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雲客廳丨陳來:宋明理學不是沒落的封建意識形態

2020-12-04 新京報

撰文丨羅拉

近百年來,中國社會幾經嬗變,對儒學及其價值的批判卻始終持續不斷,宋明理學更是首當其衝。無論是在洋溢著浪漫激情的倫理革命中,還是在充滿荒誕與嚴峻的政治批判中,「以理殺人」都成了人們鄙棄宋明理學的口頭禪。這樣的文化批判,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其適應社會發展的合理性;但當我們距離百年前的社會環境越來越遠時,人云亦云、不求甚解則使批判成了空洞的口號。

我們以為程朱與陸王執著於一較高下;心學與理學水火難容、勢不兩立;「存天理,滅人慾」就是對個體的扼殺。但定睛細察,不難發現那高昂的批判熱情其實與歷史、哲學素養的缺乏糾結一體、難分難解;捫心自問,不難發現其實我們並不了解「存天理,滅人慾」的本來所指。

8月21日,陳來帶著《宋明理學》一書做客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直播間,從宋明理學之正名、理學體系的特點及宋明理學的歷史定位三個方面,與讀者分享了他對宋明理學的理解,以及今天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了解宋明理學。

陳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朱子學會會長。著作多種,除「陳來學術論著集」十二種外,還有《孔夫子與現代世界》《仁學本體論》《從思想世界到歷史世界》《現代儒家哲學研究》等。

為宋明理學正名

宋明理學,不同於「禁欲主義」

理學體系誕生於北宋延續到清代,如果按其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來命名,宋明理學應該叫「宋元明清理學」。之所以沒有提「元」和「清」,因為元代基本上是宋代主流理學的延伸,清代對整個明代理學進行了反省批評,但中期以後它的學術轉向就從理學轉到樸學(漢學),陳來認為,「雖然宋明理學最重要,但也不能完全將元清理學抹殺,這是我們一般用宋明理學概念時要注意的。」

近代以來很多學者都不知道「存天理,滅人慾」的真正意義,陳來借鑑康德的思想論述這個問題。在康德三大批判裡的第二本《實踐理性批判》裡,康德分析用感性的經驗欲望做社會普遍的道德原則是不行的,他強調真正的道德行為一定是服從自己理性的命令,不能摻雜任何感性慾望和衝動。陳來認為,從孔子的「克己復禮」,孟子的「捨身取義」,到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這些觀點和康德的立場其實是一致的。「天理」就是指當下時代普遍的道德法則,「人慾」指和道德法則相衝突的那些感性慾望,並非人所有的感性慾望。「把宋明理學的理欲觀說成是'禁欲主義』是不對的,把宋明理學的『理欲之辯』,等同於中世紀教會對教士的那種約束,也是不對的。」

宋明理學為何名為「理學」

把「天」理性化,代表了哲學的進步

宋明理學為什麼叫「理學」?「理」這個概念最直接的來源是先秦儒家思想裡的「天理」。而宋明理學中的「理」,不僅停在《禮記》對「理」或者「天理」的理解上。「理」的概念由宋明理學奠基人之一程顥首創,並根據概念建立了新儒學體系,他曾說:「吾學雖有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程顥借用了《詩經》《尚書》裡三個概念「帝」,「天」,「神」,並對它們做了理性化的闡述,提出「天理者也」。意思是「天」就是「理」,「帝」是主宰的意思,「神」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鬼神或宗教的神,而是宇宙中能夠推動事物變化的一種微妙力量。這顛覆了商周文化中把「帝」和「天」當做人格神最高主宰的觀念,把它理性化,表達為「理」或者「天理」,是哲學上的重大進步。

程顥的「天者理也」,從宇宙論上奠定了「理」在這個體系裡的最高地位。他的弟弟程頤則提出另外一個命題:「性即理也」。「性」就是人的本性,人性問題從孔子時代到孟子、荀子,甚至到董仲舒、楊雄、先秦兩漢,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性善」,「性惡」,還是「善惡混」,爭論不休。「性即理也」不僅把天理定位為宇宙的本體,也把它定位為人性的本體,「天理」成為貫穿天人的統一原理。後來,在「程朱派」所代表的理學主流派以外,還出現了另一派心學。當時雖然不是主流派,但是經過元代和明代的發展,也變成了主流之一。心學的主要命題是「心即理也」,用「心」貫穿人的內心認識、情感,使得「理」的統攝力量更加周全。

宋明理學的歷史定位:

宋明理學不是沒落的意識形態

中唐開始,中國文化出現了三件大事:新禪宗盛行,新文學運動和新儒家興起。這三件大事持續發展到北宋,形成了主導北宋知識階層的一種新的精神表現。這種文化上的轉向,實際上跟唐宋之交中國歷史的深刻變遷相表裡。從魏晉到中唐,大趨勢是士族社會向著平民化的方向發展。

如果放大到世界史來比較,這三件大事在許多方面跟西歐近代的宗教改革、文藝復興類似。它雖然不是以工業文明、近代科學為基礎的近代化體現,但它是擺脫了中世紀精神的一種進步。陳來把它稱為「近世化」,並認為應該以「近世化」作為宋明理學歷史定位關鍵的切入點。近世化以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作為基礎精神,是中世紀精神和近代工業文明的中間形態。類似的,日本學者堺屋太一提出「亞近代」的概念,指向近代靠攏但還沒有到近代的時代。他說北宋社會呈現一種近代型的高速經濟增長,北宋的政府組織、軍隊、城市、商業都充溢著一種理性化的精神,這是一種東洋的文藝復興。

陳來指出:「以前我們把宋明理學看作是封建社會走下坡路的沒落意識形態,但它其實是擺脫了中世紀精神的一種亞近代的文化表現。它是適應了中國社會變遷的近世化,而產生文化轉向的一個部分。我們應該在這樣一些新的概念範疇下,給宋明理學更積極的理解和評價。」

撰文丨羅拉

編輯丨呂婉婷 董牧孜

校對丨危卓

相關焦點

  • 文化雲客廳丨陳來:宋明理學不是沒落的封建意識形態
    8月21日,陳來帶著《宋明理學》一書做客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直播間,從宋明理學之正名、理學體系的特點及宋明理學的歷史定位三個方面,與讀者分享了他對宋明理學的理解,以及今天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了解宋明理學。之所以沒有提「元」和「清」,因為元代基本上是宋代主流理學的延伸,清代對整個明代理學進行了反省批評,但中期以後它的學術轉向就從理學轉到樸學(漢學),陳來認為,「雖然宋明理學最重要,但也不能完全將元清理學抹殺,這是我們一般用宋明理學概念時要注意的。」 近代以來很多學者都不知道「存天理,滅人慾」的真正意義,陳來借鑑康德的思想論述這個問題。
  • 陳來:宋明理學不是沒落的封建意識形態
    8月21日,陳來帶著《宋明理學》一書做客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直播間,從宋明理學之正名、理學體系的特點及宋明理學的歷史定位三個方面,與讀者分享了他對宋明理學的理解,以及今天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了解宋明理學。
  • 「全民閱讀」第四十五次長安街大講堂: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活動邀請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陳來,圍繞著四次重版的優質好書《宋明理學》及其普及版《宋元明哲學史教程》,從宋明理學之正名、理學體系的特點及宋明理學的歷史定位三個方面,向讀者分享他對於宋明理學的思考,以及我們今天為什麼還需要了解宋明理學。 近百年來,中國社會幾經嬗變,對儒學及其價值的批判卻始終持續不斷,宋明理學更是首當其衝。
  • 「全民閱讀」第四十五次長安街大講堂: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活動邀請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陳來,圍繞著四次重版的優質好書《宋明理學》及其普及版《宋元明哲學史教程》,從宋明理學之正名、理學體系的特點及宋明理學的歷史定位三個方面,向讀者分享他對於宋明理學的思考,以及我們今天為什麼還需要了解宋明理學。 近百年來,中國社會幾經嬗變,對儒學及其價值的批判卻始終持續不斷,宋明理學更是首當其衝。
  • 講座|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編者按】近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為宋明理學「正名」,在比較視角下澄清對「存天理,去人慾」命題的誤解,從本體論、人性論、認識論三個維度闡釋理學之「理」的意涵,並強調理學思想體系歷史定位的重要意義。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稿,經陳來本人審定並授權發布。
  • 陳來:宋明理學致力復興儒學並實現價值重建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社會結構的急劇變遷,也遇到了社會價值重建的課題,宋明理學的產生、建立和發展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有關這些問題我們今天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他來為我們解讀《儒學的復興與價值的重建—宋明理學概說》。
  • 一周直播預告|文史哲大咖齊聚,陳平原、陳來、高毅:演說、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只是存天理,滅人慾的「吃人」禮教? 世界歷史,一直沿著現代化的康莊大道迅猛前進? 旅行,只是食物的味道嗎?文化、人文、民俗都值得讓人回味! 本周直播, 文史哲大咖齊聚,帶來精彩的思想盛宴。
  • 《宋明理學》:一本在二手平臺溢價奇高的經典
    在出版了幾部有關朱子學與陽明學的著作之後,1992年陳來出版了《宋明理學》,此書以二十幾位理學思想家為主,敘述了宋明理學的產生、發展和演變,以求展示出宋明理學的基本人物、學術派別、概念命題和理論特色,著力揭示宋明理學發展的固有脈絡和內在討論。
  • 宋明理學研究的新氣象
    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上海儒學院主辦的「宋明理學國際論壇暨上海儒學院第二屆年會」日前在復旦大學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八十餘位學者提交了論文。上海儒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陳來在大會總結中指出,宋明理學研究正逐漸展露出一種新的氣象。
  • 宋明理學「有罪」,但有的「鍋」不背
    宋明理學又被稱為「道學」,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時代,佔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漢儒的經學重視名物訓詁,而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宋明理學代表人物很多人對宋明理學的印象集中在「存天理,滅人慾」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兩句話上。宋明理學也因此被貼上了扼殺人性的標籤,遭到了很多批判。
  • 淺談宋明理學「異端」觀
    都是對社會上反對儒家主流思想與社會主要意識形態為主要對象進行批判與反駁,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理學異端觀。如:宋初學者孫復,石介,歐陽修,司馬光等。其實,在宋初,人們批判佛教已經不再糾結於佛教是外來文化而批判它了,而是強調它的發展已經威脅到了儒學的價值觀,危及到了古代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衝擊到了儒學在社會上的地位。在儒學家批判佛老之時,也在完善自身的道統系統,完善自身的儒學理論。
  • 淺談宋明理學「異端」觀
    都是對社會上反對儒家主流思想與社會主要意識形態為主要對象進行批判與反駁,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理學異端觀。張載的道統思想主要是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儒家倫理道德,不是這些的則被他認為是異端。在宋明理學時期,主要是以楊墨、申韓、佛教、道家、道教為主要的批判對象。
  • 宋明理學真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慾」的封建糟粕嗎?不一定吧!
    什麼是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正是在這種歷史的要求下,試圖援佛道入儒,以儒學為基礎,重新構建新的儒學體系,重振儒學之輝煌。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陸九淵等理學家相繼著書立說,探尋儒之真義。從這時起,宋明理學家對儒學的論證從宇宙論轉向了本體論,其理論水平和思維水平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儒學的論證也不斷走向精細和嚴密,抽象和思辨。
  • 論佛教對宋明理學的影響——楊子江
    [摘 要]宋明理學是儒、釋、道三教長期衝突融合的結晶,由於它吸收中外文化之長,發展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也發展為世界文明高峰之一,而傳播和影響東亞、南亞各國。佛教對於宋明理學的影響最大在於其本體論的思維模式,進而對修養方式產生了影響。並分析了佛教對宋明理學具體流派的影響。
  • 復旦大學舉辦宋明理學國際論壇:近四十年宋明理學研究新動向
    在大會總結上,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上海儒學院院長陳來指出: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以及中哲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宋明理學史新編》」為依託,成功舉辦此次規模空前的宋明理學會議,展現出復旦大學已有國際性宋明理學研究中心的氣象,而就參會學者的代表性以及參會論文的高水平等來看,本次大會堪與1981年「杭州宋明理學會議」相媲美,充分表明經過近四十年的研究積累以及幾代人的學術傳承,宋明理學研究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 【重難點釋疑】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宋明理學
    原標題:【重難點釋疑】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宋明理學 從今天開始今天分享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二部分:宋明理學 大家對這部分內容有哪些不明白或其他想了解的知識點的
  • 侯外廬與《宋明理學史》
    侯外廬先生對宋明理學的研究最早完成於他的《中國思想通史》中的宋明部分,後又完成了《宋明理學史》的專著。雖然這兩部著作都是在侯先生的主持下集體完成的,但是,比較《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和《宋明理學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侯先生研究思想史的基本原則的確充分地體現在這兩部大作之中。
  • 為什麼說宋明理學是偽善虛偽的哲學?
    儒家學說發端於春秋,至戰國時期興盛之後走向衰微,直到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才重新開始興盛起來,成為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但儒家學派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新的變化,特別是在宋明之後,產生了新的儒學形態。因此儒家有原始儒學和新儒學的說法。在秦漢之前的儒家學派被稱之為原始儒家,而此後特別是宋明儒學,被稱之為新儒學,又叫理學。
  • 高中歷史教案:宋明理學
    第3節 宋明理學   課程標準:   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學》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三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陸九淵、王陽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學和心學的內涵,體會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本節內容是對前兩節春秋戰國---西漢儒家思想的繼續和發展,又是第四節課明清之際儒學發展的鋪墊,在本專題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 宋明理學中的有無思想
    由此來說,宋明理學的發展線索可概括為以有合無,即儒家基於自身重「有」立場吸收、融攝佛道兩家自由無滯的生存境界,以有為體、以無為用。概括來說,宋明理學中的有無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本體層面、境界層面、工夫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