強國且進行整體轉型升級的時代發展趨勢和實踐發展新要求。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能解決時代課題和當今中國問題,能更好地處理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係、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關係

在當代中國,要解決的時代課題是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能解決時代課題和當今中國問題,能更好處理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關係、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關係,進而推進實踐創新,並對當代中國實踐發揮重要指導作用。在實現我國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進程中,千個問題萬個問題,從主觀和客觀關係角度看,歸根到底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三大根本問題,即創新動力和活力不足(動力機制)、發展不夠平衡(平衡機制)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相對滯後(治理機制)。動力、平衡和治理三種機制,是決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命運的三種根本機制。在任何對象中,都存在著動力、平衡和治理三種根本機制。作為規律的實現形式,三種根本機制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世界中普遍存在,並在其中發揮著驅動、平衡和調整作用。一個社會沒有動力,就好比一臺沒有馬達的機器;一個社會失去平衡,就好比一匹脫韁的野馬;一個社會既要有動力又要達到平衡,治理是關鍵。

要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基本方略如下:在動力機制上,著重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人民自主創新能力;在平衡機制上,著重提升國家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能力,切實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在治理機制上,要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人民參與「共治」。在當今世界,經濟長期低迷,貧富差距、南北差距問題更加突出,國際社會希望聽到中國聲音。要解決這三大根本問題,最關鍵的是,要從「共創」「共享」「共治」入手尋求突破口,即用「共創」解決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問題,用「共享」解決全球發展失衡問題,用「共治」解決全球經濟治理滯後問題。實際上,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是基於「人民共創共享共治」,分別從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三個根本方面實現整體轉型升級,進而推進實踐創新的。顯然,「人民共創共治共享」思想對當代中國實踐發展可以發揮重要指導作用。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能體現馬克思主義傳統,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既高度評價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進步,認為它以創新精神推動了社會發展,又強烈批判資本主義的歷史弊端,指出這是資本佔有勞動並控制社會的非人道社會。科學社會主義追求的理想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核心理念就是「共產」「共享」。「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能體現馬克思主義傳統,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整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大理論成果,進而推進理論創新。

共產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實現形式,就是「共創共享主義」。顯然,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社會主義革命,以實現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社會財富、勞動人民共享社會財富、勞動人民共同參與管理的「人民共創共享共治」。「人民共創共享共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推進了理論創新。因為它回答了我國發展起來後,由大國成為強國,實現整體轉型升級這一歷史方位中凸顯出來的根本問題,即生產力發展上的人民創新活力問題,生產關係上的分配正義、共同富裕和共享發展成果問題,上層建築方面的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實現了由以物為本向以人民為中心、由物質驅動向創新驅動、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由國家主導體制向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轉型升級和飛躍。

「人民共創共治共享」思想也能整合了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強調人民群眾共同創造歷史,強調為人民服務,強調走群眾路線,強調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強調人民當家作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博大精深,然而有三個本質內容,這就是激發人們創造活力(與做大「蛋糕」相關)、達至社會平衡和諧穩定(與分好「蛋糕」相關)、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相關)。

換言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要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以解決「共創」問題,又要積極促進社會和諧,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還要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使各個主體積極參與,共同治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簡稱「共治」。這三個本質內容,又與當今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時常講的「改革發展穩定」這一總問題緊密相關:激發人們創造動力活力解決的是發展問題,達至社會平衡和諧穩定講的就是穩定問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這三個本質內容,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中也得到充分體現。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能夠整合和統領當今各種社會意識,是最大公約數,也能較好地被民眾認知、理解和認同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思想僵化」。當前,我們在意識形態領域遭遇的問題主要是「思想分化」。因此,當務之急我們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和完成的首要任務,就是切實認真對待並著力解決思想分化問題。解決這一問題,既要掌握管控分歧的智慧和策略,把人們的聰明才智凝聚到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上來;又要尋求最大公約數,這種最大公約數之一就是實現「人民共創共享共治」。「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能夠整合和統領當今各種社會意識,是最大公約數,也能較好地被民眾認知、理解和認同。

「人民共創共享共治」思想,能整合各種社會意識,被民眾所認同,因為它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和公平正義,人民都是共創共享共治的平等主體,公平正義既能激發人民的創新活力,又有助於實現人民共享,還有利於使人民參與國家、社會治理。「人民共創共享共治」,也易被民眾認知和理解,因為它簡要明快、通俗易懂,讓民眾聽得懂、記得住。當前,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把思想認識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統一到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上來,統一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上來。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教育長,教研部主任)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相關焦點

  • 治國理政當懷「曾皙之志」
    筆者認為,這其中涉及到幾種治國禮政理念的區別:一是定位為自己抓政績還是為人民謀福利;二是立足於當前還是謀劃於長遠;三是解決具體政事還是立志追求終極目標的實現。從子路、冉求、公西華的回答中,我們看到的是治國、化民的具體實踐,不過尚屬一時一事的成就。但是曾皙的回答卻是「出發點實在,歸宿點宏偉。」既能回歸到修身的本位,又能表達天下歸仁,百姓安寧幸福、和諧治國的終極目標,故而孔老夫子給了一個「贊」!
  • 李君如: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顯著特點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形成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思想。 「治大國若烹小鮮。」習近平總書記用先哲的格言,告誡全黨:治理中國這樣的大國儘管很艱巨,但是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治國理政,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續寫一篇光彩奪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文章。
  •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11月25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開門見山便明確了這一點。
  • 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時代特徵
    原標題: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時代特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集中展現於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的決議及其他一些重要文件之中,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 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不忘初心 造福人民
    原標題:不忘初心造福人民(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41))《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6年08月13日第01 版)
  • 標註治國理政新高度
    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最集中的體現。在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傳統與現代是生生不息的連續體,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要割裂傳統,而是要讓五千年文明之根吐出現代新芽。
  • 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關鍵詞
    將這些詞展示出來,即為展示中國治國理政的新實踐。 本報從今日起,推出「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系列報導。第一篇為總括;以後各篇為分述,每篇單獨關注一個關鍵詞。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行了一系列新實踐、新探索、新創造,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關鍵詞。
  • 韓振峰:治國理政的傳統文化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其鮮明的文化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受到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廣泛讚譽,彰顯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 【黨建學習】習近平治國理政借鑑了哪些歷史經驗
    世界這麼大,歷史那麼長,習近平汲取了哪些治國理政之道?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善於「從前人留下的思想寶庫中吸取治國理政的珍貴滋養」,借古警今,開創未來。他在主持政治局學習時,曾一口氣列舉了「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古人十個方面的治國名言,言簡意賅,思想深刻,發人深省。
  • 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
    孔子的治國理政思想散見於《論語》各篇,看似雜亂無章、缺乏內在關聯,然稍加條貫分析,其實也有其內在邏輯和體系建構可言。細讀《論語》我們發現,「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惡」的思想應是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是我們理解其整個思想架構的鎖鑰。
  • 【聚焦|課程思政】廈門大學《公共管理學》:守正創新,打造治國理政...
    他將《論語》、《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擺脫貧困》等書籍列為必讀文獻,提升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公共管理學科闡釋和學理表達能力。在「公共領導力與戰略思維」專題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關注習近平總書記的鍛鍊與成長的經歷,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
  • 第十四章 老子治國理政的主要思想
    《道德經》中包含著老子治國理政的思想,有的觀念至今不過時,依然被中國人民的領袖所引用,可見老子的治國之道多麼高明。>「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招而自來」的善果歷史證明,有利於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有利於經濟建設發展,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自然環境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治國理政的方略就是善謀
  • 《管子》的治國理政思想
    《管子》一書中所蘊含的思想兼收並蓄,它不囿於某一家之成說,而是眾採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等諸家之所長,最終熔冶於一爐,形成了獨特的治國理政思想。其中不少思想在今天看來仍有借鑑意義。管仲作為一名政治家,需要處理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政務。
  • 觀點|人民日報評論員: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徵
    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深刻總結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歷史性成就,深刻闡釋我們黨實現自我革命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深刻回答管黨治黨必須「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的重大問題,對以全面從嚴治黨新成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統攬全局、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對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 將傳統文化瑰寶融入治國理政
    大家不辭辛苦、不懼冬寒,百忙中蒞臨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論壇雜誌社與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西省國資委共同主辦的「外國政要談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研討會暨「習近平中醫藥發展思想」座談會。在這裡,我代表三家主辦單位,對各位領導專家、各位中外貴賓的到來致以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
  •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謠言,但確有人以一部《春秋》治國理政
    許多人以為「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定語出有典,或出自某位名人之口,今天《老耿雜談》告訴你,這是一句謊言,歷史上從未有典籍記載過這句話。宋定國教授考證,"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直到南宋朱熹將《論語》《很明顯當時的儒生是沒有資格治天下的,儒生多開私塾謀生,這句話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自尊心,同時也為了向當朝執政者自我推薦,儒生們便將這句話傳播開來。說通俗點,這句話是儒生們給自己設計的廣告詞,希望引起當政者的注意和認同。
  • 王立民:論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哲學思想
    戰略與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著眼,謀篇布局、治國理政,致知力行、繼往開來,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新形勢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堅持問題導向,尊重發展規律,面對十分複雜的國內國際環境,創造性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 畢京京:知行合一 行勝於言——感悟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實踐魅力
    治國理政,是指執政主體形成治國理念,確定戰略目標,制定重大決策,組織各種力量,推動國家發展的過程,其本質也是實踐的。在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基於實事求是的實踐觀居於核心和主軸地位。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魅力光彩奪目,最大特色是知行合一、行勝於言。由此,形成了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開創了中國由大向強發展的新境界。
  • 葛洪澤:民主與法治是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
    一、民主是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 幾年前,「民主是個好東西」的文章引起熱烈爭論。理論界發表了多種觀點,有的認為,民主不是個壞東西、是個不壞的東西;有的認為,民主不分東西、是不好不壞的東西;有的認為,西方民主是個壞東西;有的認為,民主還是中國的好。
  • 周新民:習近平治國理政核心能力內涵的四大方面
    原標題:習近平治國理政核心能力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胸懷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鼎故革新,厲行新政,以大氣魄治黨治國治軍,以大手筆運籌國內國際大局,以大布局推動改革發展進程,開啟了共和國繁榮昌盛的新航程,開創了黨的事業繼往開來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