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花入各眼」——有人不喜歡的,自然也有很多人偏 愛。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在書中的形象描寫得十分立體,絕 對不僅是廣為傳唱的「多愁善感」、「敏感多疑」、「眉間微蹙」、 不如寶姐姐善解人意、處世圓潤,甚至還有些「愛鬧騰」,「不 懂禮數」……這一系列負面形象。「林黛玉是一個至真至純 至美至善的女孩。有人說林黛玉不通人情世故。事實上林黛 玉很成熟,對待世態人情非常敏感。 這些年來,讀紅樓的人不見多,說黛玉的卻不見少。
常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事情:看著一個個哭的梨花 帶雨的姑娘,總有人要嘲諷上一句:「這人怎麼和林黛玉一 樣。」我思來想去沒法理解,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林黛玉成 了個貶義詞?那些動輒說人姑娘像黛玉的,真的看懂紅樓了 嗎,真的看懂林黛玉了嗎? 每年教授《紅樓夢》節選篇目,或者和他人聊起《紅樓 夢》時,發現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對書中人物的喜 歡或討厭都會隨著情節有些變化。剛開始讀紅樓的時候,喜 歡黛玉,認為她博學多才,不喜歡寶釵的虛偽世故。後來再 讀,又覺得寶釵知書達理,覺得黛玉整日哭哭啼啼、矯情。 讀得越多越深入,又會覺得還是更喜歡黛玉,並且會越來越 愛黛玉。 黛玉作為紅樓中極為重要的人物形象,她的一言一行, 都由曹公精心設計,可她的人生觀卻與當時社會格格不入。
曹公在創造這樣一個人物時,並未將她寫成一個單純的閨閣 女子,她身上還帶著千古詩人的純澈高潔,帶著作者對浪漫 主義,對美好生命,無限的熱情與愛,她是大觀園裡最美的 姑娘,她天真熱忱,溫柔嬌俏,也活潑狡黠,多愁善感,她 是最美的年少時光,是曹公一生歲月裡旖旎的舊夢,卻也是 過往不可追憶。 那麼,林黛玉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曹公又如何借她 之口,訴說自己對年少時光的懷念和對浪漫的無限追求的 呢?
要了解林黛玉,就得拋棄一些市面上流傳的偏見。所謂 的「好使小性兒」、「敏感多疑」,這些,都是誤解。 黛玉不僅不是氣量狹小之人,相反還非常寬容,第二十 六回末,黛玉夜訪寶玉,恰逢寶釵也在怡紅院中,晴雯心裡 煩悶不願給她開門,便推說「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 不許放進人來!」引得黛玉誤以為寶玉同自己慪氣,不願相 見,傷心之下,又念起自己孤苦無依,才有了二十七回的葬 花一事。可就是傷心至此,寶玉同她說明前後因果後,她也 只是同寶玉說笑似的提起怡紅院的丫鬟該加以管束,毫無責 怪的意思。 同樣還有,四十一回,櫳翠庵品茶,黛玉因品不出梅花 上雪水泡的茶,被妙玉諷刺「你這麼個人,竟是大俗人,連 水也嘗不出來!」黛玉已經是大觀園裡極高潔雅致的女子,連 她也被說成俗人,妙玉的孤高可見一斑。
可正當讀者們以為, 黛玉被妙玉這樣下面子定要生氣時,她卻念及妙玉本性怪 癖,不願與她計較。且結合後文七十六回,妙玉,黛玉,湘 雲三人對景聯詩一節,私以為,妙玉和黛玉關係不會太差, 甚至可能是相交的好友,且寶玉生辰收到妙玉的賀帖,不知 如何回應,也是尋黛玉共同商討,若按這樣的解釋,那麼妙 玉的話就不該做諷刺解,或許是出於相熟好友的調侃。兩人 要真是好友,以妙玉的性子,也是黛玉包容她多些,更可見 黛玉溫和寬容了。 要說明黛玉的性情,書中的事例遠不止這些,還有湘雲 拿黛玉比戲子,襲人背後直言黛玉不如寶釵等,她皆沒往心 裡去,所以,多疑小性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